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主編回應中國燃料電池研究「造假」:發函重點關注,之前撤稿率100%

2020-09-06 高分子科學前沿

Science一則「Editorial expression of concern」,震動中國學術圈。

東南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團隊此前登上Science的研究,在被舉報質疑存在學術不端行為——文章的多處圖片與先前發表的文章高度相似後,現在由Science官方作出回應。

而「Editorial expression of concern」,編輯重點關注,不是小事。

學術公眾號iNature說:根據以往的經驗,「撤稿率幾乎達到了100%,幾乎不會有任何意外」!

而一旦撤稿,就是中國首次被撤稿的Science文章

根據「科研打假網站」Pubpeer上的信息,質疑者正是Elizabeth Bik——學術圈有名的「質疑專業戶」,此前還質疑了南開大學曹雪濤多篇論文存在實驗圖片「不當複製」的問題。

Elizabeth Bik過去3年一共對中國400多篇科研論文提出過質疑。

更早之前,2020年7月22日,中國地質大學邢立達等人主動撤回了Nature文章。iNature當時就說,這是中國建國以來,中國學者(中國單位為通訊單位的文章)首次從Nature撤稿文章。

那麼這一次,東南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團隊引發質疑的,究竟是什麼樣的研究?又是怎樣的問題?

為什麼被舉報?依據是什麼?

這項研究是在今年7月10日刊登在Science,而在僅一個月後,便在Pubpeer上遭到了網友質疑。

質疑的點在於:文內多處圖片和論文作者發表過的文章高度相似

第一張圖是論文中的圖 S10,被讀者發現與2017年Rong Xu等人發表的論文「Enhanced ionic conductivity of yttria-stabilized ZrO2 with natural CuFe-oxide mineral heterogeneous composite for low temperature solid oxide fuel cells」中 圖8b 十分相似。

其通訊作者正是這項研究的通訊作者之一。

上圖的紅色方框部分是看起來相似的區域。質疑者提出問題,這兩張圖片講的不是同樣的組合,是否應該顯示同樣的結構?

在下面第二張對比圖中,圖 S9b 與 2018年發表的論文「The composite electrolyte with an insulation Sm2O3 and semiconductor NiO for advanced fuel cells」的 圖8 高度相似。

其通訊作者也是Science這項研究的通訊作者之一。

對比之下不難看出,S9b中多出了一條「430℃」的曲線,而表中其他的曲線看起來都非常相似。

網友還將兩張圖重疊在一起,進行了比較。首先是x軸重疊的情況:

接下來,是y軸重疊的情況:

用Pubpeer網友的說法就是——完美重疊

還有一位學者指出,雖然這三篇文章都是相同的主題,但分別是三種不同的物質材料,之間沒有關聯。因此他對這三種不同材料的實驗曲線重合表示質疑。

「東南大學的重磅研究」

被Science重點關注的這篇論文,全名是《電場誘導異質界面金屬態構建超質子傳輸》(Proton transport enabled by a field-induced metallic state in a semiconductor heterostructure)。

論文的研究課題屬於燃料電池領域,按照論文摘要和地大(武漢),以及東南大學官網相關報導來看,這項研究提出了提高電解質離子電導率的方法,並完成了一種高離子電導率的電解質開發

東南大學太陽能技術研究中心/儲能聯合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朱斌,是該論文共同一作和主通訊作者。

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吳豔是論文的共同一作,地質大學宋懷兵副研究員是共同通訊作者。

在地大新聞網的報導中,這樣描述這選項研究:

以往提高電解質離子電導率的方法,是通過低價陽離子取代高價陽離子,如摻雜三價銥離子取代結構的四價鋯離子,從而產生氧空位,進而提高了氧離子電導率。

但是結構摻雜的方法,並沒有有效解決燃料電池電解質面臨的百年挑戰,很大程度上阻礙了燃料電池的商業化進程。

我校燃料電池創新研究團隊,首次通過半導體異質界面電子態特性,把質子局域於異質界面,設計和構造具有最低遷移勢壘的質子通道。

……

是我國科技工作者在能源領域取得的又一重要原創性研究成果。

其實,一個月前,這篇論文在Science發表時,論文一作,朱斌教授所在的東南大學,和吳豔副教授所在的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都以「重大突破」、「原創」為標題,刊發了這一消息。

根據兩個學校的官方報導,這項研究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東南大學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等多方面的資金支持。

就在雙方學校報導一個月後,2020年8月10日,該文章被質疑存在學術不端。與此同時,Science雜誌也收到了兩個獨立來源的電子郵件,都提出了對論文的質疑。

9月4日,Science發布最新聲明,向讀者披露具體的情況,並等待作者機構的調查澄清。

目前,東南大學能源與環境學院和朱斌團隊,都還沒有對此事給出回應。

參考連結:

https://pubpeer.com/publications/B4C761167701BD73360EFEDC38FE0C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9/6508/1171.1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9/6500/184/tab-figures-data

來源:量子位

投稿模板:

單篇報導:上海交通大學周涵、範同祥《PNAS》:薄膜一貼,從此降溫不用電!

系統報導:加拿大最年輕的兩院院士陳忠偉團隊能源領域成果集錦

相關焦點

  • 《自然》發函「重點關注」被指造假中國論文:之前撤稿率100%
    (武漢)團隊此前登上Science的研究,在被舉報質疑存在學術不端行為——文章的多處圖片與先前發表的文章高度相似後,現在由Science官方作出回應。而「Editorial expression of concern」,編輯重點關注,不是小事。
  • 中國燃料電池研究「造假」?Science:發函重點關注
    當時地大新聞報導宣稱,這是我國科技工作者在能源領域取得的又一項重要原創性研究成果。東南大學同樣也表示,此項研究成果標誌著東南大學在燃料電池領域取得了重大進展。Pubpeer:「造假」剛剛刊登一個月,這項研究就在Pubpeer上遭到網友的嚴重質疑。質疑的理由是,研究論文多處圖片和本研究論文作者2017年、2018年發表的兩篇論文中的圖片高度相似。而且,網友將其中兩篇論文中實驗曲線圖進行X軸重疊和Y軸重疊,結果居然「完美重合」。
  • 中國學者Science論文被質疑「造假」,期刊發函重點關注
    ,現在由Science官方作出回應。而「Editorial expression of concern」,編輯重點關注,不是小事。學術公眾號iNature說:根據以往的經驗,「撤稿率幾乎達到了100%,幾乎不會有任何意外」!而一旦撤稿,就是中國首次被撤稿的Science文章。
  • 中國燃料電池研究「造假」被Science抓住
    中國學術造假,又又又上頭條了。和以往的「生化環材」造假重災區不同的是,這一次,是燃料電池的研究。今天,Science用一則「Editorial expression of concern」,再次震動了中國學術圈。
  • 編輯部發函關切中國學者,或成我國首篇被撤稿Science論文
    ——文章的多處圖片與先前發表的文章高度相似後,現在由Science官方作出回應。而「Editorial expression of concern」,編輯重點關注,不是小事。據公眾號iNature稱:根據以往的經驗,「撤稿率幾乎達到了100%,幾乎不會有任何意外」!而一旦撤稿,就是中國首次被撤稿的Science文章。
  • 未來科學大獎,Science或出現首篇被撤稿中國論文|紅黑榜
    中國燃料電池研究被舉報造假,《科學》雜誌發函重點關注(Editorial expression of concern),文中指出:接到針對《科學》雜誌近日發表的來自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東南大學團隊的一篇關於燃料電池的論文中學術不端的投訴,投訴指出,文中多處圖片與先前發表的文章高度相似。
  • 真要成為中國首篇被Science撤稿論文?NS要集齊了!
    東南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團隊此前登上Science的研究,在被舉報質疑存在學術不端行為——文章的多處圖片與先前發表的文章高度相似後,現在由Science官方作出回應而「Editorial expression of concern」,編輯重點關注,不是小事。學術公眾號iNature說:根據以往的經驗,「撤稿率幾乎達到了100%,幾乎不會有任何意外」!而一旦撤稿,就是中國首次被撤稿的Science文章。
  • 我國學者Science論文或被首次撤稿
    ——文章的多處圖片與先前發表的文章高度相似後,現在由Science官方作出回應。而「Editorial expression of concern」,編輯重點關注,不是小事。據公眾號iNature稱:根據以往的經驗,「撤稿率幾乎達到了100%,幾乎不會有任何意外」!而一旦撤稿,就是中國首次被撤稿的Science文章。
  • Science發函質詢中方學者存在學術不端,或成首篇被撤文章!
    據著名學術公眾號「iNature」所述,根據以往經驗,「撤稿率幾乎達到了100%,幾乎不會有任何意外」。而一旦此論文被撤稿,這將是我國首次被撤稿的《科學》正刊文章。  目前論文作者尚未對此事作出回應。        東南大學的重磅研究  被Science重點關注的這篇論文,全名是《電場誘導異質界面金屬態構建超質子傳輸》(Proton transport enabled by a field-induced metallic state in a semiconductor heterostructure)。
  • 東南、地大學者被曝「造假」?或成science首篇被撤文章
    研究團隊利用半導體異質界面場誘導金屬態,助推超質子實現又快又好地「跑起來」,從而獲得優異的電導率。這與傳統電解質材料電導率相比,提升了 3 個數量級,並且實現了先進質子陶瓷燃料電池的示範。為什麼被舉報?依據是什麼?
  • 北大藥學院院長被指涉嫌學術造假,同組院士做出回應
    這讓周德敏陷入涉嫌學術造假風波中。 3月26日晚,與周德敏同課題組的中科院院士、北大藥學院教授張禮和回應《中國科學報》:「北京大學已經做過調查,發表的(論文)結果都沒有問題。」 另一位知情人士則透露,北大調查沒有學術不端,但是涉及不嚴謹。
  • 青島能源所在微生物燃料電池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近日,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項目等項目支持下,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生物傳感器團隊負責人、中科院「百人計劃」入選者劉愛驊等在基於木糖脫氫酶表面展示體系的微生物燃料電池研究取得新進展。生物燃料電池是指以微生物或酶為催化劑,將生物燃料中的化學能直接轉化為電能。
  • 寬溫域高溫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研究最新進展|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研究背景  近年來,由於電動汽車領域巨大需求的推動,清潔可持續的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等新能源技術迅猛發展。然而其較低的工作溫度(≤80 ℃)使得該系統只能以高純氫氣作為燃料,而高純氫氣的製備、運輸和存儲等挑戰極大地限制了該系統的廣泛應用。
  • 涉嫌數據造假,Science正式表達對中國學者文章可信度的關切!
    中國地質大學宋懷兵/朱斌Science:半導體異質結大幅降低燃料電池工作溫度然而,文章剛發表,文中的圖就被質疑,此前已有公眾號報導。而今日,這篇文章數據可信度正式受到Science官方的關切!Science編輯部收到兩個獨立來源的郵件,聲稱文中的圖S9B和S10和作者之前的論文中的圖高度相似,而數據的來源是不同的電池組成。這些控告後來發表到PubPeer上。
  • 清華大學在燃料電池領域的研究
    2001年,國家科技部立項開展燃料電池客車和燃料電池轎車計劃,清華大學被確定為燃料電池客車的牽頭單位,同濟大學負責牽頭做燃料電池轎車。2002年12月30日晚,清華大學的50千瓦燃料電池客車從實驗室開出來。這是中國第一輛燃料電池客車,也第一臺氫空型燃料電池系統裝車,是真正的燃料電池發動機汽車。在之前清華大學的燃料電池車上,都是用氧氣瓶供氣,燃料電池使用的是純氧。
  • Nature「餘波未盡」,中國地質大學又遭Science撤稿!新冠竟成「罪魁...
    of Concern」(編輯重點關注)。根據以往經驗,收到「編輯重點關注」的論文,撤稿率幾乎達到100%。 此外,還有讀者(Sylvain Bernes)提出,雖然這三篇論文都是圍繞「用於燃料電池的新型固體電解質」(new solid electrolytes for fuel cells),但三項研究所使用的電解質是不同的。因此他對這三種不同材料的實驗曲線重合表示質疑。
  • 【研報掘金】氫能源蓄勢待發 重點關注氫站與燃料電池兩大核心
    氫能與燃料電池產業因產業周期而受疫情影響有限,車用市場蓄勢待發,非車用市場多點開花,政策預期亦向好,料2020年向上態勢不變。機構指出,備受矚目的氫能源兼具多重優勢,建議重點關注前端加氫站與後端燃料電池系統兩大核心環節。  核心邏輯  1、  備受矚目的氫能源兼具多重優勢。
  • 長春應化所摺紙生物燃料電池研究獲進展
    《化學通訊》上的關於生物燃料電池研究的新進展。這種陰極材料價格低廉、儲量豐富,且允許電池在無氧條件下運行,完全不需要貴金屬的加入,正如美國猶他大學生物電催化領域的專家Shelley Minteer(JACS副主編)的評價「利用紙作為基底而得到的廉價生物燃料電池,大部分都屬於陰極限制型電池。」
  • 天津師範大學揭示聚碸類季銨鹽聚合物在高溫燃料電池中的性能
    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是一種高效、能量密度高的新型燃料電池,被認為是最有前途的清潔能源轉換系統之一。高溫燃料電池(HT-PEMFC)操作溫度高(>100oC),無需額外加溼,簡化了水和熱管理,具有功率密度高,啟動快,能量轉化率高等優點,因此備受關注。
  • 數據造假、論文高度重複,這個研究團隊有10篇論文被一次性撤回
    近日,《The Saudi Journal of Anesthesia》期刊一次性撤回了印度一個麻醉學研究團隊的10篇論文,原因是「文章的重複性很高,以及大量數據造假」。文章的通訊作者為 Anjan D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