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觀點節選自CMF中國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報告(2020-2021)《邁向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中國宏觀經濟》,執筆人為劉元春、劉曉光、閆衍,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文字數:3555字
閱讀時間:6分鐘
2020年是中國宏觀經濟史上最不平凡的一年。新冠疫情的暴發和防控導致中國宏觀經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回落。在黨和政府正確的領導下,中國成功取得了新冠疫情阻擊戰和經濟保衛戰的雙重勝利,再次展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和中國經濟的彈性韌性。經過嚴格的疫情管控、行政性復工復產、出臺適度的一攬子規模化宏觀刺激政策等舉措,中國經濟在世界範圍內率先實現V型反轉,開始走向穩定復甦的軌道,為全球經濟復甦提供了樣板。
1、新冠疫情導致的大流行和大封鎖是超級黑天鵝事件,成為導致中國經濟急劇下滑的核心原因,中美貿易衝突並沒有按照年前預期的那樣成為影響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走勢的核心因素。
2、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中國疫情管控方案+適度刺激的經濟紓困方案,是2020年中國經濟走出疫情困局的關鍵。
3、以疫情阻擊戰的勝利為行政性全域復工復產的前提,以行政性全域復工復產為經濟快速重啟奠定基礎,以「六保」為核心的一攬子規模化刺激方案為國民經濟循環快速復甦提供核心動力。這種戰略組合和政策路徑的選擇是中國宏觀經濟實現V型反彈和穩定步入復甦軌道的另一關鍵。
4、中國疫情與世界疫情的不同步、中國產業鏈與世界產業鏈重啟的不同步,使中國供應鏈產業鏈的優勢得到了充分發揮,它為世界各國提供了疫情物資和宅經濟的供給基礎,保證了中國外需不僅沒有隨著世界貿易的崩潰而崩潰,反而逆勢出現超預期反彈,為中國內循環的重啟和經濟整體復甦提供了強大支撐。
5、由於疫情衝擊的不對稱性以及救助政策的結構性效應,中國經濟的復甦在不同行業、不同區域和不同部門具有明顯的差異,復甦的不同步、復甦的不穩定、復甦的不均衡是2020年中國經濟復甦的顯著特徵。
6、隨著一攬子規模化政策的實施、外需的持續上揚和內生動能的逐步恢復,中國宏觀經濟在反彈中呈現加速上揚的態勢,第4季度中國經濟的增速將接近潛在水平,為2021年非常規政策逐步退出和新戰略規劃的實施創造了良好的宏觀環境。
7、從長時段和世界範圍來看,中國經濟的快速復甦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它不僅顯示了中國制度的顯著優勢,更為重要的是為中國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戰略的啟動創造了最佳的戰略時機和宏觀基礎。我們必須全力把握新冠疫情下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不同步復甦、中國內循環與外循環不同步啟動所帶來戰略轉換契機。
2021年是中國經濟持續復甦之年,是中國宏觀經濟政策常態化的一年,是兩個百年目標交匯與轉換之年,更是中國開啟十四五規劃實施戰略轉換的第一年。世界疫情的逐步消退、中國超常規政策的常態化、中國發展戰略的轉化和調整、內生新動能的逐步抬頭將成為左右2021年中國宏觀經濟運行最核心的4大力量。
1、疫苗研製的成功及其廣泛運用將在大概率上決定2021年全球疫情將得到逐步控制,從而保證全球經濟將得到穩步復甦。但這種復甦將使中國宏觀經濟的外部環境複雜化。一是世界防疫物資需求和宅經濟需求將逐步下降;二是疫情得到控制後,各國供應能力將逐步恢復,世界各國的供求缺口將快速收窄;三是疫情後,各國產業鏈安全問題將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逆全球化問題將進一步惡化;四是即使拜登政府上臺,中美貿易衝突和貿易協定實施情況將重返議事日程,成為政治關注的核心;五是各國不同步的復甦帶來不同步的政策退出,將導致世界經濟秩序更加複雜。
2、在經濟復甦與基數效應的雙重作用下,2021年中國宏觀經濟各類同比參數將全面走高。經濟主體的認識角度和判斷標準將發生巨大變化,微觀主體對經濟運行的直接感受將與宏觀數據的表現發生嚴重的背離,社會不同階層對宏觀經濟形勢的認識也將出現強勁的分化。預期分化和經濟主體對於經濟困難忍受程度的下降將是2021年宏觀經濟運行面臨的新情況。
3、2020年各類超常規的疫情救助與經濟紓困政策必將在2021年陸續退出,這將決定經濟反彈的政策支撐力逐步減少。如何選擇政策退出的時點、退出的步幅、退出的路徑以及退出工具的組合,將是2021年宏觀經濟政策決策的核心,並成為影響經濟復甦走勢的核心因素之一。
4、2021年將是十四五規劃《綱要》通過和規劃實施的第一年,邁向「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決定了戰略轉型和戰略替換將是2021年經濟運行的核心主題。戰略轉換帶來的科技創新自立自強的布局、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性布局、國內大循環的暢通與短板的補足、擴大內需戰略層面的啟動等舉措不僅將引發2021年經濟主體預期的改變,同時也將替代非常規刺激政策成為需求擴張的基礎力量。
5、「總體偏高、逐季回落」是2021年宏觀經濟最顯著的運行特徵。4季度同比增速和環比增速能否常態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不僅取決於短期政策常態化的路徑和戰略轉換的方式,更取決於對疫情帶來的潛在供給能力損失的修復情況、新動能持續成長的態勢、政策退出過程中風險的控制以及市場主體積極性的激發狀態等因素。2021年中國宏觀經濟是否能夠完全常態化,依然具有強烈的不確定性。
根據上述的一些定性判斷,利用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模型—CMAFM模型,設定2020和2021年主要宏觀經濟政策假設:(1)名義一般公共預算赤字率分別為3.6%、3.0%;(2)人民幣兌美元平均匯率為7.0和6.6。分年度預測2020和2021年中國宏觀經濟核心指標,結果如表1所示。
表 1 2020年中國宏觀經濟核心指標預測
註:*表示預測值。
1、2020年中國宏觀經濟在2-4季度呈現加速反彈,第4季度GDP實際增速達到5.9%,全年實際增速達到2.3%,比世界經濟增速高6.7個百分點,但仍然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最低值。
2、在供給端,疫情對於第三產業衝擊尤為明顯,全年增速較2019年回落了4.9個百分點;在需求端,消費受到的衝擊尤為強勁,全年-1.8%增長,增速較2019年下滑了9.8個百分點。供需兩端恢復不均衡較為明顯,需求不足問題進一步凸顯,2020年核心CPI和GDP平減指數分別較2019年下降了0.9個百分點和1.0個百分點。
3、2020年出口狀況沒有延續2019年持續回緩的態勢,反而在疫情的衝擊下出現逆勢上揚,全年增速達到2.4%(美元標價),貿易順差較2019年增長了740億美元,同比增長19.9%,對GDP增長的貢獻度大幅度上揚,成為2020年超越預期的事件之一。
4、固定資產投資在各類政策的推動下,4季度出現明顯加速,預計全年增速達到2.6%,較2019年下滑了2.8個百分點。中小企業和民間投資低迷依然說明市場預期沒有完全得到逆轉。
5、自3季度以來貨幣政策進行了邊際調整,數量上的收縮和價格上的上調反映了政府對於金融風險的高度關注。
6、2021年由於經濟的持續復甦和基數因素,各類宏觀參數將全面反彈,全年GDP實際增速預計將達到8.1%,並呈現出嚴重的前高后低的運行態勢,預計2021年1季度將達到11.4%,到第4季度將下滑到5.4%左右。
7、2021年供需兩端將進一步進行修復,並開始趨於平衡。在供給端,第三產業修復將深度進行,增加值增速將反彈到8.8%左右,較2020年上揚6.8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速達到8.1%,較2020年上揚5.6個百分點;在需求端,固定資產投資將持續上升,消費恢復十分明顯,增速分別達到9.1%和10.1%。值得注意的是,全球疫情得到控制和全球經濟復甦對於中國外需的影響是多元的,2021年中國出口增速將出現小幅回落,同比僅增長0.6%,較2020年下降了1.8個百分點。貿易順差將持續擴大,預計增速依然達到13.6%。
8、在供求相對平衡和基數因素的作用下,2021年中國物價水平總體平穩,但由於食品價格的常態化,核心CPI和GDP平減指數較2020年出現小幅上揚,預計CPI增速為1.8%,PPI增速為-1.5%,有效需求偏弱依然是2021年中國宏觀經濟運行的核心表象問題。
9、2021年是非常規政策退出的一年也是戰略轉換的一年,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總額的增速將明顯回落,與名義GDP 增速大致匹配。同時財政擴張程度將明顯回收。預計M2增速將穩定在10.2%左右,社會融資存量增速回落到10.1%。政府收入將在公共財政預算收入明顯回升的作用下明顯改善,為2021年各類赤字的全面下調打下了基礎,預計2021年政府收入增速達到8.6%,公共預算財政收入增速達到9.1%,與名義GDP增速大致相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