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上午,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十三五」期間我國高等教育的主要成就。針對我國高校的科研成果,教育部科學技術司司長雷朝滋介紹,在2016~2019年,高校科技經費總額近8千億元,而高校科研經費支撐起了我國80萬碩士和30萬博士研究生的培養。
現實裡,部分高校仍存在學術不端等現象,而唯論文、唯SCI論等風氣也同樣在高校中有跡可循,如何扭轉科研學風也成了備受關注的話題。就此,雷朝滋在會上回應紅星新聞表示,要堅決破除高校唯論文、唯SCI、唯影響因子論的思想,並堅決要求對學術不端零容忍。
▲雷朝滋出席發布會並回答紅星新聞記者提問
教育部:2016~2019年
高校科技經費總額近8千億元
高校是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和創新第一動力結合點,更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雷朝滋在會上介紹,目前我國高校建有60%以上的國家重點實驗室,承擔了80%以上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聚集60%以上的全國高層次人才,高校兩院院士在全國院士總數中佔比超過40%。
據雷朝滋透露,2016~2019年,高校科技經費總額達到7820.8億元。其中,理工農醫類R&D(研發)人員全時當量由23.5萬人年增長至28.94萬人年,增幅23%。從科研成果來看,「十三五」以來,高校獲得70%以上的國家自然科學獎和國家技術發明獎,獲得60%以上的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牽頭完成50%的「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科技成果轉化成效顯著。
「在『十三五』期間,高校科研支撐了280萬碩士和30萬博士研究生的培養。」雷朝滋介紹,根據《2019高校創新能力監測報告》數據,在普通高校中,有53.9%的本科生參與過教師科研課題,12.8%的本科生參加過省部級及以上科技學術大賽;65.0%的研究生參與過企業委託科研項目,20.9%的研究生獨立在全國或國際學術會議上作報告。
高校學術風氣如何扭轉?
教育部:破除唯論文、唯SCI論
前不久,天津大學化工學院教授張裕卿學術造假事件引發輿論關注。事發後,天津大學對張裕卿作出解聘處理。
那麼,高校科研工作中存在的學術風氣不正等問題該如何糾正?就此,雷朝滋在會上回應紅星新聞記者稱,要健全科研誠信機制,對學術不端行為實行零容忍高壓態勢,對查實的嚴肅處理,絕不姑息。同時,還需加強對科學道德、學術不端、科技倫理的理論研究,完善科研誠信制度建設,持續推進高校學風建設「三落實、三公開」。
實際上,教育部此前已針對高校科技工作提出了「轉學風、提質量」的攻堅行動。對於該行動的實施原因,雷朝滋在會上告訴紅星新聞,高校科技創新雖取得巨大成就,但對標對標世界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建設目標任務的要求,還是存在明顯的短板和不足。
如何彌補當下高校科技創新中的短板不足?雷朝滋表示,高校需要深化高校科技評價改革,樹立正確的政策導向。他介紹稱,教育部此前先後出臺了《關於提升高校專利質量 促進轉化運用的若干意見》《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就是為提高專利質量擠專利水分、擠專利泡沫,目的是促進成果轉化,提升專利轉化率。
雷朝滋強調:「要破除SCI至上,特別是破除唯數量、唯論文、唯SCI、唯影響因子論的思想觀念,倡導潛心學問、水到渠成的科研生態文化。」
紅星新聞記者 趙倩 實習記者 楊雨奇 北京報導
編輯 陳怡西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