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答紅星新聞:破除唯論文、唯SCI論,對學術不端堅決零容忍

2020-12-05 紅星新聞

12月3日上午,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十三五」期間我國高等教育的主要成就。針對我國高校的科研成果,教育部科學技術司司長雷朝滋介紹,在2016~2019年,高校科技經費總額近8千億元,而高校科研經費支撐起了我國80萬碩士和30萬博士研究生的培養。

現實裡,部分高校仍存在學術不端等現象,而唯論文、唯SCI論等風氣也同樣在高校中有跡可循,如何扭轉科研學風也成了備受關注的話題。就此,雷朝滋在會上回應紅星新聞表示,要堅決破除高校唯論文、唯SCI、唯影響因子論的思想,並堅決要求對學術不端零容忍。

▲雷朝滋出席發布會並回答紅星新聞記者提問

教育部:2016~2019年

高校科技經費總額近8千億元

高校是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和創新第一動力結合點,更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雷朝滋在會上介紹,目前我國高校建有60%以上的國家重點實驗室,承擔了80%以上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聚集60%以上的全國高層次人才,高校兩院院士在全國院士總數中佔比超過40%。

據雷朝滋透露,2016~2019年,高校科技經費總額達到7820.8億元。其中,理工農醫類R&D(研發)人員全時當量由23.5萬人年增長至28.94萬人年,增幅23%。從科研成果來看,「十三五」以來,高校獲得70%以上的國家自然科學獎和國家技術發明獎,獲得60%以上的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牽頭完成50%的「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科技成果轉化成效顯著。

「在『十三五』期間,高校科研支撐了280萬碩士和30萬博士研究生的培養。」雷朝滋介紹,根據《2019高校創新能力監測報告》數據,在普通高校中,有53.9%的本科生參與過教師科研課題,12.8%的本科生參加過省部級及以上科技學術大賽;65.0%的研究生參與過企業委託科研項目,20.9%的研究生獨立在全國或國際學術會議上作報告。

高校學術風氣如何扭轉?

教育部:破除唯論文、唯SCI論

前不久,天津大學化工學院教授張裕卿學術造假事件引發輿論關注。事發後,天津大學對張裕卿作出解聘處理。

那麼,高校科研工作中存在的學術風氣不正等問題該如何糾正?就此,雷朝滋在會上回應紅星新聞記者稱,要健全科研誠信機制,對學術不端行為實行零容忍高壓態勢,對查實的嚴肅處理,絕不姑息。同時,還需加強對科學道德、學術不端、科技倫理的理論研究,完善科研誠信制度建設,持續推進高校學風建設「三落實、三公開」。

實際上,教育部此前已針對高校科技工作提出了「轉學風、提質量」的攻堅行動。對於該行動的實施原因,雷朝滋在會上告訴紅星新聞,高校科技創新雖取得巨大成就,但對標對標世界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建設目標任務的要求,還是存在明顯的短板和不足。

如何彌補當下高校科技創新中的短板不足?雷朝滋表示,高校需要深化高校科技評價改革,樹立正確的政策導向。他介紹稱,教育部此前先後出臺了《關於提升高校專利質量 促進轉化運用的若干意見》《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就是為提高專利質量擠專利水分、擠專利泡沫,目的是促進成果轉化,提升專利轉化率。

雷朝滋強調:「要破除SCI至上,特別是破除唯數量、唯論文、唯SCI、唯影響因子論的思想觀念,倡導潛心學問、水到渠成的科研生態文化。」

紅星新聞記者 趙倩 實習記者 楊雨奇 北京報導

編輯 陳怡西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相關焦點

  • 教育部出招整治「唯論文」亂象
    日前,教育部出招整治高校哲學社科研究評價中「唯論文」現象,為學術研究評價劃出「十不得」底線,並要求各地各高校組織「唯論文」問題專項整治。    「學術功利化浮躁化、創新創造動力不足、違背人才成長規律、侵蝕學術風氣、汙染學術生態等系統性危害。」按照教育部的說法,這是「唯論文」現象造成的主要危害。
  • 代表委員建言:破除唯論文導向,破除「SCI至上」
    「破除『唯論文』,並不是說讓大家不要寫論文了,而是要破除『以論文論英雄』的人才評價機制,營造正確嚴謹的學術環境,反之則容易滋生諸如買賣論文的不正之風,讓學術不端人員有機可乘。」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葛均波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今年兩會期間,多名科學界和學界的代表委員都提到了破除「唯論文」的不良導向,建立正確科學評價體系。
  • 兩部委發文破除論文「SCI至上」 專家:需警惕關係、人情影響學術評價
    「科學研究的最終目的是服務於實踐,而不是服務於發表論文,因此科技評價也應該轉變導向,更多應該考慮實踐檢驗和實際效果。正如在抗『疫』中號召廣大科技工作者,把論文寫在抗擊疫情的第一線,把研究成果應用到戰勝疫情中。這也正是對科研成果的最好評價和檢驗。」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評論研究中心主任顧建明這樣告訴紅星新聞記者。
  • 教育部、科技部重磅發文:破除「唯論文」、「SCI至上」不良...
    教育部辦公廳2020年2月20日印發2月23日,科技部也正式印發《關於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的通知。「唯論文」不良導向,按照分類評價、注重實效的原則,科技部會同財政部研究制訂了《關於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
  • 在2020,揭露不端、反思「唯論文論」|年終學術事件盤點
    這一年,在豆瓣、微博、知乎等平臺上,一如既往有對「學術不端」的揭露,有的得到處理,有的不了了之;學術評價體系發生轉型,尤其是開始改變「唯論文論」,而學術評價體系將何去何從仍是需要繼續思考的問題;「不升即走」「不發表就淘汰」還是青年教師面臨的挑戰,而「發表論文追熱點」則成為新的話題,學術發表的性別差異也得到關注。
  • 職稱不再「唯論文」,手握500篇SCI論文網紅教授咋看?
    中國之聲《新聞有觀點》節目採訪了太原理工大學黨委書記鄭強,聽聽他怎麼說。太原理工大學黨委書記鄭強。不唯論文不等於不要論文今年剛剛履新的太原理工大學黨委書記鄭強是一位「網紅教授」,人稱「強哥」。他作為網紅的一個重要標籤是——「論文等身」,他曾在公開場合說,平均每年發表SCI論文33篇,科研經費2300萬元,累計發表SCI論文520多篇。 他認為這份《徵求意見稿》的核心是「不唯」,即從根本上扭轉單一的學術評價方式。「過去我們沒有對科學和學術評價進行實時調整,而是完全依賴於一種標準,所以關鍵的問題不在於論文評價本身。」不唯不等於不講學術論文。
  • 職稱不再「唯論文」 手握500篇SCI論文網紅教授咋看?
    原標題:高校教師職稱不再「唯論文」,手握500餘篇SCI論文的網紅教授怎麼看?近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辦公廳、教育部辦公廳日前起草了《關於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提出:不簡單把論文、專利、承擔項目、獲獎情況、出國(出境)學習經歷等作為限制性條件。
  • 職稱不再「唯論文」?手握520餘篇SCI的「網紅教授」鄭強有話說
    逐步規範學術論文指標,論文發表數量、論文引用榜單等僅作為評價參考,不以SCI(科學引文索引)等論文相關指標作為前置條件和判斷的直接依據。 重磅:破「五唯」,不得把SCI、出國經歷等作為限制性條件!
  • 科技部破除「唯論文」不良導向 建立學術期刊「黑名單」
    原標題:中國官方多管齊下破除科技評價「唯論文」不良導向(記者 孫自法)「基礎研究類論文評價實行代表作制度,國內科技期刊論文原則上應不少於1/3」「技術研發類、社會公益性研究類機構,科技創新創業人才,不把論文作為主要的評價依據和考核指標」「完善學術期刊預警機制
  • 破除「SCI至上」「唯論文」痼疾!鼓勵發表"三高論文",這份期刊目錄...
    近日,科技部印發《關於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直指科研評價體系「SCI至上」「唯論文」痼疾,並提出了有針對性、實效性的措施。
  • 教育部:不得簡單以刊物等判斷論文質量,防止國際期刊論文至上
    新京報快訊 據教育部官網消息,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近日,教育部印發《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從提高思想認識、樹立正確導向、嚴格底線要求、優化評價方式、加強學風建設、健全長效機制、開展專項整治等方面作出全面部署
  • 教育部:評價科研水平不唯論文和獎項 設置專利轉化等指標
    《工作方案》明確,評價教師不唯學歷和職稱;評價科研水平不唯論文和獎項。評價科研水平不唯論文和獎項,設置「代表性學術著作」「專利轉化」「新藥研發」等指標,進行多維度科研成效評價。在評估整體導向上突出質量、貢獻和特色。強化質量,淡化數量,不設置發表論文數、出版專著數、申請專利數等指標。
  • ——教育部科技司負責人就《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印發了《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為此,教育部科技司負責人就相關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1.問:請談談文件的出臺背景。  答:首先,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的決策部署。
  • 教育部:不得把SSCI、CSSCI等論文收錄數作為教師招聘、職稱評聘的...
    【新民晚報·新民網】近日,教育部印發《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明確提出了10個「不得」的底線要求,其中包括不得把SSCI、CSSCI等論文收錄數作為教師招聘、職務(職稱)評聘、人才引進的前置條件和直接依據。
  • 教育部:評價教師不唯學歷,不設人才「帽子」指標
    評價學術論文不「以刊評文」, 淡化論文收錄數和引用率  據教育部網站11月3日消息,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精神,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近日印發《關於公布〈第五輪學科評估工作方案
  • 學術不端教授被解聘,天津大學化工是否還能穩坐「世一流」
    但是最近卻遇上了一件糟心事,天津大學化工學院張裕卿教授(準確地說應該稱之為前教授,如今已被解聘)因被其曾經所帶的研究生以上百頁論文的形式舉報了,這可謂是國內幾十年來因學術不端以論文訴的第一人,有理有據事實基本清楚實在無從反駁。天大化工學院也第一時間進行了調查,並進行了慣例性的解聘合同,這也反映了天津大學果敢的作風,對學術不端堅決零容忍。
  • 科技部長:不唯論文,不是講不要論文!鄭強:不唯不等於不講論文
    科技部副秘書長賀德方以及科技部、教育部、自然科學基金委有關司局負責同志參加會議。會議採取現場+線上形式舉行,清華大學920餘名師生在線上參會。  王志剛在報告中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全面系統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技創新的一系列重要論述,深刻理解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考察疫情防控科研攻關時的重要講話精神。
  • 破除「SCI至上」:不是否定SCI,更不是反對發論文
    教育部和科技部最近發布的文件最近,「為扭轉當前科研評價中存在的 SCI 論文相關指標片面、過度、扭曲使用等現象,規範各類評價工作中 SCI 論文相關指標的使用,鼓勵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響應「社會各界對破除論文 'SCI至上'、優化學術生態的呼聲」 [5] ,教育部、科技部相繼印發了《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隨即教育部和科技司負責人就相關問題回答記者的提問,強調 「破除'至上',不是否定SCI,更不是反對發表論文。」
  • 摒棄論文「SCI至上」正當時—新聞—科學網
    這是自2018年11月教育部印發《關於開展清理「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專項行動的通知》以來的又一項重大推進措施。 「五唯」中最基本和最具決定性的指標是論文,因為「帽子」、職稱、學歷、獎項幾乎都依賴於論文。而目前國內「稱霸」的論文主要是SCI論文,尤以高影響因子和高被引的SCI論文「為王」,這是我國教育科研評價與管理深受「SCI至上」負面影響卻難以根治的主要原因。
  • 破除「SCI至上」 評價更科學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發文,要求高校以破除論文「SCI至上」為突破口,破除「唯論文」,樹立正確的評價導向。文件還列出「負面清單」,引導學科評估、職稱評聘等活動合理使用相關指標,對不同類型科研工作,評價不搞「一刀切」。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印發了《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破除論文「SCI至上」提出明確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