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周天財經
周天財經 原創出品
12 月初,人民日報針對網際網路公司爭相布局「社區團購」業務作出了點評,「別只惦記著幾捆白菜、幾斤水果的流量,科技創新的星辰大海、未來的無限可能性,其實更令人心潮澎湃」。
是的,企業參與到市場競爭中再正常不過,但是對於在資金、用戶和數據上都處在領先地位的科技企業來說,也應當主動承擔起「仰望星空」的責任。
12 月 12 日,搭載著四顆人造衛星的「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在海南首飛成功,而其中一顆衛星,是由國電高科協同平安共同研發的「平安 1 號」,該衛星是國內首顆金融物聯網衛星,也是平安對天基物聯網的重要一步。
簡單來說,衛星進入到預定軌道後,將會應用在電力物聯網、礦山水文監測、海洋牧場等諸多應用場景,以物聯網技術為企業提供資產監測與控制服務,提昇平安供應鏈金融的服務能力。
長期以來被認為是「金融集團」的平安,其實早已藉助科技力量實現了升級轉型,平安在硬科技領域的投入與研究成績,也已處在科技公司的頭部序列。
根據零壹財經·零壹智庫與國促會數字科技發展工作委員會聯合發布的《2018-2020 年全球數字醫療專利 TOP100》,2018~2020 年間,中國有近 8000 個申請人參與了數字醫療專利申請,其中,有 31 家公司上榜,覆蓋了醫療、金融、網際網路、AI、家電製造等行業,其中,平安集團以 1074 件專利位居全球第一,領先於飛利浦、強生、西門子等一眾醫療科技強企。
這一成績體現出,平安作為一家綜合金融服務集團,同時也已經在醫療健康領域成為了領先企業,並且擁有全球最大的智能診療輔助平臺之一,而幫助平安實現跨界發展的底層推動力,正是科技。
過去一年,在疫情帶來的突發衝擊之下,平安依靠科技能力上的長期投入,不但使其金融主業平穩發展,同時還在智慧城市、智慧醫療等多個方面,發揮了抗擊疫情,助力復工復產的關鍵作用。
科技早已成為企業發展的共識,但真正實現科技升級的樣本卻並不多,能夠像平安這樣在多個領域有所建樹的更是寥寥無幾。那麼,科技是如何在這家金融企業完成滲透,平安在與一眾科技企業的競爭較量中,又擁有著怎樣的優勢?
01 科技賦能主業是平安的長期議題
企業的發展脈絡往往埋藏在其創立的最初階段,平安對於科技的重視便是如此。
儘管不是技術背景出身,但嗅覺敏銳的平安掌舵者馬明哲早在上世紀 80 年代,就已經覺察到了科技應用之於商業的重要意義。
媒體人秦朔在《無止之境》一書中記錄到,在 1988 年平安甫一創立,馬明哲便提出以後要給公司的每個人都配一臺電腦,也是在同一年,平安總公司電腦室逐步開發出處理保險業務的系統軟體,平安的第一張保單就是由電腦完成出單操作。在那個連「敲鍵盤打字」都是稀缺技能的年代,平安對科技的重視已經可見一斑。
而在 2000 年,平安就已經推出了一站式綜合理財網站 PA18,在金融業中率先開展電子商務建設,據報導,平安在初期給電子商務投入的資金就高達 2 億元人民幣,平安在當時就已經將一些標準化程度高的險種搬到網上銷售,並且還面向壽險業務員建立了網上社區,便於客戶和業務員了解產品,在網上溝通。
在 20 年後的現在看來,這種內容社區加交易服務的思路,仍然絲毫沒有過時。雖然 PA18 項目最終沒有如平安預期一樣大規模鋪開,但其體現出平安對於新技術的應用相當大膽、超前。
此後,平安在 IT 基礎設施建設上不斷加碼,不但將分散在各個子公司的 IT 團隊整合集中,還在麥肯錫等外部諮詢團隊的建議下,對業務系統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造,使其運轉更加高效。
對平安集團而言,對科技的重視早已滲透在這家公司的「血液」之中,而在最近十年,科技的引領地位更是提升到了平安的整體戰略層面,累計投入超過 500 億元人民幣。
馬明哲在 2019 年的元旦致辭中,明確了平安要將「金融 + 科技」更加清晰地定位為核心主業,並且在核心業務穩定增長的基礎上,用科技投入強化「金融 + 生態」的建設。
目前平安擁有一支近 11 萬名科技從業人員、超過 3000 名科學家的人才隊伍,並且每年將 1% 的營收用於科技研發,平安所孵化的 11 家科技企業估值總額超過了 700 億美元,其中的陸金所、金融壹帳通、平安好醫生都在各自的業務賽道處在頭部地位。
經由對平安科技發展的回顧,不難發現,科技之於平安,已經從業務的支持角色,逐漸成為與金融主業並駕齊驅、相輔相成的重要板塊,科技幫助平安在主業競爭中獲得優勢,也讓其不斷突破經營邊界。
實際上,在科技實踐的過程中,平安所體現的主動和果斷,放在科技公司中也無出其右。
比如說,以電商起家的阿里巴巴,之所以開始雲計算的開發,來自於其自身不斷增長的業務需要,由於傳統 IT 架構無法滿足其電商節日時的高並發需求,所以必須攻克技術難題,避免技術掣肘業務增長。又比如,騰訊在發展的前十年,也主要是將精力放在社交軟體以及遊戲業務上,進入到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後,研發的重要性才日益提升。
其中的原因可能在於,平安始終是一家很有危機感的企業,其所在金融賽道既需要高度的專業化能力,也需要同時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因此,如何利用科技賦能主業以獲得競爭優勢,是平安從誕生伊始就相伴而生的議題。
02 這一年的科技實踐
12 月初,《經濟學人》雜誌發布了一篇剖析平安從傳統金融集團轉型為金融科技企業的報導,報導中認為,「平安集團是一瞥未來金融的窗口」。
在頂層戰略的引領下,基於人工智慧、區塊鏈、雲三大核心技術,平安已經成為將科技落地商業場景的業內翹楚。截至 2020 年 9 月末,平安集團科技專利申請數量累計達到 28037 項,較年初增加 6654 項,位居國際金融機構前列。
科技創新帶來平安的回報也體現在了運營數據之中,根據平安財報,儘管遭受到疫情衝擊,平安科技板塊仍然實現了逆勢增長,在 2020 年前三季度,平安科技業務總收入達到 650.28 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 8.3%。
對於其金融主業來說,科技升級遠不止是降本增效的漸進式改善,而是徹底改變了金融產品的服務形態。
根據平安人壽披露的數據,在 1 月 24 日至 2 月 27 日疫情最為嚴重的時期,平安人壽完成超 8.3 萬件賠付,賠付金額超過 14 億元,最快賠付僅用時 2 分鐘,在新冠肺炎出險理賠方面,截至 3 月 22 日,累計完成 108 例賠付,合計賠付 351.08 萬元,且全部案件均為線上申請、遠程審核、空中辦理的「雲賠付」。
而定位為幫助傳統金融機構實現數位化升級的雲服務平臺,金融壹帳通在 2019 年底完成上市後,也在今年不斷加速發展,截至 2020 年上半年,金融壹帳通累計服務 630 家銀行、100 家保險類機構,覆蓋國內 100% 的大型銀行、99% 的城商行和 53% 的保險公司。
而在平安的生態業務中,醫療生態圈和智慧城市也在 2020 年實現了高歌猛進的增長。
根據平安披露的數據,截至 2020 年 6 月底,平安醫療健康生態圈覆蓋超 370 個城市、1.7 萬家醫療機構、3.46 億用戶。平安的計劃是構建起涵蓋「以科技為基礎的,用戶端 - 服務端 - 支付端 - 政府端」等利益相關方的全方位醫療健康生態圈,包含 12 個商業實體。
疫情之中,平安智慧醫療聯合國家權威機構建設的「全國新冠肺炎疫情實時動態」系統,為 21 個省和 31 個地市提供疫情動態查詢服務,由 AI 技術支持的新冠肺炎智能閱片服務,出具單一智能分析結果平均用時只需要 15 秒。
與此同時,擁有中國最大醫生服務群體的平安好醫生,也在疫情期間面向公眾提供醫療諮詢服務,其 3.46 億的用戶數和 6700 萬的月活用戶數,已經超過了網際網路醫療行業前 2~10 家公司的合計數量。
也是在今年,平安智慧城市打造的「i 深圳」,已經成為中國智慧城市領域的一個標杆案例,並陸續複製到綿陽、珠海、鹽城等城市,城市的政務、交通、醫療、教育等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領域,都在平安科技能力的推動下,發生著改變。
03 平安的科技升級啟示
正如《巴倫周刊》對平安研究中所言,「稱平安為一家科技公司並不為過,其對標企業也早就不是友邦、瑞銀等金融企業,而是轉向了亞馬遜、微軟、BAT 等科技巨頭和垂直領域的領先者。」
相較於被認為「根正苗紅」的網際網路科技公司,像平安這樣能夠從金融主業出發,並將科技能力與之進行有機結合,無疑更加難得。
平安成功完成科技升級的啟示或許在於,技術升級不是單純的「即插即用」,而是需要長遠的謀篇布局,它包含了管理制度、組織架構乃至文化價值觀的一整套規範,尤其需要自上而下的堅決推動。
馬明哲篤信,科技是未來世界的主流。在 2020 的元旦致辭中,他提出了三個不變:「在新的一年裡,我們積極研究前沿科技布局未來的決心不變,平安將持續推進科技創新,堅定走智能化、數據化經營之路;我們與祖國同心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恆心不變。」
趨勢是明確的,疫情撥快了數位化、智能化的時鐘,未來的企業都需要學會成為「科技企業」,而走過 32 年曆程的中國平安,在供需兩端仍然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中國人的金融科技新生活,也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