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去」能否破解科研事業單位體制難題?

2020-12-04 中國日報網

全國政協委員劉尚希建議去行政化、去編制化、去預算化

「三去」能否破解科研事業單位體制難題?

文章導讀: 「三去」在現實中是否具有可行性?討論多年的科研事業單位體制問題,是否會成為事業單位創新改革的新起點?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王紅茹 | 北京報導

責編:周琦

(本文刊發於《中國經濟周刊》2018年第13期)

科研事業單位要不要打破原有的體制,一直是全面深化改革中頗具爭議的話題。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提出,在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近年來雖出臺有針對科研事業單位的激勵政策,但由於其主體定位不明確,各種管制要求較多,激勵政策效果一般。他建議,打破科研事業單位體制,以「三去」 (去行政化、去編制化、去預算化)重塑科研事業單位體制。

「三去」在現實中是否具有可行性?討論多年的科研事業單位體制問題,是否會成為事業單位創新改革的新起點?

一些現行政策落地存在困難

北京某科研單位研究員張霖(化名),因上級機關要求嚴控行政機關出國人次,所屬科研單位一併納入出國人次控制範圍,在前往非洲參加學術研討會的審批中遇阻。「如果要避免被劃入出國人次控制範圍,必須走一個認證程序,到相關政府部門去證明所在單位是科研單位。」張霖說。

其實,從政策層面,國家對出國進行學術交流的科研人員的限制並不嚴格。2016年中共中央辦公廳等6部門印發的《關於加強和改進教學科研人員因公臨時出國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教學科研人員出國開展學術交流合作年度計劃,由各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負責管理,並按外事審批權限報備,不列入國家工作人員因公臨時出國批次限量管理範圍。

張霖的經歷僅是科研事業單位諸多政策無法真正落實的案例之一。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不斷強調人才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第一資源的重要性,從中央到國務院各部委,分別出臺了多份文件。

劉尚希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單就人才政策而言,從中央層面涉及全局的有10多份,在地方層面則多達數十項。

這些政策對我國人才發展和科教事業的興旺無疑是利好,但是在劉尚希看來,由於目前事業單位的定位及其宏觀管理體制未進行全面深化改革,這些利好政策在落地過程中依舊存在一定困難。

我國科研事業單位改革自1985年啟動,至今已33年,最近的一次改革是2011年推進的事業單位分類改革。

2011年,黨中央、國務院公布了《關於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的指導意見》,要求到2020年,建立起功能明確、治理完善、運行高效、監督有力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業內人士認為,此次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的目的,主要是為破解一些事業單位功能定位不清、政事不分、事企不分、機制不活的問題。

張霖說,在此次事業單位分類改革中,他所在的科研單位報的是公益二類,「但是至今也沒有下發通知認定我們單位是公益二類,可以說是不了了之。」

科研事業單位改革難在體制?

對科研事業單位而言,是否被認定為公益類事業單位,以及被劃分為公益一類還是二類,直接決定著其以後的發展戰略、科研經費來源、人員經費和相應的福利待遇等事項。但是,分類改革遲遲不能落實,難在哪裡?

「改革難就難在體制。體制是根本,沒有事業單位管理體制的突破,再好的政策都可能陷入『空轉』。」劉尚希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當前,科研事業單位雖然嘗試了一些改革試點,也有個別科研事業單位主動改革探索,但在既有體制環境下,改革的難度較大。

業內人士介紹,科研院所雖然被稱為事業單位,但從性質上看,它既不是授權運作的行政組織,也不是利潤導向的經濟組織,而是屬於廣義的社會組織。與民辦社會組織相比,科研事業單位屬於公立,雖然在所有制屬性上不同,但在社會屬性上一致,都是公益導向的社會組織。

作為公益導向的社會組織,能否有經營性收益?

「當然可以有經營性收益,只是利潤不能分配給投資人,只能用於公益目的。國外出現了『社會企業』這種新型組織形式,界於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之間,以商業方式存在,但以公益為目的。這對我國科研事業單位這類創新主體來說有借鑑意義。」劉尚希說。

專家建議立法確定科研事業單位法人主體地位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深化事業單位改革,強化公益屬性,推進政事分開、事企分開、管辦分離。

在此政策導向下,劉尚希建議,科研事業單位作為社會主體,應回歸其社會本位,並通過立法確立其法人主體地位。這就需要「三去」——去行政化、去編制化、去預算化,以重塑我國科研事業單位管理體制。

去行政化,即從政府體系中剝離出來。劉尚希認為,應把科研事業單位作為公立社會組織來管理,依法自治,按照事業單位的社會屬性,落實事業單位的法人自主權。作為公立的社會組織,事業單位與民辦社會組織都屬於社會主體,其法律地位應平等。「這就像國企與民企都是市場主體一樣,僅僅是所有制不同,這樣能真正解放和激發社會活力。」

去編制化,即破除身份差異。劉尚希認為,把科研事業單位從編制體系中剝離出來,讓科研人員從「政府人」變成「社會人」,可以為科研人員合理流動,實現產、學、研深度融合掃除障礙,為人才發展創造良好的體制環境。

「行政審批下的編制已經成為科研院所的羈絆,事業編身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科研人員創新創業的潛力。一個單位內存在編制內外的身份,也造成同工不同酬、機會不公,不能調動所有人的積極性,等於浪費了部分人力資源和人才。在大力推進全員聘任制的條件下,編制的負面作用逐漸顯露。」劉尚希認為,傳統的編制化管理在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後,已不太適應科研院所的發展。

去預算化,即從「預算單位」轉變為「補助單位」。在劉尚希看來,作為自治的法人主體,科研事業單位應從政府的部門預算管理體系中剝離,使科研事業單位從「預算單位」轉變為「補助單位」,徹底解決因「預算單位」身份而導致的資金使用束縛。政府的財政管理從直接變為間接,主要通過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內控機制來實現推動創新。

「凡是有利於激發創新活力的資金使用方式方法都可以嘗試,也可以探索以事定費、購買服務、專項補助相結合的財政補助機制。」劉尚希說。

相關焦點

  • 劉尚希:科研事業單位的改革有助於激發人才積極性和創造性
    劉尚希建議,要加快科研事業單位的改革,把人才的積極性、創造性充分地釋放出來。  首先關於科研事業單位加快改革的問題。現在科研事業單位的改革進程比較緩慢,科研事業單位的體制,還是隸屬於政府的某個部門,是有行政級別、有編制的,這對人才的發展、對創新是一種束縛。如何與當前科教興國、創新驅動的發展戰略相適應?那就是要加快科研事業單位的改革,把人才的積極性、創造性充分地釋放出來。  其次是就業方面的問題。
  • 國家三部門牽頭,70家單位協作,誓要破解晶片「卡脖子」難題!
    國家三部門牽頭,70家單位協作,誓要破解晶片「卡脖子」難題!以前晶片領域需求最大的場景是在手機和電腦上。一部手機大概需要數十個晶片,一臺電腦的晶片數量更是超乎想像。如今晶片行業需求端又增添了一個重要場景——智能汽車。
  • 北大科研團隊破解碳納米管應用難題
    原標題:北大科研團隊破解碳納米管應用難題 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李彥教授課題組在單壁碳納米管手性可控生長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該成果日前在《自然》雜誌上發表。
  • 中國經濟新動能|創新驅動要破解科技轉化的「卡脖子」難題
    尤其是,絕大部分由高校與科研院所創造的科研產出和發明專利,實際上都處於「鎖在抽屜裡」「躺在書架上」的沉睡狀態。據國家知識產權局戰略規劃司發布的《2019年中國專利調查報告》,高校和科研單位有效專利實施率分別為13.8%和38%,產業化率分別為3.7%和18.3%,遠低於企業的63.7%和45.2%。
  • 缺醫生、「唯論文論」……這些痼疾能否被破解?
    原標題:缺醫生、「唯論文論」……這些痼疾能否被破解?——透視《關於加快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 新華社北京9月28日電(記者屈婷、林苗苗)培養優秀的醫學人才是中國醫療衛生事業的根基工作。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於加快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對優化醫學學科專業結構、推進醫學與多學科深度交叉融合、提升醫學人才培養質量和醫學科研創新能力等方面做出全面部署。 在諸多改革新舉措下,缺醫生、「唯論文論」……這些長期困擾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的痼疾能否被破解?
  • 60年前的遠見:中國頂級科學家對科研體制的諫言
    作為科技創新的主力,現實中科學家不僅要攻克專業性的科研難題,還要處理與之相關的各種關係,因而能否形成良好的科技體制,對科技創新影響重大。科學家座談會提出,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有效釋放巨大的創新潛能,堅決破除「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部分回應了這一問題。那麼在科學家們看來,科技創新需要什麼樣的體制呢?
  • 科學家藉助超級計算機來破解著名數學難題
    科學家藉助超級計算機來破解著名數學難題 原標題:   【環球科技綜合報導】據國外媒體報導,一個由美英兩國三名計算機專家組成的研究團隊最近宣稱他們證明了「畢氏三元數問題(Pythagorean triples problem)」。
  • 山東市縣兩級事業單位今年按績效考核 劃分為A、B、C三個等級
    記者7月8日從省編辦獲悉,為破解事業單位監督管理難題,提高公益服務質量和效率,我省在全國率先推行事業單位績效考核制度,年底前全省市縣兩級事業單位將實現績效考核。 早在2011年,東營市就開始進行事業單位績效考核試點,目前已對教育、衛生、農業、城市管理系統和副縣級以上共204個事業單位開展績效考核。
  • 全國事業單位改革拿出時間表 強化公益屬性
    這項涉及包括離退休人員在內的4000萬「事業人」的改革,終於正式開閘。  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秘書長、國家行政學院汪玉凱教授說:「經過了長期的醞釀、準備、調整,國家層面的中長期改革指導意見將對下一步中國事業單位改革起到重要的宏觀性、綱領性、指導性作用。」
  • 野生動植物保護|國內外專家匯智聚力破解海南長臂猿種族存續密碼
    本號訊(9月3日)近日小編獲悉,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自組建以來,邀請國內外一流專家團隊成立聯合攻關課題組,從物種種群數量的動態變化、棲息地保護、保護威脅因素等多方面開展科研工作,正努力破解海南長臂猿種族存續密碼。
  • 從新財防12號文看軍工科研事業單位科研費管理的挑戰和新思路
    這些改變對軍工科研事業單位的科研費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戰,同時也意味著新的機遇。軍工科研事業單位應把握好新財防12號文出臺的時機,優化自身的科研費管理流程和方式方法,更好地完成科研項目對經費管理的任務。例如,原財防〔2008〕11 號文規定,全額財政補助單位的項目概算中不得列支工資費[1],但在實際工作中,由於事業單位的財政補助收入並不能全額彌補事業單位工資總額,所以科研費的核算中會包含工資費抵減財政補助收入後的餘額,這部分費用通常通過分攤計入科研項目的工資及勞務費。
  • 院士助力兩彈一星事業,破解世界難題,受國務院邀請登上天安門
    他,輾轉求學,15歲考入大學,成為全校年紀最小的學生;他,精忠報國,屢次攻克科技難題,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立下汗馬功勞;他,矢志不渝,85歲高齡仍堅守科研一線,將"材料報國,追求第一"作為自己一生的信條。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學葛昌純教授。葛昌純,中共黨員,1949年考入國立唐山工學院(即唐山交通大學)礦冶系。
  • 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面試熱點:如何破除垃圾分類「破袋難」
    【導讀】寧夏華圖事業單位考試網同步寧夏華圖發布: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面試熱點:如何破除垃圾分類「破袋難」,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如有疑問請加【2020寧夏事業單位考試交流群匯總】 ,更多資訊請關注寧夏華圖事業單位微信公眾號(nxsyks),寧夏事業單位培訓諮詢電話:0951-6028571 6027571,微信號:ht18295188220   寧夏華圖同步寧夏人事考試中心為大家準備了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面試熱點:如何破除垃圾分類「破袋難」,大家可點擊下方公告預約連結預約
  • 中國數學天才,大三破解世界級難題,22歲破格成中國最年輕正教授
    而今天要說的這個數學天才,年僅22歲就破解了世界性數學難題,他的成就讓世界矚目,他的名字叫劉路。熱愛執著劉路出生於湖南省的一個普通家庭,父母都是上過大學的高知分子,良好的家庭環境培養了他閱讀的愛好。進入大學後,劉路開始研究數理邏輯,相對於其他數學課程,他對此表現特別偏愛,他還是一樣,每到課餘時間就去圖書館,每次都待到深夜。當同學有數學難題請教他時,發現他的思路與其他人不一樣,因為他會找出更簡單的方法來推算和解釋數學題。
  • 大四學生聲稱解決世界數學難題 受到數學界質疑
    11月6日,廣州一家媒體以《60年未解的世界數學難題,「90後」的他破解了》為題,刊發了韶關學院大四學生王驍威破解「世界數學難題」的報導。這是一個原本被視為又一個劉路(22歲破解「西塔潘猜想」,現為中南大學學生)的年輕人。剛被媒體報導時,外界發現兩人有許多相似之處:同樣生於1990年,同樣並非優等生,同樣據媒體稱破解了懸而未決的「世界數學難題」而引起轟動,同樣在國際知名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轟動之後,往往緊跟著的是質疑。
  • 60年前的遠見:當時頂級科學家就對科研體制提出諫言
    作為科技創新的主力,現實中科學家不僅要攻克專業性的科研難題,還要處理與之相關的各種關係,因而能否形成良好的科技體制,對科技創新影響重大。科學家座談會提出,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有效釋放巨大的創新潛能,堅決破除「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部分回應了這一問題。那麼在科學家們看來,科技創新需要什麼樣的體制呢?
  • 體制內單位究竟有什麼魔力?看完這篇就懂了
    聽說在山東,不有三,不考研(研究生)、不考編(事業單位)、不考公(公務員)。大多數父母都極其想讓孩子吃上「國家飯」,但孩子卻又特想逃離體制內,認為「外面」的待遇更好,發展更高。老一代的人認為,穩定是工作最重要的因素,但放到年輕人的眼裡,就變成了安於現狀,不思進取。
  • 2019福建事業單位行測推理判斷解題技巧:三段論解題
    2019福建事業單位行測推理判斷解題技巧:三段論解題 福建事業單位招聘網:提供2019福建事業單位考試試題及答案,包括2019福建事業單位招聘筆試試題及答案、福建事業單位面試試題及答案【導讀】
  • 中國15歲才女破解世界難題,成頂尖科學家,刷新世界對中國的看法
    有這樣一位才女,她在年僅15歲時,就破解了世界難題,一戰成名,成為了頂尖科學家,而她的研究成果也刷新了世界對中國的看法。在父親的薰陶下,談方琳從小就非常喜愛數學,在別的孩子還在糾結加減法的時候,她就已經開始參加各種數學競賽,解答的還都是非常高深的數學難題。
  • 校領導為科研部講授專題黨課
    南開新聞網訊(通訊員 李中 記者 吳軍輝)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加快推進我校科研事業改革創新發展,11月13日,副校長陳軍以「學習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提高科學決策和落實能力」為題為科學技術研究部全體人員講授專題黨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