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讀完本碩博,這位"天賦型"國寶院士曾捐出全部獎金,創下多項中國第一

2020-09-10 上海大學本科招生

他是實驗室裡潛心鑽研的科學家,孜孜求索、永不止步;他是建設中運籌帷幄的領跑者,徐徐圖之、厚積薄發;他是課堂裡傳道授業的引路人,循循善誘、啟智求真。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大學材料基因組工程研究院院長、我國著名材料科學、工程科學和固體力學專家張統一

人物簡介:

張統一,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工程科學院院士,材料科學與固體力學專家,我國材料基因組工程、材料信息學和力學信息學的推動者,上海大學材料基因組工程研究院創院院長,中國材料學會材料基因組工程分會首任主任。曾任香港科技大學講座教授、方氏冠名教授,國際斷裂學會副主席,遠東及大洋洲斷裂學會副主席。獲香港裘槎高級研究學者獎、美國ASM International Fellow獎、國際斷裂學會Fellow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兩次)、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青年科技獎、何梁何利基金科技進步獎。近年來在國際和國內大力推動材料信息學並首提&34;新概念;倡導融合專家知識的數據驅動新材料發現,材料正向設計和逆向設計相結合的新理念;呼籲發展以數據為中樞,向上支撐新材料研發和創新,向下加快產業製造生產智能化和信息化的新模式。

與新中國同齡,矢志報國

出生於1949年的張統一院士既是中國巨變的親歷者,也是中國飛速發展的參與者。1978年,改革開放的號角讓下過鄉、當過知青、任職過中學老師的張統一成為當年恢復高考洪流中一朵&34;的浪花,他以超過清華大學錄取線的分數被新鄉師範學院(現河南師範大學)物理系錄取

1979年,只讀了一年多的大學的他又高分考入北京鋼鐵學院(現北京科技大學)開始研究生階段的學習,在七年時間裡完成了本碩博的全部學業。年輕時的求學經歷讓張統一被大家定義為&34;,但回憶起早年的經歷,他卻笑著說,&34;正是這段難忘的經歷使他愈發意識到學習之於個人、之於國家的難能可貴,堅定了他投身祖國發展的決心。

&34;。這位與共和國同齡的科學家始終懷抱著為國求學、報國奉獻的科研理想闊步向前。報國之志於他而言是仰望星空的信仰,也是腳踏實地的旨趣,&34;

張統一院士圍繞著多場斷裂力學、微納觀力學、氫滲透和氫致開裂三方面展開主攻,在材料科學及固體力學的跨學科研究上取得非凡成就,為學界帶來深遠影響。260多篇SCI學術論文,六項專利,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香港裘槎高級研究學者獎、美國ASM International Fellow獎、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青年科技獎......碩果纍纍的背後是張統一院士夜以繼日的堅守,千萬次實驗的不懈努力。

開拓新局的卓越領跑者——組建兩個國內第一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起,技術的革新和經濟的發展越來越依賴於新材料的進步,傳統材料科學研究已難以滿足工業快速發展對新材料的需求,而材料基因組的相關研究對助力我國製造業實現戰略轉型具有重要意義。

&34;。六年前,張統一院士帶著科學家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與上海大學結下&34;。在這裡,他組建了國內第一家材料基因研究機構——上海大學材料基因組工程研究院,並在上海市人民政府的支持下,組建了國內第一家省級材料基因研究機構——上海材料基因組工程研究院。張統一院士也成為了上海大學材料基因組工程研究院創院院長。

&34;在學院的整體規劃和布局中,張統一強調貫穿學院發展的根本必須是學生的成長和人才的培養。在科研發展方面,他提出&39;專&39;精&39;聚焦&39;寬&39;廣&34;。

環境營造方面,他以身示範在學院內營造&34;&34;的教學科研環境,倡導自信從容的學習工作狀態。在人才培養方面,2019年,榮獲了&34;的張院士將20萬元港幣的獎金全部捐贈給了上海大學教育基金會,設立張統一/陳慧獎學金,&34;

春風化雨的匠心引路人——因材施教,有教無類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作為導師,張統一院士既是科研的領航者,也是人生的引路人。&34;在2019級碩士研究生元皓看來,張老師更像是家人。

&34;在眾多的社會角色中,張統一最看重的身份是教師。&34;張統一依據自己所帶的碩士、博士研究生的不同特點,分別制定了獨屬於他們每個人的培養方案,因材施教,有教無類。

在張統一看來,成為一個&34;的人尤為重要,任何一項事業的成功都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撐和持續推動,相信自己、相信未來的無限可能,更能助力年輕學子走好屬於自己的路。如果說確立自信是其育人&34;的第一步,那麼充分挖掘學生發現問題、獨立思考、主動探究的能力,則是培養過程中&34;的第二步。張統一院士鼓勵學生結合興趣選擇研究方向,讓學生能有較充分的發揮空間。而他甘願扮演&34;,最大程度上&34;,這是他倡導的師生關係的精髓,也是&34;的第三步。

&39;心甘情願被學生佔便宜&34;

&34;

誠如斯言,始於緣分,忠於內心,成於責任,久於傳承。千帆過盡,這位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七旬院士一如既往,俯首案前,潛心篤志。學海之中,最幸運的不過就是得此良師,啟行明智……

獲取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34;頭條號!

(本文部分圖文素材來自上海大學官微)

相關焦點

  • 劉永坦院士:800萬元獎金全部捐出
    8月3日,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哈爾濱工業大學劉永坦院士與夫人馮秉瑞教授一道將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800萬元獎金全部捐出,設立永瑞基金,用於學校電子與信息學科人才培養。這樣的雷達別的國家已經在研製,中國決不能落下,這就是我要做的事。」劉永坦院士致力於我國海防科技事業40年,打破國外技術壟斷,成功研製了我國第一部對海探測的新體制雷達,打造了一支響噹噹的「雷達鐵軍」,為中國海疆鑄起了一道「海防長城」。2017年11月6日,光明日報曾以《劉永坦:愛國心 強國夢》為題對劉永坦院士的事跡做整版報導。
  • 800萬元獎金,全部捐出
    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兩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劉永坦,曾從20世紀80年代起堅持自主研發新體制雷達,帶領團隊打破國外技術壟斷,為祖國海疆雷達打造「火眼金睛」,讓我國海域監控面積從不足20%到全覆蓋。
  • 李蘭娟院士榮獲浙江科技大獎,300 萬元獎金將全部捐出
    今天上午,浙江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杭隆重舉行,首次頒出科技大獎。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感染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李蘭娟教授榮獲「2019 年度浙江科技大獎」,接受省委書記車俊頒獎,並作為獲獎代表在大會發言。
  • 800萬元獎金,全部捐出
    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兩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劉永坦,曾從20世紀80年代起堅持自主研發新體制雷達,帶領團隊打破國外技術壟斷,為祖國海疆雷達打造「火眼金睛」,讓我國海域監控面積從不足20%到全覆蓋。
  • 劉永坦將800萬獎金全部捐出
    【劉永坦將800萬獎金全部捐出】 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兩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劉永坦,曾從20世紀80年代起堅持自主研發新體制雷達,帶領團隊打破國外技術壟斷,讓我國海域監控面積從不足20%到全覆蓋。今年8月3日,劉永坦院士將800萬元獎金全部捐給哈爾濱工業大學。
  • 繼錢七虎院士後,又一名院士捐出全部800萬元獎金
    2019年1月8日,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在北京揭曉,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工程大學錢七虎院士與哈爾濱工業大學劉永坦院士,一起榮獲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獎金800萬元(全部歸個人支配)。但是前腳剛剛獲獎,後腳錢七虎院士就把800萬獎金「花」了個精光,因為他把自己榮獲的800萬元國家科學技術獎獎金,全部捐獻給了其設立於家鄉崑山的「瑾暉」基金,重點資助西部貧困學子。
  • 劉永坦將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800萬元獎金全部捐出
    來源:新華社「新華視點」微博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兩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劉永坦,曾從20世紀80年代起堅持自主研發新體制雷達,帶領團隊打破國外技術壟斷,為祖國海疆雷達打造「火眼金睛」,讓我國海域監控面積從不足20%到全覆蓋。
  • 800萬,全部捐出
    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兩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劉永坦,曾從20世紀80年代起堅持自主研發新體制雷達,帶領團隊打破國外技術壟斷,為祖國海疆雷達打造「火眼金睛」,讓我國海域監控面積從不足20%到全覆蓋。
  • 捐出800萬獎金的科學家
    8月3日,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劉永坦,將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800萬元獎金全部捐出,設立永瑞基金(從劉永坦、馮秉瑞夫婦二人名字中各取一字命名),用於哈爾濱工業大學電子與信息學科人才培養。
  • 中國院士獲獎,捐出全部獎金,卻發愁:獎為啥不頒給年輕的工作者
    未來科技獎是我國2016年成立的首個非官方獎項,評定方式也與諾貝爾獎較為相似。不過該獎項不接受個人申請與社會推薦,而是點名邀約,日期96歲的王振義院士成為了今年第4位獲獎者。首先對於治療白血病的新策略沒有申請專利,並且還將所有的獎金都分捐了出去。據了解王院士每次在獲獎之後都會這樣做,已經分了幾百萬元。王院士這樣做的目的是貫徹心中的理念,他認為科研是場接力賽,每個研究所、實驗室都需要一代代傳承。我們需要更多的年輕人真正地投入進來搞研究,而不是讓他們一味地去追求學位與論文。
  • 致敬,李蘭娟之後又是教授捐出全部獎金,明星改善不了科研氛圍
    但是依舊有很多高風亮節的國士在儘自己的綿薄之力改變這一切,就在今天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兩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劉永坦將800萬元獎金全部捐出來,用來培養更多電子工程領域的人才。1936年出生的劉永坦教授,是我國雷達與信號處理領域的技術專家,也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年少時曾在哈爾濱工業大學電機系讀書,之後到清華大學無線電系、英國伯明罕大學深造,最後回到哈工大從事無線電方面的研究,一直都是默默無聞地從事這方面的工作。
  • 劉永坦捐出最高科技獎800萬獎金
    劉永坦捐出最高科技獎800萬獎金】8月3日,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兩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劉永坦將800萬元獎金全部捐給哈爾濱工業大學,設立永瑞基金,旨在聚焦國防電子工程領域,助力學校培養更多傑出人才,打造更多國之重器。劉永坦:這份殊榮不單屬於我個人,更屬於我的團隊,屬於這個偉大時代所有愛國奉獻的知識分子。點讚這位「我們該追的星」!
  • 又一院士捐出700萬獎金,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不過下午在看推送時,一個新的消息出現,這就是我們最近獲得未來科學大獎的96歲中國工程院院士的王振義院士,他將所獲的700萬元獎金捐出作為扶貧資金!1964年,毛二可參與組建了我國雷達研究所,並成功研製出了我國的第一臺相控陣雷達,為我國的國防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後來在北京理工大學作為博士生導師,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年輕人。
  • 800萬元獎金,全捐
    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兩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劉永坦,曾從20世紀80年代起堅持自主研發新體制雷達,帶領團隊打破國外技術壟斷,為祖國海疆雷達打造「火眼金睛」,讓我國海域監控面積從不足20%到全覆蓋。
  • 劉永坦院士捐出最高科技獎800萬獎金
    8月3日,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兩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劉永坦將800萬元獎金全部捐給哈爾濱工業大學,設立永瑞基金,旨在聚焦國防電子工程領域,助力學校培養更多傑出人才,打造更多國之重器
  • 哈工大劉永坦院士捐800萬獎金,直言榮耀屬於愛國學者
    昨天,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工程院兩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劉永坦先生將最高科技獎的800萬元獎金,全部捐獻給了母校哈爾濱工業大學,設立永瑞基金,以幫助哈工大在國防電子工程領域培養更多傑出人才,打造更多國之重器。
  •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劉永坦將800萬元獎金全部捐給哈工大
    8月3日,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劉永坦,將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800萬元獎金全部捐出,設立永瑞基金,用於哈爾濱工業大學電子與信息學科人才培養。從20世紀80年代起,劉永坦院士堅持自主研發新體制雷達,帶領團隊打破國外技術壟斷,為祖國海疆雷達打造「火眼金睛」,讓我國海域監控面積從不足20%到全覆蓋。
  • 劉永坦院士捐出最高科技獎800萬獎金,設立永瑞基金
    科技日報記者 李麗雲 通訊員 張妍8月3日,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哈爾濱工業大學劉永坦院士和馮秉瑞教授伉儷將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800萬元獎金全部捐出,設立永瑞基金,用於哈工大電子與信息學科人才培養。哈工大黨委書記熊四皓為劉永坦院士、馮秉瑞教授頒發捐贈紀念獎牌、證書及教育貢獻獎獎牌。哈工大校長周玉主持捐贈儀式。
  • 科學伉儷,捐出800萬獎金,你能理解嗎?
    在這個物慾橫飛的年代;在這個高速發展的年代;如果我們擁有800萬,會捐嗎?就在8月3日,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哈爾濱工業大學劉永坦院士和馮秉瑞教授伉儷將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800萬元獎金全部捐出,設立永瑞基金,用於哈工大電子與信息學科人才培養。
  • 800萬元獎金,全部捐出!
    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兩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劉永坦,曾從20世紀80年代起堅持自主研發新體制雷達,帶領團隊打破國外技術壟斷,為祖國海疆雷達打造「火眼金睛」,讓我國海域監控面積從不足20%到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