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腐敗始終是人們深惡痛絕的事情,然而近日,一則國內學者因涉嫌抄襲而導致文章被撤的新聞出現在大眾視野,一時間,群眾譁然。
據了解,相關報刊、雜誌在2020年4月,撤回了中國學者31篇文章,涉及數十家高校、單位及公司。這些被撤的稿件均被懷疑從專輯文章「Data Security in Multimedia Modeling」嚴重抄襲,同時涉嫌偽造評審專家,使論文順利過審。
涉及的文章包括中國計量大學Yongjun zheng的《Utilizing a deep learing model to enhance video credibility verification system》、國家電網浙江省電力有限公司,國家電網嘉興電子電源公司Zhengwei Jiang的《Analysis of security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system using privacy utity in media evionment 》、常州工學院Chao Xiong的《Medical image encryption technique in big media environment》等。還有其餘文章來自南京理工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刑警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合肥工業大學等,不乏優秀的院校和單位,不禁令人震驚,學術不端已經發展到這個地步了嗎?
復旦大學的研究者曾在《Nature》上發表評論文章,指出了國內學術界的學術不端現狀,並分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而此前,演藝圈的一位「高學歷」演員也曾被曝出在北京電影學院博士研究生期間,博士論文複製率極高,涉嫌嚴重抄襲行為。這一事件在當時引發極大社會輿論,有人指出這位演員根本不具備申請博士學位的資格,相關部門迅速展開調查,結果顯示其導師也存在學術不端。而近期,現任南開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也被指控其參與的論文存在圖像不當複製嫌疑。
中國有著百萬名的科研人員,每時每刻,他們都在為學術界輸送著新鮮血液,然而,一份數據顯示,截至 2017 年,中國貢獻的科研文章數量佔全球 8.2%,但撤銷的論文數量卻佔全球24.2%。而這些論文大多數都存在偽造評審、涉嫌抄襲或虛假寫作等。
我們的學術不端來自長時間的不重視,國內對於重複發表或者自我剽竊的定義太過模糊,而這些行為在國際學術界都是毋庸置疑的學術不端。事實上,即使在今天,如果嚴格按照標準,國內學術界很多操作都是「學術不端」,但要想整頓這種風氣,必須從當下做起。
目前來看,我國採取了「知網查重」以及「報警式舉報」的方式。在中國知網,可以通過大數據查重的方式來檢查剽竊,當今大學生通常使用知網進行上交論文前的查重,這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畢業生得學術不端。類似的機構還有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NSFC)、中國國家社會科學基金(NSSFC),它們主要對一些項目、研究進行審查,對於不合格的項目直接叫停。令人欣慰的是,使用這些措施後,近年來學術不端的現象已大幅減少。
無論在任何國家,學術不端這種現象都不好管理,而中國人口眾多,壓力更大。研究者所在的單位的審查力度不夠、多作者的論文責任不好劃分、發現腐敗後懲罰較小等問題都是學術不端需要解決的問題,而相關部門可以升高審查水平、建立制度化管理、激勵並教育學者、加大懲罰機制等,以此來減少學術不端的現象。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