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刀
《新基建:全球大變局下的中國經濟新引擎》,是由任澤平、馬家進、連一席著,中信出版社今年6月出版的一部經濟類讀物。此書對新基建的論述全面而具體,通讀全書,感覺最突出的還是把握好三個字,即以新領域為牽引龍頭的「新」,以補齊新領域配套資源的「基」,以多措並舉籌集資金的「建」。
新,緊盯引領未來的新引擎
有新基建就有老基建。2008年,為應對肇始於華爾街的金融危機,國家及時啟動4萬億元基礎設施建設計劃。這輪大建設,不僅大大彌補了我國基礎設施的短板,還推動了高鐵基建等行業衝向世界前列,同時也打造了一批越是艱險越向前的基建企業形象。本書闡述:「如果說20年前中國經濟的『新基建』是指鐵路、公路、機場、橋梁,那麼未來20年支撐中國經濟社會繁榮發展的『新基建』則是5G、人工智慧、數據中心、工業網際網路等技術創新領域的基礎設施,以及教育、醫療等重大民生領域的消費升級基礎設施。」
書中進而指出,這種新基建倡議並非一時頭腦發熱,而是結合當前現實。以目前中美競爭最為激烈的5G技術為例。隨著5G技術的發展,未來衍生出的市場不僅龐大,還可能為人工智慧、數據中心、物聯網等打下堅實的基礎。另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是,經過數十年的艱苦追趕,目前我國以華為和中興為代表的5G技術終於躋身強手如林的一線梯隊。我國的行動支付、電子商務、新零售、人工智慧、共享出行等技術的發展在全球更是具有引領意義。在新基建環境激勵下,未來極可能培育出一批緊盯世界發展前沿的高精尖企業。
因此,通過頂層設計,抓住機遇,順勢而為,加大對新領域產業的政策扶持力度,極可能催化我國新領域科技企業實現快速發展,成長為未來拉動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新引擎。
基,壓實新領域的軟硬根基
一如書中所言,傳統基建可能偏向一些交通不發達地區,而新基建既包括傳統的一些「硬」基建,也有一些「軟」基建內容,如人才培養、醫療體系、政策配套等;與傳統基建投資對經濟拉動影響具有短、平、快特徵有著明顯不同,新基建投資時間縱深往往更長,有的甚至短期內很難看出效果。
在資源配置方面,新基建也不可能做到平均分布。如果對有限資源進行科學排序的話,在新基建板塊中,或許新領域應當仁不讓排在決策核心位置。本書給了兩條基本思路供參考,即「從需求看,新基建應更好地服務於消費升級,更好地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從生產看,新基建需要為中國創新發展、綠色環保發展,特別是搶佔全球新一代信息技術制高點創造基礎條件」。
但新基建不是一個筐,不是什麼都能往裡裝。在本書看來,新基建不能穿新鞋走老路,回到簡單的大興土木老路上去。新基建離不開基礎設施建設,但這種打基礎不是以傳統的「鐵公機」為主要代表,而是以新領域為中心,比如5G、智能技術、數據中心、充電樁等。眼下越是經濟發達地區,這些技術發展越可能走在前面。
建,多方出擊籌措建設資金
新基建當然離不開龐大資金配置。本書在這方面的建議主要包括五個方面,即適度擴大財政赤字、優化減稅降費、增加國有企業利潤上繳比例、削減民生社保之外的開支、改革財政體制等。
就財政赤字問題,本書從兩個方面進行了解讀。收支平衡的財政當然是健康的,但危機爆發後,這種健康也就不存在了。或者說,過於追求收支平衡,並不利於紓解現實經濟困境。環顧國內外,應對經濟危機,或多或少都會在財政赤字上尋求突破。
為突破資金瓶頸,本書認為:「財政應該搞跨期平衡,從平衡財政轉向功能財政。只要中國經濟繁榮發展,人民安居樂業,何愁未來財政問題?如果百業蕭條,財政何談平衡。」這句話不難理解,說土點,就是要算大帳、算長遠帳。當然這也對資金投向的科學性、準確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畢竟只有這樣,預期收益才可能大概率真正轉化為現實,而不至於赤字變成未來的資金黑洞。
資金問題確實非常重要,不過依筆者拙見,新基建的最大困難可能在於關鍵核心技術及人才。畢竟這種人才的水準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而應是在國內乃至國際上出類拔萃的。尤其是當下,人才的重要性顯得更加突出更加迫切。因此,如何抓緊突破人才瓶頸,很可能是新基建中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