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醫生、「唯論文論」……這些痼疾能否被破解?

2021-01-20 華聲新聞

原標題:缺醫生、「唯論文論」……這些痼疾能否被破解?——透視《關於加快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

新華社北京9月28日電(記者屈婷、林苗苗)培養優秀的醫學人才是中國醫療衛生事業的根基工作。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於加快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對優化醫學學科專業結構、推進醫學與多學科深度交叉融合、提升醫學人才培養質量和醫學科研創新能力等方面做出全面部署。

在諸多改革新舉措下,缺醫生、「唯論文論」……這些長期困擾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的痼疾能否被破解?

扭轉「重治輕防」 全科醫生和公衛人才成為重點

我國現有30多萬名全科醫生,11.5萬名公共衛生醫師。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驗下,基層醫療衛生防治能力和公共衛生體系建設顯現人才「短板」。

「這暴露出醫學人才培養中的一些結構性問題。」中國醫師協會副會長、中國醫師培訓學院執行院長齊學進說,當前醫學教育領域普遍存在「重治輕防」的現象,尚未完成從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的轉變,迫切需要從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高度,整體性、系統性、協調性推進醫學教育創新發展。

作為分級診療中擔任基層首診的主力軍,全科醫生培養從2011年起步,已形成了較為系統的全科規範化培訓體系。公共衛生人才培養則至今未建立系統化和規範化的院校教育、畢業後教育和繼續醫學教育體系。

意見提出,加大全科醫學人才培養力度;加快高水平公共衛生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專家指出,前者著眼於「力度」,後者著眼於「體系」,反映出改革舉措的問題導向,兼顧近期和長遠發展目標。

例如,意見提出,3年內推動醫學院校普遍成立全科醫學教學組織機構,加強面向全體醫學生的全科醫學教育等。中國醫師協會全科醫師分會會長杜雪平認為這很有必要,「不能讓基層的人在職能上醫防融合了,但教育和資質認定上卻還是分開的。創新發展應考慮培養一批既有臨床資質,也有公共衛生資質的基層醫生。」

對於公衛人才培養,意見提出,依託高水平大學布局建設一批高水平公共衛生學院,並強化預防醫學本科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加強醫學院校與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醫院的醫教研合作,3年內建設30個左右公共衛生實訓示範基地等。

「預防為主、醫防結合,應首先從教育方面推動。」中國醫師協會公共衛生醫師分會常務委員、中國疾控中心研究生院副院長羅會明說,和臨床醫學一樣,公共衛生也是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公共衛生核心能力需要經受實踐的檢驗評估,也必須在實踐中去培養、提高。從國家層面,儘快建立完善的公共衛生醫師規範化培訓制度,現場流行病學培訓(CFETP)等實踐能力培訓是重要一環。

優化人才結構 大幅擴招兒科、麻醉等四類專業研究生

近年來,不少地方醫院缺少兒科、麻醉、感染、重症等專科醫生的情況,引發了擔憂之聲。對此,意見提出,2020年臨床醫學博士專業學位授權單位均須設置麻醉、感染、重症、兒科學科,大幅度擴大麻醉、感染、重症、兒科研究生招生規模。

「對緊缺專業的研究生階段招生給予傾斜和鼓勵,是很好的思路。」全國醫學教育發展中心常務副主任、北京大學醫學部副主任王維民說,從教育規律上看,醫學本科階段側重培養知識全面的通才,研究生階段才是培養專業人才的關鍵時期,只有讓學生在本科基礎厚、研究生專業精,才能對口培養出需要的專業人才。

「高層次複合型醫學人才」是意見對未來人才培養結構指出的一個新方向。意見對此提出,要推進基礎與臨床融通的整合式八年制臨床醫學教育改革,加大政策保障力度,支持八年制醫學專業畢業生進入博士後流動站。

王維民說,以前的醫學教育通常是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專業「各學各的」,缺乏整合,改革就是要把基礎與臨床融通,適當拉長培養時間,對多學科複合人才培養有好處,促進高端醫學人才臨床、科研「兩條腿走路」。

破除「唯論文」傾向 畢業後醫學教育制度迎來突破

我國已經形成醫學院校教育、畢業後教育和繼續醫學教育三個有機銜接的臨床醫學人才培養體系。疫情大考下,醫務人員實戰和掌握新技能的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意見提出,深化住院醫師培訓和繼續醫學教育改革。特別是前者,意見做出非常細化的表述,例如,面向社會招收的培訓對象,在培訓合格當年在醫療機構就業,按應屆畢業生同等對待;住培合格的本科學歷臨床醫生,與碩士研究生同等對待。

「這些規定是臨床實踐導向在人事政策上的具體體現,是畢業後醫學教育制度的重大突破。」齊學進說,隨著改革措施的推進,將有力地扭轉醫學本科畢業生「重研究輕臨床、重學歷輕能力」的誤區,把我國的臨床醫師培訓路徑真正轉到以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為主的正確道路上來。

王維民說,「大國計、大民生、大學科、大專業」的新定位,將對醫學教育的未來產生深遠影響,「作為教育工作者,很關心改革措施下一步的落地,希望能出臺更多執行性強的具體方案。」

相關焦點

  • 破除「SCI至上」「唯論文」痼疾!鼓勵發表"三高論文",這份期刊目錄...
    近日,科技部印發《關於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直指科研評價體系「SCI至上」「唯論文」痼疾,並提出了有針對性、實效性的措施。
  • 教育部答紅星新聞:破除唯論文、唯SCI論,對學術不端堅決零容忍
    現實裡,部分高校仍存在學術不端等現象,而唯論文、唯SCI論等風氣也同樣在高校中有跡可循,如何扭轉科研學風也成了備受關注的話題。就此,雷朝滋在會上回應紅星新聞表示,要堅決破除高校唯論文、唯SCI、唯影響因子論的思想,並堅決要求對學術不端零容忍。
  • 科技日報:國內高校發布「期刊黑名單」,應告別唯論文浮躁風
    在期刊上發表論文,是科研工作者展示研究成果的重要環節。但是,對於科研成果的評價,不能唯發表論,更不能迷信某些「核心期刊」。事實上,被列入「期刊黑名單」的學術期刊;既有國內期刊,也有國際期刊;既有國內機構評選的核心期刊,也有被列入SCI目錄的期刊。這再次說明了一個道理:學術不端問題不分國界,只有多維度、充分地評價學術成果,才能擠掉科研中的水分。
  • 代表委員建言:破除唯論文導向,破除「SCI至上」
    「破除『唯論文』,並不是說讓大家不要寫論文了,而是要破除『以論文論英雄』的人才評價機制,營造正確嚴謹的學術環境,反之則容易滋生諸如買賣論文的不正之風,讓學術不端人員有機可乘。」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葛均波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今年兩會期間,多名科學界和學界的代表委員都提到了破除「唯論文」的不良導向,建立正確科學評價體系。
  • 科技部長:不唯論文,不是講不要論文!鄭強:不唯不等於不講論文
    要寫有價值、高水平的論文,不唯論文不是講不要論文。  科技部在疫情防控中專門組織了中華醫學會的95種期刊交流研究成果,讓國內期刊發揮主導作用。要鼓勵從無到有和非共識研究,加強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技術創新在內的有組織科研,把符合科研規律的方法論和人的科研理念、科研行為、科研方法有機結合。
  • 兩部委發文破除論文「SCI至上」 專家:需警惕關係、人情影響學術評價
    為何「唯論文」等「頑瘴痼疾」難以根除2018年兩院院士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就指出:「人才評價制度不合理,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的現象仍然嚴重」。為此,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先後出臺了《關於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相關部門對工作進行了具體部署,開展了清理「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專項行動。
  • 青島大學4篇學術論文被撤,校方:已做相關取證
    但論文署名作者均未給出個人回應。Life Sciences 官網截圖嚴重的學術不端,腫瘤研究學術論文被撤今年以來,青島大學已有4篇腫瘤研究學術論文陸續被撤回。該研究發現提供了初步的實驗數據,這些數據支持進一步研究Euxanthone在卵巢癌中的治療功效。但是,2020年5月28日,該文章被撤回。青島大學科研教學團隊發表研究發現PIM1可被認為是CRC中潛在的治療靶標,為粗毛豚草素(hispidulin)潛在用於治療CRC提供了實驗基礎。2020年6月13日,該文章被撤稿,主要原因是文章中圖片涉及重複使用。
  • 職稱不再「唯論文」,手握500篇SCI論文網紅教授咋看?
    不唯論文不等於不要論文今年剛剛履新的太原理工大學黨委書記鄭強是一位「網紅教授」,人稱「強哥」。他作為網紅的一個重要標籤是——「論文等身」,他曾在公開場合說,平均每年發表SCI論文33篇,科研經費2300萬元,累計發表SCI論文520多篇。
  • 職稱不再「唯論文」 手握500篇SCI論文網紅教授咋看?
    △ 太原理工大學黨委書記鄭強他認為這份《徵求意見稿》的核心是「不唯」,即從根本上扭轉單一的學術評價方式。「過去我們沒有對科學和學術評價進行實時調整,而是完全依賴於一種標準,所以關鍵的問題不在於論文評價本身。」不唯不等於不講學術論文。論文本身是有其積極的意義和價值,我們不能全盤否定論文評價體系。
  • 評《化學唯資訊理論》:不變量(受精卵)+真隨機=生命、時空
    今天看到一篇搞化學的《唯資訊理論》,我欣賞下面這段話:唯物論、唯心論、唯能論(或唯場論)、唯資訊理論. 美國著名資深物理學家J. Wheeler[5,6]說: 「在我研究物理學的一生中, 它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我篤信萬物由粒子構成(唯物論); 而我把第二階段的信仰叫做萬物由場構成(唯場論).
  • 本科畢業能否寫綜述類論文
    有網友認為「不能」,這樣可以防止本科畢業生論文「划水」,到處粘貼矇混過關;有網友則認為寫好綜述類論文並不容易,要求學生閱讀很多文獻,進行綜合、比較,融入自己的思考,這對鍛鍊本科生的文獻閱讀能力,培養基本的科研能力很重要,比搞一些「高大上」的創新研究更實在。   從網友對這一問題的關注度看,對本科畢業能否寫綜述類論文,確有釐清的必要。
  • 醫學論文造假再被通報!醫生評職稱要改了
    2017年甚至發生過107篇中國醫學論文被國際期刊《腫瘤生物學》一次性撤回的事件,涉及504名全國名校名院醫生。科技部表示,該事件嚴重損害了我國科技界的國際聲譽和廣大科技人員的尊嚴。對於愈演愈烈的論文造假風氣,業內人士普遍認為與唯論文論的評審體系分不開,醫生對此也苦不堪言——既要忙臨床,又要寫論文,身心俱疲之下。
  • 評職稱要論文但別「唯論文」
    對於職稱評審中的論文作用,必須以平常心視之,過度強調與徹底否定都有失偏頗。論文在高校職稱評審話語體系中佔有如此強勢的地位,有一定的合理性。其一,大學不同於中小學,不說研究型大學,就算教學型大學,其教學過程具有創新性、實踐性、科研性,論文是成果的直接反映;其二,相對於其他評價標準,論文也是相對客觀、容易操作、滿足公平底線要求的標準;其三,同樣是教學型教師,會寫論文的往往更加能給學生以更多收穫,更受學生歡迎。論文在高校的職稱評審中成為一個問題,並不在論文本身,而在於它的前面加了一個「唯」字。
  • 在2020,揭露不端、反思「唯論文論」|年終學術事件盤點
    這一年,在豆瓣、微博、知乎等平臺上,一如既往有對「學術不端」的揭露,有的得到處理,有的不了了之;學術評價體系發生轉型,尤其是開始改變「唯論文論」,而學術評價體系將何去何從仍是需要繼續思考的問題;「不升即走」「不發表就淘汰」還是青年教師面臨的挑戰,而「發表論文追熱點」則成為新的話題,學術發表的性別差異也得到關注。
  • 唯理論哲學,斯賓諾莎的實體論,萊布尼茲的單子論
    百家原創作者:顧繡聊歷史大家有沒有了解過唯理論哲學呢?對於唯理論哲學有一些了解的朋友們,那第一個想到的應該是笛卡爾了吧!小編了解到笛卡爾可以稱得上是唯理論哲學的始祖了。但是,今天小編想和大家分享的不是笛卡爾哦!
  • 教育部:「破五唯」不設置「帽子」指標 不將SCI、ESI相關指標作為...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1月3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樊未晨)為貫徹落實《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精神,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近日印發《關於公布〈第五輪學科評估工作方案〉的通知》,擬啟動第五輪學科評估工作,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
  • 教育部:評價科研水平不唯論文和獎項 設置專利轉化等指標
    《工作方案》明確,評價教師不唯學歷和職稱;評價科研水平不唯論文和獎項。評價科研水平不唯論文和獎項,設置「代表性學術著作」「專利轉化」「新藥研發」等指標,進行多維度科研成效評價。在評估整體導向上突出質量、貢獻和特色。強化質量,淡化數量,不設置發表論文數、出版專著數、申請專利數等指標。
  • 論教育研究方法論要擺脫唯實證主義的三個「崇拜」
    論教育研究方法論要擺脫唯實證主義的三個「崇拜」 ——兼談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辯證方法論開展教育研究 2019年02月19日 14:23 來源:《教育發展研究》 作者:姜勇 柳佳煒 字號 關鍵詞:教育研究;實證主義方法論;馬克思主義辯證方法論
  • 教育部出招整治「唯論文」亂象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2月15日電 拿學位要先發論文、招聘晉升評職稱要看論文數、學術高低評價要看SSCI收錄數……這樣的「唯論文」亂象你是否也遭遇過?
  • 職稱不再「唯論文」?手握520餘篇SCI的「網紅教授」鄭強有話說
    逐步規範學術論文指標,論文發表數量、論文引用榜單等僅作為評價參考,不以SCI(科學引文索引)等論文相關指標作為前置條件和判斷的直接依據。 重磅:破「五唯」,不得把SCI、出國經歷等作為限制性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