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芯」突圍利器!剛剛這位中科院院士重磅發聲

2020-09-05 華人星光

華人星光(ID:hrxg2020)原創

作者:華人星光

轉載請聯繫後臺授權

因不擇手段的圍追堵截,

華為麒麟晶片成「絕唱」,

中國晶片技術的落後,

是所有國人的痛處,但我們不可輕言絕望!

近日,中國新聞網公開報導,

一位中科院院士重磅發聲:

針對中國半導體材料、

製造工藝設計落後的狀況,

碳基電子大有所為,

其對國產晶片技術突圍,

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

國產晶片技術突圍利器?

消息一出,很多人重拾信心,

因為說這話的不是別人,

正是我國國產碳晶片的領軍人彭練矛

他才是真正的「國之利器」!

1962年9月出生於湖南平江,

一個普通家庭的彭練矛,

沒有被貧困生活打倒。

拼命的苦學,讓他年僅16歲,

就考入北京大學無線電電子學系,

可謂少年天才。

作為恢復高考後的第一代大學生,

彭練矛深知貧乏知識與蒼白思維,

根本無法推動中國科研巨輪行進,

為了讓中國走出科研被動挨打的局面,

彭練矛格外珍惜,

在北京大學學習的機會,

他立志要將自己全部青春年華,

獻給祖國的科研事業。

1983年,彭練矛以優異成績,

通過中美聯合研究生項目選拔,

前往美國國家高分辨電子顯微學中心,

攻讀博士。

而在美國順利拿到博士學位後,

彭練矛又先後前往挪威奧斯陸大學,

和英國牛津大學繼續做研究。

當時,能在牛津大學,

這所世界「超級精英大學」任教的中國人,

實在是鳳毛麟角。

而彭練矛,

從中國一座大山裡走出的孩子,

卻能躋身世界「超級精英大學」其間,

享受世界一流實驗室,

可謂是前途無量,一片大好。

然而,

面對如此高薪優待、安逸生活,

彭練矛選擇了另一條路。

1995年,已在國際電子顯微學領域,

取得多個重大成就的彭練矛,

拒絕牛津大學的一切優厚待遇,

決意回歸祖國。

時任英國劍橋大學,

卡文迪許實驗室的豪伊教授說:

「彭練矛的離去,

是英國電子顯微學界的重大損失。」

前路迢迢,

為了祖國,願意跨越萬裡風浪,

走過人生渺茫,

因為彭練矛的胸腔裡,

跳動著的是一顆中國心!

1997年,

北大成立全國第一個納米科技研究機構,

那時的中國高科技納米電子領域,

正處於一片空白奮力追趕的時期。

彭練矛回到北大後,

決定獻身於納米電子學。

但在這一高新領域,

中國一直落後於全世界,

如果從事這方面的探索,

將是一段漫長而艱難的路途。

彭練矛下定決心,

要在這條科學道路上攻堅克難,

他說:「很長一段時間以來,

中國對人類文明所作出的貢獻,

遠遠沒有發揮出中國人的聰明才智和創造力。

我相信我們的科研成果,

最終能推動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

讓祖國真正屹立於科技強國之林。」

他還說:「所有艱辛皆可拋諸腦後,

作為一個科研工作者,

如果無法接受科研的酸甜苦辣,

不經歷風雨,

怎能見到天上的彩虹,不挨過寒冬,

怎能迎來春天的生機盎然?」

當時,

中國高科技產業核心正是晶片,

在過去幾十年中,

我們一直處於被「卡脖子」的落後境地。

而2000年後,

傳統的也是佔領如今晶片市場的矽基晶片

因受到摩爾定律限制,

發展速度日益緩慢,

科學家試圖尋找能夠替代矽的晶片材料,

其中碳納米管電晶體

就是極具研究價值的方向,

但這一領域,

全世界都是空白的。

彭練矛面前擺著巨大的難題,

是繼續矽基晶片的傳承研究?

還是突破瓶頸探索碳基晶片?

最終,他選擇走一條無比艱難的徵途,

從零開始探究碳納米管材料。

只是這條路,難於上青天,

無論矽基也好,碳基也好,

納米科學和晶片領域,

國外大學和企業,

不論是在設備技術還是經驗上都遙遙領先,

把持著絕對的話語權,

人家一個不高興,我們就要「斷糧」。

而國內相關領域的研發,

一直是處於至遲滯狀態,

在國外企業把持主宰的大環境中,

彭練矛和他的團隊,

就像大海中的一艘孤舟,

海浪翻湧下,

他將要面對無數難以想像的艱難險阻。

這場萬裡之行,

彭練矛一開始就吃了「敗仗」。

初期碳管制備技術的嘗試,

一次次以失敗告終,沉重打擊下,

彭練矛從未想過放棄。

他說:「我們做的電子器件,

在性能上跟國外完全沒有可比性,

但就算是如此,

就算是我們落後幾十年,

我們也必須要做,我們一定得做!」

彭練矛發誓,

一定要為中國開闢一片新天地,

他不撞南牆不回頭。

經過商討,

他們決定走先學習再超越的道路,

彭練矛一邊學習國外技術經驗,

一邊發掘納米電子學領域中,

屬於中國人的機會,

為了能在晶片領域讓中國佔有一席之地,

他簡直是千方百計挖盡心思。

整整8年的失敗再失敗後,

彭練矛終於迎來第一顆勝利果實,

2007年,他在納米電子學研究中的,

第一項標誌性成果成誕生:

碳管制備技術已經得到初步突破!

然而,這次成功卻短暫到只有瞬間,

之後又是整整十年的冷板凳......

臥薪嘗膽的苦,要熬多少年?

這其中所費的功夫,

無異於拿著一把劍,

要把一座大山一點點削平。

十年技術攻堅中,

彭練矛另闢蹊徑:

直接放棄傳統摻雜工藝,

他創造性地研發了一整套,

高性能碳納米管電晶體的無摻雜製備方法,

直接突破了N型碳管制備這一道世紀難題。

2017年開始,彭練矛團隊,

終於有了一系列鼓舞人心的戰績:

在國際頂尖科刊《科學》上發表成果,

首次製備出柵長5納米的碳電晶體,

這是世界上到今天為止,

最小的高性能電晶體,

已經快要接近理論極限。

2018年,

彭練矛團隊突破傳統理論極限,

發展出超低功耗的狄拉克源電晶體,

憑此再登《科學》,

在該技術領域,直接躋身與史丹福大學、

麻省理工學院等,

國際頂尖科研機構並列地位,

而且在最核心的關鍵技術上,

讓中國人成為世界領先!

在這些輝煌的戰績背後,

是彭練矛團隊20年如一日,

無論如遇到任何艱難險阻,

都孜孜不倦的追求,

堅持獨立自主研發,

這將是中國人在科技這條浩渺徵途上,

唯一的勝利希望。

國之利器,劍指蒼穹,

在科研攻關的同時,

彭練矛在教學和團隊建設上,

投入大量心血,

他是第一屆北京大學十佳導師,

他說:

「我希望在中國納米電子學人才培養方面,

結出更多成熟果實。」

薪火代代相傳,

我們國家所有的突破性成果,

都要經過一代,兩代,

甚至三代人的前赴後繼,

在傳承這方面,

彭練矛願做一顆墊腳石。

因在碳基晶片技術方面,

有了一些重大突破,2019年,

57歲的彭練矛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對於當選院士是一種光環的說法,

彭練矛非常反對。

他認為,比起國家,個人有點頭銜,

並不是一件什麼了不起的事情。

中國有那麼多的院士,

但在很多技術方面,我們依然跟不上,

想到這,彭練矛就覺得心情非常沉重。

因此到今天,彭練矛,

一直在碳基晶片技術研發的路途上狂奔,

他說:「壓力催促著我,

我們國家有這麼多優秀的科研團隊,

國家每年為科研投入了這麼多,

可是我們還是在很多方面被『卡脖子』,

這怎麼能讓我安心?

我怎麼可能停得下來。」

尤其最近國產晶片步履維艱,

在碳晶片技術研發領域,

彭練矛幾乎投入全部心力,

他說:「國產碳基晶片大有可為,

如果把晶片比作一棟房子,

電晶體就是建房磚頭,

現在的磚頭是矽電晶體,

但科學家們認為近些年,

矽電晶體的晶片性能,

已經快要接近物理極限,

那麼等矽電晶體『結束使命』,

中國領先的碳管電晶體,

就會成為新的磚頭,

或許等碳基晶片開始量產之時,

就是國產晶片突破重圍之日。」

在北大的宣傳報上,

寫著鼓舞人心的幾個字:

「世界領先的碳晶片技術」,

彭練矛,

則是我國碳基晶片領域領軍者。

腳踏實地,仰望星空,

再接再厲,勇攀高峰,

彭練矛已經為國產碳基晶片努力了20年,

就在剛剛過去的8月15日,

北大、清華、浙大、國防科技大學、

中科院微電子研究所,

等中國高校參與半導體探討會,

彭練矛院士在會上作了,

題為「碳基電子定位和使命」的主題報告,

他說:

「沒有晶片技術,就沒有中國的現代化,

碳基電子的終極使命,

就是研製出,

中國人完全自主可控的晶片技術,

在主流晶片領域產生重要影響。」

爭取中國「芯突圍」,

如此宏大理想,如此偉大使命,

就是彭練矛正在做的事。

在碳基電子的賽道上,目前選手只有中美,

而我們投入研發碳基晶片,

要的就是在下一個晶片世紀,

不要再吃受制於人的虧。

只是夢想熠熠生輝,

前路卻並非一片坦蕩,

國產碳晶片的發展之路還很漫長,

從實驗室到成產品的中間環節,

在科技界有「死亡谷」之稱。

想要跨越「死亡谷」、走上市場化,

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但備受鼓舞的是,

彭練矛的團隊已經在路上,

這帶給了今天的我們底氣和信心,

世上無難事,只要勇往直前,

曾經我們用算盤研製成了兩彈一星,

如今,相信在行業領軍者彭練矛的帶領下,

在政府支持下,在企業拼搏下,

我們的碳基晶片,

未來一定可以成功!

壯志雄芯,北大科創,

全力突圍,科技強國,

中國加油,彭院士加油,

未來勝利一定屬於我們!

— END —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本文由華人星光原創

轉載請聯繫後臺授權,侵權必究

相關焦點

  • 剛剛這位中科院院士重磅發聲:碳晶片是國產晶片突圍利器
    近日,中國新聞網公開報導,一位中科院院士重磅發聲:針對中國半導體材料、製造工藝設計落後的狀況,國產晶片技術突圍利器?8月15日,北大、清華、浙大、國防科技大學、中科院微電子研究所,等中國高校參與半導體探討會,彭練矛院士在會上作了,
  • 國產芯有望實現突破!中科院院士:「碳基電子」是國產芯突圍利器
    近期,中科院攻克碳基半導體技術再次傳來好消息,國產芯有望實現突破。碳基半導體技術一直由張志勇教授領和中國科學院院士彭練矛帶領團隊合作,並且研發突破該技術性限制,一旦實現,對於全球有著不可或缺的意義。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彭練矛針對我國的半導體材料、製造工藝落後狀況表示,碳基電子大有所為,其對國產晶片技術突圍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
  • 國產芯有望實現突破!中科院院士:「碳基電子」是國產芯突圍利器
    近期,中科院攻克碳基半導體技術再次傳來好消息,國產芯有望實現突破。要知道,碳基半導體技術相比矽基技術能夠更有效處理數據、能耗低,可以實現更加精細的納米製程晶片。碳基半導體技術一直由張志勇教授領和中國科學院院士彭練矛帶領團隊合作,並且研發突破該技術性限制,一旦實現,對於全球有著不可或缺的意義。
  • 中科院院士彭練矛:碳基電子是國產晶片技術突圍利器
    但從實際意義上來說我國在晶片研製的技術上也受到了一些限制,所以我如果想要找到突破口,那麼就只能從晶片生產的材料入手,中科院院士彭練矛:碳基電子是國產晶片技術突圍利器。彭練矛也表明如果我們要實現半導體的國產現代化,那麼我們就一定要擁有晶片技術,而我們在光刻機以及其他生產技術收到了一些國家刻意的限制之後碳基電子就有一個特別重要的作用,它可以說是我國晶片技術的突圍利器
  • 中國芯加速崛起!中科院院士正式發聲,透露出一個好消息
    中國芯加速崛起!中科院院士正式發聲,透露出一個好消息!但是就在美G對華為進行「晶片制裁」,國民都替華為緊張到心都「提到嗓子眼」的時候,ASML公司的全球副總裁卻公開表示會繼續在中國市場投入晶片,並且還表示願意和中國的半導體技術企業共同進步共同成長。
  • 剛剛這位年輕中國院士火了!獲得7000000元獎金
    華人星光(ID:hrxg2020)原創作者:華人星光轉載請聯繫後臺授權剛剛傳來重磅消息那就是中國的材料也可以做得很好!而盧柯更厲害的是,他拿下了世界上,極其少有的四院院士頭銜:2003年,年僅38歲成中科院院士;
  • 中科院院士彭練矛:碳基電子是國產晶片技術突圍利器
    中新社湘潭8月16日電 (王昊昊 王成奇)中國科學院院士、湖南先進傳感與信息技術創新研究院院長彭練矛16日在湖南湘潭表示,針對中國半導體材料、製造工藝和晶片設計落後的狀況,碳基電子大有所為,其對國產晶片技術突圍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
  • 中國突圍ASML壟斷?中科院研發者發聲回應
    今年7月,在中國科學院官網上發布了一則研究進展,中科院蘇州所聯合國家納米中心在《納米快報》上發表了題為《超解析度雷射光刻技術製備5納米間隙電極和陣列》的研究論文,介紹了該團隊研發的新型 5 納米超高精度雷射光刻加工方法。
  • 中科院點名美國科技,美國精英:中國芯崛起無法阻擋
    終於,中科院強勢發聲——劍指中科院正式宣布:從2021年到2030年要把美國卡脖子的清單變成科研任務清單進行布局,比如航空輪胎、軸承鋼、光刻機,還有一些關鍵的核心技術、關鍵原材料等,把中科院未來的目標聚焦在國家最關注的重大的領域,集中全院的力量來做。
  • 重磅!國科大16位博導15位校友成為2019年新晉中科院院士
    重磅!國科大16位博導15位校友成為2019年新晉中科院院士 2019-11-22 11: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最年輕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芯之父」——鄧中翰院士
    他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建校130年來第一位橫跨理、工、商三學科的學者; 研製出第一批具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集成電路晶片,結束了中國無「芯」的歷史; 41歲當選院士,成為最年輕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他就是「星光中國芯工程」總指揮、中星微電子集團創建人兼首席科學家鄧中翰院士。
  • 他是第一批工程院院士,一生為中國芯和作業系統奮鬥,卻爭議極大
    院士,代表了學術界的最高榮譽。倪光南作為我國第一批工程院院士,其實力本來不容質疑。但這位院士爭議極大,有人說他是水貨院士,也有人說他是國之棟梁,一切的緣由都歸結於倪光南院士和中國「芯」。說倪院士是水貨院士,其理由無非是倪院士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科研成果,但他在漢化方面的成就有目共睹,聯想就是在他的技術下發展起來的。
  • 美籍華人院士馬佐平:中國晶片讓人「恨鐵不成鋼」
    談及近期「華為晶片危機」,美國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美國耶魯大學講座教授、微納電子科學家馬佐平,在採訪中給出上述評論。這位 75 歲的美籍華人,幾十年來雖然身在美國,但一直關注著中國晶片。圖 | 馬佐平(來源:受訪者供圖)馬佐平認為,任正非應該像鄧小平一樣,不要老說自己多厲害,應該悶下聲來,好好提升晶片製造能力。
  • 直面現狀,中國科技期刊全力突圍
    中科院大氣物理所所長朱江研究員在報告結束時,依然在PPT末頁奉上英文期刊《大氣科學進展》的二維碼。作為主編,在國內外各種學術會議,線上線下隨時宣傳這本科技期刊已經成了他的「習慣動作」。所以連柯林頓女兒切爾西也成了他們的粉絲,就不足為奇了。
  • 這位中科院院士,被任正非連連稱讚,視為偶像,他有何貢獻?
    這個主講人叫做吳仲華,這位科學家的名字一些人並不了解那麼這個中科院的院士到底有何貢獻,能夠讓任正非連連稱讚呢?雖然移民局開出的條件很誘人,但是夫妻倆誰也沒有動心,因為在他們心裡他們的國籍只能是中國,有朝一日他們還是要為中國服務。
  • 李愛珍:中國女科學家,4次申請中科院院士被拒,最後成美國院士
    在13年前,曾有一位來自中國的女科學家引起了各方廣泛關注。這位女科學家的名字叫李愛珍,在2007年5月當選了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這原本是值得每一位中國人自豪的事情,畢竟在中美整體科技水平存在較大差距的情況下,能有中國科學家成為美國院士,足以證明中國在科研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 中科院院士表態,國產晶片有望「直道」超車,新技術成國之利器
    不過,中科院攻克碳基半導體技術的消息,為我國晶片產業帶來了希望。碳基半導體技術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彭練矛,與張志勇教授領導的團隊合作實現,該技術的突破,於我國乃至全球都有重要的意義。    近日,集結了清華、北大、電科集團等170多名中國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代表的「碳基材料與信息器件研討會
  • 重磅!中科院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將任南科大校長!曾給中央...
    11月19日晚,記者從南方科技大學官網獲悉,中科院院士、原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已出任南方科技大學(下簡稱「南科大」)新一任校長。他從2005年起進入清華大學物理系工作,同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13年起任清華大學副校長。
  • 中科院退休研究員,4次落選中國院士,當選美國院士卻留在中國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指出,目前科研領域多為男性,並稱女性科學家所佔比例還比較少,可見女科學家是一個特殊而又極其罕見的存在,以至於當顏寧教授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的消息傳出後,網友們紛紛為這位傑出的女科學家點讚。事實上,顏寧的成就並非前無古人,早在2007年,中科院研究員、材料科學家李愛珍就曾獲此殊榮。
  • 中科院院士陳洪淵:科學儀器是窮究物性、攻堅克難的利器
    5月26日,作為中國高等教育博覽會(2019·春)的主旨論壇之一,由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實驗室管理工作分會、福建工程學院、國藥勵展展覽有限責任公司承辦的第二屆高校實驗室建設與發展論壇順利召開。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長、教育部原黨組書記、副部長杜玉波,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長徐青森,中國科學院院士、教育部長江特聘教授、北京大學教授、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實驗室管理工作分會理事長程和平,南京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化學會會士陳洪淵等專家出席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