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武院士:執著創「芯」六十年,研製出中國半導體的一系列第一

2020-12-08 全景科學家

【圖文由「中國科學家」(ID:Chinses_Scientises)公眾號原創,轉發請申請授權。】

伴隨著科技的發展,現代社會已經邁入信息化時代,信息化水平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現代化的重要標誌。半導體,是信息化的基礎,也是貫穿整個社會電子產品的核心要素,隨著近期華為、中興事件的爆發,社會對國內半導體產業的發展予以高度關注。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半導體產業從無到有,由弱變強,其艱辛曲折的發展凝聚了無數科學家的畢生心血和無私奉獻。

中國半導體科學奠基人之一,半導體器件物理學家,中科院院士王守武先生被譽為我國半導體研究的「拓荒者」,他組織籌建了中國第一個半導體研究室和全國半導體測試中心;創建了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和微電子研究所;在研究與開拓中國半導體材料、半導體器件、光電子器件及大規模集成電路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王守武院士標準照



1出身名門,自小立志報效祖國

1919年3月15日,王守武出生於江蘇蘇州的書香世家。祖父王頌蔚是晚清歷史學家、文學家,祖母王謝長達是創辦振華女校的著名女權運動先驅,父親王季同先生是最早在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現代數學論文的中國學者,在機械工程和數學方面有很高的造詣。受父親的影響,幼小的王守武對科學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王守武的童年時期,適逢動蕩年代,戰火紛飛,民不聊生,給他幼小的心靈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11歲時,他在《民智》1930年第11期上刊登了題為「我們現在和將來的責任」的短文。

「諸位朋友,你們要救中國,要做中國的人,一定要大家盡責、大家負責,願大家努力讀書、努力前進,還願將來努力救國、努力富國、努力強國。」

上世紀30年代初,王守武姐弟五人於上海(左起:王守瓈,王守融,王守武,王守元,王守覺)


1950年6月25日,新中國成立後,韓戰爆發。在美國深造,已獲取博士學位並留校任教的王守武積極響應「留美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的號召,攜同也在美國留學的夫人葛修懷女士,懷抱不滿周歲的女兒,乘船經香港回國,並進入中國科學院應用物理研究所工作。

1950年王守武(第三排右二)與妻子葛修懷在克利夫蘭總統號上歸國


剛到中科院時,王守武就接到一項緊急任務:為抗美援朝前線的志願軍運輸隊設計一種特殊的車燈和路標,既能使司機看清道路,便於夜間行車,又不會被敵機發現。

王守武很快就設計出一種特殊的車燈和配合使用的定向反射路標,使車燈的反射光定向射入司機眼中,避免了被敵機發現的可能性,大大提高了志願軍前線運輸的效率。


2從無到有,開拓半導體研究事業

20世紀50年代初,王守武領導應用物理所電學組開展半導體研究。他敏銳地意識到半導體研究的重要性,尤其是電晶體發明帶來的信息技術變化。為了推動國內導體科研工作的發展,王守武與黃昆、洪朝生等物理學家在1954年的物理學年會和全國半導體物理學討論會上,做了半導體研究的相關介紹,引起了廣泛的反響。

1956年,王守武應邀到京西賓館參加由周恩來總理主持的「全國十二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的討論和制訂工作。

當時,中央將半導體科學技術的發展列為57項重大科技項目中的四大緊急措施之一,並委託黃昆、謝希德和王守武等知名學者,在培養人才和從事開拓性研究兩個方面組織開展工作。

雖然王守武以前的研究偏向固體材料的物理特性方面的內容,但他立即根據國家需要全身心投入到半導體研究中。

鍺作為製作電晶體最基本的材料,在半導體研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王守武集中了二機部華北無線電元件研究所、南京工學院等單位的40餘名科學工作者,開始主抓鍺材料的研究工作。

在研製過程中,王守武每天都去實驗室,親自進行實驗結果分析。在製備直徑只有幾十至幾百微米做電晶體的小銦球時,王守武提出了科學的建議,直接促成了小銦球的成功誕生。銦是銀白色並略帶淡藍色的金屬,為球形狀,可作低熔合金、軸承合金、半導體、電光源等的原料。

我國第一支電晶體研製成功產生了很大反響,得到了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的稱讚,這則消息也隨後刊登在《人民日報》第一版。

隨後,王守武再接再厲,他親自領導設計製造了我國第一臺拉制半導體鍺材料的單晶爐,並拉製成功了我國第一根鍺單晶,研製成功了我國第一批鍺合金結電晶體,同時還掌握了鍺單晶中的摻雜技術,能控制鍺單晶的導電類型、電阻率及少數載流子壽命等電學指標,讓鍺的生產完全滿足了工業化的要求。

1958年,王守武創建了我國最早的一家生產電晶體的工廠——中國科學院109工廠,從事鍺高頻電晶體的批量生產。他帶領全廠人員奮戰在第一線,克服重重困難,為研製109乙型計算機提供了12個品種、14.5萬多隻鍺電晶體,圓滿完成了該機所需的器件生產任務,為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製新型計算機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1960年,王守武又受命籌建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並擔任副所長,負責全所的科研業務管理和開拓分支學科等工作。半導體研究所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半導體物理、材料、器件和電子學,他也由此開始了拓寬我國半導體科研領域和分支學科的新曆程。

原中國科學院黨組書記、副院長張勁夫曾經談到半導體所對於「兩彈一星」研究工作的貢獻:「從美國回來搞半導體材料的林蘭英和科學家王守武、工程師王守覺兩兄弟,是他們做的工作。第二代計算機,每秒數十萬次,為氫彈的研製作了貢獻。」


3砥礪前行,發展半導體工業生產

1962年,美國用砷化鎵半導體材料製成了第一隻雷射器,在世界上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王守武敏銳地抓住時機,開始組織半導體所向這一方向進行探索。1963年,他組建了半導體雷射器研究室,先後領導並參與了中國第一臺半導體雷射器的研製,實現半導體雷射器的連續激射,並開展半導體負阻雷射器以及雷射應用的研究工作,為我國在這個領域的技術進步奠定了基礎。

此後,為了把這些科研成果迅速推廣到實際應用中去,他親自指導並參與了雷射通信機和雷射測距儀的研製工作,使這些研究成果填補了國內空白,有力地支援了國防現代化和國民經濟建設。

1978年10月,王守武承擔了全面負責4000位MOS隨機存儲器這一大規模集成電路研究工作的重任。研製這種大規模集成電路,要在面積不到4×4平方毫米的單元矽片上,製作出由1.1萬多個電晶體、電阻、電容等元件構成的電子電路,其難度在當時可想而知。

王守武從穩定工藝入手,將整個工藝流程分為四十多道工序,提出了每道工序的完好率不低於95%,關鍵工序不低於99%的要求。他先花了幾個月時間組織研究人員逐一改進、穩定設備;然後對使用的原材料和試劑進行分析提純,以達到可使用的指標;最後,建立了一套操作規程和管理制度,並要求嚴格執行。

1979年9月,經過王守武和研究人員的共同努力,大規模集成電路樣品的成品率都提高到了20%以上,最高的達40%,是當時國內大規模集成電路研製中最高水平。

1979年王守武先生在調試探針臺


該項研究於1980年獲得中國科學院科技成果獎一等獎,為解決我國大規模集成電路管芯成品率問題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在這之後,王守武又負責研製成功16千位N溝MOS動態隨機存儲器,並於次年獲得了中國科學院科研成果獎一等獎。


4步履不停,關注半導體發展

多年來,他對我國半導體科學技術發展方向、政策和策略的確定提出過很多具有戰略眼光的真知卓見。例如,他提出在發展我國集成電路工業上要處理好科研與生產的關係,做好中間環節,把科研成果轉變為產品。1980年,王守武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1987年,他提出的「世界新技術革命和我國的對策」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王守武還提出,要重視科技隊伍的培養,大力發展微電子所用的基礎材料和專用設備兩個方面的基礎。他還建議用通信電路作為我國發展半導體工業的突破口,集中力量去開拓市場,從而發展我國獨特的系列產品。

2011年,王守武在家中翻閱老照片


除此之外,他曾擔任《矽谷》的總編和《半導體學報》的主編,擔任過中國電子學會理事、常務理事,中國電子學會半導體與集成技術專業分會主任委員,並分別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復旦大學任教,為我國的半導體和微電子領域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棟梁之才。

在幾十年的科研生涯中,王守武始終把國家的需要放在第一位,他用正直的品德、嚴謹的作風以及對科研事業無比的熱愛,激勵著年輕人奮鬥拼搏,書寫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華麗篇章。


文:採集工程項目辦公室/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

參考文獻:

1. 李豔平. 王守武院士:矽鑄就輝煌. 中國科學報,2014.5

2. 百年記憶 王守武:不忘初「芯」 築夢前行.中國科學家,2019.3

3. 王守武:中國半導體事業的奠基者之一.科學時報,2016.1

4. 施曉平. 親朋好友敘王守武院士點滴.蘇州日報,2016.1

5. 華良甫. 王守武:執著創「芯」六十年. 《創新時代》,2015

6. 我國半導體研究的「拓荒者」——王守武院士誕辰100周年.中科院之聲,2019.3.

7. 曹小慧. 王守武院士:一生執著為創"芯".今日科苑,2016年第6期

8.本文圖片來源於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

相關焦點

  • 楊振寧說:「中國搞半導體的,都是他的徒子徒孫!」
    、華晶電子集團總工程師許居衍院士、電子工業部總工程師俞忠鈺等人,將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接棒中國「芯」的主攻手位置。 如黃昆一樣,20世紀50年代前後,一批中國的年輕人在英美接受著頂尖訓練,他們中的許多人在學成之後返回中國,讓新誕生的半導體科學在中國也早早地落地生根。
  • 中國半導體科學家,4次申請中科院士被拒,卻一次入選美國院士
    中國科學院成立於1949年11月,是中國自然科學最高學術機構、科學技術最高諮詢機構、自然科學與高技術綜合研究發展中心。她叫李愛珍,是中國著名的半導體信息功能材料與器件專家,她在電子器件、光電器件異質結半導體微結構的生長與特性研究領域做出了開拓性貢獻,她的研究完全達到了國際水準。
  • 中國科學院院士王陽元:用自己的一生見證中國集成電路事業的發展
    而在此之前,中國晶片業經歷了諸多波折:五六十年代大批半導體學者從海外學成回國奠定了中國半導體事業的基礎,與美國並駕齊驅;七八十年代因受技術封鎖及計劃體制因素影響而導致產業全面落後;九十年代初期「908」「909」項目啟動,在當時落後美日20年的困境中奮力追趕;在世紀之交,中國的自主晶片開始落地生根,孕育出一批日後成長為中國晶片業中堅力量的引領者,開啟中國晶片產業高歌猛進的20年。
  • 她研製出我國第一臺微型計算機,82歲再創輝煌,打破美國壟斷
    1958年,她得到機會到清華進修,在這裡,她第一次接觸到了半導體,從此開始了自己一生的研究。畢業之後,她來到清華深造,學習的正是半導體。而計算機與半導體研究脫不了關係,於是它接到了研製我國第一臺微型計算機的任務,這個任務,對那時的國家來說無疑十分艱巨。
  • 最年輕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芯之父」——鄧中翰院士
    他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建校130年來第一位橫跨理、工、商三學科的學者; 研製出第一批具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集成電路晶片,結束了中國無「芯」的歷史; 41歲當選院士,成為最年輕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他就是「星光中國芯工程」總指揮、中星微電子集團創建人兼首席科學家鄧中翰院士。
  • 84歲巾幗英雄造中國芯,每年為國節省20000億,她讓美國坐立難安
    1958年,黃令儀從母校華中工學院(今華中科技大學)畢業後,幸運地被母校選中派往清華大學深造,主攻半導體器件。 1960年,黃令儀學成返回母校,創辦了半導體專業和實驗室。黃令儀的初衷是發展母校半導體專業,為國家培養更多優秀的半導體人才。可後來的一系列變故,改變了黃令儀的初衷。
  • 中芯國際向美企購買半導體生產設備,美日等42國擴大限制
    自去年以來,中國已在晶片領域取得了三大突破——包括64層3D NAND快閃記憶體晶片實現量產、自主研製的5nm蝕刻機以及建成國內首條14nm晶片生產線。面對上述情況,全球42個國家也在上個月達成一致,決定擴大對半導體的出口限制範圍,防止技術外流。
  • 尋找中國半導體
    當張忠謀還在為由機械專業轉入半導體職業而挑燈苦讀。太平洋彼岸,在新中國聚首的黃昆、謝希德、林蘭英、黃敞、王守武們,已經組建了一支年輕有為、群星閃耀的頂配陣容。不妨用貝爾實驗室發明電晶體為裡程碑,中國半導體起步之處,只落後美國3-5年。
  • 尋找中國半導體
    當張忠謀還在為由機械專業轉入半導體職業而挑燈苦讀。太平洋彼岸,在新中國聚首的黃昆、謝希德、林蘭英、黃敞、王守武們,已經組建了一支年輕有為、群星閃耀的頂配陣容。不妨用貝爾實驗室發明電晶體為裡程碑,中國半導體起步之處,只落後美國3-5年。
  • 國產芯有望實現突破!中科院院士:「碳基電子」是國產芯突圍利器
    隨著西方對於國產科技的打壓限制,我國的整體晶片製造技術依舊被卡住脖子,即便我國科技已能設計出高端晶片的存在,但是在晶片的製造、設備、材料等,國內依舊是處於不完善的地步,這也導致了不論是生產設備、技術方面都被西方完完全全的限制著。相信不少人都清楚,目前的晶片製造所使用的都是矽基技術。近期,中科院攻克碳基半導體技術再次傳來好消息,國產芯有望實現突破。
  • 國產芯有望實現突破!中科院院士:「碳基電子」是國產芯突圍利器
    隨著西方對於國產科技的打壓限制,我國的整體晶片製造技術依舊被卡住脖子,即便我國科技已能設計出高端晶片的存在,但是在晶片的製造、設備、材料等,國內依舊是處於不完善的地步,這也導致了不論是生產設備、技術方面都被西方完完全全的限制著。
  • 人物:中國半導體材料科學的奠基人林蘭英院士
    因此林蘭英決定:謝絕教授的好意,中斷在數學王國裡的遨遊,於1949年秋,前往賓大研究院,致力於固體物理學的研究。適逢美國貝爾實驗室的物理學家運用固體物理理論解釋了半導體現象,並與冶金技術結合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塊半導體鍺單晶,轟動了全世界。正在學習固體物理的林蘭英,迅速發現這項研究對國家戰略的巨大意義,開始了對半導體材料的研究。
  • 日本官產學聯合,韓國不惜動用戰爭賠款託盤……仍在追趕的中國錯失...
    1950年1月,在美國普渡大學任教的王守武受留美科協的感召決定回國,為剛解放不久的新中國做一點貢獻。 然而這一年韓戰爆發,杜魯門當局對中國留學生回國百般阻撓,王守武只得以回鄉探望年事已高的寡母為由,通過印度駐美使館協助由香港入深圳,曲線回國。
  • 日本官產學聯合,韓國不惜動用戰爭賠款託盤...仍在追趕的中國錯失...
    例如平面工藝的突破距離仙童半導體諾伊斯只晚了5年,第一塊集成電路的研製也只比美國晚7年。有人把中國半導體產業稱為「夢幻開局」,但隨後的事實卻是,中國人在向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進軍過程中,逐漸被美國甚至日韓拉開差距。
  • 科創板半導體晶片領域再添黑馬 中國MEMS晶片第一股敏芯股份上市
    來源:壹財信萬眾矚目的科創板開市一年多以來,得到了眾多優秀的半導體企業的青睞,目前已有包括中芯國際、中微公司、滬矽產業在內的20多家半導體企業成功登陸科創板,這些企業無不是擁有業內領先的半導體技術,投資者也願意給予這些高成長企業更高的估值。
  • 世界「芯」地圖之歐洲篇
    為了加強半導體的研究,1960年中科院在北京建立半導體研究所,同年在河北建立工業性專業化研究所――第十三所(河北半導體研究所)。六十年代初,中國半導體器件開始在工廠生產。此時,國內搞半導體器件的已有十幾個廠點。當時北方以北京電子管廠為代表,南方以上海元件五廠為代表。中國半導體起源的故事算是交代清楚了,那麼後面就是發展的過程了。
  • 美日豐創光罩來了 廈門聯芯如虎添翼
    廈門美日豐創光罩日前在廈門火炬(翔安)產業區舉行動土典禮,將依託當地產業鏈,5年內投資1億6千萬美元,在廈門建立一座國際先進光罩廠,主要客戶是廈門聯芯。集成電路巨頭聯電在廈門投建的聯芯集成電路製造(廈門)有限公司已順利導入28納米製程並量產,這也將成為中國技術水平最先進的12吋晶圓廠。
  • 揭秘中國量子計算第一創企:院士坐鎮,晶片系統一起造
    原創 溫淑 智東西 收錄於話題#量子計算1#量子計算晶片1#半導體2看點:對話中國量子計算第一創企副總裁:我們做好了成為「先烈」的準備。最近,中國量子計算第一創企合肥本源量子計算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捷報頻傳。
  • 中國晶片曾有夢幻般開局,為何從領先韓國10年,到落後美國20年
    ,中國之後的半導體人才包括甘子釗、秦國剛、夏建白等好幾位科學院士,均出自黃教授這裡。之後在黃教授的主持下,我國建立了半導體超晶格國家重點實驗室。除了黃昆教授,還有從美國普渡大學回國的王守武院士,他在1957年,在北京電子管廠,通過還原氧化鍺的方式,拉出了鍺單晶,也標誌著中國第一根矽單晶問世。1983年他把256位MOS隨機存儲器的最高批量成品率提高到了當時國內前所未有的水平。當時在亞洲地區,這項技術僅次於日本。
  • 張汝京打造晶片製造新模式,再創我國晶片業兩個第一
    總體而言,至少落後10年。2、「中國半導體之父」張汝京提到中國的半導體行業,尤其是其中的集成電路,就不得不提到中國半導體行業的開創者——張汝京先生,他是中國半導體之父。國內第一個從事半導體行業的就是他,不僅如此,他還帶來了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