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時代產業創新突圍的殺手鐧是什麼?這四位CEO給出了答案

2020-12-05 獵雲網

【獵雲網北京】12月2日報導(文/小樹、靈犀)

12月2日,在逆勢生長-NFS2020年度CEO峰會暨獵雲網創投頒獎盛典上,由黑洞投資合伙人兼CMO、極米科技聯合創始人楊蓉主持,中科慧遠創始人、董事長張正濤、天澤智雲聯合創始人兼CEO孫昕、雲擴科技創始人兼CEO劉春剛、聽雲總裁趙宇辰圍繞《新基建時代的產業創新突圍》主題展開討論。

在政策利好的背景之下,企業也乘上快車飛速發展。在本次圓桌論壇中,在談到今年政策利好情況下,對企業發展利好的因素或機會是什麼時,中科慧遠創始人、董事長張正濤表示,國家關於新基建的發展,大大加速了製造業與產業界升級的迫切需求,這對製造業的需求升級是非常好的契機。

天澤智雲聯合創始人兼CEO孫昕認為,在當下,雖然遇到了疫情,但是對於內循環、對於新基建、對於我們來講是更大的利好消息。聽雲總裁趙宇辰表示,雖然今年有很大的挑戰,但是在數字新基建場景下,對公司業務有很大的促進。雲擴科技創始人兼CEO劉春剛表示,新基建帶來最大的利好就是,越來越多的企業關注提高數字能效。

新基建時代下產業創新點

在「創新過程當中,技術與服務哪個更加先行呢」的問題中,聽雲總裁趙宇辰表示,技術是很重要的,但在工程化、產品化、商業化的推進中,一定是技術+服務的方式推進。

談到創新,幾位嘉賓有自己不同的感受,劉春剛認為,創新是科技企業生存的生命線,在RPA行業,中國的市場其實比海外市場晚了大概五年左右,全球競爭對手已經在全球市場發展到了非常可觀的規模。作為本土化廠商,如何迎擊他們到中國搶市場。我們認為創新、差異化競爭就是我們最大的殺手鐧。劉春剛表示,人工智慧作為一種新基建的手段,在各個行業裡面,最大的問題就是落地的成本問題。

趙宇辰表示,一定要創新,但創新不是目的,目的是要有商業價值,商業變現,給企業帶來護城河,給客戶降本增效。最終的核心是給最終客戶帶來企業價值,這是真正的創新。

孫昕認為,在新基建領域中,「新」的首要原因是,生產要素和生產資料的不同,是大量看不見的數據。第二是在工業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領域,生產方式的不同。所以孫昕表示,創新要做,也必須要做,這大概就是躬身入局後總結出來的突圍之舉。

張正濤表示,創新是第一位的,是企業能夠「活下去「」並且獲取利潤的關鍵,目前張正濤和他的團隊正在尋求創新的聚焦發力點,實現廣泛的場景覆蓋。

新基建時代下新的創業機會

劉春剛認為,未來幾年伴隨各個行業進行數位化智能化轉型,最大的趨勢在新基建。不管傳統的幫助客戶建信息化系統,還是像RPA人工智慧技術,讓企業整體的運營效率開源節流,效率更高。以RPA為例,相信所能夠在未來5年、10年享受到發展最大的紅利。

對於創業機會趙宇辰表示,,以後所有的實體,不管是2G還是2B,都是運營在數字系統之上。企業、政府也會投入大量的資金來做新基建,包括各地的稅務都在走數位化與智能化。所以有海量的機會,可能以前實體做的東西現在都會在線上數位化之上重新做一遍,所以機遇是非常非常大的。

張正濤認為,在十四五規劃中,服務業重心轉移到製造業,是國家政策的引導。在此背景下,可以看到商業價值的體現以及利潤的回收能夠快速的投到這個領域,而不再是5年、10年才能看到回報,我們聚焦潛心經營解決其中的一個問題,就可以收穫頗豐。

孫昕則提到了突破,他認為新基建數位化能力體現非常重要,如何大規模複製是關鍵要突破的。我們要看一些隱性的戰線,需要整個體系去做數據處理,做到「新基建狂魔」。第二,我們不能單獨站在技術視角看待問題,如何與行業的結合是核心、核心、核心,實現了業務閉環之後再說XaaS,這都取決於我們有沒有勇氣走到行業裡面去。

NFS2020年度CEO峰會暨獵雲網創投頒獎盛典於12月2日-4日在北京柏悅酒店召開,由獵雲網主辦,銳視角、獵雲資本、獵雲財經、企業管家協辦。本屆峰會以「逆勢生長」為主題,開設了主論壇和九大專場,覆蓋母基金、新基建、電商、醫療等領域,近兩百名行業專家、投資人和創業者們深入探討各產業經營之道,以及行業變革中醞釀的創業與投資機遇。

以下為圓桌論壇實錄,獵雲網整理刪改

楊蓉:大家好,我是楊蓉。非常榮幸今天邀請了四位重量級的嘉賓,跟我們一起探討新基建時代產業創新突圍。今年年初發改委明確了新基建新的內容,也賦予了新的高度。由此將數位化、智能化帶入發展快車道。我想請問幾位,在今年政策利好情況下,有沒有獲得對企業發展利好的因素或者是機會?

黑洞投資合伙人楊蓉

張正濤:中科慧遠主要是面向一些TOB客戶做AOI智能檢測裝備。所以在今年新基建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和疫情影響的情況下,今年企業發展與往年有非常大的不同,把我們原來可能兩三年才能推進的進度在今年半年到一年的時間就實現了。所以很榮幸在今年人力短缺的情況下,也實現了3-4倍的營收增長,國家關於新基建的發展政策,也大大加速了製造業與產業界升級的迫切需求度,這對於製造業需求升級也是一個非常好的契機。

劉春剛:我們雲擴科技是做RPA機器人,新基建給雲擴企業帶來最大的利好,越來越多的企業關注提高數字能效。我們所理解的新基建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自動化,另一部分是智能化。RPA機器人可以把自動化與智能化應用到平臺的智能技術,我們跟客戶講為什麼需要RPA,RPA就是未來每個企業都需要用到智能化與自動化的基礎設施。所以新基建給我們帶來的好處是越來越多客戶關注RPA機器人這樣的技術。

趙宇辰:我簡單介紹一下聽雲的背景,聽雲一直專注於數位化系統的監控,其實大家可以理解為數字系統的醫生。今年特別是有疫情的情況,對我們業務還是有很大的促進。我就舉兩個最簡單的例子,第一個就是大家可能進很多樓宇、機場、火車站等,都需要掃健康寶。一旦上線了,就是幾百萬人在使用,使用過程當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碼掃不出來,程序崩潰了,這類問題會嚴重影響人們正常出行,我們做數字系統的醫生,與各地健康碼合作,保證這些數位化系統的正常運行。另外一個例子是隨著疫情的發展,政府主導停工不停學,讓廣大學生通過線上學習。有很多數字基建或者建設不到位情況,導致性能與體驗的影響,我們也幫助人教社和很多第三方的教育機構,完善數位化用戶體驗。所以總體來講雖然今年有很大的挑戰,但是在數字新基建場景下,對我們業務有很大的促進。

楊蓉:剛才大家聊了政策利好的情況下企業好的變化,其實今年的疫情對各行各業的影響都非常大,那麼對各位來講今年疫情對你們有沒有什麼影響呢,各自都遇到了什麼樣的難題?

張正濤:中科慧遠所做的是AOI智能檢測設備,就是替代大量的工人。疫情期間就崗很難,看到新聞裡面說包括我們的客戶在內,都是包車甚至包專機到各地拉工人,包括今年的Iphone12訂單去年已經下到工廠裡面,所以到崗率與訂單的壓力,使得客戶替代人工與進一步減少工人的想法更加強烈,我們的業績也就有了飛躍式提升。但是當時備貨不足,我們採購負責人天天到我們實驗室去轉,看看有哪些零部件可以拆下來,組裝成整機賣出去,,這對於我們是一個挑戰也是一個機會,,當然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也能為製造業很多的生產做一些工作,所以這個我覺得是一個特別有意思的事情。

中科慧遠創始人、董事長張正濤

孫昕:我說一下感受,疫情肯定是有影響,但是反過頭來天澤智雲所在的賽道是工業網際網路,大家覺得這個詞很熱。但是有時候大家很困惑,網際網路為主的包括2C端為代表的在數字網際網路領域講究創新,但是工業網際網路與產業網際網路不一樣,解決問題為主要的。所以從人工智慧技術路線都會不一樣。

從商業角度來講,疫情之下我們首先看到的是可能會發現原來打著高科技光環的偽需求,而真正的剛需求會出現。這個過程當中有些公司受到影響,有些公司得到增長,但是整個過程對行業有意義,找剛需、解決剛需,我們參與到行業的裡面,不管好壞,讓我們知道什麼是剛需求,觸發了我們的深度思考,並作出很好的行動項。

劉春剛:疫情是給我們各個行業包括行業上下遊行業重新思考自己的業務,以及重新思考自己價值的機會。剛剛講到疫情給我們帶來了很多機遇,但是一半是火焰,一邊是海水,我們面臨行業用戶預算縮減以及花錢更加謹慎的情況,所以我認為機會與挑戰是並存的。

趙宇辰:影響肯定是有的,客戶拜訪就是很大的問題,是否可以用數位化的方式,網上在線會議的方式來進行。所以我覺得整體影響肯定有的,但是現在還能繼續採購的客戶都是認可我們價值的客戶。一個偉大的公司,只有在逆境當中才能生長出來。

楊蓉:其實我們都知道過去我們說的基礎設施建設,主要指的是鐵路、公路、機場等等,俗稱「鐵公機」。近幾年因為新基建的提出,以往傳統的設施已經無法滿足經濟發展的需求了,所以創新就變的尤為重要。我知道在座的各位企業一直在不停的迭代產品、力求創新,那麼各家企業在各自領域都做了哪些對行業帶來突破性創新和改變的事情呢?

張正濤:創新是第一位的,是企業能夠「活下去「並且能夠獲取利潤的關鍵」」。我在企業MVV裡面把創新放在第一個,雖然這是很老的詞,但是企業發展的核心。。落實到具體事情來講,雖然中科慧遠現在是替代產線質檢工人的企業,在技術目標的創新點,現在的裝備也好,人工智慧落地也好,有一些看似通用的方式與工作方法,但是沒有辦法解決專機專用、產品迭代、多批次小批量的創新場景。所以,我們所做的就是將裝備變成機器人,使它能夠像人的眼睛,和人一樣什麼都能做,什麼對象都能檢,是一套手眼臉靈活的系統,最好從Iphone5到Iphone12都是一套裝備,這也是產業發展的訴求,我們目前在光學、算法以及硬體模塊上,都在研究打造這樣的系統,目前來講這些系統都是有可行性的。所以,中科慧遠目前在蓋板、顯示面板,傳統家居、飲料灌裝行業都有一套設備與標準的方法,能夠實現廣泛的場景覆蓋。這是我目前想到的一個創新的聚焦發力點。

孫昕:第一,我們在談新基建,新基建的新主要表現是生產要素、生產資料是不一樣的,是大量看不見的數據。第二,生產方式不一樣。這裡面經常在業界或者在投資圈會容易產生一些誤區,認為純技術就是新基建。比如說5G、人工智慧就是新基建,這個觀點我認為是錯誤的,它們只是技術,具備能支撐和解決產業升級轉型的技術能力體系才是真正的新基建。

在這個框架下,我們做了一些事情,我覺得有一定的創新意義。第一,我們認為現在正在做厚積,將來做薄發,就是今天做的體系框架,可以工程化,為工業處理完數據,最後降本增效的工具框架。第二件事情更有意思,大家做軟體的時候會談到SaaS,會談到IT服務化。但我被IT限制住了,IT是服務於行業,IT要形成業務閉環,最後我提供服務,未必是以軟體為收費模式,它是有想像空間的。這個商業模式代表的是有可能做技術與做運維體系要深度融合,有可能發生併購,有可能被併購,有可能有資本紐帶。對於所有行業結合的人都做出的挑戰。我認為一定要做,也必須要做。所以我們現在也正在做,這大概是苦哈哈的工業之局總結出來的突圍之舉。

天澤智雲聯合創始人兼CEO孫昕

劉春剛:創新其實對我們科技企業是我們生存的生命線,因為我們做的RPA這個行業,中國的市場其實比海外市場晚了大概五年左右,全球競爭對手已經在全球市場發展到了非常可觀的規模,它們在過去1-2年中進入了中國市場。作為本土化廠商,如何迎擊他們到中國搶市場?我們認為創新、差異化競爭就是我們最大的殺手鐧。我們軟體機器人是人工智慧的技術,我認為人工智慧在各個行業裡面,它作為一種新基建的手段,最大的問題就是落地的成本問題,因為它可能解決的問題價值與落地成本之間如果不成比例的話,各個行業客戶在採用的時候都是困難的,包括我們的RPA機器人。我們發現了這個問題之後,我們把目標、研發力量,定位成了如何讓各個行業的客戶更低成本的採用RPA軟體機器人,這裡面包括我們怎麼樣更快找到機器人適合的場景,怎麼樣快速訓練機器人,幫助客戶做這個場景,以及未來讓我們的客戶低成本的學會運維與管理我們的機器人,有很多國內的客戶,包括一些非常大的客戶、標杆的客戶,以前是採用海外的產品,雲擴找到差異化的競爭點,我們做了很多創新,由此我們贏得了很多的客戶。

楊蓉:我追加一個問題,我知道您是做服務,你們會系統地幫客服把重複性的工作變的智能化,讓流程更優化。那在創新過程當中是不是挑戰與難度會更大呢?因為都是圍繞逐個客戶的需求做創新,而且要被客戶接受,這個過程當中有沒有什麼經驗可以分享?

劉春剛:我相信這個是很多科技類企業都面臨的問題,第一個是我們平衡客戶多元化客戶和一定要做標準化之間的平衡,像我們RPA機器人,甚至同一個行業不同的客戶做的事情都是多元化的,所以這對我們是很大的挑戰,我剛才提到的創新就是這個挑戰我們要解決的很重要的一個問題,怎麼樣既保持RPA機器人標準化與平臺性,同時又能夠適應客戶不斷的需求,我們把機器人交付給客戶交付成本,通過創新手段越來越低。

雲擴科技創始人兼CEO劉春剛

趙宇辰:企業要不要做創新,答案是一定要創新。但是目的是創新嗎?創新不是目的,目的是要有商業價值,要能商業變現,要能夠給企業帶來護城河,這是創新的目的。所以很多人說創新就想到人工智慧、AI,但是AI只是工具手段,除了AI,能不能用知識庫創新,能不能用規則、流程、組織來創新,這都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核心給最終客戶帶來企業價值,這是真正的創新。

楊蓉:您覺得在創新過程當中,技術與服務哪個更加先行呢?

趙宇辰:我覺得技術是很重要的,但是有一篇文章說在做機器學習的時候在商業系統裡面可能算法真正佔到的資源不超過整個項目的5%,往往要更少,大量是工程化、產品化、商業化的努力和付出。同時很多新產品推出來的時候,不一定是完美的,甚至你覺得有一點丟臉,或者很多時候是需要通過手工、蠻力來彌補,先把產品用起來。隨著scale的擴大,客戶越來越多,自然而然有創新的手段來做智能化、數位化,所以我覺得是不停迭代的過程。

楊蓉:在座的幾位嘉賓都是與B端客戶接觸,目前很多企業在建自己的大數據中臺,來體現自己的競爭力以及相應的部署。各位在與很多企業對接的過程當中,對於數據方面的管理與隱私有怎樣的看法呢?

張正濤:我們製造業裡面最有價值的數據,可能我們涉足的行業就是品質數據。這是大企業裡面很核心的東西,裡面包含兩點,第一點報價的問題。第二,為什麼我做的比你好。對我們來講,第一這個數據在工業場景裡面只能在本地區域網或者私有雲提供服務,這個模型只有客戶可以用,而且不同廠之間的模型是不一樣的,我們要高度負責客戶的隱私問題,甚至我們提供一些模型,客戶買了應用,包括本地部署。如果想要上到公網上,目前看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孫昕:我蠻同意張總的觀點。另外跟大家簡單普及一下,工業領域的數據,我們經常說沒那麼大,不是海量數據。第二,工業領域的數據跟網際網路處理不一樣的方式,網際網路在找大量的關聯性數據從而找到關鍵、找到創新,而工業數據要找到因果性,有因必有果,這裡面有大量的機理模式。這是在工業領域與非工業領域數據巨大的差異,這個過程當中工業更強調的是安全性,當然金融也非常強調。

但是工業的安全性可能是涉關工業的生與死。關於工業的安全性問題,第一數據就是客戶的。第二,我們要的不是數據,數據裡面蘊藏著信息,信息提煉出來的是知識與經驗,也就是模型,誰擁有模型更多,誰就更有競爭力。另外,在工業領域並不強調公有雲,但是強調的是邊緣計算,本地區域網。通過數據的處理,讓數據就在數據擁有者這裡,但是它提煉的信息所產生的模型可以轉換出來,數據之間的交換更多是模型與信息之間的交換,這裡面從邊緣計算也好,從公共平臺也好,會有一些技術布局,把隱私隔離開,這是我們對數據的一些理解。

劉春剛:數據是我們新基建時代與人工智慧時代的石油,我相信大家對這個事情比較理由。我們對新基建理解就是自動化+智能化,自動化讓我們內部可以更好更快的產生數據與保留數據。我們經常跟客戶講,只有流程被自動化起來,才能機會拿到業務流程化更多的數據。第二個是說智能化的問題。我們RPA機器人,它可以幫企業更好的實現智能化,體現在哪兒呢?因為所有人工智慧的算法只有應用到客戶的場景當中才有意義。這些人工智慧算法如果應用到客戶的場景裡面,傳統就是集成系統,通過開發不同API對接,才能把人工智慧算法集成到企業的系統當中去。現在企業採用流程自動化RPA機器人技術,只需要把RPA算法集成到機器人裡面就可以了,因為很多事情已經是機器人在做了。

趙宇辰:我講講數據隱私問題,我們是做用戶體驗監控,所以我們有一個SaaS平臺,每天回傳到SaaS平臺光APP級的數據是百億級以上。所以安全是我們的生命線,有很多知名的APP,可能後臺與內部都內嵌了聽雲的SDK,所以我們三年前就開始每年投入200萬以上的成本來做安全與隱私,完全不採集唯一標識用戶任何隱私。同時我們跟一些國內的合作夥伴,比如說華為走向全球,都需要遵循當地的法律法規。我們希望完全按照不管是中國還是海外的法律法規,遵守數據安全和隱私。另外到智能化時代,以前很多研究成果例如Privacy Preserving的技術也可以被應用起來,進行落地。

聽雲總裁趙宇辰

楊蓉:都說「新基建改變我們的生活」,比如黑洞投資孵化的哈奇智能物流機器人,就是一款社區無接觸配送的智能物流機器人,在疫情期間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像服務型機器人將成為新基建的重要組成部分,來改變人們的生活。請問各位所在的領域,又是怎麼看待新基建帶給我們生活的改變呢?

張正濤:我這邊可能是大B客戶多一些,個人生活體驗不那麼強烈。像製造業畢竟以後是國家的根本,而且我們從十四五國家規劃來講,把原來十三五大力發展服務業,對標發達國家70%GDP佔比,變成了扶持製造業,這是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十四五期間的信號。所以一些新基建帶來製造業中,而且我們國家的製造業從一些小廠的手工到一些中型場的半自動化,到大廠的智能化,是參差不齊。新基建舉國體制與深度滲透之後,使我們國家產業轉移、人力成本提升,而且我們現在幾十秒生產一部手機,可能給我們帶來生活享受會越來越高,這裡面也帶來了一些非常深遠的影響,包括關係到我們吃穿住行,這是很有意義的。

孫昕:中國是全球唯一擁有完整工業體系的國家,無論是地域、消費能力、經濟體量、工業體系上都是事實上的強國,對於中國在未來格局、世界格局,我們要不就是強國,要不就被人家圍剿,因為你已經帶來威脅。所以工業是脊梁,因為工業強,國家強,工業的福祉深遠地影響每一個中國人。很多網際網路便利性能讓老百姓更直接的體驗到,但是根基是在工業。

楊蓉:現在處於新基建逐步完善的階段,有很多的機會,有很多企業會抓住這個機會出來。我想請問一下各位,在這個階段到底有什麼樣的行業機會能夠帶給新的創業者呢?

劉春剛:我相信每個行業機會都很多了,我看到最大的趨勢在未來幾年各個行業進行數位化智能化轉型,也就是大家所說的新基建,不管傳統的幫助客戶建信息化系統,還是像RPA人工智慧技術,讓企業整體的運營效率開源節流,效率更高。那以RPA為例,我們相信我們所能夠在未來5年、10年享受到發展最大的紅利,就是中國各個行業人力成本的上升,我們在製造行業看到過去幾年製造行業的人力上漲了幾倍,我相信這些企業會遇到非常大的運營成本的壓力,我們的產品給客戶帶來最大的價值就是把人做的事情交給機器人來做,這是作為雲擴這樣的企業能夠享受到最大的發展紅利。

趙宇辰:我們看到的更多是數字新基建與智能新基建。2017年之前我們這邊網際網路客戶佔了一半以上,我們現在看到越來越多行業客戶也開始在數位化上加大投入。以後所有的實體,不管是2G也好,2B也好,都是運營在數字系統之上。企業、政府也會投入大量的資金來做新基建,包括各地的政務都在走數位化與智能化,所以有海量的機會,可能以前實體做的東西現在都會在線上數位化之上重新做一遍,所以機遇是非常非常大的。

張正濤:我發現在製造業裡面的商機非常大,第一從核心部件來說,在工業領域,包括光源毛利潤能達到70%以上,在裝備領域,國產裝備替代這肯定是大勢所趨。十四五規劃裡面,把服務業重心轉移到扶持製造業,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商業價值的體現以及利潤的回收能支持它快速的投到製造業領域,而不再是5年、10年才能看到回報,我們聚焦潛心經營就解決其中的一個問題,就可以收穫頗豐。

楊蓉:我覺得投資比創業更難,尤其對於女性投資人來講,投新基建、人工智慧領域,技術本身就是一個挑戰,投資周期又長。創業的話,及時滿足感非常強,但是作投資的話,延時滿足感非常強。

孫昕:突破之舉我們也講,新基建數位化能力體系非常重要,如何大規模複製是關鍵要突破的。我們要看一些隱性的戰線,需要整個體系去做數據處理,做到「新基建狂魔」。第二,我們不能單獨站在技術視角看待問題,如何與行業的結合是核心、核心、核心,實現了業務閉環之後再說XaaS,這都取決於我們有沒有勇氣走到行業裡面去。

楊蓉:我相信在新基建時代下,不管是對投資人,還是創業者,以及每一位參與中國經濟的參與者,都是一次新的機會,也是一次新的挑戰。所以再次感謝四位嘉賓。謝謝!

相關焦點

  • 新基建,是什麼?
    新基建是什麼?誰來建?能帶來什麼?有何趨勢?圍繞這一國家重大部署,《瞭望東方周刊》聯合有關機構進行了專題調研,推出《新基建,來了!》專題報導,共十篇,此為第一篇。作為一項系統性工程,新基建絕非一蹴而就,也非政府一己之力可以完成,需要匯聚各方智慧和力量,持續推進。
  • 新基建深度報告:新基建開啟創新大時代,七大行業深度研究
    此後,2019 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要求「加強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而 2020 年開年首次 國務院常務會議也明確提出,要「出臺信息網絡等新型基礎設施投資支持政策」。 可以說,從一開始,「新基建」這一概念便與 5G、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新興產業 緊密相連。然而,我們認為,「新基建」也應該包括對傳統基建領域的補短板。
  • 新基建、新機遇 釋放產業網際網路新勢能
    作為大會重要主題論壇之一,「2020新基建助力產業網際網路發展主題論壇」於28日下午正式召開。該論壇圍繞「新基建」這一重要的國家發展戰略,邀請到新基建行業領域知名專家學者、人工智慧、網絡安全及智能製造業領先企業代表等,共同探索「新基建、新機遇,釋放產業網際網路新勢能」的焦點話題。
  • 林毅夫吳曉波將現身暢談新基建新機遇 聯想創新科技大會2020重磅來襲
    看點一:權威嘉賓分享中國經濟增長與企業智能化轉型重磅觀點本屆大會上,與聯想高管共同探討宏觀大勢、行業趨勢、分享產品創新的嘉賓各個「身懷絕技」,首先有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教授和院長、前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和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現身深度解讀中國經濟。面對「新常態」下的變局,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企業應該如何利用優勢實現突圍?
  • 新基建時代地理信息產業的機遇與挑戰——李德仁院士演講速記
    可快速關注我們導讀:第十四屆中國智慧城市大會組委會榮幸邀請到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仁先生擔任開幕式嘉賓,並在智慧城市高峰論壇做了題為《新基建時代地理信息產業的機遇與挑戰》的精彩演講。
  • 專家:新基建的推進路徑應以市場化、企業化運作為主
    中新網北京7月11日電 (記者 程春雨)新基建「是什麼、為什麼、幹什麼、缺什麼、要什麼?」日前,在北京鯤鵬聯合創新中心舉辦的「新基建:數字時代的新結構性力量」高端對話上,與會專家學者和科技界人士,分別談了自己的看法。
  • 「新基建 新網安 新產業」—— 2020中國網絡安全產業高峰論壇即將...
    (原標題:「新基建 新網安 新產業」—— 2020中國網絡安全產業高峰論壇即將舉辦)
  • 雲棲TechDay再次走進阿里雲創新中心-新基建專場活動圓滿落幕
    本次活動以「新基建 新機遇」為主題,匯聚阿里資深專家團、企業嘉賓、行業用戶等等,共同探討在「新基建」建設熱潮下,人工智慧、大數據、工業網際網路等新興技術在創業行業的融合應用,讓技術賦能創新創業。阿里雲創新中心運營負責人劉鈺為活動致步入2020年,「新基建」成為了當下的經濟熱詞。與傳統基建不同,「新基建」更強調5G、物聯網、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等信息化技術,集科技與基建的雙重屬性為一身。
  • 關鍵是什麼?十四位新基建一線實踐者談當下5G之「戰」
    「 5G新基建行至半場,產業遇到哪些挑戰?還有哪些機會?來自新基建一線的實踐者和專家如何說?本屆峰會以「新基建下的機會與創新」為主題,探討5G新基建下的機會與創新,促進新一代移動通信加快發展和商業成熟。來自產業鏈的專家、一線廠商的新基建實踐者茅山論道,成為今年以來行業最重要的一次頭腦風暴,也引起業界反響。那麼,這些一線的5G新基建實踐者究竟說了什麼?
  • 借力「新基建」助推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
    對於文旅產業來說這無疑也是一個重要的發展機遇,在「新基建」的帶動下,文旅產業的融合方式、發展路徑、發展思路都將迎來重要變革。國家發改委明確指出,「新基建」範圍包括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具體涵蓋5G基建、工業網際網路、人工智慧、大數據、智能交通基礎設施、智慧能源基礎設施等。
  • 「新基建」給非晶合金材料產業帶來新機遇
    吳曉丹 張華  隨著各行業復工復產的有序展開,經濟逐漸恢復,立足於科技端基礎設施建設的「新基建」,成為近期關注熱點。「新基建」主要涉及5G基站及其應用、光伏電網及特高壓、工業網際網路、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車及充電樁、人工智慧、雲計算大數據中心等7大領域。高科技產業發展的關鍵在材料。
  • 新基建建築產業聯盟青島實驗室成立
    新基建建築產業聯盟成立於2020年5月20日,其前身是2009成立的宜居中國聯盟,致力於推動住宅產業化、裝配式建築與綠色建材的普及推廣,搭建上下遊企業合作交流平臺。在此基礎上,衍生出環保節能、養老健康、廁所革命等新的合作平臺,參與企業、開發區、規劃設計機構、媒體、科研單位超過數千家。
  • ...一文看懂新基建七大關鍵領域有哪些發展機會|新基建深度研究報告
    可以說,從一開始,「新基建」這一概念便與 5G、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新興產業緊密相連。《報告》認為,「新基建」的「新」,不應僅僅指的是「新興產業」的「新」,只要能夠發掘出基建領 域的新增長點,便能夠被納入「新基建」的範疇。因此,「新基建」的概念也適用於傳統的基建領域。我們可以將發掘傳統基建領域新增長的過程,稱為對傳統基建的「補短板」。
  • 21世紀比人才還重要的是什麼?是創新啊!
    這也體現出對於城市競爭力的觀測維度變化——考慮到資訊時代城市及其系統功能的重大變化,除了強調傳統的財務因素外,在進行城市分級時重點強調了技術創新的因素。以往產業推升經濟發展,此後城市要靠創新增長,不同城市有不同的特色。
  • 從「小步快跑」到「穩步跨越」,華為雲與計算在新基建時代鋪了怎樣...
    其中,僅南京市公布的新基建行動計劃,將以100個市級項目為重點,總體推進市區兩級總投資5454億的346個新基建和關聯產業項目加快建設,投資規模可觀。從中央到地方圍繞「新基建」,加快推動智能化、信息化經濟做大做強,讓高質量發展的步伐更實、成色更濃。數字經濟新動能的加速崛起,顯現了中國經濟的韌性和潛力。面對「新基建」所指的數字未來,我們該如正確認知?如何更好推進「新基建」?
  • 管清友:未來十年對中國非常關鍵,我們面臨科技突圍的驚險一躍
    科技領域太廣泛,在此我主要聚焦「新基建」這一當下科技領域的熱點。新基建,或者數字基礎設施,從投資市場這個角度講,我們認為它是一輪看得見摸得到的新機遇。當前我國正大力推進的新基建,有點類似於美國90年初的國家信息基礎設施工程,對於我們而言意味著基礎設施的升維。
  • 2020新基建成績單折射什麼
    回顧2020年,「新基建」成為中國經濟的熱詞。去年3月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強調,要加快5G、數據中心等「新基建」進度。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國新基建在2020年跑出了加速度,交出了一份讓人滿意的成績單。
  • 新基建如何加速落地
    何為「新基建」?日前,國家發改委明確範圍,新基建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信息網絡為基礎,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具體包括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等3個方面。   和傳統基礎設施建設相比,新基建究竟新在何處?助推新基建駛入快車道,應該從何處發力?記者採訪了有關專家。
  • 高屋建瓴把脈新基建,群策群力發展新經濟
    他表示,伴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不斷深入,人類社會逐漸由工業社會邁向數字社會,加強以5G、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物聯網等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正是數字經濟時代的必然要求,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
  • 推進新基建重點做到五個「新」
    新基建主要包括幾個相互聯繫、相互促進的方面:  第一,5G基建及應用是所有其他領域新基建的基礎性工作,主要包括5G、大數據、人工智慧、雲計算、物聯網、區塊鏈、工業網際網路等數位化基礎設施。它們是新時代基礎設施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高度依賴的「電力」與「石油」,是新基礎設施和產業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