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
今年正逢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之年。為了弘揚偉大的改革開放精神,推動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匯聚資本市場正能量,《證券時報》日前正式啟動「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在行動」大型系列報導。
本系列報導由證券時報社長兼總編輯何偉領銜,擬走進100家表現卓越的行業龍頭上市公司,與上市公司高管面對面,深入探訪中國資本市場踐行高質量發展的好公司、好企業家、好故事。
證券時報社旗下《證券時報》、《國際金融報》、《中國基金報》、《新財富》等媒體平臺,證券時報網、全景網、國際金融報網、中國基金報網、券商中國、e公司、數據寶等數字媒體平臺集體出列,參與報導。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一批世界級企業在中國誕生。中國平安便是其中之一。30年前,中國平安從蛇口小漁村出發,如今成為躋身全球500強前列,亞洲唯一的全球系統性重要保險機構。
三十而立的中國平安,是靠著什麼力量不斷蛻變,成為全球保險巨頭的後起之秀?2017年,中國平安股價翻倍,市值站上萬億之巔,在下一個十年,中國平安的高增長故事將如何延續?
日前,證券時報社長兼總編輯何偉攜旗下《國際金融報》、《中國基金報》、《新財富》、全景網等媒體平臺走進中國平安,與中國平安集團總經理任匯川、中國平安董秘盛瑞生進行深度交流,為讀者解碼中國平安。
問題目錄:
問題1:平安30年的發展,與改革開放是一種怎樣的聯繫?
問題2:平安何以能夠抓住每一次的時代機會?
問題3:平安為了建立制度和流程所花費的成本值嗎?
問題4:為什麼平安的經驗別家學不走?
問題5:平安內部文化中的高執行力是如何形成的?
問題6:未來平安的高速增長還能持久嗎?
問題7:資管新政出臺後,中國平安如何整合旗下的資管資源?
問題8:闖入BAT後院,平安靠什麼和網際網路巨頭競爭?
問題9:當前令平安憂患的點在哪裡?
問題10:未來三十年,平安更大的願景是什麼?
平安如同融入大海的一滴水
問題1: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平安成立30周年。這30年,平安收入從幾百萬到現在的8900億,這種發展速度和中國40年的改革開放,有一種怎樣的聯繫?
任匯川:是的,平安今年滿30周歲,而我加入平安是第26年,見證了大部分平安的成長歷史。平安從當初的13個人到現在,壽險業務員加上正式員工,有170多萬人。現在每1000個中國人裡約有1.1個人在平安上班,每10個中國人裡有1.1個人是平安的客戶。
平安這30年不僅發展速度非常快,而且質量也非常高。近年,平安的利潤年化平均增速是29%,稅收貢獻的年化增長速度是32%。
這種高速和高質量的增長,不僅在中國,在全球企業裡都非常罕見。平安在過去30年講述的故事,離不開國家改革開放的時代大背景,它是中國改革開放、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縮影。
平安創始人、董事長馬明哲說過一句話,企業對於國家和社會,就像是一滴水和大海一樣,只有融於大海,你才能夠生存和發展。所以平安深知自己的發展與中國社會的發展休戚與共,跟國家命運緊密相連。平安得益於深圳特區這片沃土的經濟活力和機制的解放,也得益於整個國家經濟的發展,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國力強大了,社會發展了,企業才能夠生存。在這個過程中,企業家群體、企業家創新奮鬥精神,以及企業全體員工,都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多幾步、多團隊、多平臺
問題2:改革開放40年,有些企業也沒有走下來,半路就夭折了。平安是怎樣抓住每次的發展機遇,緊跟國家的發展節拍?
任匯川:30歲對企業而言,已經不年輕了。董事長馬明哲講過一句話,以30年的跨度,可能80%的企業都消失了。一個企業想長期生存並且健康發展,是很不容易的。
我們自己的體會,首先是能緊緊把握國家政策動向,跟隨國家的戰略發展方向。其次,在戰略上做出超前布局。平安的戰略是「三多」:一是「多幾步」,就是戰略要多看幾步;二是「多團隊」,不同專業用不同人才,做不同的事情;三是「多平臺」。平安今天結的「果」,是5年甚至更早種下的「因」,而今天種下的「因」,則可能在5年後結「果」。
平安還有一個特點是管理層比較穩定,保證了企業戰略的延續性。企業如果只看短期利益,就很難為長期布局。
平安當時在滙豐的幫助下建立全國後援中心,耗費了十幾個億在上海、四川建立後援中心,管理全國的發票報銷、成本費用控制。全國8000多枚公章也集中放在後援中心。這使得平安對經營的風險防範變得非常穩健。做這些事情對當期的財務報表是有衝擊的,但是卻為後來平安走向全國、能將5000多個分支機構管控到毛細血管,打下了堅固的基礎。
讓全球投資者來監督我們
問題3:大家對建立後援中心是一致同意的嗎?覺得這個錢花得值嗎?
任匯川:其實不是,當時大家的意見非常激烈。很多人說,你把我公章收了,我怎麼做業務?你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你既然用我,就應該相信我,允許我去報銷費用,做財務動支。
後援集中的這套體系是我們向滙豐、安永事務所學的西方現代化企業管理方法,它與中國傳統企業管理理念相去甚遠。中國人講「責任權利要對等,否則沒法辦事」。但西方講的是,可以相信人一時,但很難十年、二十年相信一萬個人、相信所有的人。必須靠體系和制度的剛性,用系統管理企業和員工。
平安內部有句話叫做「我們要把制度建立在流程上,要把流程建立在系統上」。這話也是董事長馬明哲提出來的。他說,把制度建立在流程上,指的是制度不僅是寫在牆上的一張紙,而是讓你在做事情時繞不過去。為了防止有人繞過去,我們把制度又升級成管理系統。
電腦是無情的,電腦流程過不去,文件就批不下來,費用可能就支出不了,預算就投不下去。所以我們一直是靠機器在管理、靠系統在管理整個業務後臺,用技術做支撐。
平安之所以能抓住許多時代機遇,機制和文化是內在要因。平安是國內第一家引入外資的金融機構,摩根和高盛1994年就入股平安,他們帶來的不僅是資金,更多的是國際上的法人治理結構和公司管控機制。後來滙豐入股,以及我們H股上市和A股上市,讓全球投資者都來監督我們。平安現在是亞洲唯一一家全球系統性重要保險公司,全球只有9家。平安是集團整體上市的公司,被全球投資人、股東監督著。平安集團每一分錢、每一筆帳、每一筆業務,都要向全世界披露,變成一個規範透明的公司。
在平安文化裡,馬明哲董事長提出兩個核心點,一個叫危機意識,就是不管平安再成功,我們都要想到可能面臨的巨大危機,要自我反思;第二個是包容意識,平安團隊很多元,有國內團隊,也有海外人才,在內部是績效導向,也就是「賽馬制」,以結果說話。這種機制,讓企業能專注、專業、健康穩健發展。
中國平安很難「學」
問題4:平安有一些很好的做法,好多同業機構也來學習過,但似乎都學不走,這是什麼原因?
任匯川:其實優秀企業挺多的,每家企業都有自己優秀的文化,平安經過30年摸索,找到了一條適合自己的路和文化。我們對員工說,在平安工作的每個人要有四大責任:為股東負責,為客戶負責,為社會負責,為平安的員工負責。
平安從創立至今,創始人一直倡導的是結果導向、價值導向、賽馬制、績效文化,不論人情。是執行力與包容性的創新結合,這種文化30年如一日,延續性比較好。
袁庚老人最早總結出平安的內部機制說,「人員能進能出,幹部能上能下,工資能高能低」。這三個指標看來平淡無奇,但在平安創業早期能做到,還真是不容易。最早平安有個機制叫「競爭激勵淘汰」。淘汰這個詞很刺耳,好多人就聽不習慣,但到現在平安還是這樣的。我們每半年、每一年都要對員工,每個部門、每個分公司、每個分行、支行進行績效排名。排名是殘酷的,但卻能保證優勝劣汰,保證好的員工能得到好的培訓、激勵,把好的服務提供給社會。淘汰不一定是炒魷魚,可能是換崗位、降薪或者培訓,給末位員工一個刺激。
平安的股東結構也比較透明,治理結構東西方結合。比如既有監事會,又有獨立董事。董事會構成19個人,超過三分之一是獨立董事,形成了一個監督機制。這種透明、監督、簡單、結果導向,在平安形成一種文化,就是把最有價值的東西給客戶。
我記得我在擔任平安產險董事長的時候,老百姓普遍反映,投保時保險公司追著客戶,理賠的時候反過來,保險公司變成大爺了。後來我們調研,客戶到底對理賠哪兒不滿意?我們發現還不是賠多賠少的問題,而是覺得手續麻煩,賠得慢。於是我們提出服務承諾,叫做「資料齊全、三天賠付」,後來變成「資料齊全、一天賠付」。現在,我們要求做到兩點,第一點是「510」,就是城區出事之後,5分鐘到現場,郊區10分鐘到現場,資料齊全之後半天就賠款到位,大部分賠款半天都能結案,現在車險「510」達成率為92.9%。能做到這樣,不僅是靠服務的意識,更主要的是靠技術支持,比如說智能終端、GPS定位、資源匹配、大數據等手段。
「溫水煮青蛙」逼出執行力
問題5:平安的團隊有個特點,高強度的執行力,或者叫不打折扣的執行力。平安是怎麼做到的?
任匯川:很多企業有非常好的商業模式和戰略,但往往是因為執行不到位,導致沒有產出好結果。提出戰略容易,做到執行卻非常難。我記得大約是1996年,董事長馬明哲送給平安中高層幹部每人一個石頭雕的青蛙,青蛙站在一朵浪花上。這個寓意就是我們不能做溫水中的青蛙。
當時正是平安高速擴張之際,分支機構從沿海城市擴張到全國各省。幾年後,平安變成一個全國性公司,更名為中國平安。那時候管理層發現一個問題,就是管理鏈條很長,尾大不掉,官僚症、大企業病都開始出現了。所以那時候平安內部提出來,執行是第一生產力,執行比戰略可能更重要。董事長馬明哲說,「一流的戰略+二流的執行,還不如二流的戰略+一流的執行」。這個文化一直在平安的管理經營中存在著。比如我們要統一標準面對客戶,讓客戶覺得不管在哪個網點、哪個業務員面前,得到的服務都是同樣品質的,這就要抓執行,抓落實。
有意思的是,七八年前,平安進入科技領域,開始搞網際網路科技創新,我們又發現了新問題:這個領域不能簡單地講執行,因為執行在很多人的理解中,是機械執行,你讓我幹什麼我就幹什麼,但網際網路領域變化快,程序開發要迭代,一星期上一個新版本;另外它更講求自下而上,團隊的創造力更為重要。這時候在平安內部,我們開始說,要用不同的文化去培育不同的商業模式、團隊和產品。在網際網路和技術創新方面,我們開始講創新,容錯。所以平安現在的文化,是「執行力+包容創新」結合的管理機制和文化。
平安也要面臨增速換擋
問題6:過去三十年,平安一直處於高速增長的階段。隨著基數的增大,就像中國經濟的增速一樣,平安什麼時候會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中高速增長階段?
任匯川:平安近幾年不斷地提示自己,隨著自身基數的增加,增長速度下降幾乎是必然的,特別是幾個大指標,如資產規模、收入增速。
這裡就要談到,平安為什麼要做科技轉型?一方面,我們認為科技會深刻地改變整個社會生態,改變整個企業的產品形態、服務形態,改變客戶的服務渠道。趨勢改變的方向是堅定的,但過程是逐步的。
在轉型科技的過程中,平安可以把業務收入的含金量做上去,把資本消耗降低下來,把效率提升上來。
比如醫療健康板塊,未來增速會很快,但中國其實沒有大的醫療健康集團,醫療健康產業很分散——所以在做醫療健康板塊投資的時候,我們也很困難。醫療健康的產業鏈非常複雜,前端有診所、醫院、藥店,後端有醫藥生產廠家,研發周期、CFDA的認證都很長,產業鏈也很長。但越是這樣的領域,越需要像平安這樣大體量的公司參與,對整個行業進行打通。平安從醫療健康體系、系統軟體、到醫保控費,再到線上好醫生、線下的萬家診所,做了很多投資,將來還想投資醫院,以便於在給我們用戶提供服務的時候,可以全部打通。
這個領域如果做好了,平安也許可以重演過去十年、十五年保險和金融增長的故事。
資管新規將推動金融機構各歸各位
問題7(中國基金報):大資管統一監管的相關政策即將出臺,中國平安將如何整合平安系的大資管資源?
任匯川:資管新規醞釀的過程中,我們也參與了討論並反饋了意見。我們非常贊同資管行業統一監管。平安一直以來是比較規範的,倡導KYC( Know you customer),即「知道你的客戶」,KYP(Know you product),即「知道底層資產」。金融機構本應該做一個有效的資源配置者,但過去幾年時間,銀證保三個行業業務相互交叉蔓延、相互借用通道,長期發展下去可能形成風險底數不清、不透明,或者表面上看起來以為沒風險的地方,其實是有風險的。
銀證保大資管各歸各位以後,對平安的業務影響並不大。我們在內部也進行了梳理,平安旗下有保險資產管理公司、證券公司、基金公司、銀行和信託公司,在統一監管之下,債的歸債,股的歸股,可以更好地支持實體經濟。
平安相比BAT:「我們不一樣」
問題8:跨界競爭的時代,BAT已經滲透到了金融領域,而平安和一些金融機構也殺到了BAT的後院。未來金融機構和BAT之間,還有更多短兵相接的拼殺,在這場競爭中,平安優勢在哪裡?有哪些短板?
盛瑞生:在金融科技領域,平安確實面臨著競爭,但也有著自己獨特的地方。平安整體戰略是「金融+科技」,在平安,金融和科技並不是兩張皮,而是一直是完整地結合在一起的。平安從十幾年前做後援大集中、快速理賠系統,都是基於強大的科技支持。平安的科技從金融出發,幫助傳統主業提高競爭力,降低成本,提高服務效率,改善客戶體驗以及提高風控水平。
目前,圍繞著醫療健康、金融服務、住房服務、汽車服務、城市服務,平安搭建了五個生態圈。這幾個生態圈有一些特點,第一是它們都有海量用戶,第二是頻次非常高。這些生態圈有獨立的商業邏輯,形成獨立的估值。比方說今年1月底平安 「好醫生」完成了Pre-IPO的融資,平安醫保科技完成了A輪融資,平安金融壹帳通也是A輪,雖然這幾家仍是虧損狀態,但是從融資金額上看,它們的估值是很高的。
幾個生態圈的搭建,對於平安而言有點像是做了一個「喇叭口」,可以更好地令科技反哺到金融主業,給金融主業帶來非常多的客流和提供服務的機會。2017年前三季度,我們新增客戶兩千多萬,其中有30%是從科技平臺、網際網路板塊遷徙過去的,這個是平安科技的整體策略。
談到平安和BAT的差異,我們認為還是非常明顯。科技競爭是場景的競爭,也是數據的競爭。網際網路巨頭場景的豐富程度很高,但我們是從交易這個非常核心的場景切入的,數據的深度很不一樣。
從數據的廣度看,平安既有金融的客戶,又有醫療健康的客戶,還有大量的信用數據、車主數據,在數據維度上,平安也有獨特優勢。
在流量方面,騰訊是10億級別的,阿里的淘寶天貓平臺流量規模也非常大。對於平安而言,目前也擁有了一些較大的流量平臺。比如 「好醫生」在2017年前三季度的時候也已經有1.9億的用戶,活躍度非常高;平安壽險做的「金管家」APP,也有一個多億的註冊用戶。
也許純粹從保險產品需求、理賠或者是保單更改、服務來看,「壽險金管家」不可能是高頻的應用,但是我們在上面嫁接了豐富的生活場景,平安業務員帶著客戶通過「金管家」APP一起做健步走,捐步數,提高了互動頻次。
綜合來看,平安在場景的豐富度、數據的深度、以及圍繞客戶以及經營主業的關聯度上都是比較深入的。相信在未來科技競爭的時代,平安藉助自己的特點,有機會在競爭中處於有利位置。
平安的「生於憂患」
問題9:中國平安從1988年誕生於蛇口,三十年中走出深圳,走向世界,這個過程中經歷的風波也不少。《孟子》曾說,「生於憂患」,對於一個龐大的企業組織而言也是如此。對平安而言,令你們憂患的點在哪裡?你們擔心的事情可能會在哪裡發生?公司是怎麼應對的?
任匯川:平安在歷史上碰到過很多挫折,並不是一帆風順,但好在有驚無險渡過了。我們內部覺得,企業經營的「保命之根本」,是要穩健、要盈利,不能出現重大的經營性風險。風險有客觀的、有主觀的,企業至少在主觀上不能犯重大的錯誤。
我們內部把面臨風險分為五類:資產風險、流動性風險、聲譽風險、操作風險、合規風險,紮好這五個「籬笆牆」才能保持立於不敗之地,這是最根本的。
比如,五類風險中最大的風險是資產風險,平安6萬多億的資產,如果投資失敗了怎麼辦?如果碰到系統風險,損失5%,就是幾千億就不見了,償付能力、資本充足率受到重大影響,甚至可能關門。
眾所周知,在大類資產配置上,戰略資產配置是影響資產結果的80%,戰術資產配置只影響到20%,所以在大類資產配比上,我們是非常謹慎的,嚴格遵守戰略規則。投資要靠紀律,我們絕不會因為某類資產今年可能賺一把,就去突破配置比例。比如股權投資的限制是20%,不管市場情況如何,我們都不會突破這個限制。
在流動性風險、操作風險、合規風險,品牌聲譽風險等方面,平安也監控得非常嚴。
另外,平安會始終跟著國家的大政方針走,支持實體經濟中的新興產業、一帶一路建設、發展綠色金融,這些在將來都會有大的發展機會。
今年平安內部年度幹部大會上,中國平安董事長馬明哲的報告,叫做《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這個不是指因黃河改道而被動的從河東到河西,而是指平安要主動地跨過黃河,到河西去。
未來,平安將會有所為,有所不為。在市場領域,平安仍會聚焦國內市場,國際化全球投資和主業擴張的計劃還暫時沒有。中國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人均收入在增長,人口老齡化、消費升級背景下,大家的養老需求都在提升。當前,我國人均保險密度、深度距離全世界只有一半的水平。
未來平安還會繼續專注於自身擅長的領域,比如金融、醫療健康,以及相關科技的支撐。
說小一點,中國市場這塊蛋糕很大,平安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說大一點,資產大了就不能去搏了,平安越大越要穩健。
另外,平安的團隊、法人治理結構和管控機制方面,也十分成熟。我們是中西合璧的,既有監事會,又有審計委員會、獨立董事,這在內部叫「五會一體」的管理體系。最高權力機構是股東大會,然後是黨委會、監事會、董事會和執行委員會,執行委員會是管理層。要問這個管理體系有沒有成本?有成本。有沒有溝通的效率問題?有。但我們覺得這些是必要的,平安是一艘大船,分工要細。航空母艦上面有幾千人,這是安全運轉的必要保證。
新三十年願景:金融科技雙輪驅動
問題10:平安已經在世界保險集團中名列前茅了,未來三十年,平安有沒有更大的願景?
盛瑞生:三十年來,平安從河東走到了河西,也就是從傳統金融走向「金融+科技」的雙驅動,未來,平安的願景是「國際領先的科技型個人金融生活服務提供商」。
關於公司未來究竟會變成什麼樣呢?董事長馬明哲經常講一句話,他說中國要實現中國夢、偉大復興,要走到世界前列,這個過程中一定會有一批偉大的企業出現,和這個國家一起實現中國夢,他希望平安能夠在這個過程中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
我們很難對市值做預測,但是在財富500強或者福布斯上市公司全球2000強裡,以平安的發展勢頭、公司利潤的穩健增長、資產規模的增長以及盈利能力的增長,我們仍有機會不斷往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