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頂級科學家對科研體制的諫言:60年前的遠見 | 文化縱橫

2020-09-12 文化縱橫


✪ 王揚宗 | 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

導讀】科學技術創新關乎國運。近日,科學家座談會在京召開,再次強調依靠改革激發科技創新活力。作為科技創新的主力,現實中科學家不僅要攻克專業性的科研難題,還要處理與之相關的各種關係,因而能否形成良好的科技體制,對科技創新影響重大。科學家座談會提出,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有效釋放巨大的創新潛能,堅決破除「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部分回應了這一問題。那麼在科學家們看來,科技創新需要什麼樣的體制呢?

本文提供了一種理解視角。1957年5月下旬,中國科學院第二次學部委員大會召開,與會專家們就科技事業發展提出了建議和意見。其中,圍繞學術體制和科研管理關係的討論,尤為熱烈。部分科學家主張,要在科研上取得突破,前提就是妥善處理行政和學術的關係,「萬勿以『長』為尊,必須以研究成績為重,勿以老資格而應以才力為貴」。他們建議,切實減少科學家的社會政治活動,保證每年固定的研究時間,並減輕或解除行政職務(包括學術性的行政職務在內)的負擔。60多年過去了,在克服學術行政化和改革科研管理方面,我國科技界和學術界還面臨十分艱巨的任務,重溫這些前輩專家學者發自肺腑的諫言,仍有振聾發聵之感,值得人們深思。

本文轉自公眾號「科學春秋」,僅代表作者觀點,供讀者參考。


北京文津街3號從1950年到1966年是中國科學院的院部所在,而北京飯店則是中科院學部成立大會(1955)和第二次學部委員大會(1957)的會場,因而在會議期間被一些學部委員視為代表學部或學部大會。1957年5月下旬第2次學部委員大會,院領導遵照黨中央的部署,發動與會專家多提意見。會議的氣氛特別熱烈,不少專家就學部的定位、中科院體制、中科院與高校等其他科研系統的關係等問題提出了一系列的意見。這些意見大都發表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重要報刊上,現在已成為我們了解當時科技界狀況的一手資料。這裡僅就討論的焦點問題之一,即如何處理中科院的行政領導與學術領導的關係(可稱之為文津街3號與北京飯店之爭),以及科研管理等問題的討論,作一些簡單的介紹。其中的一些討論,至今仍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他批評科學院階層森嚴,以「長」為貴,不以研究人員才力為尊。他說:」現在科學院中不但最高科學行政領導,就是各所內若干所長副所長也是因為多年不做研究工作,甚而至於多年不能閱讀各國的科學報告。我深恐他們鑑於院內甚多以資格或社會活動求得名位,並非以才力及研究成績而受尊崇,同時院中也不要求做研究工作,於是便安於『長』的位置,可希逐漸增高資格,一方面也樂於社會活動,藉以求名。這種現象和風氣如果長期存在的話,我們如何能有希望提高科學水平,如何能向科學進軍!」他提出:「萬勿以『長』為尊,必須以研究成績為重,勿以老資格而應以才力為貴。最好恢復從前的條例,即以研究員為主體,研究員才可兼所長或院長。切實減少科學家的社會政治活動(二)切實保證每年固定的研究時間,並減輕或解除行政職務(包括學術性的行政職務在內)的負擔

▍關於科研領導體制

著名植物生理學家湯佩松(1903-2001)在生物學部的會議上放炮最響,他針對科學院的體制問題發表意見說:「科學院分成了兩部分,一部分人在專門搞『科學』,而另一部分人則在『辦院』。辦院的人辛辛苦苦,關著門搞,搞得機構重疊,形成了牆。這些人在領導誰呢?不僅不能領導全國,恐怕院內各所也未領導好。另一種領導需要拿出工作,來讓人家看齊,而不是發號施令。這種領導不在文津街3號,而在這兒——全體學部委員。我希望有人在大會發言時提醒一下文津街3號的先生們,領導全國的科學院不在文津街,而在北京飯店——學部大會。……領導科學不要做行政領導,而是要每年召開一次學部委員會,由院長做一個報告,向全國人民指出全世界的科學水平,我國的科學水平和急需要發展的學科,這就是中國科學院的任務。做過這個報告的院長,應當是由大家推舉出的,真正做研究工作的人,而不是空喊口號的人。」

(當年《光明日報》關於學術領導問題爭議的報導)

著名的實驗生物學家朱洗(1900-1962)也對領導體制和管理問題提了些意見,他說:「領導不是內行,不能順利地進行工作。科學院要不是在過去中研、北研的基礎上繼承下來,現在也不知道會鬧成什麼樣子。」

植物生理所所長羅宗洛(1898-1978)也對領導體制有意見,他說:「院務常務會議是傀儡,學部是裝飾品,去年報載成立北京植物生理研究室,問竺可楨、童第周、貝時璋等,都不知道。」

醫學家吳英愷(1910-2003)建議加強學部委員等專家的權力,他指出:「以解放初期民主黨派參加國家大事的姿態來參加科學領導活動,是不夠的。學部委員的權力要加大,要起監督與推動作用。

地質學家張文佑(1909-1985)說:「院務會議局長參加,所長不參加,院與所的情況怎麼能聯繫起來?」

1955年回國的化冶所副研楊紀珂(1921-2015)說:「做官的人以為科學的發展必須在會議中產生。我們認為必須在實驗室中做。現在官風壓到了學風。……秘書長很多是黨員,各所還有副所長,把科學家像牛一樣牽了鼻子走,用意是幫助科學家,到底幫助沒有?我不知道。」

瀋陽金屬所所長李薰(1913-1983)說:「科學院是外行領導內行,任務與能力矛盾。科學院有宗派主義,為了加強領導,就加人,但量不能勝質。秘書長有很多個,做太上局長。官僚主義,忙於開會,不做實際工作。」

哲學所副所長金嶽霖(1895-1984)建議:「(1)學部大會應在院部之上,好像人代大會,院部是經常辦事機構。(2)院部要加強各學部,其他各局廳合併成一個總辦公室即可。(3)學部常委應選舉輪流擔任,兩年一次,當選者脫產,以免掛名不做事。」

中國科學院第二次學部委員大會現場

著名化學家黃鳴龍(1898-1979)主張由研究員輪流出任院長和所長。他批評科學院階層森嚴,以「長」為貴,不以研究人員才力為尊。他說:」現在科學院中不但最高科學行政領導,就是各所內若干所長副所長也是因為多年不做研究工作,甚而至於多年不能閱讀各國的科學報告。我深恐他們鑑於院內甚多以資格或社會活動求得名位,並非以才力及研究成績而受尊崇,同時院中也不要求做研究工作,於是便安於『長』的位置,可希逐漸增高資格,一方面也樂於社會活動,藉以求名。這種現象和風氣如果長期存在的話,我們如何能有希望提高科學水平,如何能向科學進軍!」他提出:「萬勿以『長』為尊,必須以研究成績為重,勿以老資格而應以才力為貴。最好恢復從前的條例,即以研究員為主體,研究員才可兼所長或院長。最好照從前德國各大學的辦法(現在各地如何不得而知),即大學中以教授為尊,至若校長是各教授輪流兼任的,任期三年。」

▍關於科研管理

朱洗指出:「院內有一套龐大的行政機構,忙亂得很,但做的工作不多,形成文牘主義與官僚主義,而下面也窮於應付。只要一個人在誠心誠意地為科學服務,則領導不檢查也無關係。現在的情況是領導上相信科學家不夠。院應該相信所,所相信工作組,工作組相信每一個工作同志。……行政人員可大大減少,人多了反而更亂。」

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1904-1998)認為科學院需要「精兵簡政」,他說:「這幾年來,科學工作者中間有一個普遍的感覺:時間不夠用。時間哪裡去了?……很忙,但是忙不出一個名堂。老是在圍繞研究工作打轉,可沒有足夠的時間用在研究工作本身上。為什麼呢?工作開始之前有一套:計劃,布置,推動。工作了不久之後又有一套:檢查,總結,匯報。接著又要重計劃,重布置,如是周而復始。總結有年度總結,半年總結,過去還有季度總結。匯報,在不久之前,學術秘書處要每月匯報,學部要半月匯報,有時候還要到院務常委會議去做大匯報。檢查,除了為總結作準備的檢查外,每來一個重要的學習或是運動,也都要結合著檢查工作。……就因為形式主義地進行這些工作,就形成了開會多,填表多,寫文件多,繁文縟節佔去了不少應該用在研究工作上的時間,並且打亂了研究工作所必需的穩定的進程。……總之,科學院機構龐大,人員多,花樣多,可是效率不高。……這次學部會議上要討論科學院的體制問題,是不是可以從「精兵簡政」這方面著想,做到(1)機構靈活,(2)人地相宜,(3)明確責任,(4)減少繁文縟節。要是能根據這幾條原則辦事,我相信科學院工作效率是能大大提高的。」

黃鳴龍也認為,黨和政府對科學院十分信任,但「院裡仍不免教條主義和官僚主義,致使科學家費去無數的寶貴時間參加不可實行的會議,做了無數的不能照做不能準確的計劃(因為時間、人員、工具、經費都不能掌握)」。他舉例說:「去年院中竟限令我們幾天內完成十二年科學計劃草案(到後來才由國務院延長几個月),我當時即大聲疾呼不可如此馬虎行事,但院中置若罔聞。」他指出:「種種偏差出之於不懂科學的幹部尚可原諒,但是出之於有職有權的極易向黨政建議及糾正偏差的曾走上過科學路線的自然科學行政領導人員,實在令人難解,是不是明知故眜一意迎合我不敢斷言,不過我想我總可以拿此來相勸勉。假如覺得我的建議和批評有不合理和太主觀的地方,請勿視為惡意或認為牢騷。」

此次會議上,體制問題一時難以解決,但對大家都深有同感的保障科研時間問題,在此次大會的第二次全體會議,通過了千家駒(1909-2002)等27位學部委員提出的一項提請院部採取具體措施以保證學部委員及其他高級研究人員有充分時間進行科學研究的提案,並同意將該提案送請國務院研究辦理。該提案建議院部與有關部門協商,採取適當措施,建立必要的制度,以保證每一學部委員及其他高級研究人員均有充分時間從事研究工作。其中提出的辦法包括:

(一)與統戰部及其他有關方面協商,切實減少科學家的社會政治活動。具體辦法是:

(1)人民代表或政協委員,不論全國的或地方的,每人總共至多擔任一職;

(2)外賓招待工作,每人以一個方面的對象為限,應堅決改變過去將此項工作集中於少數人的情況,赴車站、飛機場迎送外賓,應儘量減少派科學家前去;

(3)對於科學家,應儘量減少他們不必要的集會,有些大報告(如布置某項運動的動員大會,人代、政協會議的傳達報告會等)可用書面文件代替者,即分發文件,而不必舉行大會;

(4)經常性社會活動的集會,應嚴格規定在每周的一定日期舉行;

(5)臨時性的集會,在通知上應寫明會議內容,科學家認為沒有十分必要參加的,或已參加過類似性質會議的,可以不參加;

(6)開會及做大報告時間應予嚴格限制,開會一般最多以三小時為限,做大報告以二小時為限;那種內容貧乏、空話連篇或背誦文件的報告,聽眾有隨時退席的自由;

(7)對於60歲以上的老科學家,最好解除其一切行政職務,讓他們利用自己僅有的十年二十年寫出他們所知道的東西。

(二)切實保證每年固定的研究時間,並減輕或解除行政職務(包括學術性的行政職務在內)的負擔,其辦法如下:

(1)每一學部委員或其他擔任行政職務的高級研究人員,每年至少應有六個月連續研究的時間或上下半年各有三個月連續研究的時間,在此期間,他們應被允許不參加其他任何社會政治活動(可向有關方面請假);

(2)科學研究機關、高等學校或國家機關的行政職務,在正副主管人員間,應採取輪流負責制,以保證在每年的固定研究時間內專心從事研究工作;

(3)應該建立工作五年休假進修一年的制度;

(4)對在高等學校擔任教學的學部委員,應避免使他們負擔過多過重的教學任務和指導研究生的任務,以保證他們有必要的研究時間。

專家們的意見很多,有的非常尖銳,這裡就不多摘抄了。從他們的意見看,中科院建立不久,在領導體制和科研管理方面的問題就已相當突出。本來建立學部是要發揮專家的學術領導作用,但由於那時從上到下執行知識分子政策都比較左,對科學家並不放心,學部的性質和定位因此難以明確,沒有從體制上解決好行政領導與學術領導的關係。實際上這些問題也引起了院黨組的高度關注,曾期望通過制訂院章加以明確和解決。但一個多月後就轉入了反右運動,學部大會上的許多意見遭到嚴厲的批判。儘管由於院黨組有意保護科學家過關,絕大多數專家沒有因為這些意見被打成右派,但他們反映的問題也不再受到重視。在後來的半個多世紀裡,一些根本性的問題再也沒有觸及過,致使有的問題甚至延續至今。

當然,關於我國學術治理體制的問題,在當時和如今都不是科學院一家的爭議,事實上,這一問題在某些系統更為突出,但身處其中的科學家們卻鮮有表達意見的機會。第二次學部委員大會過去60年了,但在協調行政系統與學術系統的關係、克服學術行政化和改革科研管理方面,我國科技界和學術界還面臨著十分艱巨的任務。在當今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勢下,重溫這些前輩專家學者發自肺腑的諫言,仍有振聾發聵之感,值得人們深思。


—《文化縱橫》8月新刊目錄 —

▍域外

美國:重回「分裂之家」?

吳 雙
▍特稿

01.21世紀之惑——疫情危機與當代資本主義問答

李 陀

▍封面選題:疫情改變中國與世界

02.疫情危機與中國思想界的任務

柯貴福 鄭 濤

03.世界的「去中心化」:霸權的危機與不確定的未來

魏南枝

04.美國長期金融資本向何處去?

唐毅南

05.多難興盟?——新冠疫情與歐盟的秩序危機

章永樂

06.新冠疫情與中國改革

趙鼎新

07.上下聯動:全球化的「義烏模式」

錢霖亮

▍天下

08.在西方講中國哲學

孫向晨

▍公益理論與公益實踐

09.公益的「中國式合作」道路——陝西婦女研究會的實踐經驗

高小賢

10.本土傳統慈善文化的價值與反思——以汕頭存心善堂為例
韓俊魁

▍重述世界史

11.西方工業文化中的「國家理由」

嚴 鵬

▍城市政治經濟學

12.城市病是一種什麼病?

譚縱波

▍觀念

13.小康語義的歷史變遷與現代啟示

張 文


本文轉自公眾號「科學春秋」,原標題為《中國頂級科學家關於學術體制的諫言:60年前的遠見》。本文部分內容曾以「文津街3號與北京飯店之爭」為題發表於2015年8月21日《中國科學報》。此次發布,作者作了增補和修訂。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敬請聯繫刪除。歡迎個人分享,媒體轉載請聯繫版權方。

相關焦點

  • 60年前的遠見:中國頂級科學家對科研體制的諫言
    近日,科學家座談會在京召開,再次強調依靠改革激發科技創新活力。作為科技創新的主力,現實中科學家不僅要攻克專業性的科研難題,還要處理與之相關的各種關係,因而能否形成良好的科技體制,對科技創新影響重大。科學家座談會提出,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有效釋放巨大的創新潛能,堅決破除「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部分回應了這一問題。那麼在科學家們看來,科技創新需要什麼樣的體制呢?
  • 60年前的遠見:當時頂級科學家就對科研體制提出諫言
    近日,科學家座談會在京召開,再次強調依靠改革激發科技創新活力。作為科技創新的主力,現實中科學家不僅要攻克專業性的科研難題,還要處理與之相關的各種關係,因而能否形成良好的科技體制,對科技創新影響重大。科學家座談會提出,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有效釋放巨大的創新潛能,堅決破除「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部分回應了這一問題。那麼在科學家們看來,科技創新需要什麼樣的體制呢?
  • 文津街3號與北京飯店之爭:60年前中國科學家對科研體制的諫言
    其中,圍繞學術體制和科研管理關係的討論,尤為熱烈。部分科學家主張,要在科研上取得突破,前提就是妥善處理行政和學術的關係,「萬勿以『長』為尊,必須以研究成績為重,勿以老資格而應以才力為貴」。他們建議,切實減少科學家的社會政治活動,保證每年固定的研究時間,並減輕或解除行政職務(包括學術性的行政職務在內)的負擔。
  • 他40年前大膽諫言讓鄧小平一錘定音:今年恢復高考-鄧小平,劉西堯...
    原標題:40年前,他的大膽諫言讓鄧小平一錘定音:「今年就恢復高考!」  每年此時,社會和媒體的注意力都會集中於中國人最重要的考試---高考。而今年恰逢恢復高考制度40周年,與高考有關的人和事更是鋪天蓋地。然而,有一個人,最應該被關注,最值得被致敬。40年前,在鄧小平親自主持召開的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上,他大膽諫言,鄧小平當場拍板恢復高考。他是誰?
  • 多地落實科技體制改革 這些前沿科技將影響生活
    在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實施中,不少地方還提出一些具體領域的目標及時間表。河北提出,2017年逐漸實現與京津創新券相互銜接、統籌使用,將在2017年前落實科研事業單位在編制管理、人員聘用、職稱評定、績效工資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權。2月1日15時29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丙運載火箭(及遠徵一號上面級)成功發射第21顆北鬥導航衛星。
  • 世界頂級科學家助力雙迪科研事業
    珍奧集團與雙迪股份創辦人、榮譽董事長陳玉松為他們頒發了榮譽證書,公司龐大的「科研後援團」裡又增加了一位世界頂級科學家。2002年7月22日,因發現核酸的生物轉換過程而獲諾貝爾獎的美國科學家理察•羅伯茨博士來到珍奧為新落成的科技館揭幕,成為第一個造訪珍奧和雙迪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 為何1000名頂級科學家皈依中國?日本國寶級科學家道出真相
    1074位世界頂級科學家皈依我國據統計,從2018年以來,已經有1074名頂級海外科學家到我國進行科研工作,其中人數最多的就是日本。從日本外務省的數據來看,長居中國展開科研的日本頂尖科學家同比上漲25%,他們在我國各大高校、研究院,成為我國科研事業發展的得力助手。
  • 一名在美頂級華裔科學家歸國
    至今為止,他在國際頂級期刊和會議發表論文300多篇,3次獲得計算機視覺領域最高獎項「馬爾獎」,是華人AI領域的頂級學者。可以說,近幾個月來,中國留學生及科研人員在美國屢遭針對的現象層出不窮,甚至一些中國籍科學家和美籍華裔科學家接連遭到美國高校解聘,以至於在學術界造成了一種恐懼不確定的氣氛。
  • 《文化縱橫》入選CSSCI來源期刊目錄(2019-2020)
    本刊訊:2019年3月25日,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正式發布了新版CSSCI來源期刊目錄,《文化縱橫》被列入《中文社會科學引文(CSSCI)來源期刊及集刊(2019-2020)目錄》,成為南大核心期刊來源期刊。
  • 川普「助力」頂級華裔科學家歸國,或將引爆頂級人才歸國潮
    至今為止,他在國際頂級期刊和會議發表論文300多篇,3次獲得計算機視覺領域最高獎項「馬爾獎」,是華人AI領域的頂級學者。可以說,近幾個月來,中國留學生及科研人員在美國屢遭針對的現象層出不窮,甚至一些中國籍科學家和美籍華裔科學家接連遭到美國高校解聘,以至於在學術界造成了一種恐懼不確定的氣氛。
  • 全球頂級科學家名單出爐:美國2650人,英國514人,中國多少人?
    一般來說,科學家發表論文後,會被資料庫收錄,而其他研究學者可以通過檢索來獲取信息,如果引用了這篇論文,那此篇論文的作者就被稱之為被引科學家。如果一個科學家發表的論文被引用的次數很多,在一定意義上說明這篇論文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而這個科學家也能被稱之為頂級科學家了。
  • 「三去」能否破解科研事業單位體制難題?
    全國政協委員劉尚希建議去行政化、去編制化、去預算化「三去」能否破解科研事業單位體制難題?文章導讀: 「三去」在現實中是否具有可行性?討論多年的科研事業單位體制問題,是否會成為事業單位創新改革的新起點?《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王紅茹 | 北京報導責編:周琦(本文刊發於《中國經濟周刊》2018年第13期)科研事業單位要不要打破原有的體制,一直是全面深化改革中頗具爭議的話題。
  • 世界頂級科學家名單:美國2639人,日本294人,中國數字讓人欣喜
    中國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上下五千年多少投身於科學界的科學家給人類帶來多少方便的東西。反觀美國從建國到現在也不過是短短的200多年歷史。可是它的經濟水平一直在世界前列,不管從哪個方面來說,美國在世界上都是數一數二的大國。
  • 全球頂級科學家名單:美國2650人,英國514人,那麼中國到底多少人?
    2020年11月18日,科睿唯安發布了權威的2020年度高被引科學家名單。一般來說,科學家發表論文後,會被資料庫收錄,而其他研究學者可以通過檢索來獲取信息,如果引用了這篇論文,那此篇論文的作者就被稱之為被引科學家。如果一個科學家發表的論文被引用的次數很多,在一定意義上說明這篇論文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而這個科學家也能被稱之為頂級科學家了。
  • 又一名頂級華裔科學家歸國,多虧了川普的「助力」
    但一切的根源,只不過是因為,他來美國留學是接受了中國教育機構提供的獎學金。可以說,近幾個月來,中國留學生及科研人員在美國屢遭針對的現象層出不窮,甚至一些中國籍科學家和美籍華裔科學家接連遭到美國高校解聘,以至於在學術界造成了一種恐懼不確定的氣氛。
  • 全球頂級科學家名單出爐,美國616人,英國55人,中國的是多少?
    教育是國之重器,科技是發展的根本,兩者是相輔相成的,不過想要發展成大國並非一朝一夕就能夠完成的,這需要漫長的時間去探索,18世紀60年代,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蒸汽機的出現,讓世界跨入了動力時代。英國在工業革命的推動下,也一步步成為了海上強國。第二次工業革命讓西方列強一共跨入了電氣時代,在擁有強大的鐵艦槍炮下,西方列強四處侵佔殖民地。
  • 中美日頂級科學家對比:日本280人,美國580人,中國多少人
    我們知道,一個國家科學家的數量決定了一個國家科研水平的高低,同時也和國家的全民教育的水平相關。我們都知道美國是世界上綜合國力最強的國家,是因為他們的科研實力,高尖端技術在全球都屬於領先地位。許多人就好奇美國有多少名科學家呢?據有關研究機構表明,美國是全球涉及到科研領域最廣,科研人數最多的國家。
  • 如何全面發展地看待中國的科研實力
    第一個重要的科研能力指標:世界三大科學期刊nature2014年根據最權威的68種科研雜誌論文權重,推出基於大學科研機構和國家分類的自然指數,中國2014年nature指數排名只相當於美國的28%,今年就已經達到美國的70%。中國將在二到三年內超越美國。
  • 哥大研究員趙鳳嫻:與新冠病毒抗爭,科學家的遠見直指國際合作
    本期邀請的嘉賓是美國華人女科學家,哥倫比亞大學研究員趙鳳嫻博士。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上海人,17年前,她促成國際知名傳染病專家利普金教授前往北京協助抗擊非典疫情;17年後,她對接美國知名病毒學家特赫特教授助力中國應對新冠疫情。美國「病毒獵手」利普金教授不幸感染新冠疫情後目前情況如何?美國民眾對於新冠疫情的防護意識有徹底性的轉變嗎?
  • 今日頭條馬維英入選全球計算機TOP100頂級科學家,成中國科技企業...
    近日,Guide2Research公布了2018年計算機科學與電子領域頂級科學家排名。其中今日頭條人工智慧實驗室主任馬維英是國內唯一一位入選TOP100的產業科學家,全球排名86,甚至一度高於facebook前人工智慧實驗室負責人Yann LeCun(該榜單為實時排名)。該排名是基於 Google Scholar 和 DBLP 提供的 H-index 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