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第一批工程院院士,一生為中國芯和作業系統奮鬥,卻爭議極大

2020-12-05 我女兒最喜歡藍色

院士,代表了學術界的最高榮譽。倪光南作為我國第一批工程院院士,其實力本來不容質疑。但這位院士爭議極大,有人說他是水貨院士,也有人說他是國之棟梁,一切的緣由都歸結於倪光南院士和中國「芯」。

說倪院士是水貨院士,其理由無非是倪院士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科研成果,但他在漢化方面的成就有目共睹,聯想就是在他的技術下發展起來的。

倪光南院士和聯想柳傳志之間的爭議,更多的是企業發展路線之爭。柳傳志的路線是從市場下手,做大做強;而倪光南的路線是從技術下手,先佔領技術高峰,用技術佔領市場。

二人意見完全相左,最後的結果是1999年,倪光南院士被聯想解聘。但他的中國「芯」之路卻剛剛開始。

l 方舟一號橫空出世,中國不再無「芯」

2001年,倪光南院士領導的項目被列為重大專項,科技部863重大專項、計委重大專項、信息產業部產業扶持基金全都給了資金支持。

北京市副市長,幾個部的部長,國務院副總理為項目站臺。這就是當年方舟一號CPU的待遇。錢到位了,最高規格的領導人站臺,可以說,一切的人為障礙都已經掃清。

2001年4月,應該是中國晶片歷史永遠記住的一天。那一天,中國自己動手設計的CPU啟動工作了,中國「芯」跳了!

l 難的不是設計,而是繞不開專利制約

「芯」有了,接下來的就是開發了。問題也出來了。不是做不出INTEL的設計,而是無法繞開專利壁壘。

INTEL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就是專利,那怕是一個創意,他們也會註冊專利。X86體系是這樣一個東西,頂端是X86,這是山頭,從山頭到山腳,密密麻麻地密布著地雷(專利)。根本無法繞開。不然就等著打官司吧!

倪光南做的技術路線選擇是,走RISC結構,做嵌入式,繞開X86體系。然而CPU有了,但給晶片做硬體開發的公司根本就不存在,於是方舟團隊只能自己做開發。

l 最好的客戶

方舟科技在做完CPU後,又建立硬體團隊,自己做出了NC的產品原型,做出了公板。接下來就是企業的商業化運作了,必須把這個東西賣出去。

最好的客戶出現了,北京市政府第一個買單。但新的問題又出現了。沒有生態,這麼多軟體需要移植、適配、二次開發,這是一個龐大的工作量。

別說一家公司,就是100家公司也做不完。為此,北京市政府發起了「揚帆計劃」,針對Linux桌面的13大類50多個問題,在全國進行招標。瀏覽器、OFFICE、播放器……一項一項解決。

l WINTEL聯盟,繞過了INTEL,繞不過的微軟

第一個要命的問題,是基於Linux的Office,必須解決格式兼容的問題,不然你的文件別人打不開,別人的文件你也打不開,這真要命了!

又是北京市政府出面,啟動了「啟航計劃」,召集了包括中國,日本,韓國三國的OFFICE高手,破解微軟的文檔格式,然而效果很不好。

除了文檔格式,其他的軟體問題就更多了,用戶使用時各種狀況頻出,什麼問題都有,無數種BUG需要解決。

顯然,在這種用戶體驗下,根本無法保持正常運作,在用戶的怨聲載道下,被迫換回了WINTEL。

方舟CPU停止開發,公司破產清算。諷刺的是,幾年後,微軟自己公開了OFFICE的文檔格式。

雖然倪光南主持開發的方舟一號最後失敗了,但他卻為中國晶片和作業系統的開發趟出了一條明路。

現在華為同樣面臨著這個問題,能繞過arm,但如何繞過安卓?如何面對比過去增加了幾個數量級的應用移植,又如何面對安卓龐大的生態,更如何面對用戶的體驗和轉移成本?

倪光南院士這一生都在為晶片和作業系統在努力,有時候,他明知道自己在被人利用,還是寧可冒著一世英名付之東流的風險,還是繼續嘗試、繼續努力。

儘管他有時候也會說一些不怎麼靠譜的話,比如他稱華為有1.3萬億美元市值,全球第一的公司,這就明顯有些過了。

但無論如何,這是一位勇士,是一位可敬的老人,他為中國「芯」和作業系統做的貢獻,必將指引著後來人繼續努力,直到成功的那一天!

相關焦點

  • 最年輕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芯之父」——鄧中翰院士
    他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建校130年來第一位橫跨理、工、商三學科的學者; 研製出第一批具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集成電路晶片,結束了中國無「芯」的歷史; 41歲當選院士,成為最年輕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他就是「星光中國芯工程」總指揮、中星微電子集團創建人兼首席科學家鄧中翰院士。
  •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東英:一生為國煉「金」
    日前,正在全國巡迴展覽的首個現代科學家群體展「科技夢·中國夢——中國現代科學家主題展」上,冶金專家李東英院士(見圖,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攝)捐獻的科研和工作筆記格外引人注目。40年的工作筆記一共有多少本?李東英自己也記不清了,「反正要車來才能拉走」。
  • 《中國芯—戰略型科學家江上舟博士傳》發布 追思江上舟病逝一周年
    江上舟2012年7月3日,由中國青年出版總社主辦的《中國芯--戰略型科學家江上舟博士傳》新書出版座談會,在全國政協禮堂召開。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中科院院士、原科技部部長徐冠華,以及來自科技部、教育部、商務部、中國工程院、中芯國際、同濟大學等單位的嘉賓100多人參加了座談會,共同緬懷江上舟同志的感人事跡和崇高精神。
  • 他終結了中國無芯的歷史,是中國芯之父!也是最年輕的工程院院士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他是最年輕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他是數字多媒體晶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他是「星光中國芯工程」總指揮他也是中星微集團創建人和董事長他放棄了美國大好前程 毅然回國發展他就是被稱為「中國芯之父」的鄧中翰
  • 星光中國芯工程總指揮鄧中翰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集微網消息,當地時間 2020 年 2 月 6 日,美國工程院公布了新增院士名單,其中,中星微電子集團創建人、首席科學家鄧中翰當選美國工程院外籍院士;著名人工智慧學家、史丹福大學教授李飛飛當選美國工程院院士。
  • ...中國林科院|林化|中國工程院院士|研究所|生物質能源
    60年來,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產化學工業研究所不懈奮鬥,培養了一支一流的專家隊伍,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成果,培育了一批戰略性新型產業,形成了優良的傳統作風。近日,林化所入選全國研究機構科技創新50強,排名第19位。
  • 第十三屆光華工程科技獎揭曉 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全體院士集體...
    央廣網北京11月9日消息(記者朱敏)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8日,第十三屆光華工程科技獎揭曉儀式在北京隆重舉行。光華工程科技獎由中國工程院主管,被譽為「中國工程界最高獎項」,極大地激勵了我國工程師、科學家從事工程科技研究、發展、應用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 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山:航天精神應該成為一生奉行的準則
    林嘉薇 川觀新聞記者 範芮菱「無論你來自哪裡,無論你從事什麼樣的職業,航天精神都應該成為一生奉行的準則。」9月22日,在成都石室中學第三季「院士面對面」活動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山這樣說。您的瀏覽器不支持此視頻格式3雖然已經90歲高齡,但鐘山院士依然精神抖擻,中氣十足。作為石室中學的校友,他分享了當年的求學經歷、研製飛彈的故事,並分享了航天精神與傳承。「當時,我們研發飛彈的主陣地位於一望無際的戈壁灘上。風沙大的時候,一碗飯裡有半碗沙子。晝夜溫差極大,正午地面溫度達50度以上,夜裡的氣溫卻只有幾度。
  • 第十三屆光華工程科技獎揭曉 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全體院士集體獲獎
    央廣網北京11月9日消息(記者朱敏)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8日,第十三屆光華工程科技獎揭曉儀式在北京隆重舉行。光華工程科技獎由中國工程院主管,被譽為「中國工程界最高獎項」,極大地激勵了我國工程師、科學家從事工程科技研究、發展、應用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 院士是怎麼評選出來的?第一批院士都有誰?
    小編說 這兩天,科學界最大的新聞莫過於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院相繼公布院士增選名單。今年新增162名,其中,34名為外籍人士,為歷年之最。 中國科學院選舉產生了61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16名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 王守武院士:執著創「芯」六十年,研製出中國半導體的一系列第一
    11歲時,他在《民智》1930年第11期上刊登了題為「我們現在和將來的責任」的短文。「諸位朋友,你們要救中國,要做中國的人,一定要大家盡責、大家負責,願大家努力讀書、努力前進,還願將來努力救國、努力富國、努力強國。」
  • 中國科學院院士王陽元:用自己的一生見證中國集成電路事業的發展
    近年來,「中國芯」屢屢見諸報端,在美國的打壓和封鎖之下,中國晶片產業發展步伐穩步加快,中國企業已經在包括人工智慧、物聯網與通訊等領域佔據前沿位置,與美國老牌晶片巨頭分庭抗禮。而在此之前,中國晶片業經歷了諸多波折:五六十年代大批半導體學者從海外學成回國奠定了中國半導體事業的基礎,與美國並駕齊驅;七八十年代因受技術封鎖及計劃體制因素影響而導致產業全面落後;九十年代初期「908」「909」項目啟動,在當時落後美日20年的困境中奮力追趕;在世紀之交,中國的自主晶片開始落地生根,孕育出一批日後成長為中國晶片業中堅力量的引領者,開啟中國晶片產業高歌猛進的20年。
  • 李飛飛等7位華人入選美國工程院院士!其中兩人畢業於中科大
    院士這個頭銜可以說是科研領域的最高的榮譽,有很多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國家的科研事業,把自己奉獻給了祖國,但是最終也不一定能夠拿到院士這個頭銜,而院士也是一個終身的榮譽。像我國的袁隆平,雖然是中國工程院的院士,但並不是我國中科院的院士,而且他也是66歲才評上中國工程院的院士的,而像饒毅這一類的對我國具有重大貢獻的人,也沒有評上中國科學院院士。
  • 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寧津生逝世
    原標題:深切悼念丨著名大地測量學家和教育家寧津生院士逝世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大地測量學家、教育家,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寧津生院士,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3月15日16時06分在武漢逝世,享年88歲。
  • 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面對美國威逼利誘,聲稱:從沒想過留在美國
    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面對美國威逼利誘,聲稱:從沒想過留在美國「中國工程院院士」是我國工程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榮譽稱號,也是多少科學家終身為之奮鬥的目標。但凡是能夠獲得中國工程院院士的科學家,都為我國科學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1994年中國首批科工程院院士,基本上都擁有留美背景,但他們為了祖國的發展,堅決要回到祖國。小編就為大家說一位中國工程院院士,為我國的核材料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培養了不少高精尖人才,他就是李恆德。李恆德生於1921年,河南洛陽人。李恆德的家庭背景,在當時與大部分家庭相比還算可以,屬於貧寒的小職員家庭。
  • 江敦濤分別會見中國工程院院士吳鋒和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林建國
    江敦濤分別會見中國工程院院士吳鋒和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林建國 2020-10-23 09: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汽車人再次上榜今年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名單
    技術和創新方面的突飛猛進,讓我國汽車行業的科研和技術成果漸漸得到了社會的認可。因此近年來兩院院士評選中,汽車行業的院士增加,也是可以預見到的。 2017年,清華大學教授、汽車安全與節能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 "863" 計劃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重大項目總體專家組組長歐陽明高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 哈工大鄧宗全譚久彬入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nbsp&nbsp&nbsp&nbsp原標題:哈工大鄧宗全譚久彬入選中國工程院院士&nbsp&nbsp&nbsp&nbsp27日,中國工程院正式公布2017年院士增選結果。
  • 比爾·蓋茨當選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憑啥呢?
    近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公布了2017年院士增選的結果。其中,大家最意外的莫過於常年霸佔世界首富位置的比爾·蓋茨當選了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看到這條消息,不少小夥伴們紛紛調侃道,「有錢真的可以為所欲為」,「從此中國工程院院士人均資產過億」。不過,當然也有人對此產生質疑,蓋茨憑啥能當選外籍院士?
  • 衡陽縣老鄉、中國工程院院士聶建國當選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
    近日日本工程院第35次理事會通過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土木系教授衡陽縣金蘭鎮人聶建國當選為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是此次增選中唯一一位外籍院士成立於1987年的日本工程院(The EngineeringAcademy of Japan),由大學、產業界以及國家機關中在工程及科學技術相關領域作出卓越貢獻並具有重要領導和指導地位的人士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