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清友:未來十年對中國非常關鍵,我們面臨科技突圍的驚險一躍

2020-12-06 經濟學家管清友

在全球局勢正發生深刻變革之際,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革新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在不久前出爐的「十四五」規劃建議中,正式將中國科技事業發展的重要性推到了一個更加矚目的位置上。在當前重要戰略機遇期和轉型期,科技事業如何在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格局下助力企業突圍?普通人又該如何把握好轉型升級期帶來的新一波投資機會?

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首席經濟學家管清友受邀做客建投書局·北京國貿店「JIC講堂」,以「『十四五』規劃下的科技投資與未來技術圖景」為主題,深入地為闡釋了中國經濟在當前世界局勢中的發展機遇,並對科技發展助力企業突圍的重要性及未來一段時期的投資方向及熱點進行深入解讀,幫助大家更好地把握住科技創新驅動帶來的新一波投資機會。

(以下內容為本場講座精華回顧,由建投書局整理)

01

在歷史的轉彎處,全球正進入新時代

當前,我們正身處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中。當中美之間距離越來越近,中美之間的博弈也愈演愈烈,不斷升級。目前中國外部環境的變化,可以從經濟維度政治維度兩個層面來看。

經濟維度:全球經濟的長期失衡

十幾年前,經濟學家們已經在討論全球經濟失衡可能給大國關係帶來的變化。「經濟失衡」簡而言之就是,在過去的40年(特別是過去20年)中,整個世界經濟體系可以總結為「一個地球三個世界」。

第一世界以美國為代表,從全球大量的進口,是個消費市場。第二世界是以中東產油國、澳大利亞等為代表的這些國家,出口能源、礦產、糧食。第三世界以中國和越南為代表,是所謂的「世界工廠」,加工製造業非常發達。經濟學家們十幾年前就討論全球經濟失衡,就是由於按照國際分工的原理,會有大量的產業轉移到成為「世界工廠」的中國,相應地美國就會出現產業「空心化」問題。

在產業轉移過程中,中國受益於全球化的發展,建立了相對完整的產業鏈,在過去的40年(特別是過去20年)中,中國經濟總量飛速成長,並在2010年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按照現在的發展速度進行測算,中國經濟總量可能會在2030年會超過美國。同時,全球產業轉移也確實帶來了以美國為代表的第一世界國家的內部變化。舊的產業離開後,新的產業沒有及時替代,美國五大湖地區形成了很多「鐵鏽地帶」,產業「空心化」造成工人失業率提升,從而加劇了美國社會的撕裂。於是美國把自身社會產生的問題歸咎於中國這個「世界工廠」。

本期JIC講堂活動現場

我常舉一個例子,一個班裡學習最好的前兩名往往關係很微妙,中美關係便是如此。現在中國的經濟總量大概相當於美國的三分之二,日本在70年代的時候,經濟總量也曾達到美國的三分之二。我們確實可以看到,當一國的經濟總量相當於美國的三分之二的時候,兩國關係便會出現非常大的變化。

中國在過去150年中,有三次學習日本的高潮。第一次大約是晚清甲午戰敗以後,當時很多仁人志士做了很多反思,開始學習日本。第二次是在民國時期,但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打斷了中國的近現代化進程。第三次以日為師是在80年代小平同志訪日以後,中國興起了一波學習日本的高潮。我主張現在我們應該第四次學習日本,從日本經濟「失去的三十年」中吸取他們經驗教訓。

政治維度:大國競爭目標的衝撞

長期的全球經濟失衡會給國家內部帶來變化,這種變化日積月累就會在某一個時點爆發。2016年川普當選總統算是失衡狀態的一次總爆發,無論你是否喜歡川普,都不可否認他「代表美國藍領利益」的口號以及他的施政方案,對於美國中下層老百姓很有誘惑力。這個長期的從量變到質變的變化過程,從政治維度很容易理解。

全球正處於一個政治強人的時代,其中有一種表現是不按套路出牌。比如川普發一個推特就可以免掉國務卿和國防部長,這在以往美國的政治生態裡是不可能出現的情況。前些日子美國大選剛剛落下帷幕,現在正處於「危險的100天」之中。因為川普尚未卸任,他仍可以在美國現有的法律框架之下,行使他現在還是總統的權利。因此在這100天之中,仍潛伏著許多未知和變數。

接近美東時間16日凌晨0時,川普發推特稱「我贏了大選」,隨後,這條推文被推特官方貼上「防誤導」標識。圖源網絡

俄羅斯也是如此。普京總統上任前後,俄羅斯的就業、經濟增長和人民福祉確實都還不錯,但其實俄羅斯的經濟總量在全球排名的進步不大,現在只相當於中國的廣東省或江蘇省的經濟總量。普京希望在2024年之前俄羅斯能衝進全球第五大經濟體,實現俄羅斯民族的偉大復興。正是因為這些國家在發展目標上的衝突,導致了難以避免的大國博弈。

未來十年,從政治上看,大國之間的衝突與修復會是一個常態。我個人認為未來十年對中國而言非常關鍵,中國面臨著驚險的一躍,但是我們的基本盤還是比較紮實的。

對於普通人而言,未來考慮家庭財務安排、個人投資,包括對國內經濟狀況的思考,都要充分考慮外部環境。無論關注的是科技投資還是整個股權投資,亦或者說二級市場、股票市場的投資,如果不考慮國際關係問題,不考慮外部環境的變化,就無法做出比較長遠的投資安排。

美國對中國的戰略態度

中美關係的後續發展眾說紛紜,但我們肯定要以最大的誠意和善意去拉近中美關係,避免脫鉤。但這不僅取決於中國,也取決於美國方面的態度。如果美國就是鐵了心要搞所謂的科技脫鉤,我認為會產生兩個結果:

第一,美國遏制中國科技發展的企圖得逞,終止了中國的技術高端化路線。

第二,極大地推動中國國產替代化的路徑。

我過去的從業經歷表明,如果美國繼續秉承技術脫鉤的路線,很有可能會發生第二種情況。

我過去在石油系統工作,對能源行業比較熟悉。俄羅斯經常以石油和天然氣作為能源武器或能源外交,這使歐洲很多國家堅定決心開拓出更多能源進口來源。美國的技術脫鉤路線,會大膽地推動我國國產替代化的路徑,也會讓我們進一步認識到我國現在科研、教育,特別是基礎的科學研究領域存在的問題,探索出改進方法。

我個人認為,拜登當選後,未來的確定性更強了。拜登和川普在戰略層面不會有太大變化,但在戰術層面會有非常大的變化。總的來說,拜登希望儘快恢復美國的領導力。這幾年在川普的領導之下,美國的世界領導力確實大大下降了。因為美國是通過聯盟結盟的形式來實現全球治理,但川普上任至今接連退出多項國際協議,這大大削弱了美國的全球影響力。

拜登,圖源網絡

2008年金融危機時,中美曾攜手實現了比較好的合作。而這次疫情,美國卻對中國領導人發出的倡議置若罔聞,這體現出美國領導力的退化,美國沒有承擔起該有的領導力,沒有聯合世界的主要經濟體提供全球公共產品。為了恢復美國的全球領導力,拜登應該會重新加入之前川普退出的一些國際協定,如巴黎協定等。而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的合作,可能會成為中美新一輪合作的突破口,在反壟斷等方面,中美也可以進行合作。總體而言,無論是對中國的政府層面還是企業層面,拜登的可預見性更強,打法更確定。對於資本市場來說,確定性是個好事情。

02

雙循環新格局下,科技如何助力企業突圍

站上風口的「新基建」

面對中美關係微妙的趨勢,我認為我們要用搞原子彈時期的精氣神,致力於科技突圍。這其中涉及到國內很多機制的調整,包括科學研究的體制、激勵機制,技術與資本的結合以及產權保護等,對中國自身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任正非最近講話說,大學要做捅破天的事情,不要考慮太多解決卡脖子的技術問題。我非常同意他的話。沒有長期的、紮實的基礎研究,是無法在短期內解決技術問題的。

科技突圍真的是我們當前面臨的緊要的問題。科技領域太廣泛,在此我主要聚焦「新基建」這一當下科技領域的熱點。新基建,或者數字基礎設施,從投資市場這個角度講,我們認為它是一輪看得見摸得到的新機遇。當前我國正大力推進的新基建,有點類似於美國90年初的國家信息基礎設施工程,對於我們而言意味著基礎設施的升維。

美國90年代的信息基礎設施對於美國經濟效率的提升和產業結構的升級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也因此誕生了一批非常厲害的公司。借著新基建的風口,中國未來也會誕生一批很厲害的公司,這也是我們為何非常看好未來至少3到5年中國資本市場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管清友總結的新基建十大核心代表企業

新基建基本包括七大領域:5G、人工智慧、大數據、工業網際網路、充電樁、特高壓以及城際高鐵和軌道高鐵,這七大領域中每一個部分涉及到的產業都非常的龐雜。在上面的圖表中,我總結出了新基建十大核心代表企業,這十家企業正好湊成一個詞「China Built」。我想試圖說明的是,新基建領域正在引領中國的數字經濟發展,中國製造也正在從Made向Built轉化。新基建既是基礎設施的升級,也是技術路線的升級。

科技創新助力消費升級

科技革命、工業革命的發展,以及一個國家和一個產業的進步,都有賴於基礎理論的提高。從牛頓力學到量子論,基礎理論的進步對於科學技術的進步有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從蒸汽機革命到電氣化,再到資訊時代,人們的生產與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人60、70年代所說的四大件是收音機、自行車、縫紉機和手錶,到80、90年代就變為彩電、冰箱、洗衣機和錄音機,而現在的四大件也許已經變為智慧型手機、智能電腦、智能駕駛和智能家居。智能駕駛現在已初具規模,它的趨勢大家已經有目共睹。從理論、技術到產業、產品,它的發展脈絡是一以貫之的。

基礎理論的發展推動了技術的變遷,技術的變遷又為產業升級或產業變遷賦予了新動能,而產業的變遷最後又以產品或者服務的形式呈現出來的,這便是中國正在經歷的一個消費升級的過程。

JIC講堂書單

也有人說我們在很多領域已經消費降級了,這主要是因為中國的消費市場太大了,因此會出現多種多樣的情況,所以也有人說中國正在進行「消費分級」。從發達經濟體經歷的歷史過程中可以看到,當人均GDP達到1萬美元左右的時候,都會經歷一次消費升級。

從供給端來看,科技創新確實為消費升級提供了動能。我大概劃分了一下,科技對於消費會從以下兩個方面促進。

第一是提高效率。提高效率或提高性價比,會大幅度的降低成本,從而刺激消費需求。比如2020年是典型的「汽車大年」,性價比比較好的日本車系銷量都比較好。第二是創造新的需求。比如微信這些發展的如火如荼的應用軟體也在遇到新的挑戰,他們也正在不斷迭代自己的技術服務形式用以創造新的需求。

03

科技賽道上的投資思維

核心資產的投資邏輯

無論是科技還是其它領域的核心資產,都強調價值性、稀缺性、安全性以及流動性這四大特點。這些資產形式可能是不動產,可能是消費類裡的股票,也可能是頭部的科技公司。從產業賽道上來講,價值性即成長性好,硬科技有市場空間;稀缺性即存在技術壁壘,有門檻;安全性要求科技含量高有立足之本;科創板則為流動性提供了有效補充。這些共識為我們的投資奠定了基礎,但更為關鍵的是,我們需要在這個賽道中挑選出優秀的運動員。這既需要專業,也需要運氣。科技賽道既涵蓋了新經濟、物聯網、5G、人工智慧等方面,也涉及到企業服務業務,商業航天、通用航空等領域。在選擇科技賽道進行投資時,重視研發投入,科技含量高的公司更值得投資。

未來十年,強者恆強的「馬太效應」可能是行業發展的主基調。資本市場的改革為我們提供了比較好的機會,從投資邏輯的維度大概分為三個方面。

本期JIC講堂現場

一是消費升級。中國人的消費能力是非常強的,現在暫時受疫情影響被壓抑,但我認為消費升級的邏輯還會長期地發揮作用。

二是監管的強化。監管的強化既包括金融監管、科技監管,也包括現在的反壟斷。由於網際網路的特點,特別是移動網際網路的「極化效應」,導致這個行業比較容易出現壟斷現象,因此我曾提醒過中國的網際網路巨頭說中國在未來三到五年裡一定會進行比較嚴厲的反壟斷。

三是技術的升級。新冠疫情過後,進行了技術升級與未進行過技術升級的企業間出現了較大的分化。技術升級後的企業在這場肺炎疫情中反而是受益者,強化了他們的市場地位。而之前不願為技術升級投入資金的企業,現在則處境被動。

註冊制時代加速極化效應

我們正在逐漸步入註冊制時代。我曾經打過一個比方,註冊制正在讓整個股票市場從供銷社模式向超市模式轉變。但我國當前還未實現完全意義上的註冊制。完全意義上的註冊制首先是監審分離的,交易所真正和證監會脫鉤。其次是交易層面上的改革,恢復「T+0」,取消漲跌停。再有,需要形成一個對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和投行的篩選懲罰機制。

理想狀態的註冊制應該是一個超市模式,投資者可以買到性價比比較好的產品。同時,伴隨著「T+0」速度的加快,股票市場上分化會越來越嚴重,我預計在註冊制之下的股票市場的分化會越來越明顯,呈現出當前港股市場中股票交易量與市值集中在頭部公司的特點。

找到適合自身的投資方式

今年的股票市場呈現出兩個特點,一是極化效應越來越明顯,二是估值推升。在我看來,至少從現在到今年年底,我們正好處在一個估值推升到業績拉動的轉換期,龍頭股票的溢價確實越來越明顯。研究美國股市這十幾年的牛市就會發現,股票市場的提升主要集中在前5家公司。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尋找所謂的國股市的前5家公司」。從股票市場中,我們也能看到中國正在經歷著的產業升級,因此我們需要看清下一輪產業升級的方向,選對龍頭企業,才能把握好新機遇期的投資機會。

對於我們每個普通投資者而言,先要找到自己合適的投資方式,進而去思考投資策略,形成價值理念,甚至是所信奉的哲學,同時還要把基本工做紮實。如同習武練功一樣,每個人都要慢慢從扎馬步到強身健體、逐漸理解要學的這門功夫,再到逐漸形成一套思想價值觀。在投資市場上,各有各的套路,只有適合自己的,沒有標準答案。希望在當下的重要機遇期中,大家可以認清形勢,鑽研通透,儘可能地規避風險,把握好轉型升級期帶來的新一輪投資機會。

構建完整投資分析框架 了解全品類投資標的特性

助力把握投資良機

經濟學家的資產配置秘籍 全網首發

▼▼

相關焦點

  • 管清友:「雙循環」新格局下的經濟、政策與投資
    短期來講,「雙循環」是「十四五」規劃重要的關鍵詞,長期來講,這意味著我們過去的國際大循環格局肯定會發生變化。那麼在「雙循環」的新格局下,中國的經濟、政策和投資都將面臨哪些變化?管清友院長的分享將為大家釋疑解惑。
  • 直面現狀,中國科技期刊全力突圍
    作為主編,在國內外各種學術會議,線上線下隨時宣傳這本科技期刊已經成了他的「習慣動作」。所以連柯林頓女兒切爾西也成了他們的粉絲,就不足為奇了。9月21日,第十三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在山城重慶召開,500餘位來自全國科技期刊的代表匯聚一堂,共同探討中國科技期刊的突圍之路。
  • 宏觀經濟學家管清友:2021年經濟的三大關鍵詞和三個不確定性
    管清友表示:「在負利率時代,財富保衛戰打響了,如果你不能持有核心資產,財富或不可避免地面臨縮水的命運。」以下是管清友的演講內容,經36氪記錄整理:對於2021的展望,我想用「出清的尾聲」這個詞來給大家做匯報。今年是吳曉波年終秀的第六年,是我參加年終秀的第四年,特別巧,我們一起見證了一部中國金融市場的「出清史」。
  • 管清友:2021,如何打好財富保衛戰?
    中新經緯客戶端1月7日電 題:《管清友:2021,如何打好財富保衛戰?》作者 管清友(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首席經濟學家)現在人們追求財富的動力非常強勁,但其實投資是非常難做的,門檻很高,風險也特別大。我和大家講牛頓的一個故事。
  • 少年的信仰:Snap的拐點與驚險一躍
    ▌一、Snap的核心矛盾當我們在談論Snap的時候,我們在談論是什麼?主要的就是圍繞Snapchat這個手機應用展開的業務。這個從2011年9月開始上架的應用,玩法是用戶通過拍照、錄製視頻並加以編輯發送到好友列表,並可以設定刪除時間,截圖等行為都會被記錄,經過這幾年的不斷豐富,憑藉著其趣味性+即時通訊的特徵,瞬間俘獲了大量希望放飛自我的青少年的心。
  • 未來十年,科技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
    對於未來,沒有人可以預測,但是這不妨礙我們去暢想。對於科技,我們有著無限的遐想,也有著無限的憧憬,我們希望未來的十年會成為真正的科技時代,希望科技可以走進千家萬戶,走進每一個人。5G已經到來,未來十年它將得到全速發展。6G也已啟動,對於網絡,未來可期。
  • 未來十年的旅遊丨未來十年,還有什麼能拿來做旅遊?(上篇)
    本書將從旅遊自身發展情況以及更高的維度 ——社會發展進程、科技發展對消費形態的塑造等多個維度,系統闡述旅遊行業所面臨的挑戰和機遇,並分「新資源觀」「新傳播觀」「新客戶維度」以及「新時空觀」四個篇章對旅遊行業如何實現「範式轉換」進行系統闡述。最終,為讀者展示出未來中國旅遊發展的新趨勢。
  • 北極光創投鄧鋒:十年前沒有微信,十年後科技又將如何顛覆我們的生活?
    原標題:北極光創投鄧鋒:十年前沒有微信,十年後科技又將如何顛覆我們的生活? 9月21日,由網易新聞和網易科技主辦的「2018網易未來科技峰會」之「ALL IN時代」在北京舉辦。在峰會上,北極光創投創始人、董事總經理鄧鋒做了《未來十年,科技將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的主題演講。
  • 中國科技未來行不行,關鍵就看這件事
    28日,在由清華大學主辦,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清華大學區域發展研究院承辦的第二屆中國發展規劃論壇上,中國科技部戰略規劃司司長許倞表示,中國科技未來發展還面臨一些風險挑戰。 許倞指出,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為新技術應用和生產帶來了新的社會問題,包括國家安全、就業、社會倫理等。未來奔向科技強國,中國需要由現在大多數領域的「跟跑」,到創造更多「領跑」。
  • 從30年一周期看:黃金價格未來下跌十年機率非常大
    然而,金融權威專家、廈門大學金融系教授鄭振龍近日在廈門大學EMBA廣州公開課上卻斷言,從大周期視角來看,黃金和商品的熊市剛到後半夜,未來熊途依然漫漫;中國A股平均市盈率處於歷史性低位,可增配中國內地和美國股市,A股可配置總資產的20%~30%,美國股市可配置20%左右。
  • 北極光鄧鋒:未來十年,IT技術、生命科學、網際網路+存在科技創新機遇
    鄧鋒對未來十年的科技創新非常樂觀,在他看來,未來科技發展具有長周期性,低負面風險等特點,未來十年的科技發展可能比過去十年還要快。此外,中國還面臨著諸多挑戰:比如老齡化問題、環境汙染問題、城市治理和國際競爭等問題,都需要科技來創新。那麼,未來會出現哪些科技創新呢?
  • 【主題報告】花開百業,科技突圍 | 甲子引力
    在11月9日上午開幕式的主題報告環節,甲子光年首席戰略官Jack Poon、甲子光年智庫負責人江濤與甲子光年聯合創始人兼執行主編程曼祺以《花開百業,科技突圍》為主題展開分享。此時此刻,決策者面臨非常多的挑戰。什麼挑戰?在2018「甲子引力」大會上,我們曾列出一張產業網際網路棋盤,其中有無數的技術和產業在發生著合作、融合。
  • 「空中亞布力」第十二講|管清友:位移的象限——疫情之下的宏觀...
    來源: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在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形勢日趨明朗的當下,國外疫情卻不斷蔓延,面臨更多不確定性。受疫情衝擊,國際金融市場發生巨大動蕩。與此同時,隨著OPEC+會議上減產合作落空,沙特、俄羅斯打響原油價格戰,油市出現歷史性暴跌。
  • 十問十答中國平安:轉型科技的邏輯起點、未來十年的增長故事……你...
    題記:今年正逢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之年。為了弘揚偉大的改革開放精神,推動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匯聚資本市場正能量,《證券時報》日前正式啟動「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在行動」大型系列報導。
  • 「中國芯」突圍利器!剛剛這位中科院院士重磅發聲
    我相信我們的科研成果,最終能推動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讓祖國真正屹立於科技強國之林。」中國有那麼多的院士,但在很多技術方面,我們依然跟不上,想到這,彭練矛就覺得心情非常沉重。爭取中國「芯突圍」,如此宏大理想,如此偉大使命,就是彭練矛正在做的事。在碳基電子的賽道上,目前選手只有中美,而我們投入研發碳基晶片,要的就是在下一個晶片世紀,不要再吃受制於人的虧。
  • 未來十年中國將建月球科研站
    10日下午,全國政協委員、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院士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第三次全體會議發言時介紹了中國未來月球探測計劃。吳偉仁表示,隨著今年嫦娥五號從月球採樣返回,明年發射第一個火星探測器等標誌性工程的實施,我國將躋身於世界航天強國行列。
  • 從關鍵語音走向關鍵智能的未來警務通信,中國警察網專訪海能達
    從關鍵語音走向關鍵智能的未來警務通信中國警察網專訪海能達由公安部主辦的第十屆中國國際警用裝備博覽會於11月23日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開幕。米榮奎:無線通信一直是公共安全領域科技信息化建設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海能達專注專用通信領域,見證並親身經歷了中國公安用戶專用通信近三十年的發展歷程。中國公共安全的專用通信發展歷經了模擬通信時代、數字通信時代、多網融合時代,也在迎接著智領警務時代的到來。
  • 中國氣象科技躍升至世界一流 助力全球防災減災
    微信此舉與其說是追求視覺變化,不如說是向迅猛發展的中國航天事業和中國氣象科技的一次致敬。經過幾十年特別是最近5年來的發展,中國氣象科技在航天事業的鼎力支持下,實現了新的重大跨越,邁入強國行列。躍升至世界一流仔細端詳新換上的微信開機畫面,我們可以看到,白色的雲團籠罩下,中國所在的東亞大陸的輪廓清晰可辨,東北亞和俄羅斯遠東地區白雲濃厚,而左下角澳洲大陸則沒有雲層遮蔽,可以一覽無餘。氣象專業工作者從這張氣象雲圖所解讀出來的信息豐富程度遠遠要超過我們普通人。
  • 科技自立自強 錨定未來中國發展新航標——從十九屆五中全會看創新...
    新華社北京11月17日電題:科技自立自強 錨定未來中國發展新航標——從十九屆五中全會看創新前景新華社記者董瑞豐、溫競華人工智慧、量子信息、腦科學、深地深海……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正在布局。
  • 三變科技:以「變」應變謀突圍
    7月7日台州日報頭版報導我縣《三變科技:以「變」應變謀突圍》▲三變科技廠房內,工人們在熱火朝天生產中。2月10日三變科技成為三門首家「硬核」復工的企業首批覆工員工205人佔公司員工總數的三分之一「我們之所以能實現快速復工並完成緊急訂單,主要有兩個優勢。一是人員優勢,全公司687名員工,本地籍員工達666名,佔絕大多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