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中國半導體

2020-09-05 衣公子的劍

謝希德和張忠謀離開麻省理工校園,幾乎是在同一時間,卻懷著兩種截然不同的心情。

謝希德轉入麻省理工學院(MIT)後,苦讀2年便成功取得博士學位。新中國成立的消息令她興奮不已,可是韓戰已經爆發,美方對於科技人才的東歸多有阻撓。直到著名學者李約瑟出面擔保,謝希德,這位後來的「中國半導體之母」才輾轉多地,回到祖國。

相比之下,張忠謀的求學之路反倒沒有那麼順利。張忠謀出生浙江寧波,在麻省理工完成碩士學業後申請本校博士竟然被拒。年輕的他將之視為有生以來最大的打擊,站在沒有自己名字的榜單前,多年積累的自尊心、自信心倏忽消滅,十幾年讀書生涯戛然中斷,不知下一步何去何從,何以面對父母,何以面對新婚不久的妻子。

一人滿懷期待,一人沉淪迷茫。從同一個校園出發的兩個人,最終都把一生獻給了半導體事業,把兩人截然不同的人生經歷拼接一處,就是整個中國半導體的故事。

01

落榜麻省理工一直是張忠謀的心裡陰影,不堪回首,不過多年後,他的看法竟然突然有了180度大轉彎,將那次落榜視作一生中最幸運的事。

求學遭拒的張忠謀被逼無奈地找著工作,陸續到手的offer中,福特汽車的工作邀請最令他心儀。彼時的福特如日中天,列席全球前十大企業。張忠謀作為麻省理工機械專業的碩士,去福特,方是才盡其用。奈何不作死就不會死,由於手中另一個offer給的月薪比福特高1美元,年輕的張忠謀竟然希望福特給自己漲薪,在吃了一個官僚式的閉門羹後,他去了那家月薪高1美元的企業——希凡尼亞(Sylvnia)。這家以生產電燈泡、電視機、收音機、真空管為業的公司,當時正在研究一項新的產品——以半導體為材料的電晶體。

張忠謀學的是機械專業,論及和公司主業的契合程度,遠不如物理專業,因此同一時期也在希凡尼亞的另兩位中國年輕人才是熱門——哈佛大學物理博士黃敞和賓夕法尼亞大學物理博士林蘭英。不過,後二人選擇了謝希德一樣的道路,先後辭別高薪,輾轉回國。

那艘著名的威爾遜遊輪,受到美國中央情報局(CIA)的嚴密搜查,甚至連學科教材和學生筆記都被扣下。林蘭英,這位賓夕法尼亞大學歷史上第一位女博士,用藥盒,偷偷帶回了自己提煉的鍺單晶和矽單晶,作為給新中國的獻禮。

在此之前,黃昆已經先從英國登船。曾經,在西南聯大他是和楊振寧齊名的物理系「三劍客」;現在,和量子力學鼻祖、後來諾獎得主馬克斯·玻恩(Max Born)合著的《晶格動力學理論》,已經令他在世界物理界聲名鵲起。

當張忠謀還在為由機械專業轉入半導體職業而挑燈苦讀。太平洋彼岸,在新中國聚首的黃昆、謝希德、林蘭英、黃敞、王守武們,已經組建了一支年輕有為、群星閃耀的頂配陣容。

不妨用貝爾實驗室發明電晶體為裡程碑,中國半導體起步之處,只落後美國3-5年。

02

根據導電性,物質分為導體(比如鐵)和絕緣體(比如木頭),所謂半導體,顧名思義是介於兩者之間的物質,其導電性受到導帶中電子數量的控制。科學界很早就認識到半導體的存在,只是一直不知道怎麼利用它。直到1948年貝爾實驗室的威廉·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以半導體材料發明電晶體,其小、輕、短、省的優點,完美替代電子產業的上一代技術(真空管),至此一場持續至今的產業革命正式起步。

肖克利登高一呼,無數青年才俊慕名而來,加入他的商業化公司。但是除了商業理念不合,肖克利家長式的作風令人作嘔。比如,戈登·摩爾(Gordon Moore,摩爾定律的提出者)回憶,實驗室發生小事故,員工們要通過測謊儀來分辨誰撒謊,誰有錯。終於,以諾伊斯為首的8人組團出走,創辦仙童公司(‎Fairchild),史稱:仙童八叛將(The Traitorous Eight)。

仙童八叛將(The Traitorous Eight)

儘管仙童歷經短暫的高光,眾人便再次四散,但是無論從事產業、研究還是投資,都頗有建樹,以至於幾乎一半以上的矽谷公司,都有仙童的直接基因,這才有了「先有仙童,後有矽谷」之說。其中,諾伊斯(Robert Noyce)和摩爾新創立的公司,取名英特爾(Intel),在集成電路行業獨領風騷,幾乎歷經了人類歷史上所有的科技爭霸,化成一座高峰矗立至今。

1956年,新中國發出「向科學進軍」的號召,在總理的關心下,教育部集合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吉林大學、南京大學、廈門大學300人,由黃昆和謝希德牽頭,在北京大學開設半導體專門化培訓班。這300人中包括後來的中芯國際董事長王陽元、華晶集團總工程師許居衍、電子工業部總工程師俞忠鈺。如沐春風裡,中國半導體事業揚帆起航。

期間,中國獨立提煉的鍺晶體、自主研製的集成電路相繼問世,各項裡程碑只和美國差距5-7年,和日本幾乎同步,領先韓國整整十年。

除了北大頂配的半導體班,黃昆和謝希德編寫的《半導體物理學》問世,北黃昆南希德,坐鎮復旦大學的謝希德,推動固體能譜研究,組隊伍,進設備,籌實驗。中國半導體從人才培養,到產業探索,穩步推進。

可惜,正在「仙童播種,矽谷花開」的同一時間,運動席捲中國。謝希德連同劍橋博士的丈夫很快被安上「特務」罪名。 這位「反動學術權威」的新工作是在復旦大學物理樓後面的荒草地上拔草,不許停也不許抬頭。烈日暴曬下,她頭頂那間復旦低溫實驗室被改造成關押科學家的牛棚,液氦設備作為廢物送給了工廠。戴了多頂「帽子」的她,不準接觸研究,不準出席外單位的學術會議,不準訂閱刊物。離科學最近的距離,是被安排到校辦工廠磨矽片。

那「空有射日手,不許挽大弓」的十年,恰恰是西方世界半導體行業騰空而起的十年。

03

早期電晶體的半導體材料是鍺,但科學界已經認識到矽是更好的材料,只是受限於技術,煉不出成本合適且足夠純度的矽。

位於美國西南部的德克薩斯州盛產牛仔,民風粗獷,在美國主流人群看來,就是鄉巴佬。當偏居一隅默默無聞的德州儀器(TI)宣布提取出可以用於工業生產的矽,著實令人吃了一驚。

張忠謀也是因為德州儀器的矽材料革命而認識這家公司,在希凡尼亞完成自己由機械系學生到半導體專家的轉型後,張忠謀跳槽到德州儀器。幸運的是,矽材料的革新僅僅是德州儀器的開始,張忠謀親眼見證了另一項開天闢地的發明。

傑克·基爾比(Jack Kilby)身高2米,體型瘦削卻有著一個大頭顱,30多歲年紀卻異常顯老,但是那衝破天際的髮際線霸道宣揚著一名卓絕工程師的實力。和張忠謀年齡相仿,又同時加入公司,兩人很快成為每天一起喝咖啡的好朋友。基爾比將電晶體、二極體、電阻,組成一個線路放在同一粒矽晶片上,取名「集成電路(Integrated Circuit)」。基爾比不僅憑此發明榮膺諾貝爾物理學獎,而且一舉革新行業。半導體行業正是熱火朝天,德州儀器手裡有了利刃,從此披荊斬棘,一躍沖天。而張忠謀一幹就是30年,期間南徵北戰,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作為德州儀器的第三把交椅,正值壯年的張忠謀已經是全球電子行業的華人第一人。但是,那依舊還不是他個人成就的巔峰,往後還有更大的輝煌等著他。

第一塊IC

很長一段時間,德州儀器從一無所有到割據稱雄的勵志故事為人津津樂道。「以小博大」,「後來居上」,這類看似鑿鑿的商業規律,既是激勵後人前赴後繼的商業雞湯,又是造成行業累累白骨的死亡詛咒。

04

電子產業的未來遼闊到沒有邊際,大國間的軍備競賽立即打響。在集成電路發明之後僅僅幾年,日本和中國先後拍馬趕到。

其中,日本以通產省為領導,以富士通、日立、三菱、NEC、東芝5大企業為核心,聯合各大研究院、研究所,推出超大規模集成電力計劃(VLSI)。三年後,攜自行研製的64K隨機存儲器,殺進Intel的主戰場。競爭手段簡單粗暴又實際高效:永遠比Intel便宜10%。

憑藉稟賦優勢和價格血戰,日本人迅速在美國發明的市場中殺出一條血路。80年代,日本半導體產值超越美國。打得行業鼻祖Intel宣布退出存儲器市場,玩不起,不玩了。儘管事後來看,Intel憑藉斷舍離,聚焦微處理器市場反而走向了更大的成功。但是彼時彼刻,行業明星虧損1.8億美元,解僱8000名員工的消息讓美利堅舉國震驚再舉國焦慮。

美國分別從立法、產業政策、直接幹預、貿易戰等多個角度,組織了針對日本的狙擊。除了柯林頓力推的「信息高速公路」,美國政府還發起成立半導體製造技術聯合體(SEMATECH),由仙童+Intel創始人、商業和科技領袖諾伊斯掛帥。經費上聯邦政府出一半,企業出一半,研究成果共享。當然更著名的是對日貿易談判,以100%的關稅及各項條件相脅。最終日本承諾自行對半導體產品管制,減少產量,提高價格。

日本商業領袖、索尼創始人盛田紹夫,連同日本右翼政客石原慎太郎寫了一本《日本可以說不》,驕傲神情躍然紙上。可是,隨後日本就滑入「失落的十年」,甚至二十年。儘管電子產品依舊榮光,但是走下神壇的趨勢已經註定。

不得不說,韓國人來得剛剛好。三星李秉哲去渴望牽制日本的美國引進技術,來軍心動蕩的日本高薪挖人,其中東芝半導體事業部部長川西剛的加盟尤為關鍵。90年代正是計算機產業井噴發展的時候,日本的限產限價,為韓國發展半導體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三星不光趁勢利便,還給行業帶來更大的腥風血雨。半導體是典型的強周期行業,價格上漲,大夥砸錢投產加班加點;價格下跌,又裁人關廠賤賣保命。可是三星卻清新脫俗,每每價格下降,行業日子難過,三星偏偏進一步擴大生產,繼續打壓價格,逼死競爭對手,形成壟斷。這套由Intel發明的「逆周期投資法」被韓國人玩出了風格,玩出了水平。

不過三星之所以敢於擺出一副賭徒模樣,拉著整個行業跳懸崖,是因為背後韓國政府的支持。在韓國,半導體行業被稱為「工業糧食」、「孝子產業」;政府以行政方式指示各大財團給企業放貸。之後連續20年,幾乎連年巨虧,但又屢敗屢戰,學生終於打敗了老師。隨著日本爾必達的倒閉,如今DRAM存儲器市場,三星絕對領導,身後跟著海力士(韓國現代集團分拆)、美國美光,除此之外,在世界範圍內拿著望遠鏡和顯微鏡都找不到競爭對手。

通過日勝美、美懲日、韓國逼死所有人的江湖歷史,不難總結出半導體產業的精髓:堅定國家意志、引進先進技術、抓住領軍人才、穿越長期虧損。

可惜,深陷運動的中國沒有條件知道,重回世界的中國走過足夠的彎路才能了解。如今的中國既有清晰的認知,也有積累的實力,但是行業的命題已經不同以往,由於半導體行業的奇葩特性,面前這道積年累月長成的天塹,恐怕要狠狠考驗一番中國。

05

縱觀六七十年代取得的成績,言必稱「兩彈一星」。這項在國際封鎖+國內混亂背景下誕生的成就,衍生出一個當代中國的疑問範式:中國人連「兩彈一星」都能造得出,為什麼造不出晶片?為什麼造不出汽車?為什麼造不出中國女孩愛用的美妝品?……

錢學森的話發人深省:20世紀60年代,我們全力投入「兩彈一星」,得到很多;70年代我們沒有搞半導體,為此失去很多。

在我們總結的半導體行業四項精髓之中,最容易模仿的是「引進先進技術」。70年代,中美和中日先後實現邦交正常化。俗話說趁熱打鐵,70年代初,我國從日本引進7條生產線,不過設備有了,技術、軟體能力沒有跟上,因此效果不佳。70年代末,美國產業升級,中國引進淘汰下來的二手設備,組成24條生產線,但是同樣因為技術、軟體能力跟不上,沒有達成預期,成了夾生飯。為什麼一模一樣的錯誤可以重複犯?六七十年代舉國封鎖,涉及引進西方技術的事項往往事出有因,但是儘管如此,每當運動來潮,還是要被扣上「洋奴哲學、爬行主義」的帽子,批判打倒一番。時代風雨搖曳,又談何思考總結?

兩彈一星和半導體產業完全是兩種不同的事業,前者是尖端科技的局部突破,靠的是不計成本的運動式投入,而後者是成本收益匹配的規模經濟,靠的是整個社會產業鏈的成熟和效率。

「誰家新燕啄春泥,幾處早鶯爭暖樹」,世界半導體行業日新月異,你方唱罷我登場,可是中國報紙卻沉迷在這樣的宣傳典型:某某弄堂裡街道老奶奶靠拉擴散爐做出了半導體。

當我們關上大門時,中國半導體只落後世界5年;當中國再次回到世界,已經落後20-30年。1977年,王守武說:全國共有600多家半導體生產工廠,其一年生產的集成電路總量,只等於日本一家大型工廠月產量的十分之ー。痛心疾首的鄧公問他:你們一定要把大規模集成電路搞上去,一年,行嗎?

怎麼把中國半導體產業搞上去?讓謝希德們重回講臺和實驗室,立刻拾起中斷十年的人才培養,肯定是題中之義,算而今正是77、78級半導體學生撐起了當下行業的半邊天。但是在人才培養之外的探索,時代主題恰恰是彎路的起點。

改革開放之初,舉國上下認為只要引入競爭,開放市場,就能解決一切問題。因此整個國家的治理思路是減少直接投入,鼓勵大家去經濟規律中自己找出路。政企分離後,財政撥款沒了,但是有銀行貸款。鑑於中西方差距顯著,也為了短期見效,全國半導體工廠,紛紛放下自主研發,引進國外生產線。同樣的命運也發生在中國大飛機上。

不過,簡單的放任自由並不是良藥。半導體製程一日千裡,各自為政的引進,缺乏專業性和談判籌碼。既拿不到最新的工藝,又做不到消化吸收。「引進、消化、吸收、創新」的口號沒有做到,卻形成了「引進、消化、落後,再引進」的怪圈。很快,連年虧損加上銀行利息,企業陷入困境。

認識到錯誤的執政者調轉方向,國家項目531工程和908工程接踵而來。

可惜,目標「普及5微米,開發3微米,攻關1微米」的531,最終還是「引進了設備,卻消化不了技術和管理」。這一次重蹈覆轍,已經不僅僅是認識不足的問題,更大的原因在於,十年運動,中國半導體人才青黃不接,即使清楚軟體和管理更重要,卻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而908的失敗是另一種典型。目標是躋身世界一流的908工程,審批2年,論證3年,建廠2年,7年過去,華晶工廠一落地就落後。不但落後了先進工藝4-5代,月產能也只有可憐的800片,連目標產能1.2萬片的一成都不到,可以說毫無商業價值。面對沉重的銀行利息,華晶後來的選擇很是被動。歷經輾轉和反覆,直到新世紀被央企華潤收購,成為現在的華潤微電子。

那註定是中國半導體事業最昏暗的一段時間。論國家投入,改革開放成果積累有限,財政捉襟見肘,心有餘而力不足。論激勵機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還在襁褓,國企改革還在摸索,根本吸引不到國際一流人才。而十年教育停滯帶來的人才斷檔,陣痛不斷,令人心痛,又無可奈何。

回首531、908,唯一聽上去算作寬慰的評價是,它們真是中國半導體事業的「黃埔軍校」。其實「黃埔軍校」是名副其實的哀辭,其所指往往曾經輝煌,終而沒落,前景索然,因此人才四散。

跌跌撞撞,我國集成電路產量終於邁過了1億塊的檻,進入業內所說的大生產階段。以此為口徑,落後美國25年,落後日本23年。

06

集成電路一陣腥風血雨,行業開創者、DRAM存儲器三元老——英特爾、德州儀器、IBM分別在1986年、1998年和1999年退出該領域。其中,由於德州儀器關閉DRAM業務,49歲張汝京提前退休,接任臺灣世大半導體總經理。

舊制度已經被打碎,新制度還未被建立,繼三星的翻江倒海之後,行業即將迎來下一位重塑者。更早之前,中國臺灣成立電子研究所,政府出資從美國RCA購買技術,並無償轉讓給新成立的聯華電子公司(UMC)和臺灣積體電路公司(臺積電,TSMC)。臺灣「科技教父」李國鼎幾番赴美,曾經一個月在矽谷拜訪2000多名華裔科學家和工程師,其中最大的成績是把54歲的張忠謀請回了臺灣。此前,在三星那場著名的世紀豪賭中,李秉哲就在自己的金元戰隊中為張忠謀留了一個關鍵位置,但是幾番盛邀都沒有成功。

不久,張忠謀在臺灣當局的支持下接手臺積電,近30年德州儀器生涯,曾經的麻省理工落榜少年已經是半導體行業華人第一人,用他上任伊始的話來說,自己早已「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好一個「望盡天涯路」。在我們總結的半導體行業四大精髓之中,「引進先進技術」最容易模仿,而「抓住領軍人才」最可遇不可求。

海峽兩岸半導體淵源頗深,成立之初的臺積電並無過人之處。其大股東是荷蘭名企飛利浦。當時飛利浦剛步入全盛,在其亞洲戰略中,布局了兩家合資半導體公司。除了臺灣的臺積電,同一時間飛利浦和上海無線電七廠合資的上海飛利浦半導體,也就是後來的上海先進。上海先進的英文簡稱是ASMC和臺積電TSMC如此相近,原因也在此處。

如果說謝希德和張忠謀命運迥異,是基於人生選擇——一者獻身新中國教育,歷經磨難,當屬開山大師;一者投身最前沿實業,奇遇不斷,終成教父。可是,同宗同源的臺積電和上海先進,卻也有大相逕庭的發展軌跡,真是令人感嘆: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張忠謀為臺積電設計的道路叫做:專注代工。

「代工」二字,初看之下毫無亮點,細品之後low感十足。它也可以創造奇蹟嗎?

07

經過市場激勵和國家工程的輪番攻堅之後,我國集成電路產量和銷售額佔世界份額僅僅0.3%左右,不僅低到忽略不計,而且生產水平上停留在4-5英寸晶圓、2-3微米的工藝,落後第一梯隊15-20年。

更令人詫異的是,5年前提出的908工程竟然還拖拖拉拉地處在論證階段。顧不上了,909工程立刻啟動。這一次吸取教訓,審批、經費一切從簡從快,由電子工業部部長親自出任工程主體(華虹微電子)董事長,特事特辦,規格之高難有匹敵。

合作夥伴是日本電子巨頭NEC,當時正是韓國半導體絞殺日本同行關鍵時刻。話說這麼多年,即使中日因為歷史問題不共戴天,只要提起另一個鄰國,雙方總能冰釋前嫌,其利斷金。NEC為了展現情誼,不光在合資合同中承擔更大義務,給中方更多實惠,而且把原來擬定的工期一而再再而三地縮短,以一個神奇的速度實現投產。

華虹NEC不僅在工藝上躋身世界一流,而且在2000年實現月投產2萬片規模,第一年就產生利潤。只可惜謀事在人,成事在天,2000年第四季度網際網路泡沫破裂,計算機行業一天之內由盛夏轉入寒冬。拉裡·佩奇,花了整整一年時間叫賣Google,都鮮有人搭理。華虹NEC在2001年前8個月巨虧7億,眼看再撐一撐會有轉機,緊接著發生911恐怖襲擊。中國半導體人,眼看著天空中伸出一隻巨大的手,把正準備抬頭的半導體行業再次按進冰冷徹骨的寒水裡。

唯一沒有懸念的是,三星再次祭出自己的逆周期投資,拽著整個行業跳懸崖。一年之內,合作方NEC面目全非,曾經的西裝革履被整成當下的破衫襤褸,不但業務巨虧,而且剝離了半導體業務。自顧不暇中,哪裡還顧得上華虹NEC。

華虹NCE本來的策略是「存儲器起步,轉入邏輯產品」,如今被逼無奈,轉型代工。不過,代工製造的秘訣恰恰在于越虧損越投資。一來,行業低迷,可以用最低的價格買設備,二來工廠建設周期大約18個月,和行業周期基本吻合,等到新工廠投產,新增加的產能正好可以趕上行業繁榮,吃一波大利。可惜,歷經重創,華虹壯志難續,沒有成為帶領中國半導體行業殺出重圍的領軍人。

909工程最終也成了「黃埔軍校」,不過,中國晶片行業的進步還是有目共睹。上海推廣銀行IC卡、公交一卡通、社保卡,原本配套的進口晶片巨貴,但是908、909實現了自主產業鏈,IC卡晶片的價格一路下跌90%。SIM卡片也是如此,由80多元一口氣跌到8元。再後來我國的民生卡和二代身份證都用上了中國自己的晶片。

華虹投產的世紀之交,也是中國半導體事業的轉折。2000年,復旦老校長謝希德在上海去世。2002年,臺積電開始發動針對中芯國際的訴訟。2004年,華為將剛獨立出的半導體業務改命海思……

不妨說,909承前,909啟後。

08

77年的「全國科學大會」,鄧小平用四川話強調「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不僅提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還說以後要「五天工作,一天政治學習」,以前政治學習太多了,現在減少一點。40歲的徐匡迪、33歲的任正非坐在下面,時而灑淚,時而歡呼。

徐匡迪後來得以去英國帝國理工做訪問學者,成為鋼鐵冶金專家。一次出訪中獲得朱鎔基青睞,1995年,同時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和上海市市長。909項目,他擔任副組長,見證了華虹以神速落地上海,上海像一個少年學生,狠狠一躍摸了一把世界半導體行業的天花板。至此之後,上海成了集成電路的堅定支持者。

909正趕上上海整個城市大步前進,同一時期,和909一樣超過百億的建設項目還有通用汽車和浦東國際機場。除此之外,南北高架、內外環線、金茂大廈、香格裡拉賓館二期、東方明珠電視塔陸續開工,整個陸家嘴在90年代末拔地而起。

儘管臺積電和通聯已是臺灣半導體雙雄,同樣從德州儀器回到臺灣島的張汝京,依舊把世大做得風風火火,以至於張忠謀開出一個明顯偏高、令人無法拒絕的收購價格。離開世大的張汝京繼續在中國尋找創業機會。首先和香港董建華一拍即合,可惜因市民意見,建廠計劃受阻。上海當機立斷,徐匡迪市長親自陪著張汝京在張江選地。城市規劃裡,上海的張江微電子開發區,面積上是3個臺灣新竹工業園。

張汝京不愧是世界級的建廠大師,專業素養、領導能力、職業態度俱佳。初期經費節省,張汝京招徠國際人才,讓對方自費機票,最好有事來上海的話「順便」見見。拿過Intel最高成就獎的謝志峰在接到電話第二天就「順便」來了,而且談得不錯,只是中芯國際開的薪資比Intel 12年前發的還少,還不算通貨膨脹。張汝京看他猶豫,讓他回家和太太商量下。臨走前說道:你呀是上海人,我是臺灣人,中芯國際是上海的企業,我一個臺灣人在農田裡(張江當時還是遍地農田)每天從8點幹到12點,你呢?

話說到這個份上,堂堂上海男兒,豈還用和太太商量?謝志峰當場就接了聘書。

2000年4月,中芯國際成立。8月破土動工,距離華虹只有4公裡。3年時間,從無到有,躋身世界四大。張汝京,中國大陸集成電路教父,當之無愧。

這篇該死的文章,每每寫道中國半導體轉機的喜訊,總要蹦出一個可恨的「但是」。

真的不得不感嘆中國造芯的艱難和苦澀。正在一切向好之際,「院士市長」徐匡迪在任期未滿之時被調離上海;隨後,中芯國際在臺積電兩場針對性的訴訟中元氣大傷,張汝京引咎辭職;接棒的江上舟畢業於清華無線電專業,為政精煉,改革銳意,是中國芯、大飛機、電動汽車的重要推動人,可惜因為癌症英年早逝。

自古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但是這裡明明是上海啊!

09

中國人到底能不能造芯?翻翻半導體歷史,華人的貢獻頗為亮麗。集成電路行業中多位巨人,博通(Broadcom)、英偉達(NVIDIA),Cadence、Marvell創始人都有華裔。

婦孺皆知的摩爾定律是電子行業的聖經——每過18個月,集成電路可容納的電晶體數量會增加一倍,性能提升一倍。但是Intel早早宣布,根據物理特性,20納米是電晶體間距的極限,半導體工藝將在20納米到達盡頭。試想一下,如果摩爾定律失效,半導體行業的下場將和紡織、鋼鐵一樣,曾經異常輝煌,如今缺你不可,但是,行業固化,創意平庸,淹沒在存量博弈和機械重複當中。

正當整個產業漸漸萌生世界末日的挫敗感,伯克利大學的胡正明登高一呼:FinFET工藝。這位出生北京豆芽菜胡同的科學家把世界半導體行業帶向新大陸。簡單來說,20納米的極限存在於兩維平面下,但FinFET將半導體器件的設計由兩維擴展到三維。不妨用周杰倫在《雙節棍》中的一段旋律作陪:摩爾定律的極限已被我一腳踢開。

毫不誇張的說,沒有FinFET就沒有今天電子產品的繁榮。難以想像人類停滯在20納米的模樣,作為比較,2019年智慧型手機的百花齊放是建立在7納米的工藝之上,而越來越近的5納米和3納米,更是物聯網、5G的技術堅石。

張忠謀「望盡天涯路」的自評所言不虛,臺積電第一時間邀請胡正明以技術長身份參與新生產線的布局,把握住了行業內少有的換擋期。當909工程、中芯國際先後落地上海,臺灣島上臺積電和通電還是伯仲之間,但是十年之後,臺積電已經遠遠甩下通電,殺進了世界第一梯隊。

全球範圍內看,有三家企業在集成電路生產能力上遙遙領先。其中元老Intel「此路是我開,此樹是我栽」,賭徒三星「一將功成萬骨枯」,而躋身其中的臺積電不僅毫不遜色,每每代際切換之際,還常常力壓一籌。

需要指出的是,三巨頭的模式並不相同,Intel和三星設計並且生產自己的產品,業內稱為IDM。而臺積電不設計,沒有自己的產品,專注代工模式,業內稱為Foundry。(三星和Intel也有少量代工,但是影響不大,故不再展開)

行外人一聽「代工」兩字,常因撲面而來的low感面露小覷之色,再聯想到自己沒買過臺積電品牌的產品,自然更不把這家企業放在眼裡。

可事實上,臺積電早已深入每個人的生活。你一定有過這樣的經歷——被A總、L總、Y總、C總的發布會忽悠得心花怒放,可是說好6月份上市的旗艦手機要麼推遲要麼缺貨。不知內情的人只說是「飢餓營銷」,其實真實的原因十有八九在臺積電。沒辦法,高通、蘋果、華為都是客戶,甚至三星和Intel的部分產品也要靠臺積電代工,而產能就那麼多,高峰期除了拼關係,難免要辛苦大家擠一擠勻一勻。

半導體行業規模經濟顯著,生產工藝的革新越到後期越是燒錢,正是因為深刻認識行業實質,張忠謀的臺積電專注代工,構築起頂級晶片生產能力。今天全世界除了Intel和三星,只要你想生產一流晶片,那麼就「只此一家,過期不候」。因此,臺積電的估值長時間力壓Intel,收入、利潤至今比另一家中國科技企業華為還要高,足夠令初識者咋舌。

10

世紀末,北京的科協主席和相關領導開始頻繁赴矽谷約見華人精英。1999年,建國50周年大閱兵,在天安門左手邊的第三個格子裡,坐了25位矽谷華人。這25人後來幾乎全部回國創業,其中有百度李彥宏,有中興微電子鄧中翰。

新世紀開始,中國繼續探尋半導體,上海和集成電路共進退,設計、封測、設備、零件、化學品等半導體企業在張江如雨後春筍,其中,有紫光趙偉國大收購大整合的資本槓桿,有漢芯造假醜聞帶來的行業超級低谷和超級陰影,同時也有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基金(俗稱「大基金」)登高一呼的壯心不已。

這些努力在2018年遭受檢驗,美國制裁中興通訊,封鎖一枚指甲蓋大小的晶片,竟然導致這家世界電信巨人直接休克。國人這才震驚,改革開放都40年了,中國竟然還有落後世界30年的產業?!

半導體產業,也稱集成電路產業,在產品上分為處理器晶片,記憶和存儲晶片、特定功能晶片、存儲器、分立器件、設備、材料等等。從生產工序可以分為IP開發、設計、代工、封測等環節。如今已是分工精細、內容繁帙。我們不如化繁就簡,因循幾個疑問,完成文章的總結,首先:當我們在談論中國「缺芯」的時候,具體是指什麼?

2018年,中國晶片進口超過3100億美元,數量上是石油的兩倍,大於石油鋼鐵糧食進口額的總和。數字並不能展現全貌,其實中國自主研發晶片在全球佔比並不低,僅次於美、韓、日,和德國不相上下。2018年全世界晶片產值4688億美元,這當中的2/3來到中國,考慮到中國負責生產全世界90%的電腦、90%的手機和90%的家電,根據清華大學微電子研究所所長魏少軍的研究,進口晶片中60%再次出口,只有40%是真的被中國消費了。

因此「進口多」並不是問題,更實質的是,在關鍵品類上,中國幾乎空白。除了前文提到的存儲器(三星、海力士、美光)、光刻機(AMSL)要仰人鼻息。再比如最近很火的可編程邏輯晶片(FPGA)基本被Intel和賽靈思(Xilinx)壟斷,還有高鐵缺一不可的(IGBT)、數位訊號處理晶片(DSP)、CPU、GPU、MCU、半導體設備、矽片等等都依賴進口。

用通俗的話來講,中國「缺芯」,缺的是高端晶片的生產能力。

除了華虹NEC,909工程還進行了上下遊的投資,其中包括一家叫做華為的企業。這家負重前行的民營企業,如今可以算作中國科技產業的擔當。翻看集成電路各細分行業的前十榜單,中國品牌鮮有上榜。但是在晶片設計上,華為旗下的海思已經躋身世界前十,當下談起中國晶片,幾乎言必稱海思。

在電子產品空前繁榮的時代,產品的差異性一定是通過晶片體現。可以引以為幸的是,中國在晶片設計領域已經做出成績。目前,收入過億的中國晶片設計企業已超過百家,放在全行業是不錯的成績。對此,張忠謀頗有功勞,正是由於臺積電把「晶片製造」專業化,從而大大降低了晶片設計的門檻。在次之前,如果沒有工廠和上幾千人團隊談何造芯?但是現在,經常看到一個從矽谷回來的博士帶著3個人就能開一家晶片設計公司。

不過,此景之下有些問題必須指出,第一,借著舉國「晶片焦慮」,中國商業界普遍過渡包裝過渡宣傳。比如所謂的AI晶片,名字很高大上,但實質是該晶片專用於圖像或語音識別,又或者只能用來挖礦。也是就俗稱的特定場景集成電路(ASIC),其設計難度遠遠小於通用晶片(CPU),因此Intel等依舊代表了晶片能力的高峰。用「XX企業自主設計晶片的XX晶片,在XX環境(特定場景)下性能超越的intel」的宣傳標語來消費國人的晶片焦慮,是誤導且惡意的。

第二,晶片設計的上遊依賴ARM的IP授權,過程依賴EDA等工具,下遊依賴臺積電的生產,是所謂「受制於人」的典型。歐美日的晶片設計公司毛利普遍在50%以上,而國內一般在20%,其一是因為技術不夠unique,其二是因為產業鏈沒有話語權,常常被人「加價不加量」。

不妨以此為標準,督查一下你身邊繁雜的商業真相——誰在蹭熱點,誰在幹實事。中興事件後舉國激憤,幾乎人人言必稱自主晶片,也有很多企業家跳出來承攬擔當人的角色。中國晶片設計行業率先繁榮是好事,是進步,但是並沒有根治行業痛點。最典型的如董小姐,高調宣布「格力造芯,即使500億也要把芯造出來」。業內人聽了都是直搖頭,這句話說得就很外行,500億到底是設計晶片,還是製造晶片? 「設計」用不了那麼多,「製造」又遠遠遠遠不夠。

事實上,針對每一家中國晶片設計公司,都可以送上關鍵三問:(1)誰來生產?(2)賣給誰?(3)有沒有利潤?

目前來看,這關鍵三問,往往也是死亡三問。

11

造芯為什麼那麼難?或者更針對地問:屢試不爽的中國模式為什麼沒有在半導體行業發揮奇蹟?

不得不說,憑藉國家力量,統一方向,後來居上,中國堪稱頂級玩家。比如,以技術換市場的高鐵模式。當然,和集成電路更有可比性的是面板行業。就在5年前,「缺屏少芯」還是並列的痛事,面板是和汽車零配件、晶片、石油一樣年進口額500億美元以上的商品。2010年尤其令人沮喪,中國臺灣供應商聯合日韓品牌集體漲價,澎湃向上的中國大陸電子產業咬牙切齒又只能引頸就戮。但是就在這之後,京東方累計耗資3000億,輪番虧損輪番投資,終於迎來回報,不僅逼迫日韓關閉低世代產線,把臺灣企業逐出市場,而且在連年虧損後實現盈利。巧合的是,60年前,在京東方的前身——北京電子管廠,誕生了中國獨立拉制的鍺單晶,那正是中國半導體事業的起點。此番讀來頗有意味。

中國半導體,不僅有大型國有企業的加持,光是2014年大基金5年投資1400億,規模不可謂小,但是卻沒有掀起太多波浪,歸根到底,和半導體行業的奇葩特性有關。

市場份額向頭部集中是普遍存在的經濟規律,而在半導體行業尤其顯著。張忠謀很早說過:當工藝進步到5納米,全行業只有三家公司,英特爾和三星一定會在裡面,第三家如果不是臺積電,應該就沒人了。張大帥更有名的一句話是:這個行業,不進前3,沒有太大意義。

隨手翻翻細分行業的市佔率,圖像傳感器市場前三名佔了90%的市場份額,還算少的。DRAM存儲器市場前三名佔了99%的份額,屬於正常發揮。

這種「老大吃肉喝湯,其他人坐等餓死」的局面,原因在於集成電路是一代設備、一代工藝、一代產品。行業一流產線每年都會這樣進化:在多大直徑(越大越先進)矽圓片上,加工間隔多少納米(越小越先進)線寬的電晶體。(並不絕對,集成度是更關鍵的指標)

晶圓片

更可怕的是,工藝研發需要的花費是累進的,32/28納米的晶片製造工藝研發費用在人民幣90億元上下,12英寸晶圓廠的投資額已達200多億元,現在行業主流的14納米或7納米晶片製造生產線的投資額以500億元起步。

就在中興被制裁後,中芯國際向世界頂級光刻機製造商ASML購買了一臺極紫外光刻機(Extreme Ultravidet Lithography),售價是驚人的1.2億美元。只一臺光刻機的價格,就超過了中芯國際一年的利潤。需要注意的是,這還只是一臺設備,並不是整條生產線。一條生產線,除了光刻機,還需要刻蝕機、薄膜沉積設備、單晶爐、CVD、顯影機、離子注入機、CMP拋光機等等。算成本的時候,記得算上每年20%的維護費用,也可以不算,因為如果你想保持在隊伍最前列,基本每年都要更新。

紫光趙偉國說,現在一座先進的工廠,隨隨便便要花上100億美元。再看看行業巔峰的對決,三星和臺積電的在7納米生產廠上的投資都超過了200億美元。

大基金5年1400億的投資看似很多,但是平攤到一年,其實趕不上三星或臺積電一年的研發開支。遑論還要在中國成百上千的集成電路企業上廣撒網。

不僅價格嚇死人,更令夢想窒息的是,由於玩家越來越少,行業逐漸固化。比如前文提到的ASML,市場佔有率75%,由於長期專注生產頂級光刻機,搞來搞去全世界也就Intel、三星、臺積電會買,為了保證遊戲能一直玩下去,大家逐漸構築起聯盟。2012年,在一次增資擴股後,Intel、三星、臺積電成為了ASML的股東。

衣公子常說,所有的規矩都是老一輩定下,管住新一輩的。不用展開,已經可以想像作為行業後來者要面對多大的困難。

集成電路產業是當之無愧的「碎鈔機」。行業內有過玩笑,怎麼讓一個億萬富翁破產?答案是慫恿他從事集成電路行業。

Intel、三星、臺積電從八十年代開始,每年把賺到的錢全部掏出來,甚至還不夠,真正的狠人再借錢繼續砸。當然,由於產業大投入、長周期、高利潤的特點,只要熬得住,也可以成為「印鈔機」。隨著玩家不斷被衝刷洗禮,每一年賺的錢和每一年需要砸的錢,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30多年後的今天,令人望而生畏。

12

你會關心集成電路代工(Foundry)的第二名是誰嗎?

第二名是格羅方德(GlobalFoundries),2009年從AMD獨立出來。AMD是Intel一生的死敵,卻也是終身的挑戰者,以堅韌和不服輸聞名。在晶片生產上對於親兒子格羅方德一直照顧有佳。不過,最新的7納米制式上,AMD設計的Vega 20晶片放棄了格羅方德,交給臺積電代工。

因為格羅方德(GlobalFoundries)根本沒有7納米製程的生產線,並且在2018年宣布放棄進軍7納米。不只是格羅方德,飛思卡爾、恩智浦、英飛凌、德州儀器等IDM企業陸續分拆製造業務或宣布不再投入研發新一代製造技術。

當年,摩爾的隨口一說,成了貫穿行業60年的金科玉律,也是纏繞在全行業頭頂的生死咒符。18個月電晶體數量翻一倍,性能翻一倍,各人以此為目標玩命衝,凡是跟不上的,就被一腳踹下飛速前進的時代列車,在石子和荊棘上翻騰幾下,從此消失不見。

行業龍頭的護城河越來越寬。臺積電目前在代工市場佔有率超過50%,不僅僅是數字上構成壟斷。市佔率的計算考慮了所有段位的晶片,如果只看個別頂級工藝,那麼臺積電就是100%。智慧型手機之後,電子產品飛速發展,產能永遠不足,除了2019年1月出現少見的鬆動,一直都是客戶圍著臺積電要產能,後者成了電子行業名副其實的「爸爸」。

每當臺灣地震,科技界沒人關心地區領導人安危,只關心會不會影響臺積電生產。2017年,老爺子在夏威夷摔了一跤,從深圳、中關村、矽谷、波士頓128號公路都在打聽要不要緊。更有記者日夜守在臺北桃園機場,老爺子是被人抬下、扶下,還是自己走下,直接關係兆億基金對於全球各大科技公司的持倉。

張忠謀

哪裡有領先,哪裡就有追趕。

梁孟松,是張忠謀手下開發14納米的幹將,2008年從臺積電負氣出走,環伺良久的三星n顧茅廬,盛邀其加盟。當時臺積電14納米已經投產,三星還尷尬地研究著20納米。梁孟松甫一到來,就建議三星放棄20納米,直接攻堅14納米,最終不僅順利投產,而且從臺積電手中搶奪了蘋果A9的大訂單。在上演了行業內精彩絕倫的復仇大戲後,2017年梁孟松加盟中芯國際,一年半後,中芯國際從28納米直接邁入14納米工藝。

我們再次重溫半導體行業四大精髓,堅定國家意志、引進先進技術、抓住領軍人才、穿越長期虧損。「引進先進技術」最容易學,「抓住領軍人才」可遇不可求,而剩下兩項才是對舉國智慧和韌性的考驗。

從投資回報期看,集成電路製造行業一般兩年建廠,兩年爬坡,生產線投入5年後開始產生效益。考慮到中國人才梯隊不平衡,團隊裡常見「一個大神,帶一群普通工程師」,如果第一個周期消化不佳,往往要第二、第三個周期才能出成績。

穿越長期虧損,這當中的苦果和成果,中國都已嘗夠。2005年,成都和中芯國際合作,建成了中國西部首座、全國僅有三家之一的8寸廠——成芯,虧損之中,賣給了德州儀器。熬過周期的德儀成都如今非常賺錢。而成都政府只能吸取教訓,重複投資,從零開始。

成都之後,武漢遭遇同樣困境,史稱「武漢保衛戰」。2006年成立的武漢新芯,一完工就趕上全球DRAM價格崩盤。2008年金融危機,武漢新芯訂單幾乎為0,美光收購最是積極,幾乎已成囊中之物。

然而,美光帶來的印象不算愉快。先前和中國北方大省談合作,美光提出只技術入股,但是要當大股東,出錢出地出廠房都交給中國地方政府,而且產能和技術不能給別人用。其主席兼執行長Steven Appleton是美國境內「中芯阻擊論」的高調鼓吹者。

所幸中央支持、武漢輸血、中芯自救,武漢新芯最終留了下來。考慮到集成電路「碎紙機」的特性,這絕對不是一個可以輕鬆做出的決定,武漢新芯的持續投資超過三峽大壩,但是也成為了一顆火種。現今的長江存儲,主攻3D NAND存儲器,和主攻DRAM的福建晉華和合肥長鑫一樣,有望填補國內相關技術的空白。

龍爭虎奪70年,世界半導體行業不但沒有沉寂,反而派生出一番新的刀光劍影。中美間的經貿博弈,大概也給了日本靈感,兩個月前宣布以限制材料出口的方式制裁韓國半導體,風光無限的三星、海力士頓時成了熱鍋上的螞蟻。

2018年東芝出售旗下半導體業務,世人還感慨日本這位曾經半導體巨人的遲暮。如今,驀然發現,儘管在產品上接連撤退,日本卻構建起自己在半導體材料上的霸主地位,扼住了行業的咽喉。在半導體的19中必備材料之中,日本在矽晶圓、合成半導體晶圓、光罩等14種材料中佔據50%以上份額,此外還為世界貢獻了1/3的製造設備。

半導體還將是一場由創新、繁榮、爭奪和大起大落交織而成的大江湖。

回到中國,6%的經濟增速,是歷史新低,但是並不可怕。既然低端製造向越南等國的轉移是大勢所趨,那麼中國如何辭別舊模式,迎接新突破,是持續拷問時代精英的大問題。

卡爾·薩根(Carl Sagan)說過,判斷我們是否進步,要看我們是否有提問的勇氣以及解答的深度,還有我們對真相的接納,而非那些讓人感覺良好的東西。

在70年前東歸的遊輪上,迎著海平面的夕陽,前輩們就開始了思考。在歷經東歸精英、國家工程、合資探索、舉國奮進之後,我們還將繼續探索下去。但沒有疑問的是,半導體產業,沒有彎道超車的討巧,考驗的,是在這個已經習慣熾熱和浮躁的國度,還有沒有十年磨一劍的冷靜和堅持。

相關焦點

  • 尋找中國半導體
    當張忠謀還在為由機械專業轉入半導體職業而挑燈苦讀。太平洋彼岸,在新中國聚首的黃昆、謝希德、林蘭英、黃敞、王守武們,已經組建了一支年輕有為、群星閃耀的頂配陣容。不妨用貝爾實驗室發明電晶體為裡程碑,中國半導體起步之處,只落後美國3-5年。
  • 海思跌出全球半導體Top 15,為什麼中國走不出半導體巨頭?
    市場研究公司 IC Insights 日前發布簡報,預測 2020 年排名前 15 的半導體供應商排名,其中英特爾、三星、臺積電位居前三。 令人遺憾的是,上半年在全球十大半導體廠商銷售排名第十位的海思已跌出了Top 15。
  • 中國半導體崛起的四大障礙
    中國半導體產業能否趕上該產業的領先優勢?今天中國對進口半導體技術的依賴程度如何?如果儘管花費數十億美元仍不太可能趕上,那麼它可能遇到的障礙是什麼? 近年來,中國加強建設國內半導體,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通過其各種政策以及更具體針對半導體行業的措施,例如《促進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指導方針》,該法規經常被提及。
  • 中國半導體曾盛極一時,遠超日韓,但為何衰落了?
    很多人都不知道,中國半導體產業的起點其實非常高!在電影《橫空出世》中,有段科學家們一起打算盤推演公式的橋段。但實際上,開發"兩彈一星"的計算量,絕不是僅靠科學家們熬夜打算盤就能完成的。在背後真正提供計算支持的,是國產119型計算機,而它的"爺爺"就是我國第一臺半導體大體型計算機103機,誕生於1958年。
  • 楊振寧說:「中國搞半導體的,都是他的徒子徒孫!」
    楊振寧說:「中國搞半導體的,都是他的徒子徒孫!」 周培源說:「如果拿60年代初期的水平比,中國的半導體事業並不比日本落後,這其中他功不可沒。」 與當代物理學大師玻恩合作著書《晶格動力學理論》,隨即成為半導體領域的奠基之作,被牛津大學出版社列入「牛津經典物理著作叢書」。
  • 碳基半導體,更好的半導體材料
    背景步入21世紀以來,傳統矽基晶片的發展速度日益緩慢,科學家們一直試圖尋找能夠替代矽的晶片材料,碳納米管就是最具前景的方向之一。然而,製造出符合要求的碳納米管材料,一直是碳管電子學領域所面臨的最大的技術挑戰。目前,晶片絕大部分採用矽基材料的集成電路技術,該項技術被國外廠家長期壟斷。據統計,中國每年進口晶片的花費高達3000億美元,甚至超過了進口石油的花費。
  • 中國半導體產業如何加速國產化
    好消息是,此刻正是中國投資半導體產業,進而調整中國半導體產業結構的好時機。半導體行業有一個被稱為「矽周期」的周期,每隔三到五年就會重複一次繁榮到蕭條。半導體市場目前正在繁榮波段。據SEMI(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預測,2020年半導體生產設備市場較2019年會增長15%,增至549億美元(約人民幣3843億元),創下歷史新高。
  • 【中國科學報】尋找馬約拉納費米子
    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丁洪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人們熟知的中子、質子等也都是費米子。  圍繞費米子的特點,理論物理學家狄拉克、外爾和馬約拉納利用量子力學和相對論進行了數學運算,預言了三種不同的費米子。這三種費米子都以它們的預言者冠名,分別是「狄拉克費米子」「外爾費米子」和「馬約拉納費米子」。
  • 中國企業 26 億美元收購仙童半導體遭拒絕
    美國仙童半導體公司本周四拒絕了中國國有企業26億美元(約170億元人民幣)的收購要約,因為它擔心交易會被美國監管機構阻撓。最終仙童選擇了美國競爭對手安森美半導體(ON Semiconductor),它的出價比中國企業低。
  • 碳基半導體:中國晶片產業新機遇
    為維持矽基半導體晶片性能高速提升的勢頭,半導體領域的學者和工程技術人員從結構、工藝和材料三個方面尋找破局之道,雖然推出電晶體3D結構、異構集成架構、應變矽技術、矽基光電集成技術等新成果,但矽基半導體晶片性能提升效果逐漸下滑,即將達到物理和技術的「天花板」已是業界共識,尋找和轉向新材料替代的呼聲越發高漲。碳基半導體展現的優異性能,為晶片技術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
  • 中國擬全面支持半導體產業 半導體概念股有哪些?
    在美國限制華為等中國公司獲取晶片的背景下,中國正在大力支持本國半導體產業發展。彭博社3日援引知情人士的話稱,中國正在規劃制定一套全面的新政策,以發展本國的半導體產業,應對美國政府的限制,而且賦予這項任務「如同當年製造原子彈一樣」的高度優先權。
  • 中國在全球半導體價值鏈的地位
    中國旨在加快國內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減少對晶片進口的依賴。但是,半導體行業的全球價值鏈涵蓋了多個領域,例如設備,材料,軟體,設計,製造,封裝和測試等。我上一篇文章的結論之一是,中國的投資通常側重於提高晶片製造能力和獲取現有技術,而沒有真正關注新技術研發。
  • 林蘭英:中國半導體材料科學的先驅
    所謂半導體,是指導電性能介於金屬和絕緣體之間離子型導電的物質。用它製成的半導體二極體、三極體和集成電路等,是許多現代新科技不可缺少的主要部件。世界第一塊半導體材料鍺單晶,早在1948年已被美國的物理學家研製出來了,而中國半導體材料科學發展史的第一頁,則是由林蘭英來書寫的。  林蘭英,福建莆田人,1940年畢業於福建協和大學數學系。
  • 世界上有哪些半導體技術強國,中國的半導體技術如何?
    導電性能介入導體和絕緣體之間的材料,半導體在集成電路、消費電子、通信系統、光伏發電、照明、大功率電源轉換等領域都有應用。可以說有點科技含量的產品都要用到半導體,哪個國家在半導體技術上取得領先就能站在世界生產的第一梯隊。
  • 收購安世半導體獲批!聞泰科技成中國最大的半導體上市公司!
    中國首次擁有世界級優質半導體資產安世半導體前身為恩智浦的標準產品事業部,擁有60多年的半導體行業專業經驗,於2017年初開始獨立運營。安世半導體為整合器件製造企業(Integrated Device Manufacture,即IDM),相比於專注於單一環節的集成電路設計公司、晶圓加工公司、封裝測試公司,其覆蓋了半導體產品的設計、製造、封裝測試的全部環節。目前安世半導體在英國和德國分別擁有一座前端晶圓加工工廠,在中國廣東、馬來西亞、菲律賓分別擁有一座後端封測工廠,並在荷蘭擁有一座工業設備研發中心ITEC,銷售網絡覆蓋全球主要地區。
  • 中國半導體方興未艾,財源滾滾
    打開APP 中國半導體方興未艾,財源滾滾 5G半導體 發表於 2021-01-08 11:32:04   中國半導體
  • 中國半導體設備發展的現狀是怎麼樣的
    中國是全球半導體設備的第三大市場,17 年中國半導體設備 82.3 億 元,增速 27%。 1.我國半導體行業政策歷史演變 1956 年國務院制定的《1956-1967 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中,已將半導體技術列為四大科研重點之一,明確提出「在 12 年內可以製備和改進各種半導體器材、器件」的目標。
  • 半導體的王炸,中國最強的蝕刻機
    世界上能夠生產EUV光刻機的企業,只有荷蘭的阿斯麥ASML,而能做蝕刻機的公司正是中國的一家公司---中微半導體,是目前中國唯一的蝕刻機巨頭。據公開資料顯示,中微半導體成立於2004年,由博士尹志堯一手創建,已在矽谷的半導體行業從事了二十多年,積累豐富的經驗,掌握了大量的高新技術。
  • 中國第三代半導體全名單!
    03 中國三代半導體材料和全球的差距 中國在第一代半導體材料,以矽(Si)為代表和全球的差距最大。 生產設備 幾乎‍‍‍‍‍所有的晶圓代工廠都會用到美國公司的設備,2019年全球前5名晶片設備生產商3家來自美國;而中國的北方華創、中微半 導體、上海微電子等中國優秀的晶片公司只是在刻蝕設備、清洗設備、光刻機等部分細分領域實現突破,設備領域的國產化率還不到20%
  • 中國半導體設備現狀 蝕刻機一枝獨秀
    在整個半導體產業鏈中,中國投入最多資金的就屬晶圓代工部份。用矽作為半導體原材料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矽容易生長出二氧化矽膜層,這樣在半導體上結合一層絕緣材料,就可用做摻雜阻擋層、表面絕緣層,及元件中的絕緣部分。 氣化爐市場主要以國際大廠為主,如Themco、Centrotherm Thermal Solutions等。而中國也有北方華創供應相關設備,目前中芯、華力微電子、長江存儲等廠商已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