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深度報告:新基建開啟創新大時代,七大行業深度研究

2020-12-03 未來智庫

如需報告請登錄【未來智庫】。

傳統基建補短板與新興領域基建齊頭並進

「新基建」逐步走入公眾視野,與新興產業緊密相連。2018 年 12 月召開的中央 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加快 5G 商用步伐,加強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物 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提法由此產生。此後,2019 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要求「加強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而 2020 年開年首次 國務院常務會議也明確提出,要「出臺信息網絡等新型基礎設施投資支持政策」。 可以說,從一開始,「新基建」這一概念便與 5G、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新興產業 緊密相連。

然而,我們認為,「新基建」也應該包括對傳統基建領域的補短板。我們認為,「新 基建」的「新」,不應僅僅指的是「新興產業」的「新」,只要能夠發掘出基建領 域的新增長點,便能夠被納入「新基建」的範疇。因此,「新基建」的概念也適用 於傳統的基建領域。我們可以將發掘傳統基建領域新增長的過程,稱為對傳統基 建的「補短板」。而這「補短板」可從兩方面入手:一是發展傳統基建領域的新興 細分子行業,如交通運輸短板領域的冷鏈物流,能源行業短板領域的特高壓和充 電樁,民生基建領域的公共衛生和醫療等。一是乘城市群建設東風,滿足城市群 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新需求。隨著我國城市群建設的推進,長三角、粵港澳、京津 冀等多個城市群將對軌道交通、城際鐵路、教育、醫療等基礎設施產生廣闊需求。

力推新基建原因:短期穩增長,中長期重構創新大時代(略)

自上而下,新基建推進速度有望超預期(略)

新基建關注領域

新基建的基建,提高產出效率——高端製造

中國將邁入後工業化時代,工業結構不斷優化,高端製造產業投資佔比將不斷提 升。目前中國已進入到工業化後期向後工業化時代過渡的階段,全社會固定資產 投資增速放緩,中國經濟發展已經由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帶來 中國工業結構不斷優化。2019 年之後,製造業投資增速回落,1-4 月份製造業投 資同比增長 2.5%,增速比一季度回落 2.1 個百分點。製造業投資增速雖有所回落, 但高技術製造業投資和製造業技術改造投資分別增長 11.4%和 14.9%,高於全部 製造業投資 8.9 個百分點和 12.4 個百分點,高端製造業佔比將持續提升。

高端製造業發展,將提高整體產出效率。製造業是承上啟下的一環,是將材料轉 化為成品的必須工具,因此,高端製造業將成為工業自動化、產業智能化的硬體 載體。目前製造業正處於向高端製造業轉型升級的階段,隨著高端製造業發展, 新基建的整體產出效率將提高。

新基礎民生基建——水利、路橋等

在推進城市群建設的背景下,推進配套的基礎設施建設必不可少。2019 年 12 月 6 日的政治局會議,習近平總書記主持政治局會議,提出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並 要求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這是 2018 年 7 月 31 日後, 再次於政治局會議中提出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當下城市群建設加速的政策導向下, 為了提升居民生活質量,基建投資增速有望提前放量。

2020 年基建投資的主要因素逐漸消除,基建投資將明顯加速。2020 年初項目儲 備明顯提升、新投放增加、資金面改善,疊加基建政策加碼,制約 2019 年基建投 資的主要因素均明顯改善。項目儲備上:2019 年 6 月政策加碼以來基建成交金額 增速提升至 12.6%(前五月 0.4%);考慮到 2019H2 新投放的基建項目加速,疊加同 期基建項目去化速度放緩,2020 年初項目儲備處於較高位置;新項目投放上:2019 年發改委基建項目審批金額增速超過 30%,預示著 2020 年上半年基建項目投放速 度將加快。資金面上,財政部提前批覆 1.29 萬億專項債額度;考慮到建築民企權 益融資佔總融資比例較高,再融資政策放鬆將補充建築企業營運資金;政策上, 近期無論是政治局會議、國務院會議、以及財政部發言,均體現了今年財政政策 將會更加積極有效。

消費基建——醫療信息化、電動汽車、充電樁等

民眾對消費升級有強烈需求。李克強總理在 2018 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2013 年以來中國居民收入增速超過經濟增速,這表明中國消費者將會有更高的收入來 追求消費升級。2019 年,中國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達到 8.87%,超過 GDP 增速 2.77 個百分點,民眾對消費升級有內在需求。而從國別調研數據來看,相對於美 國和德國消費者,中國消費者更願意消費升級,更不願意消費降級。

為滿足民眾的消費需求,要進行以科技創新為內核的消費基建。從供給端看,創 新是企業提高供給質量的關鍵。產品質量和服務是制約企業進一步發展的「短板」。 企業要想提高生產質量和服務品質,就必須要通過創新來實現,如中國醫藥企業 也逐漸從仿製藥轉向針對中國市場的原創研發藥。從需求端看,能夠滿足消費者 需求的高質量產品也是通過創新實現的,如北鬥為中國消費者提供獨特的短消息 服務。因此,在消費升級的背景下,以科技創新為內核的消費基建將成為滿足民 眾消費升級需求的關鍵,而消費基建的代表產業如醫療、電力設備與新能源和汽 車等,也將嶄露頭角。

醫療信息化:政策推動+節點臨近,醫療信息化產業有望持續高景氣

政策推動+節點臨近,醫療信息化產業有望持續高景氣。醫療信息化以電子病歷 為核心,通過信息化技術實現醫院內多條業務線的信息化,最終實現依託大數據 對臨床診療進行提示和輔助的目的。2018 年 8 月 28 日國家醫政醫管局發布的《關 於進一步推進以電子病歷為核心的醫療機構信息化建設工作的通知》要求,2020 年全國三級醫院全部要達到電子病歷 4 級以上水平。而截至 2018 年平均應用水平 僅為 2.11 級,還有很大提升空間。政策時間節點臨近有望為醫療信息化帶來百億 級的需求。

電動設備與新能源:已基本完成鋰電設備國產化

中國已經基本完成鋰電設備國產化,支持新能源產業發展。目前鋰電設備全球呈 現中日韓三分天下的格局,中國已經完成國產化,國產設備指標不亞於海外,且 性價比更高並及時交貨。目前全球鋰電設備企業呈現分化趨勢,一線龍頭強者恆 強。此外,軟包技術對設備競爭格局影響有限,而材料體系變化基本不影響設備。 海內外產能擴建共舞,龍頭量增價穩可期。

汽車:汽車電動化、智能化已成大勢所趨

特斯拉國產產業鏈將為電動乘用車注入確定性增量。特斯拉上海工廠建設進度超 預期,預計年底將有望逐步投產。Model 3 當前在國內無明顯競品,潛在競品 2021 年之後才能陸續推出。國產特斯拉將成為明後兩年國內新能源乘用車主要增量, 放量後佔比顯著提升,後續上海工廠更有望覆蓋中國乃至日韓、東南亞整個亞洲 市場。

國內政策與車企共同推動汽車智能化發展,主流車型自主式駕駛輔助功能已經較 為完備。智能網聯汽車是指搭載先進車載傳感器、控制器、執行器等裝置,融合 現代通信與網絡技術,實現車與 X(車、路、人、雲等)智能信息交換,具備複雜 環境感知、智能決策、協同控制等功能,可實現安全、高效、節能行駛,最終替代人操作的新一代汽車。中國近兩年發布較密集的智能網聯發展規劃,其中 2018 年 1 月發改委發布的《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徵求意見稿)》提出到 2020 年智能 汽車新車佔比達 50%,2018 年 12 月工信部發布《車聯網(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 行動計劃》,目標在 2020 年新車駕駛輔助(L2)搭載率達到 30%以上。目前基本主 流車企的主力車型,均搭載較為完備的自主式駕駛輔助預警與控制功能,智能化 發展初見成效。

科技基建——硬科技(5G、半導體)和軟科技(雲計算、物聯網)

為創新發展築基的科技基建將有望得到大規模建設。在經濟增速趨緩,轉向高質 量發展的背景下,凸顯創新發展是當下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為了推動傳統產業轉 型升級,促進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我國致力於構建 5G、物聯網、雲計算等科技創 新基礎設施體系,為創新發展築基的科技基建將有望得到大規模建設。科技基建 可被劃分為兩部分,一是以電子、通信為代表的「硬科技」,要求加強 5G、半導 體等基礎設施建設;二是以計算機為代表的軟科技,要求加強雲計算、物聯網等基礎設施建設。

硬科技:5G 基建將成為信息經濟的核心引擎,半導體產能轉移釋放龐大需求

5G:將成為我國信息經濟的核心引擎

5G 將成為社會發展關鍵動力與抓手。5G 作為通用基礎網絡技術,是全面構築經 濟社會數位化轉型的關鍵基礎設施。中短期,5G 技術的商用化將引發新一輪投 資高潮,直接拉動經濟發展;長期來看,5G 技術向經濟社會各領域的擴散滲透, 孕育新興信息產品和服務,重塑傳統產業發展模式,對擴大消費、釋放內需有著 重要作用。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5G 社會影響力白皮書》測算,2030 年,在直接貢獻方面,5G 將帶動的總產出、經濟增加值、就業機會分別為 6.3 萬億元、2.9 萬億元和 800 萬個;5G 的間接貢獻體現在帶動總產出、經濟增加 值、就業機會分別為 10.6 萬億元、3.6 萬億元和 1150 萬個。

半導體:產能轉移釋放龐大需求

半導體設備產能向大陸轉移釋放龐大需求,反彈動能更大。據 SEMI 數據,2018 年中國大陸半導體設備銷售額為 131.1 億美元,同比增加 59.30%,市場規模首次 超越中國臺灣地區位居全球第二,增速全球居首。2019-2020 年中國大陸市場變化 趨勢將與全球市場保持同步。據 SEMI 預測,2019 年中國大陸市場規模為 116.9 億美元,將同比下降 10.83%;2020 年中國大陸市場規模將達 145 億美元,同比增 長 24.04%。

軟科技:雲計算加速滲透,物聯網構建萬物互聯互通體系

雲計算:加速滲透帶動 Iaas/SaaS 全產業鏈發展

雲計算加速滲透帶來 Iaas/SaaS 的全產業鏈機會。雲計算市場近幾年已經風起雲 湧,無論是市場規模還是技術成熟度均呈現快速提升的趨勢,據 Gartner 預計,全 球雲計算市場在 2020 年將達到 4114 億美元的規模。雲計算技術優越性在於通過 構建靈活的資源共享池,能夠有效保證自願的高效利用。但是,目前國內雲計算 主要以遊戲、視頻、電商和社交等「To C」端為主。隨著金融和醫療、工業等實 體行業逐漸接入部署,雲計算將有望在新「To B」領域迎來更快速的增長。

物聯網:萬物互聯,新賽道大有可為

5G 時代萬物互聯,有望帶動萬億產業規模。物聯網是以網際網路為核心和基礎, 旨在實現物與物之間在任何時間、地點的互聯,進行無所不在的計算,成為無所 不在的網絡。5G 時代將實現毫秒量級的端到端時延和可達海量的連接數,無限拉 近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距離。據思科預計,2020 年全球行業整體收入(物聯網全行業,包括設備、網絡、平臺、連接、解決方案、數據分析、安全等) 預計為 7-8 萬億美元;根據工信部數據,我國物聯網產業規模已從 2009 年的 1700 億元躍升至2016年超過9300 億元,並預計 2020 年達到 18300 億元,期間 CAGR 達到了 18%。

新能源基建——光伏、風電

新基建熱潮來襲,光伏風電為代表的新能源產業迎來機遇期。能源轉型,是對傳 統能源行業的「補短板」。以光伏、風電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是能源轉型的「尖 兵部隊」。隨著新基建的大舉布局,以光伏、風電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產業也將迎 來新一代機遇期。

政策持續加碼,為光伏發展注入新動能。2020 年,《關於 2020 年風電、光伏發電 項目建設有關事項通知(徵求意見稿)》 、關於促進非水可再生能源發電健康發展若干意見》與《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資金管理辦法》三份文件出臺,,明確 2020 年光 伏發電項目建設工作方案中,補貼項目預算總額度為 15 億元,其中:5 億元用於戶用 光伏、補貼競價項目(包括集中式光伏電站和工商業分布式光伏項目)按 10 億元總 額組織項目建設。在短期內,三份文件確定了 2020 年國內光伏行業大局,長期給出 了行業痛點——可再生能源補貼問題的解決辦法,行業前景明朗,預期穩定。

新基建重點關注的行業及標的

醫藥

長期來看,醫藥或將成為「新基建」的重要一環

2 月 3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提出,健全國家應急管理體系,補齊 公共衛生短板。

近期,總書記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關工作時指出「生命安全和生物安 全領域的重大科技成果也是國之重器,疫病防控和公共衛生應急體系是國家戰略 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加快補齊我國高端醫療裝備短板,加快關鍵核心技術 攻關,突破技術裝備瓶頸,實現高端醫療裝備自主可控。」 。

公立醫院傳染科與基層醫療體系有待進一步加強完善

在本次應對新冠肺炎的「戰役」中,我國的公立醫院和疾控體系作出了積極迅速 的反應,在各地做到本地防疫的基礎上有力地調配各地醫療資源支援湖北各地, 真正做到一方有難,八方馳援。目前我國各地的疫情已經得到比較好的控制,截 至 3 月 8 日,全國新發人數從最高時的 5093 例(排除湖北改變確診標準那日)下 降到目前 45 例的水準。

但這次抗疫中也暴露了我國醫療體系過去對傳染病防治和公共衛生領域投入的 一些問題。

其中疫情暴露出我國公立醫院科室配置問題,我國的科室配置投入分配不均。傳 染科建隨著很多傳統的傳染病得到比較好得控制,因而病人減少從而醫院投入也 逐漸減少,醫院對傳染科的重視程度也逐漸降低。以甘肅為例,雖然 50%左右的 二級以上醫療機構設置有傳染科,但床位數偏少,醫護人員數量及職稱情況偏低。 傳染病的專科醫院數量更是遠低於其他類型的專科醫院,2018 年傳染病專科醫院 為 167 家,佔所有專科醫院 2.1%,平均每個省級行政區 5.2 家。

通過此次疫情的考驗,傳染病醫院的重要性也被公眾又一次看到。而針對類似呼 吸道傳染疾病,負壓病房在此次疫情阻擊戰中的重要性也可見一斑,可以有效防 止病房內的被汙染的空氣傳播出去。此次在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的病房中建設中 全部採用負壓病房。預期我國未來會加大力度建設傳染病專科醫院以及傳染科需 要的負壓病房。而建設二者需要採購大量一系列傳染病所需醫療器械包括移動空 氣滅菌設備、高級呼吸機、高流量氧療儀等。

除了傳染科,發熱門診在醫院的重視程度也不高。其實我國在 2004 年 9 月, 為了 進一步控制傳染病且形成常態機制, 衛生部下發《關於二級以上醫院成立感染疾 病科的通知》,但是近幾年很多醫院覺得發熱門診的的作用不大,有的關停了,有 的減少了投入。這次疫情中,很多醫院為了應對可能的患者或者疑似患者,將已 經關停的發熱門診重新開啟,同時很多醫院將發熱門診臨時緊急進行改造進行擴 建,擴容留觀病房,緊急添置發熱門診專用 CT 等設備以滿足增加的患者流量以 及做到可以患者隔離,甚至有的縣級醫院的擴建場所都不在院內已有建築內。 未來我國將重新提高對發熱門診的重視程度,擴大發熱門診的建築面積,相關設 備配置會進一步跟上,除了一些常規的設備,包括基礎耗材,ICU 配備的一系列 監護和治療器械和 X 光機等,還會額外多配備 CT 機,以上海為例在全市 117 家 發熱門診當中,僅 26.3% 配置了專屬 CT 設備,未來發熱門診會越來越多的配置 CT 機。

此次疫情也讓我們看到了基層醫療機構的重要性。但目前我國基層醫療機構制於 財政和醫療資源有限,在醫療設備的配置上明顯落後於高等級醫院,只能從事一 些常規低端的診療項目,一些高端的如 DR、CT、核磁、彩超等檢查項目無法開 展。因此本次新冠肺炎的確診治療工作很多都無法開展。根據 2018 年中國衛生健 康統計年鑑數據計算發現,整體基層醫療機構配置萬元以上設備平均每家不足一 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配置 1~50 萬元設配,平均每家 7.28 臺,但大於 50 萬以 上設備平均每家只有 0.22 臺,可見基層醫療機構的設備配置比較落後。

除了設備配備比較少之外,目前基層醫院設備超期使用情況明顯,亟需更新換代。2015 年《基層裝備功能需求及評價研究》課題對重慶市與蘇州市 59 家基層非盈 利醫療機構調查結果顯示:區縣醫院的設備稍新,但設備平均使用時間也達 4.66年,超期使用近 30%。鄉鎮和社區機構的設備使用時間相近,均數分別為 5.31 年 和 5.37 年,除去沒有明確折舊期限的系統外,25 類設備中的 20 類平均使用時間 在 4 年到 6 年之間,大部分已經接近使用期限,40%以上已有超期使用現象,設 備的超期使用將帶來檢查結果準確度的下降以及維修費用的提升。

在此次疫情結束之後,在分級診療的基礎下會進一步加大加快對基礎醫療機構設 備的補充和升級,以此來提高我國基層醫療機構的診斷診療能力,提高疫情應對 能力,以下是我國基礎衛生機構需求較大的醫療器械。

現有公共衛生疾控體系配套設備更新換代趨勢顯著

此次疫情考驗下各地疾控迅速反應,因地制宜得制定應對措施,但其中還是暴露 了我國疾控的一些弊端,比如一些地區基層疾控沒有核酸檢驗能力需要省市級疾 控協助檢驗,一些地方疾控人員並非科班出身專業知識薄弱以及疾控人手不夠的 問題。

對比中國和全球的醫療和軟硬體投入,可見中國對公共衛生從人員配置支出的投入比較低,相比於美英日等國家明顯偏低。

特別是疾控人員配置遠低於英美,每萬人之有 0.02 名 CDC 人員,而美國 達到了 0.73,英國更是達到了 0.83;人均衛生人員每萬人 88,而英美日 都超過了 200,美國更是達到 500。

從衛生支出上,中國也是明顯偏低,只佔到了 GDP 的 6.4%,其中公共衛 生支出只有 1.6%。

高等院校公共衛生學科開設和 P3 或以上級別實驗室的設置上看目前中國也相對 少。

中國僅有 98 所院校開設了公共衛生專業,而美國則有 135 餘所,英國國 土面積和人口少的情況下也有 45 所;

實驗室上中國只有 55 所 P3 或以上級別實驗室,而美國則有 1300 餘家, 英日由於數據不全則不在比較範圍內了。

通過這次疫情可以看到省市級的疾控中心的檢驗能力和設備配置基本達標但是 縣級疾控的提升空間還很大。未來在補短板的背景我國將加大投入改造升級我國 現有的縣級疾控。「軟體」上,招入更多專業人才,使疾控的人員更加充足;「硬 件」上,改造縣疾控,使得每個縣疾控都將配備 P2 負壓實驗室,部分配備 P3 負 壓實驗室讓基層疾控可以處理更多類型的細菌、寄生蟲和病毒,從而使得地方疾 控可以更快反應與國家疾控做到聯動,使國家疾控更快制定相關措施。

相關標的

邁瑞醫療

公司概況:公司主要從事醫療器械的研發、製造、營銷及服務,主要產品涵蓋三 大領域:生命信息與支持、體外診斷以及醫學影像,其他產品還包括骨科和硬鏡。 公司擁有國內同行業中最全的產品線,以安全、高效、易用的「一站式」整體解決 方案滿足臨床需求,是中國最大、全球領先的醫療器械以及解決方案供應商。

萬東醫療

公司概況:公司為國內 DR 龍頭企業,營業範圍覆蓋大型影像產品、移動影像產 品、影像診斷服務、管球生產公司和義大利百勝的超聲診斷產品。建有北京、上 海兩大研發生產基地,產品線涵蓋 MR、CT、DR、RF、DSA、乳腺機、超聲、 移動式、體檢車以及萬裡雲的影像雲技術服務,可滿足不同臨床需求。

開立醫療

公司概況:開立醫療為國內超聲設備的領軍企業,產品線主要涉及超聲診斷系統、 電子內鏡系統以及體外診斷系統。公司十分注重研發投入,在全球擁有 7 家研發 中心,年銷售額投入研發比例高達 18%,掌握超聲領域最高端的單晶探頭技術, 未來發展潛力巨大。

海爾生物

公司概況:公司是基於物聯網轉型的生物科技綜合解決方案服務商。公司主要為 生物樣本庫、藥品與試劑安全、血液安全、疫苗安全、生命科學實驗室等五大應 用場景提供低溫存儲解決方案。市場份額位居國產品牌公司首位,並成為世界衛 生組織(WHO)、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的長期採購供應商。

基蛋生物

公司概況:公司專注從事體外診斷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屬於體外診斷產品 製造行業,主要產品為體外診斷試劑及配套儀器。涵蓋 POCT、生化、化學發光、血球等多個技術領域,覆蓋心血管、炎症、腎臟、甲功、激素、糖代謝、血細胞 等多個檢測領域。

萬孚生物

公司概況:公司致力於生物醫藥體外診斷行業中快速檢測產品(包括試劑和儀器) 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為顧客提供專業的快速診斷與慢病管理的產品和服務。萬 孚生物構建了完善的膠體金與膠乳標記層析技術平臺、螢光標記定量檢測技術平 臺、乾式生化以及電化學定量檢測、分子診斷等技術平臺,產品涵蓋傳染病、妊 娠、心血管疾病、毒品、腫瘤疾病、代謝疾病等業務領域。

尚榮醫療

公司概況:公司主要提供以潔淨手術部為核心的醫療專業工程整體解決方案,具 體包括醫療專業工程(如手術室、ICU、實驗室、化驗室、醫用氣體工程等)的規劃 設計、裝飾施工、器具配置、系統運維等一體化服務,為醫院打造潔淨、無菌、 智能的手術環境及就醫環境。

新華醫療

公司概況:公司以醫療器械及裝備、製藥裝備、醫療服務為主要業務板塊。在醫 療器械板塊,有九大產品線,涵蓋感染控制、放療及影像、手術器械及骨科、手 術室工程及設備、口腔設備及耗材、體外診斷試劑及儀器、生物材料及耗材、透 析設備及耗材、醫用環保及其他領域。

建築

大建築央企:集中度提升+基建需求回升

3 月 4 日,政治局會議要求,要加快推進國家規劃已明確的重大工程和基礎設施 建設,加快 5G 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2019 年 3 月央視在新 聞報導中曾闡述「新基建」七大領域:5G 基站、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 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

2020 年的重大項目計劃完成額出現加速增長。從目前已披露重大項目計劃的 15 個省份的計劃完成額來看,15 個省份本年計劃完成重大項目 59024.69 億元,較 2019 年提升 5.8%;而 2019 年的計劃完成額增速為-1.1%,2020 年重大項目的投 放明顯加速。

從政策端來看,我們看到政策對城市軌道交通、城市間高速鐵路等基建重大項目 非常重視,城市交通、城市群快速連通將成為未來基建主線。我們認為新基建主 要是兩個概念:1)狹義的新基建:科技產業升級為核心的基礎設施建設,包括 5G 基站、工業網際網路、物聯網、車聯網、醫療信息等建設,這部分項目有典型的 高技術、中長期高回報的特點;2)新一輪的基建補短板:新一輪的基建,和過往 的「舊基建」相比,更加聚焦到以城市軌道交通、城市間高速鐵路、生態治理等基 建重大項目;並且,在目前「穩增長」需求不斷提升的宏觀環境下,對比兩個「新基 建」,「新一輪的基建」對經濟的支撐是「狹義新基建」不可替代的。

從 2020 年的基建投資來看,制約基建投資的主要因素逐漸消除,2020 年基建投 資將明顯加速。2020 年初項目儲備明顯提升、新投放增加、資金面改善,疊加基 建政策加碼,制約 2019 年基建投資的主要因素均明顯改善。具體來看: 項目儲備:2019 年 6 月政策加碼以來基建成交金額增速提升至 12.6%(前五月 0.4%);考慮到 2019H2 新投放的基建項目加速,疊加同期基建項目去化速度 放緩,2020 年初項目儲備處於較高位置;

新項目投放:2019 年發改委基建項目審批金額增速超過 30%,預示著 2020 年上半年基建項目投放速度將加快。從各省公布的重大項目清單來看,目前 已披露的重點項目金額已超過 20 萬億,本年完成額超過 4 萬億,今年新項目 的投放將明顯好於去年。

資金端:基建政策頻出,政策均指向基建資金難問題,提前批覆 1.29 萬億專 項債額度;企業端來看,考慮到建築民企權益融資佔總融資比例較高,再融 資政策放鬆將補充建築企業營運資金;

政策端:在地產政策依然較緊的背景下,基建投資是穩增長必要的手段;近 期無論是政治局會議、國務院會議、以及財政部發言,均體現了今年財政政 策將會更加積極有效,積極的財政政策將從「質」和「量」兩方面共同發力,基建政策有望加碼。

從供給端來看, 建築央企的競爭力不斷加強,市佔率持續提升。建築企業的產 能主要包括人員、資金、管理三項,建築民企通過高墊資,過去幾年收入擴張速 度遠快於建築央企和地方國企,但也導致 2018 年後資金產能失去彈性之後,民企 的收入規模出現快速的收縮。具有資金優勢、項目優勢的建築龍頭央企近兩年的 基本面明顯好於行業的基本面,我們認為,央企市佔率提升的趨勢依然會繼續。

需求的起底回升&市佔率加速提升,新一輪基建最受益建築龍頭央企。「新一輪基 建」聚焦於城軌、高鐵等重大項目,這類項目體量大、技術及資質要求高的項目主 要的建設方為大建築央企和大型地方國企,我們認為建築央企龍頭將會最受益這 一輪的「新基建」建設。並且,建築央企在行業內擁有最高信用的資質,融資途徑 較為通暢,將是行業集中度提升的最大受益者。從 2018 年以來,行業 CR4(中國 建築、中國中鐵、中國鐵建、中國交建)集中度提升,毛利率出現向上拐點。從 這個邏輯出發,我們維持對建築央企的建議關注,包括【中國鐵建】、【中國建築】、 【中國化學】、【中國中鐵】。

區域規劃支撐基建需求+龍頭集中度提升=設計龍頭業績穩健增長,建議關注【中 設集團】和【蘇交科】。對於中設集團和蘇交科而言,江蘇作為長三角一體化重要 的組成部分,地方政府雄厚的財政實力以及政策的持續催化,區域基建需求具備 確定性和持續性;兩家公司是江蘇省內最大的設計公司,未來伴隨著省內投資的 增長以及省外市場份額的擴張,有望實現業績的穩健增長。

建議關注邊際改善明顯的園林企業

2 月 5 日,2020 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抓好「三農」領域重點工 作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的意見》發布,要求紮實搞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支持 農民群眾開展村莊清潔和綠化行動,推進「美麗家園」建設,優化農村生產、生 活、生態空間布局。我們認為,居民生活質量的提升,離不開生態環境的改善, 未來生態園林建設的需求將會持續。

傳統的園林龍頭企業被國資收購,園林行業競爭環境改善。從行業的空間來看, 2015 年至 2017 年,整個行業處於快速拓展期,PPP 增加了行業的市場空間;並 且由於項目體量較大,龍頭園林民企園林訂單的增長明顯高於整個行業,如東方園林、鐵漢生態等園林龍頭企業連續營收&訂單增速均超過 50%。但隨著 2018 年 融資端的收緊,就連行業龍頭東方園林都發債難銷,普遍高槓桿的園林企業擴張 速度快速下降,東方園林、鐵漢生態、美晨生態等園林企業陸續被國資收購。從 整個行業來看,東方園林、鐵漢生態等大型民企業務擴張的能力和意願都較低, 整個行業競爭環境有所改善。

行業規範程度加強,行業需求處於回升期。從 2013 年至 2017 年間,生態保護和 環境治理行業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均超過了 20%,高於整體基建投資的增速,行 業快速增長;但是隨著 2018 年 PPP 項目的整治,及地方政府債務的限制,行業 增速快速回落;2019 年,隨著園林類項目以 EPC 等更規範的模式推出,行業實際 的市場需求依然很大。2020 年,「穩增長」的需求較大,我們認為園林行業的需 求目前是出於回升期。

再融資等融資政策放鬆緩解園林企業資金端壓力,將增加其業績彈性。2月14日, 證監會發布上市公司再融資制度部分條款調整涉及的相關規則,對再融資政策關 於發行定價、融資條件、退出條款等方面有一定的放鬆。園林企業拓展業務對資 金的需求量很大。再融資政策的部分放鬆將大幅改善園林民企資金面壓力; 參照 2015 年融資放鬆後園林企業的拓展速度明顯加速,我們認為 2020 年資金面寬鬆 將驅動園林企業業務量的提升,資金面良好、擁有擴張能力的園林企業尤其受益。

建議關注資金充裕的園林企業【東珠生態】。過去兩年,行業增速下降疊加資金面 緊張,很多園林民營企業資金比較匱乏,項目承接能力受到影響,在訂單&業績 端增速均出現下滑;隨著再融資政策的放鬆以及貨幣政策的不斷寬鬆,民企承攬 項目的能力將明顯改善,在投資回升的背景下,我們認為部分民企將具有較好的 彈性。東珠生態目前沒有有息負債,受益於行業的回升及競爭格局的改善,公司 將步入高速發展階段。

建議關注行業景氣度向上的鋼結構企業

新基建中無論是特高壓電網、5G 基站還是數據中心建設都在大量使用鋼結構, 新基建建設需求提升必將帶動鋼結構需求上升。城際高速鐵路建設帶來新建高鐵 站需求,鋼結構在大跨度高鐵車站中應用廣泛。

鋼結構行業規模 6700 億,佔建築業產值比例較低。從我國鋼結構行業產量來看, 增速基本保持在 10%以上,2018 年鋼結構產量達到 6874 萬噸,佔全國粗鋼產量 的比重僅 7.4%,比例偏低。從鋼結構產值來看,2017 年全行業產值 5100 億元, 佔整個建築業總產值的比重僅 2.38%;2018 年產值快速增長至 6736 億元,同比增 速 32.08%,但佔比仍然只有 2.87%。

鋼結構在住宅、橋梁的滲透率較低,未來提升空間較大。鋼結構在我國住宅、橋 梁(公路)中的佔比分別不超過 5%、1%。由於對鋼結構住宅認知不足、技術及 政策體系存在缺陷以及產業鏈缺陷等三大問題制約了鋼結構住宅的發展。當前我 國正通過政策、規範不斷完善和試點鋼結構住宅來破局,對比發達國家鋼結構住 宅佔比高達 20%~30%,我國鋼結構住宅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根據美國橋梁信息 庫(NBI)的統計,美國 34.6 萬座橋梁中,鋼結構佔比達 34.7%。隨著我國鋼結 構橋梁技術的不斷進步,在國家政策推動和跨江跨海大橋建設需求帶動下,將不 斷提升鋼結構橋梁滲透率。

裝配式+環保是驅動鋼結構滲透率全面提升的主要因素。國家及地方政府不斷出 臺政策推動裝配式及綠色建築發展。從當前時點來看,鋼結構做裝配式不論是成 本可控性還是施工工藝都相比於混凝土成熟;同時鋼結構材料低碳環保,有可回 收性,是實現綠色建築的最佳形式。裝配式和環保將不斷驅動鋼結構滲透率全面 提升,預計到 2025 年將帶動用鋼量需求超 3300 萬噸。

龍頭競爭優勢顯現,行業集中度逐步回升。16 年以來行業集中度已連續 2 年持續 提升,18 年 CR5 產量佔比為 5%,我們認為未來行業將進一步向龍頭加速集中。 1)從產能角度看,隨著龍頭企業 17 年開始不斷擴產,規模效應帶來低成本逐步 形成護城河,小企業在製造成本和交貨能力方面已很難與大企業抗衡。2)從環保 角度看,17 年以來國家多輪環保督察持續趨嚴,不符合環保要求的小企業強制出 清,環保帶來的成本上升使小企業難以承受。小產能鋼結構企業逐步淘汰已成不 可逆之勢。3)從項目承接角度看,龍頭企業不斷加大研發投入,技術實力不斷加 強。同時,通過近年來大型鋼結構項目業績的積累,龍頭企業逐漸在高端鋼結構 項目承接中呈現強者恆強,訂單加速向上。

繼續建議關注鋼結構 EPC 龍頭【精工鋼構】、鋼結構製造龍頭【鴻路鋼構】以及 裝飾裝修龍頭【金螳螂】

精工鋼構:

精工鋼構通過採取「直營 EPC 工程總承包」和「成套技術加盟合作」兩種模式同步推廣裝配式建築,2018 年公司裝配式建築 EPC 訂單佔比超 10%,迅速放量; 公司的裝配式建築體系技術領先,已通過技術許可加盟模式先後打開了寧夏、河 北、遼寧、山西、河南、湖南市場,累計收取資源使用費 3.2 億元,盈利能力強。

鴻路鋼構:

鋼結構製造龍頭,2019 年底產能規模達到 300 萬噸,預計 2021 年底超過 400 萬 噸,大幅領先同行,規模效應帶來低成本優勢,公司出廠價低於其他公司自供鋼 結構的成本價。公司管理優質,扁平化管理有利於提升生產效率、交貨速度,工 廠可複製性高是公司能實現高質量快速擴張的主要原因。產能驅動公司業績逐步 釋放,運轉率提升帶動毛利率回升。公司短期業績受復工推遲影響(湖北 45 萬噸 成熟產能),長期依舊有投資價值。

金螳螂:

公司作為我國裝飾龍頭企業,有望充分受益新一輪基建潮帶來的裝飾業務增量。 過去三年公司訂單較快增長,目前在手訂單充足,能夠保障未來業績較快增長; 而且限制性股票激勵計劃解鎖條件確保公司未來收入增速超過 20%/歸母淨利潤 增速超過 15%。隨著供應鏈整合的推進,公司有望迎來盈利能力的提升。2020 動 態市盈率僅 9 倍左右,再融資政策放鬆助力估值修復,目前公司配置性價比凸顯。

機械軍工

軌道交通

鐵路行業的投資除了服務於鐵路運輸業發展外,還充當政府對衝宏觀經濟波動的 重要工具。2008 年,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我國 GDP 增速出現下滑,而鐵路行業投 資則呈現上升態勢。類似的背離趨勢也發生在 2014 年,表現出較強的抗經濟周期 性。

國家鐵路「十三五」發展規劃目標到 2020 年全國鐵路營業裡程達到 15 萬公裡, 其中高速鐵路 3 萬公裡。截止 2019 年底,我國高鐵營業裡程突破 3.5 萬公裡,提 前超額完成目標。2019 年 12 月 26 日全國交通運輸工作會議披露,2020 年將完成 鐵路投資 8000 億元,預計新增鐵路 8000 公裡。2020 年 1 月 2 日國家鐵路集團有 限公司工作會議披露,2020 年將確保投產新線 4000 公裡以上,其中高鐵 2000 公 裡。新基建等逆周期調節政策有望推動軌道交通投資建設超出預期。我國高鐵通 車裡程 2008~2019 年年均複合增速達 43%,城市軌道交通通車裡程 2010~2019 年 間年均複合增速達 19%。

截止 2019 年,我國城市軌道交通營業裡程達到 6,730 公裡,成長空間廣闊。國 際一線城市東京、巴黎、倫敦軌道交通佔公共運輸客運量的比例分別達 86%、70%、 70%;上海、北京僅為 54%和 44%。預計未來我國軌道交通裡程仍將保持較快增長。 受益於國家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投入,鐵路設備行業迎來較好的投資機會。建 議重點關注全球鐵路裝備龍頭中國中車、盾構機及大型橋梁鋼結構龍頭中鐵工業; 鐵路信號系統龍頭中國通號。

工程機械

基建補短板拉動工程機械需求彈性

基礎設施建設是工程機械重要下遊應用領域,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有望拉動工程機 械需求彈性。一直以來,各類工程項目的建設都離不開工程機械。按照工程機械 下遊應用行業分布,基礎設施建設佔比達 35%。逆周期調節力度增強、基建項目 加快開工建設,將進一步拉動工程機械需求彈性。

工程機械實現「機器換人」,應用滲透率逐漸提高

工程機械的應用使得施工作業效率大幅提升。火神山醫院僅用 10 天 10 夜即建設 完成,離不開現場大量工程機械設備的使用。隨著勞動力成本攀升、製造業「人 口紅利」消失推動各個領域實現「機器換人」,進而推動工程機械滲透率提升。 2009-2018 年,我國農民工月平均收入從 1417 元增長至 3721 元,年均複合增速 11.32%。且結構上農民工逐漸向第三產業轉移,如從事批發零售業的農民工比例 從 10%增加至 12.10%。

人力成本攀升和結構轉移促進工程機械在越來越多的領域實現「機器換人」。挖 掘機、混凝土泵車、起重機等越來越多地應用到市政工程、農村建設等領域。以 混凝土泵車為例,三一重工在 2017 年針對農村市場研製的 V8 系列小型混凝土泵 車,突破了農村道路和場地的限制,為農村市場帶來了成熟的混凝土機械化施工 模式,實現了產品應用場景的擴展。

存量設備更新換代成為主導,多因素推動行業銷量保持高位

隨著我國基建和房地產規模持續提升,工程機械銷量整體上大幅增加,進而推動 工程機械保有量進入高位。2016 年行業復甦以來,工程機械行業銷量持續增加, 且更新需求成為主導。以挖掘機和混凝土機械為例,截至 2019 年底,我國挖掘機 十年保有量約 170 萬臺,按照 10 年壽命測算,年均更新需求量達 17 萬臺;汽車 起重機十年保有量約 25 萬臺,按照 10 年壽命測算,年均更新需求量達 2.5 萬臺。

排放標準升級也將促進工程機械更新需求更為集中

工程機械設備涉及道路機械和非道路移動機械,前者如混凝土攪拌車、汽車起重 機等,後者如挖掘機、裝載機、推土機、壓路機等。道路機械將於 2020 年 7 月 1 日起執行「國六」排放標準,京津冀及周邊等重點區域、珠三角地區、成渝地區 提前於 2019 年 7 月 1 日起實施國六排放標準;非道路移動機械將於 2020 年 12 月 1 日起執行「國四」排放標準。排放標準的升級,將推動原有「國三」道路移 動機械、「國二」非道路移動機械加速淘汰。以挖掘機為例,根據工程機械設備歷 年銷量及草根調研推算,國二及以前的設備佔存量設備的比例約 50%。

因此,我們判斷在更新需求推動下,疊加環保升級、機器換人、滲透率提升等諸 多因素,工程機械行業銷量將保持高位,行業周期性大幅減弱。在此基礎上,「新 基建」的推進進一步提高了工程機械的需求彈性,行業內上市公司將顯著受益。

我們建議重點關注三大主機廠三一重工、徐工機械和中聯重科,關注顯著受益於 行業增長和核心零部件國產化替代的配套商恆立液壓、艾迪精密,同時關注受益 於下遊資本開支大幅增加、新臂式產品放量在即的高空作業平臺龍頭浙江鼎力。

工業自動化裝備

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還包括工業網際網路。智能製造裝備是工業網際網路的應用終端, 以工業機器人為代表的智能製造裝備將顯著受益於工業網際網路的發展。2018 年 下半年開始,受宏觀經濟增速回落、中美貿易爭端等因素影響,製造業利潤顯著 下滑,相關企業投資意願下降,工業機器人產量持續下滑。但自 2019 年 10 月以 來,國內工業機器人產量連續三個月保持正增長(1.7%/4.3%/15.3%)。汽車和 3C 分別佔工業機器人下遊總需求的 1/3 左右,2019 年下半年以來,汽車銷量逐步探 底,智慧型手機銷量降幅收窄、5G 等新技術驅動 3C 產業設備需求增速反轉;伴隨 企業逐步復工,機器換人需求得以強化,2020 年工業機器人的產量增速有望繼續 回升。

動化改造趨勢不改,我國工業升級空間仍然巨大

根據 IFR 數據,中國市場工業機器人銷量佔比從 2012 年的 14.47%上升至 2018 年的 34.69%,遙遙領先其他國家,成為全球工業機器人最大消費市場。2018 年 我國工業機器人密度快速上升至 140 臺/萬人,但仍然與工業發達國家差距顯著: 韓國、新加坡等人均保有量在 2018 年分別達到 831 臺/萬人、774 臺/萬人,日本、 德國也超過 300 臺/萬人,其餘如美國、丹麥、中國臺灣等地區機器人密度均在 200 臺/萬人左右,國內市場仍然存在巨大的增長空間。我國工資增速長期維持在 10% 左右,而歐美發達國家工資增速中樞僅在 2-3%。隨著我國人工成本的增加以及機 器人價格的下降,我國機器人需求有望維持高速增長。

中國製造業還存在巨大自動化改造空間。電子、電氣、紡織服飾、塑料製品等行業工業自動化需求較為迫切。我們統計了 2018 年各個行業收入和從業人數情況, 其中電子設備製造、電氣設備製造產值名列前茅,但人均創收較低,紡織服裝、 塑料製品等人均產值位於底部。這些行業空間巨大,但工業自動化程度較低,其 自身需求較為迫切,對應自動化市場空間充足。而人均產值表現相對突出的為煙 草、石化、汽車及金屬加工,其中汽車行業自動化程度高,其餘主要是資源型行 業,人均創收高主要由於資源價值較高。

零部件價格高阻礙國產化進程,關注具有核心零部件自主供應能力的本體商。機 器人本體成本當中,核心零部件佔比約為 70%。其中,減速機、伺服系統和控制 器分別佔機器人成本的 36%、24%、12%左右。國外核心零部件供應商對我國本 體商供貨價格往往超過給「機器人四大家族」的 50-100%。多數本體供應商不具備 成本優勢,難以實現產品放量。具有核心零部件自主研製能力的本體商將有望利 用其成本優勢,更快跨過盈虧平衡點,重點關注埃斯頓。公司具備 80%核心零部 件的自主研製能力,自身擁有成熟的伺服系統研製技術、收購 TRIO 獲取先進的 控制器技術、自主研發雙曲面齒輪減速機替代低負載減速機,成長潛力較大。

平臺型集成商或個別細分行業集成商發展空間大。集成市場空間廣闊,市場分散。 一般情況下,系統集成市場規模可達機器人本體市場規模的三倍,根據 IFR 預測, 2020 年我國機器人本體市場規模可達 59 億美元左右,可推算集成系統市場規模 則有望達到 1200 億元以上。截至 2018 年 10 月底,中國機器人相關企業從 2 月底 的 6874 家增長到 8399 家,平均每個月增加 191 其中長三角經濟圈共有 3042 家、 廣東 1610 家、環渤海經濟圈 1564 家、成渝經濟圈 365 家、東北三省 519 家,但 銷售收入 1 億元以下的企業佔大部分。

完成多領域布局或深耕具有大容量細分領域的集成商有望優先嶄露頭角。相較於 機器人本體和零部件,集成領域空間巨大,並且進入門檻相對較低,有望優先實 現利潤快速增長。建議關注具有高技術壁壘的細分領域,如對精度、柔性、自動 化程度與運行效率有較高要求的汽車、電子、物流倉儲等。同時挖掘細分市場空 間較大、已經積累覆蓋多行業技術的優質企業,重點關注拓斯達、克來機電等。

低軌寬帶衛星通信系統建設

低軌寬帶衛星通信系統作為重要的國家空間基礎設施,相關建設計劃也有望成為 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寬帶網際網路的出現極大的加速人類文明進步和社會發展。近年來,隨著衛星製造 和航天發射技術的進步,天基網際網路的發展正在從夢想照進現實。以美國 SpaceX 公司為代表的技術先驅已全面啟動天基網際網路建設。2019 年 11 月,美國 SpaceX 公司的「Starlink」低軌寬帶通信衛星系統已可提供區域天基網際網路服務。2020 年 年初至今,SpaceX 通過三次發射已將 302 顆衛星送入太空。Starlink 計劃目前已 規劃 11943 顆衛星,同時正在為另外 3 萬顆衛星申請軌道資源。

我國低軌寬帶通信衛星系統主要有航天科技集團的「鴻雁星座」、航天科工集團 的「虹雲工程」、中國電科集團的「天象」等。此前上述星座計劃由三大集團各自 主導,未形成有效合力。我國上述三大低軌寬帶通信衛星系統的建設進度落後於 Starlink,也落後於第二代銥星等一部分國外星座計劃。衛星通信具有全球通用的 特性,不像傳統網際網路接入容易建立防火牆機制,實現「貿易保護」。龍頭企業或 將利用先發優勢和技術優勢在全球範圍快速搶佔市場。

考慮到網際網路安全及軌位頻率資源稀缺等因素,打造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低軌寬 帶通信衛星系統仍迫在眉睫。據搜狐網,截至 2019 年,國際電聯已收到 200 餘個 大型衛星系統計劃申請,而其中大部分申請人都不具備部署完整星座的能力,提 交申請的主要目的是搶佔頻段資源。為此,國際電聯於 2019 就修改申請條件達成 初步共識,即讓申請人(運營商)在 1 年或者 3 年內完成第一個裡程碑階段,並 且需要發射更多的衛星來保住所申請的頻段。此外,建立我國自主的低軌寬帶通 信衛星系統將為我國軍用高速通信提供有力保障,為我軍信息化建設添磚加瓦。

衛星產業鏈由衛星製造、火箭發射、地面設備製造、衛星系統運營四大環節構成。低軌寬帶通信衛星系統建設將先期拉動衛星製造和火箭發射相關企業,星座部署 完善後衛星系統運營企業將進入收穫期,並對地面設備製造需求帶來較大拉動。 我國通信衛星製造相關單位包括航天五院(及旗下中國衛星(600118.SH))、航天 科工二院、中科院微小衛星中心、銀河航天及配套企業航天九院(旗下航天電子 (600879.SH)) 等。我國火箭研製企業包括國家隊:航天科技集團和航天科工集 團,以及民營企業:零壹空間、藍箭航天、星際榮耀等,其中,航天科技集團是 我國火箭研製的主力軍。當前我國衛星運營企業主要有航天科技集團旗下中國衛 通(601698.SH)、中國電信集團旗下衛通公司、中信集團旗下中信衛星等。

計算機

計算機有哪些細分板塊屬於新基建

新基建全稱為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首次於 2018 年 12 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被提 出,此後又在政府文件中多次被提及。2020 年 3 月 4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 員會會議強調:「加快 5G 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根據央視 《中國新聞》的報導,新基建包含:5G 基站建設、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 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七大領域。 其中,與計算機行業直接相關的細分板塊有三個:大數據中心、人工智慧和工業 網際網路。

除此外,從廣義來看,新基建是指與傳統的「基建」相區別,主要發力於科技端 的基礎設施建設。因此,包括信創、網絡安全、醫療 IT、金融 IT 等計算機細分 板塊,也均屬於泛義的新基建範疇。

狹義的新基建:大數據中心、人工智慧和工業網際網路

根據央視的定義,與計算機行業直接相關的新基建細分板塊有三個:大數據中心、人工智慧和工業網際網路。

大數據中心:IT 巨頭資本回暖,需求拐點已至

大數據中心是雲計算的基礎設施。隨著雲服務收入的快速增長,IT 巨頭在數據中 心等 IT 基礎設施的投入將不斷增加。2018 年,阿里、騰訊紛紛加大資本開支, 增強自身在雲業務等領域的競爭力(IT 巨頭的資本開支並不全部投向雲計算,但 增速等相對指標的趨勢仍有借鑑意義)。2019 年上半年,阿里、騰訊的投入有所 放緩:2019 年二季度兩家公司資本開支同比增速大幅下滑,環比一季度小幅下滑。 2019 年三季度,阿里資本開支同比下滑的速度明顯收窄,騰訊資本開支同比增速 轉正。阿里和騰訊三季度資本開支環比二季度均出現了大幅增長。

根據科智諮詢統計,近年來數據中心市場規模穩步增長,2018 年中國 IDC 業務市 場規模已經達到 1228 億元。隨著 5G 普及帶來的數據量暴增、雲計算行業的向前 發展,預計大數據中心需求仍將保持較快增長態勢。

大數據中心相關標的包括:浪潮信息、中科曙光、紫光股份、寶信軟體、優刻得、 太極股份、易華錄、紫晶存儲。

人工智慧:智能駕駛有望成為新基建重要一環

人工智慧技術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重要分支,近年來一直受到政策的大力支持。2017 年 7 月,國務院發布《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 ,提出到 2020 年,我國人 工智能總體技術和應用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到 2030 年,人工智慧理論、技術與 應用總體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成為世界主要人工智慧創新中心。隨後,工信部、 科技部、教育部等多部委紛紛出臺相關政策,落實人工智慧發展規劃。

其中,智能駕駛是人工智慧在汽車行業的重要應用,有望成為新基建的重要一環。 居民購車需求的穩步增長對經濟增長至關重要。根據中汽協發布的數據,2018 年 全國汽車產銷分別為 2780.92 萬輛和 2808.06 萬輛,佔到全球近 30%的份額。2018 年是中國汽車市場持續增長 28 年以來首次出現銷量負增長,2019 年中國汽車銷 量繼續進一步下滑。居民購車需求的穩步增長對經濟增長至關重要。在汽車行業 整體需求相對低迷的背景下,智能駕駛的引入有望提振汽車產業的市場需求。

政策規劃明確,智能汽車迎來黃金髮展期。2 月 24 日,發改委等部門發布了《智 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 。該戰略明確提出:到 2025 年,中國標準智能汽車的技術 創新、產業生態、基礎設施、法規標準、產品監管和網絡安全體系基本形成。實 現有條件自動駕駛的智能汽車達到規模化生產,實現高度自動駕駛的智能汽車在 特定環境下市場化應用。智能交通系統和智慧城市相關設施建設取得積極進展, 車用無線通信網絡(LTE-V2X 等)實現區域覆蓋,新一代車用無線通信網絡 (5G-V2X)在部分城市、高速公路逐步開展應用,高精度時空基準服務網絡實現 全覆蓋。展望 2035 到 2050 年,中國標準智能汽車體系全面建成、更加完善。 安全、高效、綠色、文明的智能汽車強國願景逐步實現,智能汽車有望充分滿足 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人工智慧相關標的包括:科大訊飛、虹軟科技、中科創達、千方科技、銳明技術、 佳都科技、四維圖新。

工業網際網路:2020 年有望成為產業爆發之年

2020 年有望成為工業網際網路政策規劃的重要時間點。工業網際網路行業的政策推力 始於 2017 年 7 月,國務院發布了《關於深化「網際網路+先進位造業」發展工業互 聯網的指導意見》。 該指導意見對工業網際網路進行了定義,指出工業網際網路通過系 統構建網絡、平臺、安全三大功能體系,打造人、機、物全面互聯的新型網絡基 礎設施,形成智能化發展的新興業態和應用模式。2018 年 5 月,工信部發布《工 業網際網路發展行動計劃(2018 年-2020 年) 》, 對行業發展進度提出了明確要求。 隨後,工信部連續兩年發布了工業網際網路試點項目:2018 年 72 個試點項目、2019 年 81 個試點項目。按照政策要求,到 2020 年底,我們要初步建成工業網際網路基 礎設施和產業體系。由此可見,2020 年將是政策進一步發力的一年。在政策強力 推動下,工業網際網路行業有望進入快速增長的階段。

平臺是工業網際網路的核心。《工業網際網路發展行動計劃(2018 年-2020 年)》要求, 到 2020 年年底,遴選出 10 家左右跨行業跨領域的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培育一批獨 立經營的企業級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工信部公布的 2019 年 81 個試點項目中,有 35 個項目是工業網際網路平臺的試點項目。

工業網際網路相關標的包括:航天信息、用友網絡、廣聯達、國聯股份、東方國信。

泛義的新基建:信創、網絡安全、醫療 IT、金融 IT 等

信創、網絡安全、醫療 IT、金融 IT 等計算機細分板塊,在國計民生中亦發揮著巨 大的作用,均屬於泛義的新基建範疇。其中,各細分板塊的標的如下。

信創:誠邁科技、金山辦公、中國軟體、中孚信息、超圖軟體、寶蘭德、東 方通、太極股份、卓易信息、華宇軟體;

網絡安全:深信服、安恆信息、啟明星辰、南洋股份、綠盟科技、中新賽克、 迪普科技、美亞柏科;

醫療 IT:創業慧康、衛寧健康、久遠銀海、思創醫惠、平安好醫生;

金融 IT:宇信科技、恒生電子、新大陸、神州信息、長亮科技、高偉達。

電子

我們認為今年硬體的機會將從科技基建開始,主要體現在 5G 基站建設和半導體 晶圓廠投資兩條線,對於產業鏈拉動和提高社會生產率都有很強的意義。5G 基站 建設方面,建議關注基站相關 PCB 廠商。而晶圓廠投資方面,國產半導體設備廠 商將尤為受益。

5G 基站建設有望超預期,PCB 廠商尤為受益

5G 基站建設重新規劃,進度有望超出此前預期。據工信部,國內 2014 年開始大 規模建設 4G 基站,2014-2016 年為 4G 基站建設高峰期,2019 年因為行動網路擴 容升級到年底總數已達 544 萬座。由於高頻特性 5G 基站數量將會更多,而我們 預計 2020-2022 年是建設高峰期,尤其在今年的情況下,我們判斷運營商會重新 規劃 5G 進度,基站建設大概率將超出此前預期。

5G 基站建設大幅拉動單站 PCB 及上遊 CCL 的價值量。為了實現高帶寬、高傳 輸速率,5G 基站在 AAU 部分的天線底板和 PA 板採用了高頻板,單價高達 3000 元/平米以上,而 BBU 中則使用了單價接近 6000 元/平米的高速多層板來進行數 據傳輸,產品單價均遠高於 4G 基站產品。我們測算,5G 基站單站 PCB 價值量達 9000 元左右,是 4G 基站的兩倍以上,其中單站高頻板和高速板的價值量分別在 4000 元、2700 元左右。

結合我們對於 5G 基站數量及進度的預估,我們測算整個 5G 建設周期可拉動 PCB 規模在 700 億元以上,高峰期 2020-2022 年每年規模預計在 120 億元以上。而 CCL 是 PCB 最主要的上遊基材,尤其是對高頻性能的實現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假 設高頻 CCL 和高速 CCL 分別佔高頻板和高速板規模的 40%和 30%以上,預計 5G 基站帶動 CCL 規模在 280 億元左右,高峰期每年在 50 億元以上。

5G 基站將帶動高頻產品先放量,而更大增量來自數據中心高速化驅動的高速產品, 規模數倍於高頻市場。短期而言,從谷歌、微軟等雲巨頭廠商對 2020 年資本開支 的展望來看,伺服器需求回暖跡象明顯,疊加短期遠程辦公需求,全年伺服器訂 單展望樂觀。而隨著下半年英特爾 10nm 伺服器 CPU 晶片推出,預計未來兩年服 務器需求將受益於更新換代而大幅提升。且 AMD 和英特爾新一代伺服器 CPU 的 PCIe 接口均升級至 4.0,將帶動主板 CCL 的材質和層數都進一步升級,層數從目 前的 10-12 層升級至 16 層以上,CCL 等級從目前 Mid Loss 等級的 FR4 板材升級 至Low Loss等級的高速CCL,未來3-4年伺服器更新需求將帶動高速PCB和CCL 市場爆發。另外,2019 年 PCIe 5.0 已經發布,傳輸速率進一步翻倍至 32GT/s,屆 時板材將繼續升級至 Ultra Low Loss。我們測算,隨著新一代 CPU 滲透,伺服器 市場將帶動每年 160 億元以上的高速 CCL 增量,成為其最主要的增長動力。

半導體晶圓廠投資,利好國產設備廠商

在國家政策和大基金戰略扶持下,我國半導體行業發展迅速,國產替代趨勢愈發明顯,而在大陸湧現的晶圓廠建廠熱潮下,國產設備廠商有望充分受益。據 SEMI 統計,2017-2021 年全球在建和規劃建設的晶圓代工廠共有 62 座,其中有 26 座設 於大陸,佔比約 42%。在 2018 年有 13 座晶圓廠開始投入建設,隨著產線建設步 入正軌,預計未來幾年正是產能爬坡,資本開支提升的關鍵階段。

其中我國國資企業及國家地方基金投入的 fab 廠商共 15 家,主攻邏輯產品和 CIS 的主要有中芯國際、華力微電子等,而主攻存儲產品 DRAM 和 3D NAND 的主要 有長江存儲、合肥長鑫、紫光集團等。這些公司在未來幾年之內的總投資約 4500 億元。國際龍頭也紛紛在我國各地進行布局,如無錫的 Hynix、西安的 Samsung、 大連的 Intel 及南京的臺積電等,總投資規模約為 2000 億元。

而晶圓廠投資主要分為廠務建設和設備投資兩大部分,其中設備投資佔總投資的 70-80%,且隨著工藝節點的持續演進,對設備的要求逐漸提高,設備投資佔比會 更大,一條 16nm 生產線設備的投資達到 85%,隨著 TSMC、Intel、Samsung 將工 藝節點推到 7nm,這一比例將會更高。因此我們判斷大陸晶圓廠建廠熱潮下國產 設備廠商將尤為受益。

我們假設一條月產能 2 萬片的 28nm 製程的 12 寸生產線總投資金額約為 50 億美金,那麼僅一條生產線的半導體設備投資空間就有 35-40 億美金。據不完全統計, 目前已經開建的 17 座晶圓廠已經帶來了將近 4000 億元的設備投資空間。隨著我 國各條在建或已建成產線陸續投入試產,研發經費的不斷投入,會帶來良率的逐 漸爬坡,產能必將進一步擴大,屆時對於國產設備廠商來說是一個較快打開市場 的機會,我們預估在未來 1-2 年之內,都會是國內設備廠商的黃金機遇期。

以長江存儲為例,從其公布的信息可推論,2020 年將成為長江存儲實現大規模量 產的重要節點,也就是達到每月 30 萬片的產能,逐步實現中國內存晶片本地化的 目標,而目前長江存儲現階段的設備採購和安裝情況尚未完成,且有可能仍處於 大規模需求的階段。我們剖析了長江存儲的招標信息,預計隨著其擴產的推進, 將為國產設備廠商帶來巨大成長空間。

通信

國新辦就「應對疫情影響,支持交通業和物流快遞領域發展」舉行發布會,會議 指出,國家發改委將著力創造良好的政策條件和發展環境,促進物聯網、大數據、 雲計算、5G、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化設施設備與物流活動的深度融合。

上周以來,疫情開始逐步緩解,各行各業相繼推進復工復產,政策層面陸續出臺 扶持實體經濟的措施,市場流動性也進一步得到釋放。雖然一季度疫情可能帶來 5G 投資暫時的延遲,但自 2 月中旬以來,三大電信運營商密集發布各類設備及 配件的集採招標;2 月 23 日,中國聯通更是明確表示要與中國電信一起,力爭提 前一季度完成全年全國 25 萬站的建設目標,預示著 5G 的戰略地位再次得到顯著 提升,國內 5G 建設有望爆發式補進,建設強度大概率將超預期,獨立組網進程 亦將進一步提速。

從宏觀層面,信息通信業是全面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基礎性和先導性行 業,數字經濟新基建的復工復產進程,對於全國企業復工復產工作不僅能產生很 好的示範和帶動作用,更能起到重要的支撐和保障作用;因此為了更加有效地對 抗疫情、提振經濟,國內數字經濟基建投資有望加碼,其中 5G 通信新基建更是 首選。

同時,5G、通信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也的確發揮了重要、積極的支撐作用:當前背 景下,一系列新興數字經濟商業模式紛紛落地,網絡教育、在線醫療、遠程辦公 等新業務、新模式、新應用落地生根,驅動新基建消費潛力迅速釋放。因此從現 實需求的角度也證明:5G 建設有望加速,產業鏈發展將持續向好。

另外,認真組織實施「512 工程」、加快推動「5G+工業網際網路」融合應用,是工 信部近期會議的又一重要主題。工業網際網路是 5G 網絡下重要的應用場景,可以將 5G 網絡大帶寬、低時延、廣連接的優點發揮得淋漓盡致,有望顯著提升關鍵 工業領域的工作效率 。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的《工業網際網路發展行動計劃 (2018-2020 年)》中提到,我國工業網際網路發展的總體願景是,到 2020 年底, 初步建成工業網際網路基礎設施和產業體系,在 5G 與工業網際網路高度融合的作業 背景下,基礎產業體系的建成落定,必將堅定推進 5G 布局的奮起直上。

現階段,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工業和信息化部會議定調,要求全面加速 5G、工業 網際網路發展的背景下,疫情對通信行業影響有限。伴隨 5G 進入大規模建設期, 我們預計行業景氣將持續向上,堅定看好板塊未來走勢。

5G 基站加速建設,網絡側景氣度提升

2019 年全年 5G 基站建設數量在 13 萬站水平,2020 年進入 5G 基站規模建設期, 預計在 70 萬站左右。5G 基站建設爆發,網絡側業績景氣度大幅提升,基站主設 備廠商將直接受益。

5G 的蓬勃發展推動流量持續走高,雲計算持續顛覆 ICT 行業,Gartner 預測 2021 年全球雲市場規模可達 2461 億美元。隨著全球流量洪水爆發、5G 建設啟動,國 內外雲廠商規模不斷擴大,作為數據中心重要基礎器件的數通光模塊亦迎來高速 發展期,從以100G主導向400G升級。2020年作為400G光模塊放量的關鍵之年, 預計全球總需求在 70 萬隻以上,達 2019 年的數倍。根據 IHS 的調研,2018 年數 通光模塊市場規模在 33 億美元左右,預計 2022 年該市場將翻番增長至 64 億美元 以上,複合增速超過 18%。

5G 三大應用場景的無線需求映射到承載傳送網上,就要求承載網具備大帶寬、 低時延、高可靠、時鐘同步、高度靈活性、網絡切片和智能協同等特性。在現有 技術中,OTN/WDM 技術是 5G 承載網的最佳選擇。相應的,電信級光模塊市 場在 5G 時代也將迎來旺盛需求。根據 5G 光網絡發展趨勢,5G 達到全覆蓋程度預計共需宏基站 600 萬個,基站光模塊需求 235 億元,市場空間為 4G 時代的 3 倍以上。

5G 換機助推進階增長,終端側市場估值提升

根據 Strategy Analytics 研究報告數據指出,2019 年全球 5G 智慧型手機出貨量接近 1900 萬臺,2020 年全球 5G 智慧型手機出貨量或將達到 1.99 億,為 2019 年總出貨 量的 10 倍以上,需求遠高於預期。工信部近期也專門提到要為 5G 終端產品上市檢 測開放綠色通道。5G 換機潮將催生創新性的終端,使行業回歸上升周期。

天線業務量價齊增。受益於 Massive MIMO 技術的推進,基站+終端天線數量需求 大幅增加;同時在 5G 高頻高速的趨勢下,LCP 材料的應用帶來軟板天線(FPC) 市場的價值量增長。

無線充電滲透率提升。無線充電方便快捷、節約空間且充電功率已大幅提升,逐 漸向消費終端、家庭智能、汽車電子等領域進一步滲透,初步形成無線充電生態 圈。據預測,無線充電整體市場規模將在 2022 年達到 140 億美元,市場滲透率達 60%。同時 IHS 預測,到 2024 年,無線充電接收端將達到 20 億件。

精密器件市場產能釋放。消費電子產品功能需求日益複雜,帶動手機各類金屬件、 結構件數目高速增長;同時手機內部越來越緊湊,零部件之間的電磁隔離和電磁 兼容的需求也越來越旺盛。

5G 網絡,應用驅動

應用收入增長點是驅動 5G 網絡的推進器。對於運營商而言,能夠真正落地的應 用才是 5G 最佳切入點。5G 最先爆發的應用將是在 4G 時代已存在,但仍存在痛 點的應用,比如視頻會議、視頻直播、雲遊戲等等。

隨著基於硬體的傳統視頻會議市場增長放緩,新興的軟體視頻會議(雲視頻會議) 迅速發展,視頻會議的成本逐年降低;除了政府和大型企業用戶之外,中小企業 用戶的增長成為重要的發展引擎。另外,智慧城市的發展使得視頻會議與其他數 據驅動發展的經濟模式快速融合,預計中國視頻會議市場將於 2019 年至 2023 年 間實現高達 26.2%的年均複合增長,於 2023 年達到 535.3 億元規模。近期根據調 研情況,在線直播、視頻會議人數更是爆發式增長,尤其是在線會議和在線教育 領域,主流在線視頻平臺用戶數同比去年翻了數倍,市場快速增長。

物聯網作為新的收入增長點,被電信運營商寄予厚望,目前正呈現出加速跡象。我們認為,物聯網產業的連接環節有望最先實現爆發式增長,且該環節全場景通 用,有能力在前期獲得最為廣闊的市場空間;其次,上下遊緊耦合的商業模式順 應當前發展趨勢,優選其中前景廣闊、迅猛增長的細分賽道應是明智之舉。

行動支付領域競爭激烈、智能 POS 機快速增長。根據我們的預測,2022 年國內 智能 pos 機出貨將達 200 萬臺,為蜂窩通信模組帶來的需求額在 20 億元以上。車 聯網增長勢頭迅猛、新市場需求旺盛。2018 年中國乘用車 T-BOX 前裝市場裝配 量為 613 萬,根據佐思產研的預測,2023 年中國乘用車 T-BOX 前裝裝配量將達 到 1416 萬套,CAGR 為 18.22%,按模組單價 100 元計算,未來市場國內 T-BOX 市場帶來的蜂窩模組市場需求將達 15 億元左右,後裝 OBD 帶來的市場規模預計 更大。智慧能源替代市場潛力大。目前國內待替換的傳統機械燃氣表約有 5000-6000 萬臺、IC 卡燃氣表約有 4000-5000 萬臺,即使不考慮新增需求,我國 存量燃氣表更換也有 40-50 億的市場規模,存在巨大的發展空間。

投資建議

伴隨 5G 進入大規模建設期,我們預計行業景氣將持續向上,堅定看好板塊未來 走勢。在當前 5G 建設預期全面加速、工業互聯、車聯網等標誌性應用層出不窮 的背景下,

1、中興通訊在 5G 建設中當仁不讓,是 5G 通信新基建最直接、最重要的受益標 的;

2、物聯網作為貫穿 5G 始終的核心應用主線,無論是工業互聯抑或是車聯網均屬其中的細分場景,而在物聯網的範疇中,每一類應用都離不開「物-物」相連的關 鍵——通信模組,且模組在產業鏈的發展進程中因處基礎地位而優先受益,移遠 通信作為全球物聯網模組冠軍,將乘 5G 東風、在優秀「朋友圈」的支持下扶搖 直上、鯤鵬萬裡;

3、 5G 持續加速、強化,智能終端換機潮的來臨有望驅動產業鏈高景氣提前來臨, 信維通信通過打造從材料開始的垂直一體化業務格局、深度綁定大客戶平臺、積 極外延併購內生發展,向「泛射頻帝國」穩步邁進;

4、5G 突飛猛進,流量持續爆發,雲數據中心核心基礎器件數通光模塊迎來技術 迭代、量價齊升,全球數通光模塊龍頭中際旭創喜迎 400G 放量,積極布局電信 前中回傳產品,雙擎驅動向上突破。

5、雲視頻會議在 5G 時代有望克服傳統痛點迎來發展,當前形勢下,遠程會議、 網絡協同辦公需求顯著提升,統一通信龍頭/高清視頻會議供應商億聯網絡以 SIP 為錨、VCS 為槳,業務有望持續高速增長。

此外,還建議關注 5G 網絡側內資 PCB 龍頭深南電路、電信光器件巨頭光迅科技、 光模塊優秀廠商劍橋科技、手握優質資源 IDC 龍頭光環新網、通信技術外包服務 開拓者國脈科技; 5G 應用側車聯網北鬥龍頭海格通信、車聯網感知終端移為通信、 工業互聯自主可控大數據龍頭東方國信、MEMS 純代工龍頭耐威科技、工業互聯 網絡設備龍頭東土科技、專網通信全球龍頭海能達、細分領域優質標的佳訊飛鴻、 雲會議優秀企業二六三等等。

電力設備新能源

事件:3 月 4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研究當前新冠肺炎疫情 防控和穩定經濟社會運行重點工作,會議強調要加大公共衛生服務、應急物資保 障領域投入,加快 5G 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也稱「新基建」)建設進 度。根據央視網 2019 年 3 月 2 日發布新聞,「新基建」指發力於科技端的基礎設 施建設,主要包括七大領域:5G 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 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慧和工業網際網路。

新任國家電網領導人上臺以後,首次公開表示 2020 年國家電網工作重心仍聚焦在 泛在電力物聯網及其衍生項目,其中新基建作為國家穩定經濟社會運行的重要工 作,上升至國家戰略關注高度。新基建子項目特告他、充電樁、新能源三大環節 齊驅並進,共同迎來新的盈利增長點。

國網新基建開啟之後,特高壓建設全面恢復,在市場風格和關注度逐漸穩定之後, 有望在 2021 年-2022 年之間進入收入確認高峰期。充電樁業務經過 2016 年以來 的國網壟斷階段之後,開始進入龍頭企業的營收拐點,其中重點關注公交充電樁 提前進入盈利期,經濟性值得肯定。新能源方面風電光伏仍處於高增長階段,能源結構不斷向利好於新能源的方向發展,需求可期,成長穩定。

託底經濟,特高壓核准、開工、建設全面加速

國網加速推進特高壓核准、開工、建設等措施後,「新基建」再將特高壓建設上 升至國家戰略層面高度,預計 2020 年電網投資大概率反轉。

2020 年年初國家電網發布的《全力恢復建設助推企業復工復產的舉措》文件與《20 項重點工作任務》文件所提及的 13 條特高壓線路,涉及特高壓線路總投資額約 為 1965 億元。

本輪加快特高壓核准、開工、建設涉及的均為存量線路,無新增項目。2020 年年初國家電網發布的《全力恢復建設助推企業復工復產的舉措》文件與《20 項重點工作任務》文件所提及的 13 條特高壓線路,除蒙西-晉中 1000 千伏交 流線路以外,均為 2018 年國家能源局核發的《關於加快推進一批輸變電重點工程規劃建設工作的通知》中提及的特高壓線路,無新增項目。

預計本輪特高壓周期中,南瑞、許繼、平高 2020-2022 年營收彈性(相對 2019 年)分別為 7.5%、18.3%、12.6%,2020-2022 年業績彈性(相對 2019 年)分別 為 16.7%、122.3%、119.5%。

復盤:先看預期的修復,後看業績兌現,修復的強度取決於市場風格和關注 度

2018 年特高壓周期與 2014 年特高壓周期高度相似,但建設進度明顯低於 2014 年 特高壓周期。

相似點:均為國家能源局通過發文形式給予 10 條左右的特高壓項目一次性審 批通過;兩輪發展高峰投資規模相當,均為 2000 億左右。

不同點:2018 年特高壓周期中節奏在 2019 年受幹擾,建設速度較慢,戰線 拉長,業績集中在 2020-2022 年確認,當前先修復預期。2014 年特高壓周期 開展速度較快,2014 年 5 月國家能源局圍繞《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出臺 了配套措施後,2015 年 10 月「四交四直」均已開啟首次招標,2016 年是營 收確認的高峰期,2017 年全部竣工;2018 年特高壓周期開展速度相對較慢, 2018 年 10 月國家能源局核發《關於加快推進一批輸變電重點工程規劃建設 工作的通知》後,截至 2020 年 2 月僅有 5 條線路開啟招標,餘下 7 條線路將 在 2020 年核准,其中 6 條將在 2020 年開工建設,預計 2021-2022 年是本輪 特高壓營收確認的高峰。

由於特高壓建設周期較長,特高壓周期期間相關企業股價表現並非一步到位。參 考 2014 年特高壓周期期間南瑞、許繼、平高股價表現,特高壓周期中主要有兩輪 行情:第一輪為特高壓建設計劃出來時,第二輪為特高壓進入收入確認高峰期後 營收大量兌現時。

根據國家電網 2020 年重點工作任務相關內容,2018 年特高壓周期中尚未核准的 7 條線路均將在 2020 年核准,其中 6 條將在 2020 年開工建設,我們預計 2021-2022 年將是 2018 年特高壓周期的收入確認高峰期。

國網基建開啟,充電樁重點布局

穩坐充電樁保有量龍頭,快充樁佔比創造更高盈利

國網大規模建設重啟,基礎設施建設成為重要方向和內容。充電樁作為建設周期 短,市場需求明確,盈利能力較強的資產,將繼續成為國網重點部署的投資方向 從建設規模來看,國網自 2016 年以來成為絕對的市場主導力量。高速公路充電網 絡和城市內的集中式充電樁基本全部由國網建設、運營。國家電網與特來電、星 星充電自 2017 年起逐步形成行業壟斷優勢,構成穩定格局。

充電運營環節集中度高,CR3 達 75.2%。截止 2019 年 5 月,充電樁規模化運營企 業(充電設施保有量≥1000 臺)共 18 家,其他企業運營的充電樁數量極少。特 來電、國家電網和星星充電分別以 13.11 萬臺、8.78 萬臺和 10.45 萬臺的保有量 位居前三甲,三家市佔率之和高達 75.2%。

快充樁數量是充電樁企業強有力抓手。從目前各家充電設施運營商的快充樁布局 來看:特來電的快充樁數量最多,達到 54200 個;國家電網其次,達 46837 個; 星星充電、普天等的快充樁數量與前二者不在同一數量級上。但由於國家電網的 快充樁布局較多在高速公路服務區等,其單體的功率較特來電更大,因此我們從 功率角度來考量,國家電網的快充樁總裝機功率位居第一,遠高於特來電。我們 認為快充樁是充電行業發展的橋頭堡,快充樁數量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企業的發展 速度,國家電網龍頭地位依然。

充電服務費奠定收入基本,公交充電樁已達盈利平衡點

充電樁在經歷了 2015-2016 年的高速建設期之後,已經逐漸摸索出了相對成熟的 盈利模式,盈利能力逐漸提升。同時,各地的充電服務費政策逐漸穩定,車主的 用車習慣已經養成,收費模式清晰。

地方政策重心從「補車」轉向到「補樁」,充電樁行業有望持續景氣。《新能源汽 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 年)》徵求意見稿再次強調要加快建成適度超前充電 網絡,並明確提出要提升充電設施服務水平、鼓勵商業模式創新,全國多地已經 公布了新能源充電設施獎補政策。獎勵補貼政策降低了運營商採購充電設備帶來 的成本,將帶動公用樁的安裝。

分散式充電樁經濟性較差,按照每根慢速充電樁平均每天充電 3 小時,快速充電 樁平均每天使用 4 小時,每根慢充樁按照平均 10 千瓦的功率,每根快充樁按照平 均 80KW 的功率計算,充電服務費取中位數 1.2 元進行計算,按照單樁使用率 30% (不含公交、專用車充電樁)計算。公共充電樁佔比,則按照全部慢充樁的 5%及 全部快充樁的 50%來計算。

公交車充電樁經濟性較好。公交車、環衛車充電樁的盈利情況相對最好,也是國 網主要的服務對象。由於該類充電設施使用時間集中,利用率高,充電量大,收 取充電服務費可以獲得較客觀的利潤。根據我們的假設和測算,可得到 2020 年公 交車充電運營市場規模佔比在 40%以上,是最大的細分領域。

從充電樁盈利能力的測算可以看出,公交車、計程車/網約車的充電服務盈利尤 其突出,且在充電運營市場中所佔的比例較大。在國家電網所運營的充電樁/站中, 國家電網主推高速公路充電網絡,積極推進互聯互通。2009 年開始推動充電樁建 設,並於 2010 年建成首個充電站。布樁重點在高速公路服務區以及大中型城市。 14 年起每年進行充電樁招標,至 2018 年 2 月已建成 1521 座高速公路充電站,覆 蓋 3.1 超萬公裡。國網在其自營 APP「e 充電」上已經可以實現與絕大部分充電運 營商的互聯互通。國網招標的充電樁類型有明顯的大功率化、直流化的特點。

多維拓寬盈利空間,泛在扶持重點不變

國家電網公司發布的《泛在電力物聯網白皮書 2019》中提到,「目前,我國電動 汽車保有量已突破 360 萬輛,佔全球比重超過 50%,居民區建樁、充電需求日益增加,我們依託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創造性地提出了智能有序充電的解決方案。」 國家電網公司營銷部副主任劉繼東透露,經過試點驗證,80%的電動汽車充電量被 優化調整到負荷低谷時段,用戶充電需求得到有效保障。按照計劃,到 2021 年將 推廣居住區智能有序充電樁 3 萬個。

優質充電服務為年度發展基石與入口。以優質充電服務為基石和入口,推進人、 車、船、樁、網、電、儲等資源的泛在互聯,全面聚合政府部門、行業協會、電 動汽車整車企業、電池等零部件企業、設備製造商、充電運營商、出行運營商、 停車運營商、通信服務商、網際網路企業、電力企業、金融投資機構等各方資源, 共同推動跨行業信息融合與業務貫通,服務電動汽車行業健康發展。

電動汽車產銷旺盛,充電服務需求持續提升

電動汽車產銷量維持高位,增速有所放緩但整體體量持續提升

根據 2015-2019 年新能源汽車產銷數據分析,相比 2018 年較 2017 年銷量同比增 長 60.8%,產量同比增長 80.6%,2019 年較 2018 年則產銷同比均出現負增長,但 增長幅度不大。儘管增速放緩,2019 年產銷數據仍維持高位,年銷量保持在 120 萬輛以上,意味著新能源汽車市場整體體量仍以較高增速持續提升,電動汽車領 域前景尚好。

2020 年補貼政策有望保持相對穩定,政策支持體系搭建完畢,為產業發展創造了 良好的政策環境。2020 年是合資和外資車企新能源車型釋放和銷量發力的元年, 以特斯拉為代表,主流外資車企紛紛發布有產品力的新車型。預計 2020 年國內新 能源汽車銷量 160 萬輛,同比增長超 30%。

行業趨勢向好,充電樁需求持續上升

新能源汽車需求旺盛,伴隨的充電樁建設也不斷擴張。從充電樁裝配數量看,2012 年我國存有公共充電樁 1.8 臺至 2019 年 3 月的 34.2 萬臺,數量上增加近 20 倍。 2020 年末公共樁有望突破 50 萬個——根據《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發展指南 (2015-2020 年)》, 2020 年全國電動公務車和乘用車將超 430 萬。2015-2020 年規 劃新增分散式公共充電樁 50 萬個。2019 年 3 月末全國公共樁保有量 38.4 萬個, 每月平均新增公共樁約 8000 個,且 2019 年版電動汽車推廣的地方財政補貼對象 將從車輛購置轉為充電設施建設運營,這將有助於提速公共樁建設,預計 2020 年末公共樁保有量有望突破 50 萬個規劃目標。

政策利好及新能源車保有量拉升,充電樁行業前景巨大。日益增長的電動汽車數 量對充電行業提出了更迫切的需求和更高的要求。《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對 新能源汽車發 展速度提出明確規劃,要求 2020 年新能源車產銷量達到 200 萬輛, 2025 年產銷量佔比達汽車產銷為 600 萬到 700 萬輛,說明充電樁將來會有很大的 增量市場。目前和《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發展指南(2015-2020) 》 提出的「一 車一樁」的發展目標,並與 2020 年 480 萬分布式充電樁的規劃存在很大距離。 從這裡看來充電樁行業也有較大的市場空間。快速改善充電設施數量上的短板成 為新能源車行業健康發展急需解決優化的關鍵之一。

儘管充電樁需求旺盛有較好市場前景,但現在來看整體車樁比仍偏低,充電設備 不足仍是現實。

社會資本由於缺乏較強的運營能力,充電樁整體盈利能力偏低,為國網留下了巨 大的市場空間。現階段,充電樁運營商的主要收入來源在於收取充電服務費。從 微觀單樁的盈利能力來看,以 30kWh 的快充樁為例,假設單樁設備的成本為 3 萬元,建樁總成本為 4 萬元,設折舊年限為 5 年,則單樁若要在 5 年折舊期內實現 盈虧平衡,每年需實現充電服務費收入 8000 元。同等盈利能力與國網相比缺乏明 顯競爭優勢,且安裝充電樁帶來額外管理成本,因此為國網擠出較大市場空間。

能源結構改善,新能源發電長期向好

可再生能源消納量提升,競爭優勢顯著。2019 年我國非水可再生能源消納比例提 升至 9.0%,其中風電發電量佔比為 6.0%。行業預期隨著技術提升及非技術成本 下降,2021 年我國風電將實現發電側平價,光伏度電成本也逐年降低。長期來看, 風電及光伏度電成本將不斷下降,可再生能源發電量持續提升,能源結構進一步 優化。

風電:產業大規模搶裝,三年需求可期

2019 年系三年搶裝元年,景氣向上可持續。2019 年風電新增併網規模 25.7GW, 同比增長 21%,新增吊裝規模 28.9GW,同比增長 37%。預計 2020 年併網規模 30GW, 吊裝規模有望達到 35-40GW。未來裝機規模的增長將受益於:1)部分已核准項目 需 2019 年底前開工,以保障項目標杆電價不下調。2)市場預期平價節點臨近, 加速建設在手項目,風電三年持續搶裝開啟。3)風電度電發電成本 LOCE 逐漸降 低,2021 年後發電側平價後,市場空間打開,需求放量增長。

項目集中開工建設,運營商建設規模提升。根據最新行業政策,風電項目核准後 2 年內需開工,政策將促動運營商在手項目加速建設。目前,符合固定上網電價 的已核准未併網項目容量總計 88GW。其中,融資完成/開工項目規模預計 42GW, 已核准項目規模 46GW。我們預計,隨著行業限電、融資、建設環境改善,疊加風 電平價預期,2019-2021 年風電裝機加速,運營商搶裝意願強烈。多家運營企業 發布 2019 年資本開支計劃,如華能國際 2019 年風電資本支出計劃高達 239.5 億 元,同比增 240%。華潤電力、華能新能源、龍源電力、大唐新能源等多家企業亦 大幅提升 2019 年裝機規劃。

可建指標充沛,未來兩年確定性較強。截至2018年底,我國累計總裝機達184.3GW, 其中預計特高壓項目 30-35GW。18 省市距 2020 年併網規劃仍有裝機空間,6 省市 因限電問題「十三五」併網目標尚未明確,7 省市或已達到併網規劃(因特高壓 項目不易拆分,或有省市仍有建設空間)。我們預計,若剔除已建設的特高壓規模 距2020年併網目標仍有58-63GW裝機空間,且海上項目有5-8GW裝機空間。此外,不佔指標項目貢獻增量,分散式已有規劃 9.2GW,特高壓規劃 19.8GW,平價項目 預計 2020 年落實 5GW。總計 97-105GW 風電項目可於 2021 年前建設,則 2019-2021 年年均可建設規模達到 335GW,行業增長動力強勁。

招標規模創新高,中標價格迎反彈。從招標規模看,2019Q3 中國風電招標規模 50GW, 創下歷史新高。按季度看,2019年Q1-Q3招標規模分別達到14.9GW、17.4GW、17.7GW, 同比增長 101%、87%、144%,逐季刷新單季度招標量歷史記錄。自 2018 年四季度 以來,各機組投標均價企穩回升。截止 2019 年 9 月, 2.5MW 的招標價格分別為 3898 元/MW,底部回升 17%,3MW 價格達到 3900 元/kW。價格加速回升,一方面由 於需求出現拐點,供需格局提升均衡價格,另一方面,受益於招標機型大型化, 2.0MW 及以上機組成為主力機型,抬高供應商準入門檻,競爭格局優化。

光伏:成本下降促增長,成長屬性高

成本不斷下降,促進需求增長。從總量來看,光伏系統成本持續下降,疊加目前 滲透率較低,預計光伏需求將持續增長,空間廣闊。回溯歷史,不考慮國內需求 (主要系國內需求由政策驅動),海外需求與組件價格顯著負相關,主要系系統成 下降,光伏經濟性突出,裝機持續增長。

我們認為未來光伏系統成本將進一步下降,刺激需求持續增長。2019 年全球光伏 裝機 120GW,同比增長 11%。預計 2020 年全球光伏裝機 140GW,2021 年全球裝機 170GW,2019-2021 年 3 年複合增速為 16%。

投資建議

2020 年是「新基建」啟動的一年,特高壓已經被上升至國家戰略層面高度。2020 年國網特高壓建設全面恢復,國網加快推進 13 條特高壓線路核准、開工、建設, 涉及金額約為 1965 億元,預計將在 2021-2022 年迎來營收確認的高峰期。建議關 注電力二次設備龍頭國電南瑞,其他關注特高壓彈性標的許繼電氣、平高電氣。

……

(報告來源:興業證券)

如需報告原文檔請登錄【未來智庫】。

相關焦點

  • ...一文看懂新基建七大關鍵領域有哪些發展機會|新基建深度研究報告
    值得一提的是,在整個新基建項目中,5G基建、大數據中心、人工智慧作為近幾年最熱的技術領域,毫無疑問的成為談論最多的話題。近日,興業證券發布了《新基建深度報告:新基建開啟創新新時代,七大行業深度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從新基建的內涵談到為何要大力推進新基建,並整理了七大關鍵領域有哪些發展機會值得 關注。
  • 新基建深度報告:七大領域十大龍頭分析
    如需報告請登錄【未來智庫】。穩增長、促轉型,把握新基建浪潮中的七大產業機遇七大領域:5G、數據中心、雲計算、工業網際網路、物聯網、人工智慧、傳 統基礎設施數位化改造 新基建擔負著不一樣的歷史使命。傳統基建穩需求、注重補短板,新基建關注新興產業、 謀未來發展。
  • 2020-2021年中國新基建產業發展白皮書:解讀未來3-5年行業機遇
    201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新基建」,到2020年明確以5G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等7大領域為重要投資發展方向,已經多次明確表示加強「新基建」,發揮基礎設施建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補短和引擎的作用。
  • 新基建,是什麼?
    那麼,新基建相比傳統基建到底「新」在何處?有什麼重要價值?怎麼推?何為新基建?在國家發改委明確新基建範圍之前,社會上流行的是「七大領域說」。2019年3月,一家央媒報導說,新基建是發力於科技端的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包括5G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慧和工業網際網路等七大領域。
  • 科技知識:「新基建」
    「新基建」的內涵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包括5G基站建設、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七大領域,涉及諸多產業鏈,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信息網絡為基礎,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
  • 新基建、新機遇 釋放產業網際網路新勢能
    以5G 網絡、產業網際網路、人工智慧、大數據、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城市等為代表的「新基建」要如何打通政務、醫療、交通、教育等各行業轉型升級關口的諸多痛點和藩籬?本次論壇邀請到十餘位國內外專家學者與業界領軍人物,共同解讀新基建行業最新出臺政策,探討如何利用「新基建」賦能產業互聯,重構傳統產業生態,實現社會經濟與基礎設施的創新智慧發展。
  • 答卷2020|數十萬億新基建「潮來」,充電樁要火?
    《中國經濟周刊》 記者 謝瑋2020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最讓各界激動的關鍵詞是新基建(即「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七大領域、三方面內涵、超萬億投資規模,「新基建」瞬間凝聚了各方的共識、激發了各地的投資熱情。數十萬億基建項目如期而至,成為面對疫情帶來的經濟下行壓力的一針強心劑。
  • 推進新基建重點做到五個「新」
    孫克強  在國際經濟深度調整、網際網路快速升級換代的大背景下,新一輪基礎設施建設既是促進經濟觸底回穩的重要手段,也是為未來發展打下基礎的重要準備。  新基建主要包括幾個相互聯繫、相互促進的方面:  第一,5G基建及應用是所有其他領域新基建的基礎性工作,主要包括5G、大數據、人工智慧、雲計算、物聯網、區塊鏈、工業網際網路等數位化基礎設施。它們是新時代基礎設施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高度依賴的「電力」與「石油」,是新基礎設施和產業的「基礎」。
  • 新基建如何加速落地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擴大有效投資的重點之一為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何為「新基建」?日前,國家發改委明確範圍,新基建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信息網絡為基礎,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具體包括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等3個方面。   和傳統基礎設施建設相比,新基建究竟新在何處?
  • 新基建時代產業創新突圍的殺手鐧是什麼?這四位CEO給出了答案
    新基建時代下產業創新點在「創新過程當中,技術與服務哪個更加先行呢」的問題中,聽雲總裁趙宇辰表示,技術是很重要的,但在工程化、產品化、商業化的推進中,一定是技術+服務的方式推進。新基建時代下新的創業機會劉春剛認為,未來幾年伴隨各個行業進行數位化智能化轉型,最大的趨勢在新基建。不管傳統的幫助客戶建信息化系統,還是像RPA人工智慧技術,讓企業整體的運營效率開源節流,效率更高。以RPA為例,相信所能夠在未來5年、10年享受到發展最大的紅利。
  • 擁抱「新基建」 | 啟迪設計與科大訊飛共建「建築科技聯合創新研究中心」
    在國家大力發展新基建的大背景下,傳統的建築行業作為「老基建」的代表,積極擁抱新基建已勢在必行,啟迪設計和科大訊飛的行業地位及產業互補也為戰略合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本次戰略合作是建築與科技跨界融合的積極嘗試,將傳統建築技術與5G、大數據、人工智慧、雲計算、物聯網、區塊鏈等現代新興科技手段深度結合,符合國家智慧城市、綠色發展、健康中國等發展戰略,必將更深層次地推動建築行業向新基建方向的融合和裂變,為建築領域注入新的活力,成為建築科技應用的新典範,創造更大的社會價值。
  • 人工智慧助新基建數位化轉型
    人工智慧對5G基站建設、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工業網際網路各新基建科技端領域具有重大促進作用;人工智慧與5G、大數據等技術結合,將帶動諸多行業快速發展,為很多領域數位化智能化轉型奠定基礎。本期刊發中國人工智慧學會副理事長、中南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蔡自興教授的觀點。作為新基建主要支撐的人工智慧技術,對國民經濟發展和新基建都起到巨大作用。
  • 新基建丨大勢所趨,但遠水難解近渴
    當前說的「新基建」主要包括七大領域分別是5G、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前兩架馬車拉不動,那麼只有在投資領域加大馬力,「新基建」成為重振經濟的不二選擇。新基建是數字中國的基礎,是當下拉動經濟的抓手,也是中國製造2025的某種延續。數字時代的洪流已經開始,即使你我感知沒有那麼強烈但已是不爭的事實。
  • 新基建之充電樁行業深度報告:過去、現在、未來
    從新能源車與充電樁歷史上增長情況來看,兩者增速基本保持相同步調,充電樁在政策支持下將領先半步開啟快速增長模式。新能源車與充電樁同處於行業成長期,受政策波動的影響較大。新能源車補貼退坡,向市場化方向轉型,政策扶持方向已轉向充電樁,其作為新基建的重要組成部分,進入新一輪發展期。
  • 如何理解「新基建」的意義?
    作者 | 田傑棠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創新發展部副部長、研究員自中央多次提及之後,「新基建」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熱點,資本市場以及各大證券公司更是視之為宏觀經濟疲軟大背景下的一顆「救命稻草」。這當然有「忽悠」的成分在裡面,但是對於新經濟、新動能而言,還是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
  • 長江產經智庫圓桌會:中國新基建:發展機遇、策略與影響
    2020年4月政府工作報告明確了新基建包括5G基站建設、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七大領域。今年以來,新基建是地方政府、科技、工業等人士的共同關注點。新基建的七大領域如何有序推進,對中國經濟發展和布局有何影響,對企業和人們生活帶來哪些變化?
  • 新基建元年,聯想大寫的「轉型智慧」
    如果給 2020 年的科技關鍵詞做個盤點,「新基建」一詞必然入榜。自 2020 年 4 月國家發改委首次明確了「新基建」的範圍之後,新基建成為各大企業轉型布局的主要方向。在企業紛紛轉型的同時,聯想也在輸出著賦能千行百業的轉型智慧,覆蓋了「新基建」核心技術,並且在政府、教育、金融、製造、能源等各個細分行業與夥伴攜手,推進落地。
  • 高屋建瓴把脈新基建,群策群力發展新經濟
    無論是新基建的落地,還是智慧城市建設,都離不開廣大政企客戶及華為的深度參與。,突破性發展數字經濟;創新業態,推動線上經濟轉型升級」三個維度,大力推動5G網絡、大數據中心、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 34萬億投資的新基建 計算力為核心動能
    首提數據中心「發動機」儲備充足動能當下,「宅經濟」逆勢暴發,電商、在線教育、在線辦公等「雲上的行業」十幾倍甚至幾十倍的增長,其背後數據中心展現出巨大的價值。國家也加快布局,在新基建中首提數據中心,足以說明其意義重大。數據中心是「計算力」的存在方式,扮演了數字經濟「發動機」的角色。
  • 新基建浪潮下的工業網際網路怎麼建?如何賦能傳統工業?中科院院士...
    2020線上智博會9月15日在渝開幕,作為2020線上智博會重要組成部分,5G創新發展高峰論壇舉行,300多名來自產學研各界的專家學者及政府、企業代表齊聚一堂,聚焦5G新基建重點任務,以全球視角共話5G引領的產業變革和趨勢,探討發掘未來城市發展中的行業融合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