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時報 記者徐婷婷 實習記者譚琪欣)就青島大學藥學院兩名教學科研人員共同通訊在《Life Sciences》的研究論文被撤回一事,9月7日,青島大學科技處相關負責人向健康時報記者透露,學校學術委員會已經就此次學術不端事件進行了相關取證調查,並已將結果上報上級部門,將對涉事教學科研人員做出記過處理。但論文署名作者均未給出個人回應。
Life Sciences 官網截圖
嚴重的學術不端,腫瘤研究學術論文被撤
今年以來,青島大學已有4篇腫瘤研究學術論文陸續被撤回。
青島大學藥學院兩名科研教學人員共同發表研究,發現通過下調CIP2A顯示出FL118對CRC的抗腫瘤作用,從而增強了PP2A的活性。Life Sciences雜誌官網聲明顯示,該篇論文是應雜誌主編要求撤回的,撤回原因是該文章與其他7篇文章的圖片存在重複使用的情況,屬於嚴重的學術不端,雜誌為在審稿過程中未發現此類問題向讀者致歉。
青島大學科研教學團隊發表研究發現 Euxanthone可誘導卵巢癌細胞的細胞保護性自噬,對其抗腫瘤活性產生不利影響。該研究發現提供了初步的實驗數據,這些數據支持進一步研究Euxanthone在卵巢癌中的治療功效。但是,2020年5月28日,該文章被撤回。
青島大學科研教學團隊發表研究發現PIM1可被認為是CRC中潛在的治療靶標,為粗毛豚草素(hispidulin)潛在用於治療CRC提供了實驗基礎。2020年6月13日,該文章被撤稿,主要原因是文章中圖片涉及重複使用。
青島大學科研教學人員等共同發表的「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 triggers Xanthoangelol-induced protective autophagy via activation of JNK/c-Jun Axis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該研究發現XAG可以作為治療和預防HCC的有希望的候選者。2020年8月19日,該文章被撤回,主要原因是該文章從5篇不同的文章複製粘貼圖片,構成了嚴重的學術不端。據雜誌官網介紹,該文章已經被引用16次。
對此,青島大學科技處相關負責人表示,一般來說,撤稿是期刊和作者兩方都不樂於看到的局面,因為它會傷及期刊的權威性和可信度,學術不端行為則是整個學術界都深惡痛覺的事,學校對於學術不端行為均會嚴格按照《青島大學青島大學學術道德規範及學術不端行為處理辦法》以及兩份指導文件《關於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進行處理通報,處理結果依情節惡劣程度及社會影響確定。
他也同時提到,「由於圖片重複(不當)使用等學術不端行為的界定較為模糊,很難識別圖片的重複使用是否是作者主觀性原因,給調查取證過程帶來一定困難。」
高校應加大學術造假追責和處理力度
健康時報記者通過查詢發現,青島大學四篇被撤稿件涉及的四個學術期刊均為SCI收錄期刊,發表的論文被SCI和SCIE以及其他資料庫收錄,且接收速度相當快,平均2-4周可接收。
2019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阜外醫院心律失常中心主任張澍表示,目前中國醫生職稱評定體系還有待完善的地方,不能唯SCI論。為了發表SCI論文「毀掉」了一批年輕人,因為年輕人把過多精力集中在發表SCI論文上,不好好學臨床;更有甚者為了發文章,寫假文章或買文章,被發現後,科研學術生涯徹底斷送。
2020年2月20日,教育部、科技部聯合印發《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的通知,要求「破除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破除論文「SCI至上」,探索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
一位不願具名的醫科院校科技創新中心負責人向健康時報的記者表示,目前的國內評教系統對論文數量和『SCI』十分看中,另一方面對造假事件的打擊力度欠缺,因此學術界的論文造假事件屢禁不止,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勢。抄襲、造假論文所涉及的不僅是學術不端本身,更會直接影響已公開發表的科學作品的可信度,不可信的論文被引用,又會產生一批次生問題論文。
「科研誠信建設是個系統工程,需要多方合作,例如,高校在鼓勵從事科研工作的專業技術人才強化創新能力的同時,也要考慮加大對造假論文和學校造假科研人員、管理人員和學生的追責和處理力度,同時,學術期刊應加強在論文審稿階段的重複性檢測。」上述醫科院校科技創新中心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