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實驗室裡潛心鑽研的科學家,孜孜求索、永不止步;他是建設中運籌帷幄的領跑者,徐徐圖之、厚積薄發;他是課堂裡傳道授業的引路人,循循善誘、啟智求真。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大學材料基因組工程研究院院長、我國著名材料科學、工程科學和固體力學專家張統一。
人物簡介:
張統一,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工程科學院院士,材料科學與固體力學專家,我國材料基因組工程、材料信息學和力學信息學的推動者,上海大學材料基因組工程研究院創院院長,中國材料學會材料基因組工程分會首任主任。曾任香港科技大學講座教授、方氏冠名教授,國際斷裂學會副主席,遠東及大洋洲斷裂學會副主席。獲香港裘槎高級研究學者獎、美國ASM International Fellow獎、國際斷裂學會Fellow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兩次)、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青年科技獎、何梁何利基金科技進步獎。近年來在國際和國內大力推動材料信息學並首提&34;新概念;倡導融合專家知識的數據驅動新材料發現,材料正向設計和逆向設計相結合的新理念;呼籲發展以數據為中樞,向上支撐新材料研發和創新,向下加快產業製造生產智能化和信息化的新模式。
出生於1949年的張統一院士既是中國巨變的親歷者,也是中國飛速發展的參與者。1978年,改革開放的號角讓下過鄉、當過知青、任職過中學老師的張統一成為當年恢復高考洪流中一朵&34;的浪花,他以超過清華大學錄取線的分數被新鄉師範學院(現河南師範大學)物理系錄取。
1979年,只讀了一年多的大學的他又高分考入北京鋼鐵學院(現北京科技大學)開始研究生階段的學習,在七年時間裡完成了本碩博的全部學業。年輕時的求學經歷讓張統一被大家定義為&34;,但回憶起早年的經歷,他卻笑著說,&34;正是這段難忘的經歷使他愈發意識到學習之於個人、之於國家的難能可貴,堅定了他投身祖國發展的決心。
&34;。這位與共和國同齡的科學家始終懷抱著為國求學、報國奉獻的科研理想闊步向前。報國之志於他而言是仰望星空的信仰,也是腳踏實地的旨趣,&34;
張統一院士圍繞著多場斷裂力學、微納觀力學、氫滲透和氫致開裂三方面展開主攻,在材料科學及固體力學的跨學科研究上取得非凡成就,為學界帶來深遠影響。260多篇SCI學術論文,六項專利,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香港裘槎高級研究學者獎、美國ASM International Fellow獎、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青年科技獎......碩果纍纍的背後是張統一院士夜以繼日的堅守,千萬次實驗的不懈努力。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起,技術的革新和經濟的發展越來越依賴於新材料的進步,傳統材料科學研究已難以滿足工業快速發展對新材料的需求,而材料基因組的相關研究對助力我國製造業實現戰略轉型具有重要意義。
&34;。六年前,張統一院士帶著科學家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與上海大學結下&34;。在這裡,他組建了國內第一家材料基因研究機構——上海大學材料基因組工程研究院,並在上海市人民政府的支持下,組建了國內第一家省級材料基因研究機構——上海材料基因組工程研究院。張統一院士也成為了上海大學材料基因組工程研究院創院院長。
&34;在學院的整體規劃和布局中,張統一強調貫穿學院發展的根本必須是學生的成長和人才的培養。在科研發展方面,他提出&39;專&39;精&39;聚焦&39;寬&39;廣&34;。
在環境營造方面,他以身示範在學院內營造&34;&34;的教學科研環境,倡導自信從容的學習工作狀態。在人才培養方面,2019年,榮獲了&34;的張院士將20萬元港幣的獎金全部捐贈給了上海大學教育基金會,設立張統一/陳慧獎學金,&34;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作為導師,張統一院士既是科研的領航者,也是人生的引路人。&34;在2019級碩士研究生元皓看來,張老師更像是家人。
&34;在眾多的社會角色中,張統一最看重的身份是教師。&34;張統一依據自己所帶的碩士、博士研究生的不同特點,分別制定了獨屬於他們每個人的培養方案,因材施教,有教無類。
在張統一看來,成為一個&34;的人尤為重要,任何一項事業的成功都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撐和持續推動,相信自己、相信未來的無限可能,更能助力年輕學子走好屬於自己的路。如果說確立自信是其育人&34;的第一步,那麼充分挖掘學生發現問題、獨立思考、主動探究的能力,則是培養過程中&34;的第二步。張統一院士鼓勵學生結合興趣選擇研究方向,讓學生能有較充分的發揮空間。而他甘願扮演&34;,最大程度上&34;,這是他倡導的師生關係的精髓,也是&34;的第三步。
&39;心甘情願被學生佔便宜&34;
&34;
誠如斯言,始於緣分,忠於內心,成於責任,久於傳承。千帆過盡,這位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七旬院士一如既往,俯首案前,潛心篤志。學海之中,最幸運的不過就是得此良師,啟行明智……
獲取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34;頭條號!
(本文部分圖文素材來自上海大學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