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這位年輕中國院士火了!獲得7000000元獎金

2020-09-06 華人星光


華人星光(ID:hrxg2020)原創

作者:華人星光

轉載請聯繫後臺授權

剛剛傳來重磅消息,

被稱為「中國諾貝爾獎」的

2020年第五屆中國「未來科學大獎」,

公布獲獎名單,

個人獎金高達700萬元人民幣!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獲獎者,

是一位中國科學院當選年紀最小的院士!

他究竟有多厲害,能獲得如此殊榮呢?

他,就是盧柯

1965年5月,

盧柯出生於甘肅一個工薪人家,

父母都是普通中學老師。

而他從小就聰穎過人,

人生堪稱是坐上了火箭,

一直在「驚悚」的成長。

年僅16歲,

盧柯就考入南京理工大學。

當年他的高考分數線,

直接超出錄取分數線60多分。

不過,儘管總分很高,

但他英語成績非常差,只有30多分。

在一群大學生中,盧柯入學年紀小,

但他不甘於人後,

從頭開始玩兒命學英語,

甚至足足花了一年時間,

把專業英文原版教材,

全部自己翻譯成中文。

一年過去,

他的考研總成績是系裡學生中最高的。

對盧柯這樣平凡人家的子弟來說,

唯有讀萬卷書,人生方能有高度。

當時讀研,因為上課時間少,

盧柯很多知識都是自學,

他把一本物理書翻來覆去讀,

最後把書都翻爛了。

1988年碩士畢業後,

盧柯選擇金屬材料學作為未來發展方向,

那會他本獲得去日本讀博的機會,

但他卻不願意去「別人家」,

而是選擇留在中科院金屬研究院,

攻讀材料博士。

在他看來,

留在祖國學習沒什麼不好,

國外的月亮也並不是那麼圓,

他相信自己的祖國,

擁有培育人才的實力和能力!

在這期間,

盧柯一如既往地勤奮苦學,

他發現自己哪裡知識不夠,

就從哪裡開始學習。

他的熱力學一開始連基礎都不會,

到幾年後年僅30歲的盧柯,

已成為一名博士生導師,

有幾次做實驗時,

學生碰到熱力學知識來問盧柯,

他都能迅速地給出解答。

學生十分詫異:「老師,這個熱力學,

也不是我們熟知領域,

為什麼你如此熟悉?」

他說:「熱力學是我自學的,

你記住,

你缺什麼就要自己去補什麼。」

16歲讀大學,30歲就成博導,

盧柯在科研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他的人生就像坐上了火箭,

每一步都走得比同齡人更「快穩準」。

1996年開始,

盧柯專注於納米金屬材料方面的科研,

當時無論是國際還是國內,

這一領域十分偏門。

新華社報導,從1997年到2003年,

全世界只有盧柯小組,

從事結構材料表面納米化技術,

長達6年,孤軍作戰。

當時,提高金屬材料強度,

一直是國際材料物理領域最核心問題。

在研究中科學家們發現,

因為材料強度的提高,

會同時喪失可塑性和導電性,

這就導致了材料領域一個長期矛盾:

如何增強金屬材料強度,

又不會破壞它的可塑性和導電性?

幾乎在半個世紀的時間裡,

全世界科學家們都在這個難題上徘徊,

卻沒有一個能突破解決的辦法。

直到盧柯和研究團隊,

發現了兩種新型納米結構,

既可以提高銅金屬材料的強度。

而不損失其良好的塑性和導電性,

盧柯的這一研究成果的出現,

直接推動世界物理材料領域,

在金屬材料強化原理上取得重大突破!

盧柯還在國際學術刊物上,

發表了十幾篇論文,

直接修正了被引用十年的英國科學家,

確定的非晶合金晶化產物間的位向關係,

被專家們稱為「非晶態金屬金化方面,

近十年來的最好文章。」

因為他在金屬材料領域的突出貢獻,

直接將中國相關領域研究拉上世界領先,

1999年,

盧柯當選為國際納米材料委員會委員,

他是該委員會中唯一的一名中國籍委員。

2000年後,

盧柯先後研究出納米孿晶結構、

梯度納米結構等幾種新型納米結構,

研究水平國際領先,

為中國開發高綜合性的納米金屬材料,

開闢了新的途徑。

因為盧柯出色的科研成就,

他被委任為中科院金屬研究所所長,

那一年他僅36歲。

兩年後,

年僅38歲的他,

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這是改革開放後當選年齡最小的院士,

這個紀錄至今仍未被打破。

其實這一路走來,

盧柯得到最多的不是掌聲,

而是挫折和痛苦。

因為是從零開始的科研,

很長一段時間又只有他自己做,

沒有經驗,

實驗有很多次都做不下去。

曾在1998年盧柯參加學術會議,

遇到一位國際大咖,

盧柯興奮地說起自己的表面納米化研究,

國際大牛冷眼旁觀譏諷道:

「你去看看那誰誰誰的文章,

人家早研究過了,就你?

不會有什麼眉目的。」

儘管備受打擊,

盧柯卻沒有停止自己的想法,

從1997年到2005年,

盧柯做出了第一代樣品,

然而當看到樣品的瞬間,

他覺得「完蛋了」,

因為樣品坑坑窪窪,十分粗糙,

根本看不見表面納米層的效果。

腦子裡有兩個聲音在爭吵:

「放棄吧,萬一錯了呢?」

「有可能錯,可是你也得承受啊,

科研有風險,

這是一個鬥智鬥勇的過程。」

「跟誰鬥?」

「跟自己鬥!」

就這樣,

盧柯決定「不破南牆不回頭」!

他又繼續了五年,卻面對了無數次失敗,

這一條孤獨的科研道路上,

盧柯走的舉步維艱。

很多人在看笑話,

因為材料研發過程的複雜性,

直接卡死了很多新材料走向實際應用,

基本上99%的新材料都停在了死谷裡,

有人甚至說:「大部分人在死之前,

是看不到他研究的材料的。」

盧柯拼了,直到2011年,

強度和塑性都很高的梯度納米結構樣品,

終於被他做了出來,

成果直接登上國際頂尖科刊《科學》!

最開始,大家都不太能相信,

盧柯的實驗成果能實現,

後來盧柯實現了這一樣品結構之後,

全世界都開始跟風做。

今天,盧柯表面納米化技術的成功,

直接應用到了中國寶鋼集團。

科研專家說:「能用上的像盧柯這樣,

能在短時間內投入使用的材料,

和技術極為稀少。」

曾經有人質疑中國的材料製造不行,

盧柯覺得很冤枉,

現在他用自己的實際成果,

讓這些人閉嘴:

那就是中國的材料也可以做得很好!

而盧柯更厲害的是,他拿下了世界上,

極其少有的四院院士頭銜:

2003年,年僅38歲成中科院院士

2005年,年僅40歲成德國科學院院士

接著當選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最後是在2018年,

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四院院士,迄今為止,

全世界範圍內屈指可數。

2006年,

盧柯被聘為美國科學周刊評審編輯,

他是擔任這一職位的,

第一位中國科學家;

2010年,

盧柯又被選為英國劍橋大學講座人。

優秀人才,全世界哪個國家會不喜歡?

盧柯的研究小組,

是國際納米材料界公認為,

世界上最有成就的六個研究組之一。

到目前,

盧柯已經培養出博士研究生70多名,

碩士20多名。

他經常鼓勵學生的兩句話是:

「遊戲永遠沒有結束。」

「沒有什麼事情是不可能的。」

他說:「如果我們有創新的思維,

有先進的手段,我們有機會,

我覺得什麼事情都可以創新。」


就在2020年9月6日,

中國「未來科學大獎」揭曉,

盧柯摘得桂冠一頂,

獲得高達700萬人民幣的獎金。

這是對他數十年來,

從事科學研究最好的肯定。

多方媒體報導,他一下子火上熱搜,

得到很多人的崇拜和點讚:

「業餘時間做科研,

且獲得科技大獎,真是太牛了!」

「太硬核,含金量真高。」

「這是一個沒有被仕途耽誤的科學家,我服了。」

一覽眾山小,才識逐風雲,

盧柯從一個普通家庭,

一步步靠著勤奮努力走到今天,

成為世界級頂尖科學家。

在他身上,

凝聚著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的拼搏,

閃耀著追逐不凡的光輝,

更有屬於中國科研人的崇高使命和擔當!

優秀的人都如此勤奮,

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努力?

科研築夢,大國英才,

為盧柯這位「神奇」優秀的科研人,

點讚!

希望祖國未來,

湧現出更多的精英!

— END —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本文由華人星光原創

轉載請聯繫後臺授權,侵權必究

相關焦點

  • 中國院士獲獎,捐出全部獎金,卻發愁:獎為啥不頒給年輕的工作者
    不過該獎項不接受個人申請與社會推薦,而是點名邀約,日期96歲的王振義院士成為了今年第4位獲獎者。曾經他帶領自己的團隊在白血病臨床治療上找到了新的方法,能將惡性細胞改造為良性細胞,因此還獲得了國際腫瘤學界最高獎項——凱特林獎。不過在他獲獎之後,他的一系列舉動讓人為之嘆服。首先對於治療白血病的新策略沒有申請專利,並且還將所有的獎金都分捐了出去。據了解王院士每次在獲獎之後都會這樣做,已經分了幾百萬元。王院士這樣做的目的是貫徹心中的理念,他認為科研是場接力賽,每個研究所、實驗室都需要一代代傳承。
  • 這位泰州籍院士,拿下「中國諾貝爾獎」!
    這位泰州籍院士,拿下「中國諾貝爾獎」!」之稱的未來科學大獎正式公布獲獎者名單張亭棟、王振義獲得「生命科學獎」盧柯獲得「物質科學獎」彭實戈獲得「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三項大獎獎金均為100萬美元
  • 王振義院士獲得未來科學大獎,獎金數百萬,但他卻說有點難過
    張亭棟教授、王振義教授獲得「生命科學獎」,以表彰他們對治癒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做出的決定性貢獻,獎金約700萬元人民幣,其實是蠻大一筆獎勵了。 但是當我聽到電話連線獲獎者王振義院士的時候,聽完王院士所講,覺得這才是真正的醫者,俠之大者!
  • 「中國最年輕院士」的腐敗軌跡
    原標題:「中國最年輕院士」的腐敗軌跡 頭頂「中國最年輕的工程院院士」「中國動物克隆體系創始人」等光環,擔任國務院常務會議批准、經費約200億元的重大科研專項副總工程師,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寧近日卻因侵吞科研經費被批捕。
  • 7年讀完本碩博,這位"天賦型"國寶院士曾捐出全部獎金,創下多項中國第一
    ,香港工程科學院院士,材料科學與固體力學專家,我國材料基因組工程、材料信息學和力學信息學的推動者,上海大學材料基因組工程研究院創院院長,中國材料學會材料基因組工程分會首任主任。,也是中國飛速發展的參與者。
  • 「最年輕院士」,被撤銷院士稱號!
    頭頂「中國最年輕的工程院院士」「中國動物克隆體系創始人」等光環,擔任國務院常務會議批准、經費約200億元的重大科研專項副總工程師,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的李寧卻因侵吞科研經費,於2014年6月被吉林檢方逮捕。作為1949年建國後首位被逮捕的院士,李寧一案受到司法界和學術界的廣泛關注,此案一度被媒體稱為「中國院士第一案」。
  • 遼寧省副省長盧柯獲「未來科學大獎」,獎金近700萬元,曾是最年輕中科院院士
    張亭棟、王振義憑藉發現三氧化二砷和全反式維甲酸對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治療作用,摘得「生命科學獎」;盧柯因其開創性的發現和利用納米孿晶結構及梯度納米結構以實現銅金屬的高強度、高韌性和高導電性,獲得其中,獲得「物質科學獎」的盧柯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也是遼寧省副省長。未來科學大獎委員會稱,「物質科學獎」獲得者盧柯,獎勵他開創性的發現和利用納米孿晶結構及梯度納米結構以實現銅金屬的高強度、高韌性和高導電性。
  • 副省長榮獲科學大獎,曾是「最年輕院士」
    盧柯獲得「物質科學獎」,獎金約700萬元。據悉,盧柯現任遼寧省副省長,他還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大獎委員會表示,盧柯因其開創性地發現和利用納米孿晶結構及梯度納米結構以實現銅金屬的高強度、高韌性和高導電性,獲得「物質科學獎」。
  • 剛剛,這位「中國鬼才」驚豔世界
    接著他蛻變成了一個「學霸」,連續獲得王惕吾一等獎學金,和嚴濟慈獎學金,也是在東陽中學,他遇到了中國量子領域的傳奇人物:潘建偉。陸朝陽更沒想到,自己和潘教授的緣分,才剛剛開始......此後,這位驚才豔豔的少年,一路在國際「過關斬將」,為中國贏得一次次科研尊榮!
  • 繼錢七虎院士後,又一名院士捐出全部800萬元獎金
    2019年1月8日,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在北京揭曉,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工程大學錢七虎院士與哈爾濱工業大學劉永坦院士,一起榮獲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獎金800萬元(全部歸個人支配)。但是前腳剛剛獲獎,後腳錢七虎院士就把800萬獎金「花」了個精光,因為他把自己榮獲的800萬元國家科學技術獎獎金,全部捐獻給了其設立於家鄉崑山的「瑾暉」基金,重點資助西部貧困學子。
  • 他被稱為「布鞋院士」,每天一斤二鍋頭,為中國遙感事業奉獻一生
    2014年的某天,一張照片突然在網絡上爆火,這張圖片的構成很簡單,一位身穿黑衣、黑褲,腳穿黑布鞋的老者翹著二郎腿,坐在講臺上,看著手裡的東西,神情十分專注。為什麼這張看似平平無奇的照片會火?原來,照片中的老人名叫李小文,乃中國國內遙感領域泰鬥級的專家,早在2001年就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拍攝這張圖片的時候,李老正在上課。得知老人身份後,瞬間一石激起千層浪,網友們紛紛開始議論這位無比樸素的院士,那麼李小文究竟有多厲害呢?咱細細來說。
  • 這位985學者曾是最年輕教授,手握多項國獎卻為何屢次落選院士?
    前言院士作為我國科研工作者的最高榮譽,是科研人員孜孜以求的目標。在我國,兩院院士每兩年增選一次,每次增選不足百人,增選難度非常之大。由於競爭激烈,因此很多學者雖然科研成績出色,但是由於各種原因遺憾落選。我們今天關注的這位學者就是這樣的典型。
  • 又一院士捐出700萬獎金,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不過下午在看推送時,一個新的消息出現,這就是我們最近獲得未來科學大獎的96歲中國工程院院士的王振義院士,他將所獲的700萬元獎金捐出作為扶貧資金!(一)歷史上,中國科學家向來都擁有這種為國為民的情懷。實際上有很多默默無聞的科學家在為我國的科學事業默默奉獻,在這裡面,你會看到很多的科學家奉獻自己的一生,最後卻將自己所有的獎金留給最需要的人。
  • 剛剛,這位「中國量子領域鬼才」拿下世界大獎
    陸朝陽更沒想到,自己和潘教授的緣分,才剛剛開始......世界驚呼:陸朝陽的出現,意味著中國,或誕生了最年輕的未來量子精英!此後,這位驚才豔豔的少年,一路在國際「過關斬將」,為中國贏得一次次科研尊榮!那年,他只有28歲,成為中國科技大學最年輕的正教授。
  • 當今中國最年輕院士盤點:比顏寧還開掛的科研人生
    顏寧教授  女神,中科院院士候選人。這兩個極具分量的詞彙讓顏寧,這位研究成果在世界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生物學家走進了我們的視野。這位清華女神有多牛?看看她所獲得的榮譽就知道了。當時伯克利校長田長霖說「你這個中國留學生創造了一個奇蹟。」  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網站上,他被這樣描述—「星光中國芯工程」總指揮、第八屆中國科協副主席、數字多媒體晶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最年輕的工程院院士鄧中翰:「他的企業,成功佔領了全球計算機圖像輸入晶片市場60%以上的份額,位居世界第一。」
  • 96歲院士將未來科學大獎獎金全捐!他說:為什麼這個獎要給我?
    【96歲院士將未來科學大獎獎金全捐!他說:為什麼這個獎要給我?】9月6日上午,2020未來科學大獎獲獎名單揭曉。張亭棟、王振義獲得「生命科學獎」,以表彰他對治癒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做出的決定性貢獻,單項獎金約700萬元人民幣。在新聞發布會現場,大獎組委會與王振義教授進行了現場連線。他表示,得知自己獲獎後,心情有好有壞,好的一方面就是國家重視科學,這樣對人民有好處;自己作為受獎者非常高興。
  • 中國最年輕院士盤點:比顏寧還開掛的科研人生!
    這兩個極具分量的詞彙讓顏寧,這位研究成果在世界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生物學家走進了我們的視野。這位清華女神有多牛?看看她所獲得的榮譽就知道了。  2011年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  2012年獲「霍華德?
  • 中國院士名人錄|她是中國最年輕女院士紀錄者
    但今天最前延要講的這位卻絲毫不比顏寧遜色,她的耀眼佳績更是令人嘆為觀止。,無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 、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 ,香港大學化學系講座教授 。
  • 盤點全球主要學術類獎項的獎金
    現居美國的歷史學家餘英時教授6月20日獲得唐獎第一屆漢學獎,並就其治學經歷發表演講。唐獎是由臺灣商人尹衍梁資助設立的科學獎。唐獎每兩年頒發一次,授予在可持續發展、生物製藥科學、漢學和法治研究領域,做出最具創造性和影響力的個人或研究機構。唐獎的獎金比諾貝爾獎高,單項獎金為5千萬新臺幣,約合1036萬人民幣,有媒體稱,這是目前全球最高的學術類獎金。
  • 96歲院士捐百萬獎金:這些人才是明星,有了他們民族才有了脊梁
    當你被告知獲得獎金七百萬的時候,會有什麼表現。這位老人:「為什麼要給我,我都九十六了,難道年輕人就沒創新嗎?」隨即老人要把獎金全部捐給扶貧事業。這位老人就是王振義院士,也是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的獲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