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問十答中國平安:轉型科技的邏輯起點、未來十年的增長故事……你...

2021-01-21 證券時報

題記:

今年正逢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之年。為了弘揚偉大的改革開放精神,推動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匯聚資本市場正能量,《證券時報》日前正式啟動「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在行動」大型系列報導。

本系列報導由證券時報社長兼總編輯何偉領銜,擬走進100家表現卓越的行業龍頭上市公司,與上市公司高管面對面,深入探訪中國資本市場踐行高質量發展的好公司、好企業家、好故事。

證券時報社旗下《證券時報》、《國際金融報》、《中國基金報》、《新財富》等媒體平臺,證券時報網、全景網、國際金融報網、中國基金報網、券商中國、e公司、數據寶等數字媒體平臺集體出列,參與報導。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一批世界級企業在中國誕生。中國平安便是其中之一。30年前,中國平安從蛇口小漁村出發,如今成為躋身全球500強前列,亞洲唯一的全球系統性重要保險機構。

三十而立的中國平安,是靠著什麼力量不斷蛻變,成為全球保險巨頭的後起之秀?2017年,中國平安股價翻倍,市值站上萬億之巔,在下一個十年,中國平安的高增長故事將如何延續?

日前,證券時報社長兼總編輯何偉攜旗下《國際金融報》、《中國基金報》、《新財富》、全景網等媒體平臺走進中國平安,與中國平安集團總經理任匯川、中國平安董秘盛瑞生進行深度交流,為讀者解碼中國平安。

問題目錄:

問題1:平安30年的發展,與改革開放是一種怎樣的聯繫?

問題2:平安何以能夠抓住每一次的時代機會?

問題3:平安為了建立制度和流程所花費的成本值嗎?

問題4:為什麼平安的經驗別家學不走?

問題5:平安內部文化中的高執行力是如何形成的?

問題6:未來平安的高速增長還能持久嗎?

問題7:資管新政出臺後,中國平安如何整合旗下的資管資源?

問題8:闖入BAT後院,平安靠什麼和網際網路巨頭競爭?

問題9:當前令平安憂患的點在哪裡?

問題10:未來三十年,平安更大的願景是什麼?

平安如同融入大海的一滴水

問題1: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平安成立30周年。這30年,平安收入從幾百萬到現在的8900億,這種發展速度和中國40年的改革開放,有一種怎樣的聯繫?

任匯川:是的,平安今年滿30周歲,而我加入平安是第26年,見證了大部分平安的成長歷史。平安從當初的13個人到現在,壽險業務員加上正式員工,有170多萬人。現在每1000個中國人裡約有1.1個人在平安上班,每10個中國人裡有1.1個人是平安的客戶。

平安這30年不僅發展速度非常快,而且質量也非常高。近年,平安的利潤年化平均增速是29%,稅收貢獻的年化增長速度是32%。

這種高速和高質量的增長,不僅在中國,在全球企業裡都非常罕見。平安在過去30年講述的故事,離不開國家改革開放的時代大背景,它是中國改革開放、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縮影。

平安創始人、董事長馬明哲說過一句話,企業對於國家和社會,就像是一滴水和大海一樣,只有融於大海,你才能夠生存和發展。所以平安深知自己的發展與中國社會的發展休戚與共,跟國家命運緊密相連。平安得益於深圳特區這片沃土的經濟活力和機制的解放,也得益於整個國家經濟的發展,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國力強大了,社會發展了,企業才能夠生存。在這個過程中,企業家群體、企業家創新奮鬥精神,以及企業全體員工,都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多幾步、多團隊、多平臺

問題2:改革開放40年,有些企業也沒有走下來,半路就夭折了。平安是怎樣抓住每次的發展機遇,緊跟國家的發展節拍?

任匯川:30歲對企業而言,已經不年輕了。董事長馬明哲講過一句話,以30年的跨度,可能80%的企業都消失了。一個企業想長期生存並且健康發展,是很不容易的。

我們自己的體會,首先是能緊緊把握國家政策動向,跟隨國家的戰略發展方向。其次,在戰略上做出超前布局。平安的戰略是「三多」:一是「多幾步」,就是戰略要多看幾步;二是「多團隊」,不同專業用不同人才,做不同的事情;三是「多平臺」。平安今天結的「果」,是5年甚至更早種下的「因」,而今天種下的「因」,則可能在5年後結「果」。

平安還有一個特點是管理層比較穩定,保證了企業戰略的延續性。企業如果只看短期利益,就很難為長期布局。

平安當時在滙豐的幫助下建立全國後援中心,耗費了十幾個億在上海、四川建立後援中心,管理全國的發票報銷、成本費用控制。全國8000多枚公章也集中放在後援中心。這使得平安對經營的風險防範變得非常穩健。做這些事情對當期的財務報表是有衝擊的,但是卻為後來平安走向全國、能將5000多個分支機構管控到毛細血管,打下了堅固的基礎。

讓全球投資者來監督我們

問題3:大家對建立後援中心是一致同意的嗎?覺得這個錢花得值嗎?

任匯川:其實不是,當時大家的意見非常激烈。很多人說,你把我公章收了,我怎麼做業務?你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你既然用我,就應該相信我,允許我去報銷費用,做財務動支。

後援集中的這套體系是我們向滙豐、安永事務所學的西方現代化企業管理方法,它與中國傳統企業管理理念相去甚遠。中國人講「責任權利要對等,否則沒法辦事」。但西方講的是,可以相信人一時,但很難十年、二十年相信一萬個人、相信所有的人。必須靠體系和制度的剛性,用系統管理企業和員工。

平安內部有句話叫做「我們要把制度建立在流程上,要把流程建立在系統上」。這話也是董事長馬明哲提出來的。他說,把制度建立在流程上,指的是制度不僅是寫在牆上的一張紙,而是讓你在做事情時繞不過去。為了防止有人繞過去,我們把制度又升級成管理系統。

電腦是無情的,電腦流程過不去,文件就批不下來,費用可能就支出不了,預算就投不下去。所以我們一直是靠機器在管理、靠系統在管理整個業務後臺,用技術做支撐。

平安之所以能抓住許多時代機遇,機制和文化是內在要因。平安是國內第一家引入外資的金融機構,摩根和高盛1994年就入股平安,他們帶來的不僅是資金,更多的是國際上的法人治理結構和公司管控機制。後來滙豐入股,以及我們H股上市和A股上市,讓全球投資者都來監督我們。平安現在是亞洲唯一一家全球系統性重要保險公司,全球只有9家。平安是集團整體上市的公司,被全球投資人、股東監督著。平安集團每一分錢、每一筆帳、每一筆業務,都要向全世界披露,變成一個規範透明的公司。

在平安文化裡,馬明哲董事長提出兩個核心點,一個叫危機意識,就是不管平安再成功,我們都要想到可能面臨的巨大危機,要自我反思;第二個是包容意識,平安團隊很多元,有國內團隊,也有海外人才,在內部是績效導向,也就是「賽馬制」,以結果說話。這種機制,讓企業能專注、專業、健康穩健發展。

中國平安很難「學」

問題4:平安有一些很好的做法,好多同業機構也來學習過,但似乎都學不走,這是什麼原因?

任匯川:其實優秀企業挺多的,每家企業都有自己優秀的文化,平安經過30年摸索,找到了一條適合自己的路和文化。我們對員工說,在平安工作的每個人要有四大責任:為股東負責,為客戶負責,為社會負責,為平安的員工負責。

平安從創立至今,創始人一直倡導的是結果導向、價值導向、賽馬制、績效文化,不論人情。是執行力與包容性的創新結合,這種文化30年如一日,延續性比較好。

袁庚老人最早總結出平安的內部機制說,「人員能進能出,幹部能上能下,工資能高能低」。這三個指標看來平淡無奇,但在平安創業早期能做到,還真是不容易。最早平安有個機制叫「競爭激勵淘汰」。淘汰這個詞很刺耳,好多人就聽不習慣,但到現在平安還是這樣的。我們每半年、每一年都要對員工,每個部門、每個分公司、每個分行、支行進行績效排名。排名是殘酷的,但卻能保證優勝劣汰,保證好的員工能得到好的培訓、激勵,把好的服務提供給社會。淘汰不一定是炒魷魚,可能是換崗位、降薪或者培訓,給末位員工一個刺激。

平安的股東結構也比較透明,治理結構東西方結合。比如既有監事會,又有獨立董事。董事會構成19個人,超過三分之一是獨立董事,形成了一個監督機制。這種透明、監督、簡單、結果導向,在平安形成一種文化,就是把最有價值的東西給客戶。

我記得我在擔任平安產險董事長的時候,老百姓普遍反映,投保時保險公司追著客戶,理賠的時候反過來,保險公司變成大爺了。後來我們調研,客戶到底對理賠哪兒不滿意?我們發現還不是賠多賠少的問題,而是覺得手續麻煩,賠得慢。於是我們提出服務承諾,叫做「資料齊全、三天賠付」,後來變成「資料齊全、一天賠付」。現在,我們要求做到兩點,第一點是「510」,就是城區出事之後,5分鐘到現場,郊區10分鐘到現場,資料齊全之後半天就賠款到位,大部分賠款半天都能結案,現在車險「510」達成率為92.9%。能做到這樣,不僅是靠服務的意識,更主要的是靠技術支持,比如說智能終端、GPS定位、資源匹配、大數據等手段。

「溫水煮青蛙」逼出執行力

問題5:平安的團隊有個特點,高強度的執行力,或者叫不打折扣的執行力。平安是怎麼做到的?

任匯川:很多企業有非常好的商業模式和戰略,但往往是因為執行不到位,導致沒有產出好結果。提出戰略容易,做到執行卻非常難。我記得大約是1996年,董事長馬明哲送給平安中高層幹部每人一個石頭雕的青蛙,青蛙站在一朵浪花上。這個寓意就是我們不能做溫水中的青蛙。

當時正是平安高速擴張之際,分支機構從沿海城市擴張到全國各省。幾年後,平安變成一個全國性公司,更名為中國平安。那時候管理層發現一個問題,就是管理鏈條很長,尾大不掉,官僚症、大企業病都開始出現了。所以那時候平安內部提出來,執行是第一生產力,執行比戰略可能更重要。董事長馬明哲說,「一流的戰略+二流的執行,還不如二流的戰略+一流的執行」。這個文化一直在平安的管理經營中存在著。比如我們要統一標準面對客戶,讓客戶覺得不管在哪個網點、哪個業務員面前,得到的服務都是同樣品質的,這就要抓執行,抓落實。

有意思的是,七八年前,平安進入科技領域,開始搞網際網路科技創新,我們又發現了新問題:這個領域不能簡單地講執行,因為執行在很多人的理解中,是機械執行,你讓我幹什麼我就幹什麼,但網際網路領域變化快,程序開發要迭代,一星期上一個新版本;另外它更講求自下而上,團隊的創造力更為重要。這時候在平安內部,我們開始說,要用不同的文化去培育不同的商業模式、團隊和產品。在網際網路和技術創新方面,我們開始講創新,容錯。所以平安現在的文化,是「執行力+包容創新」結合的管理機制和文化。

平安也要面臨增速換擋

問題6:過去三十年,平安一直處於高速增長的階段。隨著基數的增大,就像中國經濟的增速一樣,平安什麼時候會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中高速增長階段?

任匯川:平安近幾年不斷地提示自己,隨著自身基數的增加,增長速度下降幾乎是必然的,特別是幾個大指標,如資產規模、收入增速。

這裡就要談到,平安為什麼要做科技轉型?一方面,我們認為科技會深刻地改變整個社會生態,改變整個企業的產品形態、服務形態,改變客戶的服務渠道。趨勢改變的方向是堅定的,但過程是逐步的。

在轉型科技的過程中,平安可以把業務收入的含金量做上去,把資本消耗降低下來,把效率提升上來。

比如醫療健康板塊,未來增速會很快,但中國其實沒有大的醫療健康集團,醫療健康產業很分散——所以在做醫療健康板塊投資的時候,我們也很困難。醫療健康的產業鏈非常複雜,前端有診所、醫院、藥店,後端有醫藥生產廠家,研發周期、CFDA的認證都很長,產業鏈也很長。但越是這樣的領域,越需要像平安這樣大體量的公司參與,對整個行業進行打通。平安從醫療健康體系、系統軟體、到醫保控費,再到線上好醫生、線下的萬家診所,做了很多投資,將來還想投資醫院,以便於在給我們用戶提供服務的時候,可以全部打通。

這個領域如果做好了,平安也許可以重演過去十年、十五年保險和金融增長的故事。

資管新規將推動金融機構各歸各位

問題7(中國基金報):大資管統一監管的相關政策即將出臺,中國平安將如何整合平安系的大資管資源?

任匯川:資管新規醞釀的過程中,我們也參與了討論並反饋了意見。我們非常贊同資管行業統一監管。平安一直以來是比較規範的,倡導KYC( Know you customer),即「知道你的客戶」,KYP(Know you product),即「知道底層資產」。金融機構本應該做一個有效的資源配置者,但過去幾年時間,銀證保三個行業業務相互交叉蔓延、相互借用通道,長期發展下去可能形成風險底數不清、不透明,或者表面上看起來以為沒風險的地方,其實是有風險的。

銀證保大資管各歸各位以後,對平安的業務影響並不大。我們在內部也進行了梳理,平安旗下有保險資產管理公司、證券公司、基金公司、銀行和信託公司,在統一監管之下,債的歸債,股的歸股,可以更好地支持實體經濟。

平安相比BAT:「我們不一樣」

問題8:跨界競爭的時代,BAT已經滲透到了金融領域,而平安和一些金融機構也殺到了BAT的後院。未來金融機構和BAT之間,還有更多短兵相接的拼殺,在這場競爭中,平安優勢在哪裡?有哪些短板?

盛瑞生:在金融科技領域,平安確實面臨著競爭,但也有著自己獨特的地方。平安整體戰略是「金融+科技」,在平安,金融和科技並不是兩張皮,而是一直是完整地結合在一起的。平安從十幾年前做後援大集中、快速理賠系統,都是基於強大的科技支持。平安的科技從金融出發,幫助傳統主業提高競爭力,降低成本,提高服務效率,改善客戶體驗以及提高風控水平。

目前,圍繞著醫療健康、金融服務、住房服務、汽車服務、城市服務,平安搭建了五個生態圈。這幾個生態圈有一些特點,第一是它們都有海量用戶,第二是頻次非常高。這些生態圈有獨立的商業邏輯,形成獨立的估值。比方說今年1月底平安 「好醫生」完成了Pre-IPO的融資,平安醫保科技完成了A輪融資,平安金融壹帳通也是A輪,雖然這幾家仍是虧損狀態,但是從融資金額上看,它們的估值是很高的。

幾個生態圈的搭建,對於平安而言有點像是做了一個「喇叭口」,可以更好地令科技反哺到金融主業,給金融主業帶來非常多的客流和提供服務的機會。2017年前三季度,我們新增客戶兩千多萬,其中有30%是從科技平臺、網際網路板塊遷徙過去的,這個是平安科技的整體策略。

談到平安和BAT的差異,我們認為還是非常明顯。科技競爭是場景的競爭,也是數據的競爭。網際網路巨頭場景的豐富程度很高,但我們是從交易這個非常核心的場景切入的,數據的深度很不一樣。

從數據的廣度看,平安既有金融的客戶,又有醫療健康的客戶,還有大量的信用數據、車主數據,在數據維度上,平安也有獨特優勢。

在流量方面,騰訊是10億級別的,阿里的淘寶天貓平臺流量規模也非常大。對於平安而言,目前也擁有了一些較大的流量平臺。比如 「好醫生」在2017年前三季度的時候也已經有1.9億的用戶,活躍度非常高;平安壽險做的「金管家」APP,也有一個多億的註冊用戶。

也許純粹從保險產品需求、理賠或者是保單更改、服務來看,「壽險金管家」不可能是高頻的應用,但是我們在上面嫁接了豐富的生活場景,平安業務員帶著客戶通過「金管家」APP一起做健步走,捐步數,提高了互動頻次。

綜合來看,平安在場景的豐富度、數據的深度、以及圍繞客戶以及經營主業的關聯度上都是比較深入的。相信在未來科技競爭的時代,平安藉助自己的特點,有機會在競爭中處於有利位置。

平安的「生於憂患」

問題9:中國平安從1988年誕生於蛇口,三十年中走出深圳,走向世界,這個過程中經歷的風波也不少。《孟子》曾說,「生於憂患」,對於一個龐大的企業組織而言也是如此。對平安而言,令你們憂患的點在哪裡?你們擔心的事情可能會在哪裡發生?公司是怎麼應對的?

任匯川:平安在歷史上碰到過很多挫折,並不是一帆風順,但好在有驚無險渡過了。我們內部覺得,企業經營的「保命之根本」,是要穩健、要盈利,不能出現重大的經營性風險。風險有客觀的、有主觀的,企業至少在主觀上不能犯重大的錯誤。

我們內部把面臨風險分為五類:資產風險、流動性風險、聲譽風險、操作風險、合規風險,紮好這五個「籬笆牆」才能保持立於不敗之地,這是最根本的。

比如,五類風險中最大的風險是資產風險,平安6萬多億的資產,如果投資失敗了怎麼辦?如果碰到系統風險,損失5%,就是幾千億就不見了,償付能力、資本充足率受到重大影響,甚至可能關門。

眾所周知,在大類資產配置上,戰略資產配置是影響資產結果的80%,戰術資產配置只影響到20%,所以在大類資產配比上,我們是非常謹慎的,嚴格遵守戰略規則。投資要靠紀律,我們絕不會因為某類資產今年可能賺一把,就去突破配置比例。比如股權投資的限制是20%,不管市場情況如何,我們都不會突破這個限制。

在流動性風險、操作風險、合規風險,品牌聲譽風險等方面,平安也監控得非常嚴。

另外,平安會始終跟著國家的大政方針走,支持實體經濟中的新興產業、一帶一路建設、發展綠色金融,這些在將來都會有大的發展機會。

今年平安內部年度幹部大會上,中國平安董事長馬明哲的報告,叫做《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這個不是指因黃河改道而被動的從河東到河西,而是指平安要主動地跨過黃河,到河西去。

未來,平安將會有所為,有所不為。在市場領域,平安仍會聚焦國內市場,國際化全球投資和主業擴張的計劃還暫時沒有。中國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人均收入在增長,人口老齡化、消費升級背景下,大家的養老需求都在提升。當前,我國人均保險密度、深度距離全世界只有一半的水平。

未來平安還會繼續專注於自身擅長的領域,比如金融、醫療健康,以及相關科技的支撐。

說小一點,中國市場這塊蛋糕很大,平安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說大一點,資產大了就不能去搏了,平安越大越要穩健。

另外,平安的團隊、法人治理結構和管控機制方面,也十分成熟。我們是中西合璧的,既有監事會,又有審計委員會、獨立董事,這在內部叫「五會一體」的管理體系。最高權力機構是股東大會,然後是黨委會、監事會、董事會和執行委員會,執行委員會是管理層。要問這個管理體系有沒有成本?有成本。有沒有溝通的效率問題?有。但我們覺得這些是必要的,平安是一艘大船,分工要細。航空母艦上面有幾千人,這是安全運轉的必要保證。

新三十年願景:金融科技雙輪驅動

問題10:平安已經在世界保險集團中名列前茅了,未來三十年,平安有沒有更大的願景?

盛瑞生:三十年來,平安從河東走到了河西,也就是從傳統金融走向「金融+科技」的雙驅動,未來,平安的願景是「國際領先的科技型個人金融生活服務提供商」。

關於公司未來究竟會變成什麼樣呢?董事長馬明哲經常講一句話,他說中國要實現中國夢、偉大復興,要走到世界前列,這個過程中一定會有一批偉大的企業出現,和這個國家一起實現中國夢,他希望平安能夠在這個過程中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

我們很難對市值做預測,但是在財富500強或者福布斯上市公司全球2000強裡,以平安的發展勢頭、公司利潤的穩健增長、資產規模的增長以及盈利能力的增長,我們仍有機會不斷往前。

相關焦點

  • 用科技懂你,有一種大象轉型叫「平安」
    這隻打響中國平安分拆上市頭炮的獨角獸,其在全球發售時引入的七大基石投資者名單,堪稱史上最豪華之一。「可怕」的是,還有更多隻平安獨角獸在孵化的路上。而且,這些獨角獸的母體中國平安,本身就像只極速增長的獨角獸;截止今年一季度,平安專利申請4418個。像BATJ等網際網路巨頭一樣,平安視「科技平臺對外賦能」為商業目標之一;世界已經感知到她的「科技力」了。
  • 徐小平答王峰十問:中國創業「白金十年」正撲面而來,海外市場是這...
    這些公司現在還不那麼高調有名,但我非常自信,中國未來十年裡,會湧現一批世界一流的硬科技公司。「本土創業者和矽谷創業者之間差異越來越小,這個可以從中國本土創業者的成就不亞於矽谷看出來。但另一方面,真正的差距在於硬科技和創新力方面以及制度保障方面。」
  • 與大咖一起啟發「思想者洞見」 知乎用「十問」再叩未來之門
    2012 年,知乎與騰訊網際網路社會研究中心合作發起「網際網路十問 – 尋找中文網際網路思想者」活動,邀請了 10 位國內外科技網際網路領域大咖,以網際網路發展為思辨方向提出十個問題,引發了無數中文網際網路網民飽含預見性的觀點和見解。
  • 十問十答 讓牙齒十全十美
    十問十答 讓牙齒十全十美 2008年09月18日 10:14 來源:成都晚報 發表評論 中新社發 戚良鵬 攝 版權聲明:凡標註有「cnsphoto」字樣的圖片版權均屬中國新聞網,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使用
  • 未來十年:中國經濟的轉型與突破
    祁斌 [編者按]本文根據作者2012年3月在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的一次講座及其他講座整理而成,收錄於近期出版的《未來十年——中國經濟的轉型與突破》一書。  在這個小小的咖啡館的故事背後,是今天中國經濟社會幾個重要而宏大的主題,科技創新,經濟轉型,大國競爭,當然,還有資本市場,因為,如果缺失了一個強大的資本市場的支持,那些年輕人們美好的憧憬,或許會變得黯淡無光。
  • 中國平安的「象群效應」(上):深圳森林
    目前鮮有對中國平安戰略和發展模式的深度解讀。基於此,周掌柜諮詢在深度研究華為、騰訊等巨頭之後,將目光聚焦於中國平安的生態型增長戰略,我們獨家訪談近20位平安集團高管、一線員工和業內專家,翻閱其近10年的財報和超過50萬字的歷史資料。力求在其的「金融+科技」戰略向生態戰略升級的關鍵時刻,從文化、戰略、組織、領導力四個維度全面解構中國平安的破冰實踐。
  • 十問:如何答好勝戰之問?
    從鴉片戰爭開始,舊中國艱難度過一段血與淚的屈辱史,西方列強強迫舊中國籤訂的不平等條約就多達750多個。 目光穿越歷史烽煙,習主席多次提到我國近代史上的「剜心之痛」:「軍事上的落後一旦形成,對國家安全的影響將是致命的。我經常看中國近代的一些史料,一看到落後挨打的悲慘情景就痛徹肺腑!」
  • 2018"下注中國"十大核心資產:中國平安
    在承認階級固化的背景下,在理直氣壯做大國有企業的背景下,毫無疑問,投資者在下注中國未來國運的時候,必須選擇代表未來發展的頭部公司,選擇確定性其實就是成長性。因此,在此辭舊迎新之際,格隆匯組織了一次遍布全球70多個國家300多萬會員大討論的活動,讓全球不同國家、不同行業、不同視角的投資者,一同尋找代表中國未來的核心資產。  在《尋找中國核心資產,賭國運,需要你!》
  • 知乎網際網路十問洞見科技未來,馬化騰首問引發網際網路思潮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10月24日,誰也沒有預料一場關於網際網路未來十年發展的大討論迅速被引爆。知乎「網際網路洞見者」線上活動,由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馬化騰率先發問:「未來十年哪些基礎科學突破會影響網際網路科技產業?產業網際網路和消費網際網路融合創新,會帶來哪些改變?」。
  • 食用油十問十答 幫你解開食用植物油奧秘
    紅網時刻記者整理了一份《食用油十問十答》,或許能解開關於食用植物油的一些奧秘。1、問:食用植物油來源?答:油脂由油料經過加工而得到,其種類繁多,且資源非常豐富。我國常見的大宗油料有:油菜籽、棉籽、大豆、花生、芝麻,這類油料的產量佔油料總產量的85%以上。
  • 十年前馬德興因為《中國足球十問》而丟掉公職,到底是哪「十問」
    十年前馬德興因為《中國足球十問》而丟掉公職,到底是哪「十問」
  • 中國平安ESG實踐的五大方向—經濟增長、精準扶貧、醫療健康、科技...
    4、ESG也是金融企業更好的賦能社會,更好的與社會同生共長的利器,金融有外溢性,通過投資行為,通過投資貸款,以及金融+科技,金融+生態的戰略轉型,這些轉型都能夠將我們核心技術賦能社會,賦能給其他利益相關方,這方面ESG也是體現了非常好的外溢性。  這是講了我們的幾個驅動因素。
  • 十問中國金融未來
    中國經濟進入「中年危機」了?經濟「硬著陸」是否會到來?  看全球金融波詭雲譎,問中國未來路在何方?  用通俗的語言,新穎的視角解讀當下經濟金融熱點。  編輯推薦  國際國內經濟、金融形勢變化無常。因此可以說,本書的十個問題,既能在宏觀上上升到國家金融戰略的層面,又能在微觀上深入到普通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通俗易懂、生動有趣的特點能讓廣大讀者在一種輕鬆的氛圍中,自然而然地產生對經濟、金融熱點問題,以至於中國未來金融發展戰略問題的興趣和思考。  本書精彩觀點略舉一二:  正利率為什麼這麼難?
  • 平安這一年的科技豹變,從何而來?
    對平安集團而言,對科技的重視早已滲透在這家公司的「血液」之中,而在最近十年,科技的引領地位更是提升到了平安的整體戰略層面,累計投入超過 500 億元人民幣。馬明哲在 2019 年的元旦致辭中,明確了平安要將「金融 + 科技」更加清晰地定位為核心主業,並且在核心業務穩定增長的基礎上,用科技投入強化「金融 + 生態」的建設。
  • 復深藍楊萬強:未來十年保險科技將迎來爆炸式增長
    金融界保險頻道訊 5月27日,「上海論壇2018」分論壇——「當保險遇上人工智慧——人類社會新未來」論壇在復旦大學召開。復旦大學保險科技實驗室聯合中國保險學會在論壇上共同發布了全面繪製保險業智能發展路徑的《人工智慧保險行業運用路線圖(2018)》。
  • 十年守望 從創業板推出到試點註冊制 2020中國創新資本年會重磅啟動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推出十年的創業板等來了試點註冊制,此舉必將會對PE、VC機構創新資本的循環起到加速作用。作為市場的觀察者和記錄者,2020中國創新資本年會重磅啟動,讓我們回顧歷史,展望未來。年會將於11月在北京舉辦。
  • 從物聯網衛星″平安1號″的成功發射看中國平安的科技戰略
    目前平安通過AskBob助手已經可以搜索超過3000萬英文文獻、700萬中文文獻,並可以通過中文對英文文獻進行直接搜索,提升了平臺醫生的科研效率,並大大提升了醫生在線診療的看診時間(目前平安在線診療單客耗時約200秒,未來或將壓縮至半分鐘以內)。在網際網路大健康領域,小編的邏輯很簡單:醫和藥。小編覺得醫療的重要性和粘性遠超藥品和器械。
  • 王峰十問羅永浩 分別有哪十問羅永浩是怎麼回答的?
    在十個問題的對答中,羅永浩談到了錘子科技目前的財務狀況,自己與合伙人、員工、合作夥伴、媒體、家庭的關係處理,並對TNT面臨的質疑進行了回應,同時還談到了錘子科技未來的發展方向談到錘子科技的未來時,羅永浩表示錘子要打造消費升級時代的中高端智能硬體生態,會涉及加溼器、新風機、旅行箱包、智能音箱等產品,「暫時沒有計劃做路由器、電視機,但不排除合適的時候做。」他還透露,自己堅信區塊鏈技術能改變世界,錘子科技未來一定會做區塊鏈手機,目前還在研究和學習區塊鏈技術的應用。
  • 中國平安的「象群效應」(下):生態組織
    放大這些細節,可以感知到180萬平安人,特別是業務員群體在為自己打工,在團隊中奮鬥,在公平下所得。他們體現出平安競爭力最底層的邏輯是——用制度保障夢想可以量化。這和1993年馬明哲在深圳荔枝節上把夢想賣給摩根斯坦利和高盛是一個原理,先讓別人成功,進而自己利益最大化。下篇我們將從這個細節開始,在平安生態型增長戰略的「未來用戶」基礎上,繼續從內生性的角度審視中國平安。
  • 從科技底層邏輯看未來保險
    同時,在年初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我國經濟需要構建新發展格局,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的階段。保險行業同樣需要思考,未來的保險發展應如何向高質量發展轉型,從什麼方向去構建新的發展格局,科技會在其中發揮怎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