當前,「新基建」是疫情後實現高質量經濟復甦的重要抓手。筆者認為,從社區營造的角度出發,有必要引入「微基建」的概念。這既是對「人民城市為人民、人民城市人民建」的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貫徹落實,同時也是適應當前疫情防控新常態、提高城市韌性以及防風險能力的現實需求。
什麼是微基建?老基建主要是傳統的以「鐵公機」為代表的有形的基礎設施體系。新基建是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建設。作為老基建和新基建的補充,微基建是滿足居民「最後一公裡」生活需求的微型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
無論是提高城市防範能力,還是促進經濟復甦高質量發展,微基建作為貼近民生「最後一公裡」的毛細血管往往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要害。社區微基建做好了,整個城市就能夠以小區甚至更小單位為矩陣高效解決不可預測的問題。打個形象的比方,如果說老基建和新基建是骨架和神經系統,社區微基建則屬於血肉;前者是戰略性架構,後者是精細化修正。
也許有人要問,已經在進行社區微更新了,為什麼還要進行社區微基建?從內涵看,社區營造微基建的覆蓋範圍,既區別於傳統基建和新基建,也不同於現有的老舊小區改造和微更新。社區微更新主要是針對已有社區,特別是老舊社區,偏重硬體和空間更新。而微基建是將城市社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配套整合起來,將現代化要求和數位化要求整合起來,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老基建和新基建都可能存在的「最後一公裡」問題。顯然,社區微基建的涵蓋面要大於社區微更新。
微基建的概念適用於所有社區建設,既適用於政府主導的對老舊小區的更新改造,也適用於開發商主導的新居住社區的建設。可以說,社區微基建從一開始瞄準的就是建設現代化社區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這個目標,有利於避免陷入「社區建設低標準,以後不斷微更新」的怪圈。
而且,在新冠疫情之後強調微基建具有現實意義。一是多年來已經發現,醫療和健身是中國城市社區的普遍短板,面對常態化疫情防控,今後要普遍加強社區健身、社區留觀、社區醫療以及物流快遞、小超市等方面的設施配套;二是區分上班族、老人、小孩的不同需求,因地制宜進行補缺,做到不同年齡層次人群的基礎設施和基本服務均衡化;三是要在城市郊區社區加強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均等化建設,強化軌道交通導向的社區發展,為中國城市都市圈化和城鄉一體化發展提供條件和動力。
從屬性看,微基建要基於其公共性—市場性程度細分為三大類:一是公共性強的社區微基建,比如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等;二是市場性強的社區微基建,比如鄰裡中心、社區24小時便民商業點、社區智能快遞櫃、智能門禁、立體停車庫、智能車棚、智能充電樁等;三是社會性強的微基建,比如社區花園、弄堂客廳等。不同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需要採用不同的提供模式和運營模式。
如何推進社區「微基建」?從主體參與來看,要更加注重發揮居民主體作用,著力形成多元治理結構。現在的一些社區項目改造,主要依靠政府主導的行政手段;新的社區「微基建」要努力形成政府主導、利益相關者積極參與的合作治理模式,實現「一切為了群眾」和「一切依靠群眾」的有機統一。
微基建要與「新基建」「老基建」三管齊下,共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當前投資拉動對穩定經濟、促進發展有重要作用,而基建投資又是投資的「壓艙石」。就中國城市高質量發展而言,無論是常態化疫情防控還是疫情之後進入新階段,基建投資都需要「三管齊下」:既要繼續推進以「鐵公機」為代表的老基建(如加強以高鐵和地鐵為特點的軌道城市建設),又要加強以數位化為代表的新基建(如加強新網絡、新設施、新平臺、新終端),還要以中國城市的15分鐘生活圈為中心,搞好微基建。三種基建共同發力,短期可以服務於「六保」和「六穩」,長期可以提升中國城市的城市競爭力,在更高水平上推進中國特色城市化。(作者是同濟大學可持續發展與管理研究所所長、同濟大學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