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經濟學家管清友:2021年經濟的三大關鍵詞和三個不確定性

2021-01-16 36氪

在2020年12月30日廈門舉辦的「預見2021吳曉波年終秀」上,宏觀經濟學家、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管清友以「出清的尾聲」為題,復盤了從2017年開始、到2021年基本結束的中國金融市場「出清史」。

演講中,管清友給出了2021年經濟的三大關鍵詞:「弱復甦」、「穩政策」、「強改革」,提出了三個不確定性:「疫情風險」、「數據風險」和「疫苗風險」。

管清友表示:「在負利率時代,財富保衛戰打響了,如果你不能持有核心資產,財富或不可避免地面臨縮水的命運。」

以下是管清友的演講內容,經36氪記錄整理:

對於2021的展望,我想用「出清的尾聲」這個詞來給大家做匯報。

今年是吳曉波年終秀的第六年,是我參加年終秀的第四年,特別巧,我們一起見證了一部中國金融市場的「出清史」。

在過去四次年終秀中,我講「泡沫的背影」,講「隧道的微光」,講改革,講「南渡北歸、西進東出」。我們也追憶過似水繁榮。

今天中國所處的經濟環境,確實和以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過去這四年,金融市場正好經歷了一個殘酷、劇烈的出清過程。無論你是做企業還是做投資,處在體制內或體制外,每個人都經歷了這樣的過程,我們和這一波市場出清同頻共振,甚至很多人受影響特別大。

於是我就在想,我們該用一個什麼樣的視角去觀察金融市場?金融市場無處不在,它和我們的命運息息相關,和我們的財富息息相關。

我後來總結,用三個字,叫「心」「體」「用」。歷史學家湯因比曾用三個維度去觀察文明,我現在用這三個字來觀察金融市場,後來我竟然發現我們觀察的角度非常類似。

什麼是「心」?對應的是湯因比觀察文明時說的「觀念」;什麼是「體」?對應的是湯因比所說的「制度」。什麼是「用」?對應的是湯因比所說的「器物」。這是我的一點心得,供大家參考。

那麼,對於2020、2021,我們如何去總結,如何去展望呢?

2020年的全球政經格局一波三折,美國大選落幕,大選在美國造成了分裂,也讓中國人也看到了一片喧囂。對於中國而言,拜登當選,確定性增強了,壓力卻可能更大了。

最近,中國有兩張牌打得特別好,我特別希望大家關注。第一張是貿易牌,就是今天(12月30日),中歐投資協定談判終於完成了,這非常重要,中國和歐洲,在經貿和投資上站到了一起。

在這之前,中國加入了RCEP,RCEP是涵蓋全球人口規模最大、經濟總量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中國打出這張貿易牌,我們應該為國家點個讚。

第二張牌是氣候牌,中國領導人適時地率先提出了「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這裡有個背景,川普時期美國退出了《巴黎協定》,拜登似乎在準備重新加入《巴黎協定》。拜登也希望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繼續和中國合作,而中國率先提出這樣一個目標,不僅僅是承擔大國責任,也是倒逼國內改革,同時中國也掌握了完全的主動權。

中國的這兩張牌都打得非常厲害。2021年,面對國際局勢的驟變,面對百年變局,中國人會更加氣定神閒、更加從容、更加主動。我們有這樣的自信心。

回到金融領域,世界的金融市場發生了什麼變化?

2020年,我們經歷了一個「無限寬鬆」。中國的貨幣政策、監管政策和歐美的政策正好相反,其他各國中央銀行的資產負債表又驟然上升,而中國在貨幣政策上保持了相當大的克制,這種克制既來自我們對過去十幾年經驗教訓的總結,也來自我們基於自身經濟特點的判斷。

相信很多人沒有想到,中國疫情恢復這麼快,以及沒有想到中國的出口會如此強勁。當疫情對全球經濟造成了衝擊,中國龐大的、堅實的工業生產能力和全球寬鬆的貨幣政策正好匹配了起來,中國再度成為「世界工廠」。

剛才吳曉波老師講,在今年2、3月份時,沒有人想到中國的產業鏈會如此強大,甚至那個時候大家討論的問題是——「中國的產業鏈會不會被邊緣化」?到了下半年,我們看到,中國再度成為「世界工廠」。我們通過自己的工業生產,為世界抗疫做出了貢獻。

2021年的經濟會怎麼走?

今年的情況,大家已經感受到了。說實話,今年對很多中小企業來說,可以說是滅頂之災,遭遇「重創」「衝擊」,很多企業都是「團滅」。

2020年的經濟走勢是「前低後高」,而2021年將是「前高后低」。大家對2021年的經濟走勢的分歧,不在於「能不能復甦」,而在於說「復甦到底有多強勁」。有的人相對保守一點,認為2021年的復甦可能沒有那麼持續;有的人相對樂觀一點,認為2021年仍然會維持強勁的復甦。

我們現在能看到的是,2021年上半年,中國經濟仍然會維持強勁的復甦狀態,我們預計全年應該是在7%-8%左右的增速,2021年一季度由於今年的低基數效應,可能會實現10%以上的增長速度,這個速度確實來之不易,我覺得可以用「一枝獨秀」來形容。

2021年經濟的三大關鍵詞會是什麼呢?是「復甦」「穩政策」「強改革」。2021年我們會看到,下半年將延續上半年的復甦,當然這其中有非常多不確定性,至少有三個風險。

第一個風險:疫情風險。如果疫情沒有得到有效控制,疫情對全球經濟的衝擊仍然存在。相對來說,中國的工業生產部門仍然承擔巨大的生產功能,繼續為全世界生產產品。

第二個風險:數據風險。中國逐步進入省市縣的換屆,換屆後,很多地方會重新檢視本地的經濟數據,一些企業的風險可能會暴露出來,甚至我們在2021年,從投資的角度仍然要防範風險。

第三個風險,疫苗風險。如果疫苗很快推出並得到有效使用,證明它對疫情特別有用,2021年,美國很可能在下半年啟動貨幣政策邊際上的收縮。這對全球資本流動將會產生巨大的影響,我們如何去抗擊這種資本的逆轉,如何去抗擊來自海外需求的減弱?這需要通過供給側、需求側兩方面的改革。

回到剛開始講的「出清」,稍微復盤一下,無論2021年中國遇到多大的風險,無論復甦有多強勁,始於2017年的金融市場出清,我認為會在2021年基本結束。我們能明顯看到,中國金融部門的槓桿出現了顯著的下降,從產品到機構到局部的風險得到釋放。

圖源:吳曉波頻道

這個過程是慘烈的、痛苦的,這些年,無論是經濟還是疫情,還是金融市場,其實可以用一個字來形容——「熬」。我們關心的問題在於,如果2021年實現市場的出清,在資產配置上會有什麼變化?股市方面,簡單的結論告訴大家,總體上會經歷一個從估值推升到業績支撐的轉變。

2020年的日子雖然不太好過,但2020年是一個資產大年。2021年經濟復甦,日子好過一點,但投資將會特別難做。所以,債券市場還是以防風險為主,地產也逐步地進入到所謂的「牛市的後期」。

但這種年度的變化,並不改變我們長期看好中國資本市場和資產市場的基本觀點。為什麼我們長期看好呢?有兩大基本動力:

第一個動力是一個「推力」,全世界逐步步入零利率、負利率時代是大勢所趨,無論從人口結構的變化,還是全球化的逆轉等維度去看,中國恐怕也很難避免這樣一個趨勢。而在零利率、負利率的時代,持有核心資產是基本選擇。

2020年,我個人認為是「零利率元年」,為什麼?今年美國的十年期國債收益率曾經到過0.5%,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指標。而中國十年期國債收益率仍然是在3%以上,甚至今年一度達到了3.3%,也就是說,中國會長期成為一個資產高地。

我們維持資產的正收益,中國十年期國債收益率仍然比較高,和美國之間維持著一個相對比較大的利差。這是一個基本的動能,也可以說,未來資產市場的繁榮可能是以十年為單位來計數的。

第二個動力,我稱之為「拉力」,就是以註冊制為代表的中國資本市場的一系列改革,可以把它跟2005年開始的股權分置改革相對比,中國的註冊制也在摸爬滾打、逐漸摸索,我們正在推動向完全意義的註冊制邁進。

對投資者而言,股票市場從「供銷社模式」轉向「超市模式」,在超市你可以買到非常多的資產,並且資產的性價比非常高。在負利率時代,我們的財富保衛戰其實打響了,如果你不能夠持有核心資產,我們的財富或不可避免地面臨縮水的命運。

什麼是核心資產?簡而言之就是三大類:好股票、好房子、黃金。

我們要注意中國股票市場結構的變化,今年滬深300大大地跑贏了上證綜指。股票市場上個股之間的分化越來越嚴重,頭部公司屢創新高,很多公司卻無人問津。作為投資者,需要看清楚下一個十年三大確定的賽道:科技、消費、大健康。

房子還是不是核心資產?當然是。但今年以來,房產劇烈分化,即使在同一個城市不同的區塊,分化都非常嚴重。很多人都問我「廈門的房子能不能買」「深圳的房子能不能買」,這些問題沒有標準答案,我只能告訴大家,核心城市、核心區域的房產仍是重要的核心資產。

最後再說說黃金,很多人都對黃金特別痴迷。黃金的貨幣屬性、商品屬性、金融屬性、避險屬性同時存在,黃金是負利率時代相對投資價值凸顯的一個品種,今年黃金突破過2000美元/盎司。

很多人問,黃金還會不會漲價?短期的價格很難判斷。但如果我們認定未來的市場仍然是零利率、負利率的趨勢,黃金的投資價值就不可忽視。

有人問,投資黃金該買什麼?因人而異。對一般投資者而言,沒有必要買太多黃金,特別是實物黃金。如果你對黃金特別痴迷,建議你買點金條、買點金幣比如熊貓金幣。

很多人問,黃金是不是流動性差,變現能力差?我只能說,對於高淨值群體來說,黃金是壓箱底的投資。

我曾經打過一個比方,你說黃金有投資價值,它確實非常有價值,說它沒有價值,也沒有價值。但它有一個隱藏很深的功能,就是能讓人們心情愉悅。當你受到疫情衝擊或工作不順心時,回到家拿出金條,拿出熊貓金幣數一數,心情會特別愉悅。

所以,因人而異,沒有標準答案,供大家參考。

最後,我想東施效顰一下,今年李雪琴老師特別火,她曾經喊話過一個著名明星。說到黃金,我特別想利用這個機會喊話一下郎朗:「郎朗,你看,這就是黃金,這就是熊貓金幣,多重!」

祝大家好運,謝謝!

——————

我是36氪記者王藝瑾,業務交流可添加微信catherineyijin,請備註公司+姓名+職務+來意。

相關焦點

  • 管清友:「雙循環」新格局下的經濟、政策與投資
    管清友院長是著名的經濟學家,多家重要機構的首席經濟學家,也是令人尊敬的金融界大咖,能夠現場聆聽他「雙循環」新格局下經濟、政策和投資演講,一定能夠收穫到更多更新的觀點和看法。管清友 經濟學家、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管清友作了題為《雙循環新格局下的經濟、政策與投資》的演講。
  • 管清友:2020是股市大年,2021是房市大年——2021年中國經濟十大展望
    來源:新浪財經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管清友(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首席經濟學家)2021中國面臨的最大灰犀牛可能還是來自美國。2020是股市大年,2021是房市大年。A股有結構性機會,但對普通投資者意味著沒有什麼機會,或者風險大於機會。對於很多人而言,2021應該賣掉股票買房子。
  • 「空中亞布力」第十二講|管清友:位移的象限——疫情之下的宏觀...
    來源: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在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形勢日趨明朗的當下,國外疫情卻不斷蔓延,面臨更多不確定性。受疫情衝擊,國際金融市場發生巨大動蕩。與此同時,隨著OPEC+會議上減產合作落空,沙特、俄羅斯打響原油價格戰,油市出現歷史性暴跌。
  • 管清友:2021,如何打好財富保衛戰?
    中新經緯客戶端1月7日電 題:《管清友:2021,如何打好財富保衛戰?》作者 管清友(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首席經濟學家)現在人們追求財富的動力非常強勁,但其實投資是非常難做的,門檻很高,風險也特別大。我和大家講牛頓的一個故事。
  • 喆薦|首席經濟學家眼中的2021全球和中國經濟九大特徵
    然而,面對著世界的紛亂,美國卻在1月7日詭異出現大漲,三大股指齊創盤中與收盤新高,納指史上首次突破13000點關口,並帶動全球包括股市、原油以、期貨以及債市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上漲。疫苗功效不明、新冠變異、美國政局動蕩……,在一系列並不具備喜慶意味的關鍵詞圍繞下的2021年,全球和中國經濟會出現哪些變壞,在動蕩之下危險與機遇並存的時代,我們還有那些機會。
  • 2021,科學精準實施宏觀政策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21年宏觀政策「要保持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對經濟恢復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準有效,不急轉彎,把握好政策時度效。」「科學精準實施宏觀政策。」
  • 五大首席看2021:宏觀經濟將這樣表現
    申萬宏源首席經濟學家楊成長:宏觀調控著力長遠問題2020年,中國成為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三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成就。2021年,宏觀經濟又將如何演繹?申萬宏源首席經濟學家楊成長接受證券時報記者專訪時指出,要充分肯定疫情後我國經濟恢復取得的成果,諸如疫情防控、「六穩六保」等一切措施使得中國經濟率先得到恢復。
  • 連平:《2021年宏觀經濟九大展望》主要觀點
    宏觀政策會轉彎嗎?針對上述一系列問題,本文提出2021年宏觀經濟九大展望。  展望一:世界經濟可能於下半年迎來整體性復甦  2020年世界經濟受新冠疫情衝擊而深陷衰退泥潭,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12月預測2020年全球經濟增長萎縮4.2%。
  • 三部委勾劃2019宏觀經濟政策關鍵詞
    新華社北京1月16日電(記者孫韶華 張莫)《經濟參考報》1月16日刊發題為《三部委勾劃2019宏觀經濟政策重點》的報導。文章稱,在1月15日國新辦舉辦的發布會上,來自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央行的負責人介紹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具體舉措,對經濟熱點做出一一回應。
  • 2021中國宏觀經濟形勢預測
    2、在經濟復甦與基數效應的雙重作用下,2021年中國宏觀經濟各類同比參數將全面走高。經濟主體的認識角度和判斷標準將發生巨大變化,微觀主體對經濟運行的直接感受將與宏觀數據的表現發生嚴重的背離,社會不同階層對宏觀經濟形勢的認識也將出現強勁的分化。預期分化和經濟主體對於經濟困難忍受程度的下降將是2021年宏觀經濟運行面臨的新情況。
  • 中國宏觀經濟論壇(2020-2021)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辦
    劉元春代表論壇研究團隊發布了論壇主報告《邁向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中國宏觀經濟》。與會嘉賓就2020-2021年的中國宏觀經濟形勢進行了深入的研討和交流。論壇第二單元,劉元春代表論壇發布CMF中國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報告(2020-2021)。報告圍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首先,分析了當前經濟復甦的形勢、面臨的問題、下一步的趨勢;其次,研判2021年中國經濟的運行邏輯、可能的風險和挑戰;最後,確定超常規政策退出的時點和方式,研究戰略轉換的路徑和風險。
  •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 | 王霞:如何測度宏觀經濟不確定性?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王霞副教授與廈門大學鄭挺國教授合作的論文《基於實時信息流的中國宏觀估計不確定性測度》於2020年10月在經濟學中文頂級期刊《經濟研究》發表。這不僅在微觀層面上影響居民的資產配置和家庭決策、公司投資率和資產分配,而且在宏觀層面上使得產出和消費顯著下降、弱化宏觀經濟政策的調控效果。因此,研究經濟狀況的不確定性,對於優化家庭資產配置、理解宏觀經濟波動行為、制定合理的宏觀調控政策以及提前預警經濟金融運行風險等,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 中央部署意味深長,四大關鍵詞看懂下半年宏觀經濟政策!
    &nbsp&nbsp&nbsp&nbsp關鍵詞:跨周期&nbsp&nbsp&nbsp&nbsp7月30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完善宏觀調控跨周期設計和調節,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長期均衡。
  • 連平:四重因素將產生共振效應 協同支持2021年中國經濟穩步回升
    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記者 範子萌)植信投資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院院長連平今日在2021年宏觀經濟展望報告發布會上表示,全球疫情很可能在明年年中前後出現拐點;四重深層次因素將產生共振效應,協同支持中國經濟穩步回升。  展望明年全球經濟走勢,連平表示,全球疫情很可能在明年年中前後出現拐點。
  • 2021-22年中國宏觀經濟展望
    由於大部分減稅降費政策在今年年底即將到期,明年財政赤字可能收窄,房地產政策和金融監管可能會收緊。今年宏觀槓桿率可能上升25個百分點,我們預計明年有望下降2個百分點。考慮到企業營收修復和居民收入改善,政策調整對整體經濟的影響應相對有限。不過,明年信用違約事件可能會增加,銀行不良貸款可能會上升。
  • 商業前沿專家聚焦探討:2021年有哪些新商業機遇?
    經濟學家、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管清友對2021年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作出預測,認為在全球貨幣繼續寬鬆的背景下,中國宏觀經濟政策將維持相對良好態勢;數位化轉型將全面提速,數字經濟是中國經濟換道超車的絕佳武器
  • 經濟學家陳奕名:抓住2021年雲南生物多樣性大會機遇構建雙循環經濟...
    座談會以經濟雙循環、雲南綠色食品牌、八大產業為支撐,依託雲南生物多樣性資源優勢和2021年雲南生物多樣性大會的機遇,研究和探討如何建立基於生物多樣性和雙循環發展的國家級雲南農產品精深加工樞紐,進而實現「農民有增收、企業有營收、政府有稅收」。
  • 2021年中國宏觀展望
    考慮到美國2021年疫情嚴峻、經濟低迷,預計2021年仍將維持低利率貨幣寬鬆環境。1-10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009萬人,較去年同期少增184萬人,累計同比-15.4%;10月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5.3%,較去年同期高0.2個百分點。10月小型企業PMI為49.4%,較上月下降0.7個百分點。宏觀上是數據,微觀上是多少家庭的悲歡離合。
  • 七大經濟學家聯合打造CFRSR:中國宏觀經濟風險和信貸風險有所下降
    金融危機10年後,全球金融市場波動加劇,難以恢復到危機前水平。與此同時,全球經濟、金融市場關聯性高度加強。外部經濟金融波動對中國經濟金融衝擊大大加強。反觀國內,中國金融風險仍處於高位。近期穆迪還下調了中國信用評級。  當前中國金融風險敞口有多大?
  • 【重磅來襲】2020年宏觀經濟金融回顧與2021年展望
    目錄  - - - - -  1. 2020年宏觀經濟金融形式簡要回溯  2. 2020年宏觀經濟金融形勢展望  3. 對中長期方向的幾個粗淺判斷  4. 2021整體作業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