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讓美國盛極一時的成功經驗,中國為何要喊停?| 文化縱橫

2020-11-29 文化縱橫

盧麒元 | 財經作家

【導讀】今年以來,在新冠疫情、種族運動和美國大選等熱點的帶動下,美國成為舉世關注的焦點。美國的面貌和問題是高度複雜的,既不必盲目崇拜,也不可輕易低估。透過現象值得深思的是,美國問題的本質是什麼?對中國來說又意味著什麼?

本文作者認為,討論美國問題無法離開美國當代的經濟學。美國經濟學主體源於奧地利學派,其對「自由」的過度崇尚,對新經濟的理解不夠,導致其出了方向性問題,中國有必要引起注意。他認為,新經濟的紛雜現象背後,本質問題是「兼併」。蘇聯解體之後,美國外部壓力減輕,金融資本崛起,一度使美國重新繁榮,但隨著金融資本兼併、吞噬產業資本並向數據資本轉移,美國的經濟結構和就業結構出現嚴重扭曲,社會問題愈演愈烈。中國對此不可不慎。歷史中國曾飽嘗「兼併」之苦,在當前新一輪資本集中過程中,中國已經有所應對。作者指出,一定程度的資本集中有利於規模效應和高效發展,但須切記,制度扭曲不是常態,面對新經濟崛起和數字資本壟斷,必須從道德和社會均衡的角度思考解決兼併問題。

本文原載「Global U"公眾號,節選自盧麒元先生於2020年11月7日在全球大學南南大學堂直播講座的文字稿,內容有所編刪。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供諸位參考。

討論美國問題,我們離不開美國的經濟學家和美國的當代經濟學。美國經濟學的主體源於奧地利學派。1840年到1940年,德國歷史學派和奧地利學派進行了百年論戰,奧地利學派和歷史學派截然不同,甚至在某些方面是對立的。二戰期間和二戰結束之後,德國的重要的經濟學家前往美國,其中代表人物的基本上是奧地利學派,構成今天美國處境的重要思想源泉

奧地利學派有兩個地方出現了方向性問題,對中國的意義非常重大。

一是對道德的解釋。奧地利學派始終在道德解釋裡邊將「自由」放在一個非常崇高的地位。奧地利學派的學者是貴族,不關心底層,高度關注特定利益階層、特定人群的自由,他們曾經毀滅了他們的祖國——奧匈帝國,因此以世界人自詡,但缺少了對人類各階層整體的無緣大慈,缺少對人類整體命運的關注。

中國古代不講自由的概念,因為自由這個概念是相對的,一部分人的自由可能就是另外一部分人的不自由。中國人的道德評說裡,自由不是第一位。中國的道德裡講的是人,和德國歷史學派更相似。德國歷史學派承襲基督教新教倫理,部分吸納了馬克思的學說。在道德解說上,德國歷史學派考慮在自由、民主與國家主體性、人民主體性之間尋求平衡。德國歷史學派的最後一位掌門人路德維希·艾哈德(Ludwig Wilhelm Erhard)後來是西德第二任總理。他在西德建立的時候任第一任內政部部長兼財政部部長。聯邦德國沒有接納美國人在經濟方面,特別是在經濟制度上的建議。西德建立的社會市場經濟,體現了德國歷史學派的思考。

二是新經濟、即生產力發展的問題。美國當代經濟學家對經濟的理解,特別是對新經濟的理解並不到位2015年之後,人類社會進入到數字經濟時代。數字經濟時代資本的載體不再是土地,不再是磚頭,不再是工商業產權,而是數據。如果觀察美國名列前十的上市公司——蘋果、亞馬遜、谷歌、微軟、Facebook,全部和數字經濟有關。

美國問題的本質

美國問題的本質可以被概括為兩個字「兼併」。

中國學者非常熟悉,因為中國農業文明的歷史就是均田兼併、兼併均田反覆輪迴的歷史性過程。如果做經濟學解釋,在農業社會時代,土地是主要的資本載體,土地兼併是社會利益相對集中的一個進程,甚至是一個自然進程。

兼併在一定情況下有正面意義,尤其是在經濟發展、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轉移的特殊時期。如果不土地兼併,土地的運營效率就沒有那麼高。大規模土地兼併形成龐大資本,有利於開工廠、進行工業化或者是創造工業化的進程。它的壞處是自耕農消失了,變成了佃農甚至變成農奴。

進入工業社會,資本的載體不再是土地,而是工商業的產權,是工商資本或者產業資本,它仍然有「均田向兼併轉移」的趨勢,只是換了新的名詞叫「壟斷」。數據資本依舊會出現兼併。這構成了美國經濟問題非常重要的特徵和本質。

美國的產業資本空心化,使得美國的金融資本迅速吞噬產業資本,向數據資本轉移。在這個歷史性過程中,美國的中產階級被消滅,經濟結構出現了嚴重的扭曲。美國的學者、專家並不知道,在數據經濟時代,美國最佳經濟結構應該是什麼樣的。他們認為服務業佔主體,製造業退居第二位是經濟發展,但他們並不知道其中的數字經濟、工商經濟和農業經濟之間構成怎樣的關係,並且沒能理解依託於這些經濟上的人和他們的關係。

二次大戰之後,一直到裡根時期,美國都處於轉型。裡根經濟學是奧地利學派發揮到極致的產物。裡根瓦解了蘇聯,他並不理解二次大戰之後美國戰略家的思考。二戰後,美國和蘇聯形成盟友,形成兩個陣營,這兩個陣營的存在對美國的外部管理和內部管理意義都非常重大。外部管理是,因為有蘇聯體系的存在,所有的西方國家、甚至第三世界國家,都是美國的小弟,容易管理。內部管理方面,由於有蘇聯的存在,必須保持競爭狀態,不能放縱金融資本。因為產業資本不發展,沒有軍工業,軍事競爭就會處於劣勢,所以不能放縱金融資本,要對金融資本進行管控。

裡根打破了這個平衡。蘇聯解體後,外部平衡被打破,放出兩個巨無霸,一個叫歐洲,一個是中國。外部的環境發生了逆轉。歐洲在德國的強有力努力下,東西德統一,德國用馬克代替坦克統一了歐洲,形成了相對穩定的一極。中國在兩大陣營裂解之後,終於出現了發展的歷史性空間,我們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獲得了空前的發展。

美國的內部的環境也發生了變化。由於沒有了外部壓力,美國國內的政治政策和經濟政策向右轉,裡根經濟學非常強調市場、私有化、自由。理應做的社會保障變成了保險。美國用金融手段來處理公共問題,特別是解決公共衛生問題,是最差選擇。蘇聯解體之後,美國將通信技術用於民用,開始出現網際網路,移動通訊突飛猛進,帶來了新經濟的物理條件或者物質條件。這也導致美國的金融資本脫離產業資本,迅速進入到最先進的領域,金融資本佔據了主導地位。

裡根在解構了二次大戰後美國控制全球的秩序之後,美國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發生了經濟上的不斷衰落。今天的美國大選雖然看起來是川普與拜登之爭,其實那不是本質,真正控制美國的是一隻看不見的手,同時控制共和黨的建制派和民主黨的建制派。

如何解決「兼併」問題?

中國人解決兼併往往從兩種方法入手。第一是土改、均田。第二是通過稅收水平轉移支付。第一種方法過於激烈,因為通常土改都伴隨著革命,伴隨著流血,伴隨著生離死別。非萬不得已,通過直接稅、稅政改革將兼併所獲取的超額利潤重新返還給被剝奪者,以溫和的方式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從而避免兼併。比如華為模式,華為將產權它分給員工,就像嶽家軍打下了新的土地、解放新的土地,把它分給普通士兵,普通士兵獲得產權之後,保家衛國積極性非常高。

二次大戰之後,美國由於蘇聯存在,外部壓力增大,不得已在內部進行了一定程度的社會主義改造,並且在產權方面做了努力。像美國大股東不得超過5%,控股不得超過一定比例,不能形成超級壟斷。我把美國的上市公司理解成變相公有制,它的公有不是國家所有,而是社會所有。美國、英國建立了直接稅的體系,不過直接稅在體系結構上有問題,遠遠不如北歐、德國、瑞士。

美國在處理兼併問題上做的不好,以至於美國在蘇聯解體之後金融資本被徹底放縱,沒有了外部約束條件,內部約束條件喪失。這個就業結構導致了美國社會的分化。

對中國的啟示

中國由於沒有工業時代工商業資本的包袱,較容易接受新經濟。加之中國是一個比較年輕的國家,比較年輕的國家對新生事物的敏銳程度更高,更追求時髦和現代,對網際網路的接受很快。

我把新經濟概括為兩化。第一化是信息產業化,是跟信息技術相關聯的企業,華為、中興、中芯、京東方都屬於信息產業化的過程,現在中國提產業生態主要講的也是這一化。第二化是產業信息化,是用信息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中國工商業發展是新丁,所以制度約束很少,不像德日的制度約束那麼多。同時,我們沒有將個人的自由放到那麼高的位置,所以在產業信息化方面走在了前面。我們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比如外賣的美團、平安好醫生的醫療、眾安在線是金融保險業,而螞蟻金服是用信息技術改造金融行業的重要的節點。

螞蟻上市是數字資本在中國發展一個非常重要的表現,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數字資本兼併的情況。馬雲說,中國的傳統金融業是當鋪思維,他們在高度壟斷下吃息差,通過制度性設計來獲得超額利潤,以至於中國上市企業一半的利潤由金融機構構成。也因為如此,他們不願意做小微企業的生意,因為對小微企業的信用確定沒有興趣,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構成了重大問題。信息技術改造之後,通過大數據可以解決小微企業甚至個人的信用評價問題,螞蟻金服在這個領域裡填補了空白。但是這一塊只佔20%,大概4000億左右,剩下的16000億是高利貸。如果我們把數據、數字空間理解為房地產,他們在跑馬圈地,在迅速形成壟斷和兼併,在飛速兼併過程中由於高槓桿,形成了非常恐怖、甚至是超級利潤。

我們處在資本高度集中的一個歷史進程,這個時候需要資本高度集中以獲得規模效應、高速發展,轉型時期允許出現制度上的扭曲,但制度扭曲不是合理的,不是常態。如果認識不到這一點,就會犯顛覆性錯誤,拉丁美洲、前蘇聯地區、北非和中東都沒有跨越制度扭曲的問題。他們的經濟學家、他們的思想家可能被奧地利學派給帶偏了,對德國的歷史學派的繼承是空白。我國對德國歷史學派研究的人太少,對德國歷史學派的理解膚淺,這是個問題。

我們國家在工商業發展上不是很成熟,經濟學家對工商業企業的「溫和土改」都是從管理角度來討論這個問題,並沒有從道德角度或從社會均衡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目前,我們不但沒有做一級部分的股權均衡,也沒有在二級再分配領域做均衡。我們必須解決兼併的問題。



本文原為公眾號」Global U"2020年11月26日推送,原題為「後川普時代的經濟變局」第一部分,篇幅所限,內容有所編刪。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敬請聯繫刪除。歡迎個人分享,媒體轉載請聯繫版權方。

相關焦點

  • 中國半導體曾盛極一時,遠超日韓,但為何衰落了?
    中國與美國的半導體技術不過僅有5-7年的實際差距,這個起點要遠高於同時代的日本與韓國。但隨著歷史進入"十年文革",一些不好的因素便開始影響我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發生了一些諸如"蝸牛事件"的荒誕鬧劇。1972年,我國決定引進一批彩色顯像管的生產線。次年年底,第四機械工業部派了12名專員前往美國考察,尋找合適的彩色電視機生產線引入國內。
  • 「財經縱橫」張曉晶:中國宏觀調控的經驗與創新
    張曉晶:中國宏觀調控的經驗與創新財經縱橫★★★★★在亞當·斯密那個時候,經濟學被認為是世界經濟學,但他個人認為根本不存在世界經濟學,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經濟學是不存在的,有的只是國民經濟學。
  • 此墓歷經千年未被盜,墓門無頭石像成謎,考古隊挖一半被緊急喊停
    此墓歷經千年未被盜,墓門無頭石像成謎,考古隊挖一半被緊急喊停文/婉清眾所周知,考古是通過對古人遺址以及遺物進行勘測研究,從而達到添補歷史的行為。但不管是金石學還是現代考古學,兩者對於研究中國文化背景以及中國歷史都有著非常意義。或許因為現代考古學發展不到100年的時間,如今很多人還不能理解考古的意義,甚至還有人將考古與盜墓相提並論。在很多人眼中,考古幹的同樣是掘人祖墳之事,與盜賊並無差異。雖說幹同樣事情,但本質不同卻極具差異,就像警察臥底匪徒,雖也要做些惡事,但最後的目的卻是為了社會安定。
  • 為何美國6次登月成功,卻還要中國分享月壤?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例如我國的科技領域、勘探領域、貿易領域、製造業領域、基建領域等,都讓許多國家為之刮目相看,可見中國發展速度之快了。近段時間,關注度最高的事情莫過於嫦娥五號了,而我國並非首個登上月球執行任務的國家,美國便是其中之一。但讓人疑惑的是,為何美國6次登月成功,如今卻還要中國分享土壤呢?說出來你可能不信,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科學家是怎樣看待中國傳統文化的?楊振寧曾這樣談《易經》
    孔孟之道、老莊之學全都遭到摒棄,但傳統文化畢竟是中國人的血液基因,不是某種運動的改造就能改造成功的,近十年來傳統文化中的智慧有再次復興的勢頭,新舊思想激烈碰撞出許多新奇的火花。 那麼在唯物的科學家群體中,他們是怎樣看待中國傳統文化的呢?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為何要痛批傳世經典《易經》呢?
  • 盛極一時的「泡麵小食堂」,為何消失了?這種智商稅還是少交為妙
    現在很多人對於一些短視頻平臺抱有很大的成見,尤其是一些擁有千萬粉絲的大網紅頻頻出事,也讓大眾開始擔憂平臺的審核能力:到底是「水至清則無魚」,還是寧願放棄傳播正能量的初衷也要留住這些可以帶來巨大收益的「大咖」?
  • 全球疫情再告急:一個"健康碼", 為何難倒歐美各國?| 文化縱橫
    本文原載《文化縱橫》2020年第5期,僅代表作者觀點,供諸位參考。「防疫國家」的信息治理:實踐及其理念新冠疫情為公共治理帶來了多方面挑戰,其中讓人們最早感到衝擊並持續感到困擾的,恐怕就是信息問題。突然出現的病毒,其來源、致病機理和傳播機制一時很難搞清楚。
  • 《文化縱橫》入選CSSCI來源期刊目錄(2019-2020)
    本刊訊:2019年3月25日,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正式發布了新版CSSCI來源期刊目錄,《文化縱橫》被列入《中文社會科學引文(CSSCI)來源期刊及集刊(2019-2020)目錄》,成為南大核心期刊來源期刊。
  • 遼朝滅亡後,曾盛極一時的契丹族去了哪,他們後代現今過得如何?
    契丹族人契丹,發源于于中國東北地區,是我國古代遊牧民族,在唐朝時期曾大統一過,並且唐朝還在此設立了松漠都督府,由於契丹民族的強大宋朝使臣出使契丹那麼遼朝滅亡後,曾盛極一時的契丹族去了哪,難道真的消失了嗎,如果沒有消失
  • 水印木刻曾盛極一時,今近成藝術絕學,製作需哪些基本要素流程?
    中國外文局副局長陸彩榮在新書發布會上評價說:「水印木刻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本書在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踐行文化自信、對非遺項目進一步保護和傳承的同時,有著填補中國水印木刻理論與技法空白的意義。」水印木刻是中國傳統藝術的重要門類,它的歷史價值與中國雕版印刷的發明息息相關。
  • 楊利偉升空為何帶把槍?蘇聯曾有過案例,要引以為鑑!
    「太空探索」的大門在美蘇「冷戰」期間被打開,當楊利偉升空時為何要帶把槍?蘇聯曾有過案例,要引以為鑑!中國的航天事業相對蘇聯和美國來說卻是起步晚,發展慢,但是如今中國的航天事業未必落後他們一等,畢竟中國已經憑藉自己的實力在太空中打造了天宮空間站,雖然還沒有正式投入運營,但是當國際空間站於2024年退役後,中國的天宮空間站將是太空中唯一能夠工作的空間站!
  • 特斯拉克服地心引力的發明離奇被美國政府喊停,為何?
    原來,特斯拉在1884年時,曾是愛迪生的員工,後來愛迪生與特斯拉因為直流電和交流電起了分歧而經證明,太空中是沒有地心引力的存在的,所以如果我們要飛上太空,我們就必須要克服地心引力這一大難題,而特斯拉的發明,正是為了解決這一人類的大問題。但是這個發明為什麼沒有流傳下來呢?
  • 為何美國、俄羅斯、中國探月是「走著進」,而印度要「躺著進」?
    隨著世界各國的經濟水平與科技水平的不斷提升,人類對地球外面的世界也非常好奇,最後經過不斷的嘗試與努力終於探測器登陸到了月球;而為何美國、俄羅斯、中國探月是「走著進」,而印度要「躺著進」?眾所周知,前蘇聯是第一個探月成功的國家,緊隨其後的則是美國,隨後美國還成為了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載人成功到達月球的國家,然後就到日本與中國也相繼的探月成功,直到後來印度,而印度這個其實還算不上成功。
  • 文化產業全球化:從美國電影、日本動漫到中國遊戲
    2  Gamewower相信監管層也不會願意看到遊戲產業的退步,因為遊戲行業現在已經是我國文化領域不可或缺的一個行業。  甚至從中國文化產業全球化的角度去看,遊戲或許是最重要的行業,沒有之一。  一個明確的事實,中國的文化產業,長期以來都遭受海外文化產品的侵襲,無論是日本的動漫,還是美國的電影,在中國本土往往會形成很大的貿易逆差。
  • 中國頂級科學家對科研體制的諫言:60年前的遠見 | 文化縱橫
    —《文化縱橫》8月新刊目錄 —▍域外美國:重回「分裂之家」?.美國長期金融資本向何處去?—陝西婦女研究會的實踐經驗高小賢10.本土傳統慈善文化的價值與反思——以汕頭存心善堂為例 韓俊魁▍重述世界史11.西方工業文化中的「國家理由」 嚴 鵬▍城市政治經濟學12.城市病是一種什麼病?
  • 中國雜交水稻的成功經驗
    文章總結了中國雜交水稻成功的經驗:一是中國科學家在雜交水稻研究的不同階段敢於創新、善於創新、不斷創新的創新精神;二是在雜交水稻研究的關鍵時期組織全國性聯合攻關的協作精神。文章指出,未來在雜交水稻研究方面,應加強對種質資源的發掘和育種技術的創新,重點研究方向為水稻雜種優勢固定,超高產品種培育,以及適應性廣、適於輕簡高效種植的品種創製。
  • 國外建設百年品牌的成功經驗
    國外建設百年品牌的成功經驗    (節選自《2015中國品牌發展報告》)   本文選取了韓國、日本、德國和美國四個國際上在發展品牌問題上較為成熟的國家作為成功的經驗案例進行剖析,探索國際上的品牌發展管理之路。
  • 為何我們中國不造「太空梭」?美國的前車之鑑?還是技術不行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這個問題沒有:世界各國都在說我們中國是世界航天大國,航天技術首屈一指,那為何我們國家就是不造太空梭呢?難道是我們的技術還不夠嗎?這其中真正的原因是什麼?先不聊技術層面上的,其實美國作為前車之鑑,它們的太空梭就曾多次出現意外,造成過巨大的災難,只是現在很少有人提起罷了。
  • 為拿綠卡,她曾破譯「北鬥」被美國嘉獎,最後竟發現是民用代碼?
    憑藉著在清華學到的技術以及與生俱來的天賦,竟真的成功破譯了北鬥系統的相關解碼,成功拿到了科研獎項,並藉此成功拿到了美國的綠卡。,那為何要對外公布?後來據謠傳,高杏欣曾表示過自己很嚮往中國的科研條件及待遇,想要回國重新考入中科院,為中國的科研事業作出貢獻。
  • 從俄語和俄國文化的全球困境,看中文和中國文化如何傳播
    3、俄語缺少現代文化載體 工業革命讓英語走出英國,而美國則讓英語走向全世界。一戰後,美國成為超級大國,以好萊塢為代表的美國文化全球攻城略地,無往不利!二戰後,美國構建了世界新秩序、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結算體系,美國還是世界最大的進出口貿易國,英語自然而然成為全球商務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