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代表了學術界的最高榮譽。倪光南作為我國第一批工程院院士,其實力本來不容質疑。但這位院士爭議極大,有人說他是水貨院士,也有人說他是國之棟梁,一切的緣由都歸結於倪光南院士和中國「芯」。
說倪院士是水貨院士,其理由無非是倪院士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科研成果,但他在漢化方面的成就有目共睹,聯想就是在他的技術下發展起來的。
倪光南院士和聯想柳傳志之間的爭議,更多的是企業發展路線之爭。柳傳志的路線是從市場下手,做大做強;而倪光南的路線是從技術下手,先佔領技術高峰,用技術佔領市場。
二人意見完全相左,最後的結果是1999年,倪光南院士被聯想解聘。但他的中國「芯」之路卻剛剛開始。
l 方舟一號橫空出世,中國不再無「芯」
2001年,倪光南院士領導的項目被列為重大專項,科技部863重大專項、計委重大專項、信息產業部產業扶持基金全都給了資金支持。
北京市副市長,幾個部的部長,國務院副總理為項目站臺。這就是當年方舟一號CPU的待遇。錢到位了,最高規格的領導人站臺,可以說,一切的人為障礙都已經掃清。
2001年4月,應該是中國晶片歷史永遠記住的一天。那一天,中國自己動手設計的CPU啟動工作了,中國「芯」跳了!
l 難的不是設計,而是繞不開專利制約
「芯」有了,接下來的就是開發了。問題也出來了。不是做不出INTEL的設計,而是無法繞開專利壁壘。
INTEL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就是專利,那怕是一個創意,他們也會註冊專利。X86體系是這樣一個東西,頂端是X86,這是山頭,從山頭到山腳,密密麻麻地密布著地雷(專利)。根本無法繞開。不然就等著打官司吧!
倪光南做的技術路線選擇是,走RISC結構,做嵌入式,繞開X86體系。然而CPU有了,但給晶片做硬體開發的公司根本就不存在,於是方舟團隊只能自己做開發。
l 最好的客戶
方舟科技在做完CPU後,又建立硬體團隊,自己做出了NC的產品原型,做出了公板。接下來就是企業的商業化運作了,必須把這個東西賣出去。
最好的客戶出現了,北京市政府第一個買單。但新的問題又出現了。沒有生態,這麼多軟體需要移植、適配、二次開發,這是一個龐大的工作量。
別說一家公司,就是100家公司也做不完。為此,北京市政府發起了「揚帆計劃」,針對Linux桌面的13大類50多個問題,在全國進行招標。瀏覽器、OFFICE、播放器……一項一項解決。
l WINTEL聯盟,繞過了INTEL,繞不過的微軟
第一個要命的問題,是基於Linux的Office,必須解決格式兼容的問題,不然你的文件別人打不開,別人的文件你也打不開,這真要命了!
又是北京市政府出面,啟動了「啟航計劃」,召集了包括中國,日本,韓國三國的OFFICE高手,破解微軟的文檔格式,然而效果很不好。
除了文檔格式,其他的軟體問題就更多了,用戶使用時各種狀況頻出,什麼問題都有,無數種BUG需要解決。
顯然,在這種用戶體驗下,根本無法保持正常運作,在用戶的怨聲載道下,被迫換回了WINTEL。
方舟CPU停止開發,公司破產清算。諷刺的是,幾年後,微軟自己公開了OFFICE的文檔格式。
雖然倪光南主持開發的方舟一號最後失敗了,但他卻為中國晶片和作業系統的開發趟出了一條明路。
現在華為同樣面臨著這個問題,能繞過arm,但如何繞過安卓?如何面對比過去增加了幾個數量級的應用移植,又如何面對安卓龐大的生態,更如何面對用戶的體驗和轉移成本?
倪光南院士這一生都在為晶片和作業系統在努力,有時候,他明知道自己在被人利用,還是寧可冒著一世英名付之東流的風險,還是繼續嘗試、繼續努力。
儘管他有時候也會說一些不怎麼靠譜的話,比如他稱華為有1.3萬億美元市值,全球第一的公司,這就明顯有些過了。
但無論如何,這是一位勇士,是一位可敬的老人,他為中國「芯」和作業系統做的貢獻,必將指引著後來人繼續努力,直到成功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