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Science》編輯部刊登的一則「編輯關切」震驚中國學術界,編輯部表示有兩個獨立的消息源向期刊指出,此前一篇發表的論文可能存在學術不端行為。目前,Science編輯部已向讀者披露具體的情況,並等待作者機構的調查澄清。
這篇涉嫌學術不端的文章,題為《電場誘導異質界面金屬態構建超質子傳輸》(Proton transport enabled by a field-induced matellic state in a semiconductor heterostructure ),中國地質大學宋懷兵與東南大學朱斌位該文的共同通信作者。
原文內容 On 10 July, Science published the Report 「Proton transport enabled by a field-induced metallic state in a semiconductor heterostructure」 by Y. Wu et al. (1). After publication, we received emails from two independent sources alleging that figures S9B and S10 in this paper appeared to be manipulated copies of figures previously published by the same corresponding author, Bin Zhu, in two papers (2, 3) that reported different fuel cell compositions. The allegations were subsequently posted to PubPeer (4). While we await clarification from investigations by the authors' institutions, we are notifying readers of our concern about the paper's data integrity.
東南大學太陽能技術研究中心/儲能聯合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朱斌,是該論文共同一作和主通訊作者。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吳豔是論文的共同一作,地質大學宋懷兵副研究員是共同通訊作者。該文於2020年7月11日刊登於《Science》期刊。論文指出:在傳統質子傳導材料裡,質子需要克服巨大的能壘,通過氧空位跳躍前行。研究團隊利用半導體異質界面場誘導金屬態,助推超質子實現又快又好地「跑起來」,從而獲得優異的電導率。這與傳統電解質材料電導率相比,提升了 3 個數量級,並且實現了先進質子陶瓷燃料電池的示範。
為什麼被舉報?依據是什麼?
然而刊登一個月之後的8月10日,Elisabeth M Bik(著名打假學者,他也是南開大學曹雪濤院士學術不端的質疑人)在學術打假網站Pubpeer上針對此文發帖,質詢該文中的兩則圖例分別與兩篇發表於2017和2018年的論文圖例高度相似,而且,這兩篇已發表論文的作者之一朱斌也是這篇 Science 論文的作者。
Elisabeth M Bik的質詢
(兩篇文章的DOI分別為:10.1016 / j.ijhydene.2017.05.218和10.1016 / j.ijhydene.2018.03.184)
圖(a)(b)(c)中可以看出,B.Zhu(朱斌)為三篇論文的共同作者
此後,其他質疑者對兩組圖分別進行疊圖,發現不同實驗對象呈現出的圖像效果「完美疊加」,依此質詢該Sci文章涉嫌一圖多用和篡改數據。
此後,Science也收到了關於這篇文章的質詢,並於9月4日的雜誌上發表了一則「編輯關切」。據著名學術公眾號「iNature」所述,根據以往經驗,「撤稿率幾乎達到了100%,幾乎不會有任何意外」。而一旦此論文被撤稿,這將是我國首次被撤稿的《科學》正刊文章。
目前論文作者尚未對此事作出回應。
東南大學的重磅研究
被Science重點關注的這篇論文,全名是《電場誘導異質界面金屬態構建超質子傳輸》(Proton transport enabled by a field-induced metallic state in a semiconductor heterostructure)。
論文的研究課題屬於燃料電池領域,按照論文摘要和地大(武漢),以及東南大學官網相關報導來看,這項研究提出了提高電解質離子電導率的方法,並完成了一種高離子電導率的電解質開發。
東南大學太陽能技術研究中心/儲能聯合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朱斌,是該論文共同一作和主通訊作者。
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吳豔是論文的共同一作,地質大學宋懷兵副研究員是共同通訊作者。
一個月前,這篇論文在Science發表時,論文一作,朱斌教授所在的東南大學,和吳豔副教授所在的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都以「重大突破」、「原創」為標題,刊發了這一消息。
中國地質大學新聞
在中國地大(武漢)新聞網的報導中,此研究被描述為:
以往提高電解質離子電導率的方法,是通過低價陽離子取代高價陽離子,如摻雜三價銥離子取代結構的四價鋯離子,從而產生氧空位,進而提高了氧離子電導率。
但是結構摻雜的方法,並沒有有效解決燃料電池電解質面臨的百年挑戰,很大程度上阻礙了燃料電池的商業化進程。
我校燃料電池創新研究團隊,首次通過半導體異質界面電子態特性,把質子局域於異質界面,設計和構造具有最低遷移勢壘的質子通道。
是我國科技工作者在能源領域取得的又一重要原創性研究成果。
根據兩個學校的官方報導,這項研究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東南大學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等多方面的資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