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知道,中國半導體產業的起點其實非常高!
在電影《橫空出世》中,有段科學家們一起打算盤推演公式的橋段。但實際上,開發"兩彈一星"的計算量,絕不是僅靠科學家們熬夜打算盤就能完成的。在背後真正提供計算支持的,是國產119型計算機,而它的"爺爺"就是我國第一臺半導體大體型計算機103機,誕生於1958年。
新中國初期,憑藉王守武、黃坤、謝希德等歸國科學家們夙興夜寐,廢寢忘食的努力。中國與美國的半導體技術不過僅有5-7年的實際差距,這個起點要遠高於同時代的日本與韓國。
但隨著歷史進入"十年文革",一些不好的因素便開始影響我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發生了一些諸如"蝸牛事件"的荒誕鬧劇。
1972年,我國決定引進一批彩色顯像管的生產線。次年年底,第四機械工業部派了12名專員前往美國考察,尋找合適的彩色電視機生產線引入國內。
在12名專員結束考察,準備回國之際,美國康寧公司出於友好,送給了12名中國專員每人一份工藝精美的玻璃蝸牛作為餞別禮品。
可誰曾想,這12個玻璃蝸牛被別有用心之人借題發揮,說它是美國人在嘲諷中國"爬行主義",是在"侮辱中國人民"。緊接著,這些投機分子就在國內掀起了一場圍繞玻璃蝸牛的"政治鬧劇"。
雖然此事最終得以平息,但直接影響了我國彩色顯像管產線引進計劃被迫擱置,不僅讓中國人晚了5年才看上彩色電視,還造成了7億元人民幣之多的經濟損失。
"蝸牛事件"只是那個時代的一個縮影,真正讓國內半導體發展蒙受重創的,是諸如"中國計算機之父"、"中國第一位程式設計師"董鐵寶在內的半導體、計算機科研巨匠的先後因故辭世。一心支持國內半導體發展的王錚中將,被批鬥為"洋奴"。
錢學森晚年曾說"60年代我們全力投入兩彈一星,我們得到很多。70年代我們沒有搞半導體,我們為此失去很多。"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待一切撥亂反正之後,我們發現,現在阻隔在國內半導體發展面前的,已經不只是技術落後,另外還有狹隘的實用主義思潮。
11月24日,中國探月工程"嫦娥五號"發射成功。然而,伴隨著火箭的升空,民間的爭議也隨之出現:我們去月球能幹什麼?能貢獻多少GDP?
對於這樣的聲音,航天專家葉培建說:"以後不要問我們這些問題。我們現在能去卻不去,後人要怪我們。別人去了,別人佔下來了,你再想去都去不了。"
恰恰是這種狹隘且短視的實用主義,阻撓了國產晶片、國產軟體的發展。
在2019年9月的一場"大金融思想沙龍"上,國內知名經濟學博士曲鳳傑指出:長期的技術引進和科學技術的實用主義思想,導致我國沒有建立起完善的技術支撐體系,(所以讓美國的)技術封鎖(對我國)的殺傷力很大。
現如今,當我們在討論內循環的時候,更多的把著眼點放在了經貿領域。但內循環的指導思想並不僅局限於此。
參照美國的發展經驗,任何科技創新均是先滿足本土市場之後,再進一步推廣到全世界。早期日本、韓國的半導體發展,都仰賴於美國半導體市場的需求。走出了一條"內需打基礎,出海掙大錢"的技術擴張之路。
在內循環新格局之下,這樣的邏輯對於如今的中國來說,同樣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