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今年7月10日,東南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團隊在學術頂級期刊Science上刊登了一篇題為《電場誘導異質界面金屬態構建超質子傳輸》(Proton transport enabled by a field-induced metallic state in a semiconductor heterostructure)的文章。當時地大新聞報導宣稱,這是我國科技工作者在能源領域取得的又一項重要原創性研究成果。東南大學同樣也表示,此項研究成果標誌著東南大學在燃料電池領域取得了重大進展。
剛剛刊登一個月,這項研究就在Pubpeer上遭到網友的嚴重質疑。質疑的理由是,研究論文多處圖片和本研究論文作者2017年、2018年發表的兩篇論文中的圖片高度相似。而且,網友將其中兩篇論文中實驗曲線圖進行X軸重疊和Y軸重疊,結果居然「完美重合」。
一名學者表示,」這三篇論文雖然是同一個主題,但是分別對應著三種不同的物質材料。可是,最終的實驗曲線居然能重合,的確讓人很是懷疑。「
對此,昨天Science一則「Editorial expression of concern」,表示將重點關注此篇論文,並等待作者機構的調查澄清。到目前為止,東南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都沒有對此作出回應。
不過,「Editorial expression of concern」在學術界並不是小事。據iNature公眾號表示,按照過往的經驗來看,Science發布這種聲明之後,撤稿率為100%。換句話說,此研究論文恐難逃「撤稿」的厄運。如果被撤稿,這將是中國有史以來首次被撤稿的Science文章。
這些年,中國研究工作者在國際期刊上發表的論文被撤銷已經不是新鮮事。2017年,《Tumor Biology》撤稿中國論文107篇,涉事作者521人。2020年,《Multimedia Tools and Applications》撤稿39篇主要中國作者的論文,《Future Generation Computer Systems》撤稿13篇中國作者的論文。
不僅如此,2020年7月22日,中國地質大學邢立達等人更是主動撤回Nature文章,創建國以來首次從Nature撤稿的記錄。
一直以來,網上不斷聲討學術造假、評審造假等學術不端的問題,但依然屢禁不止。一些人認為,這種論文「造假」的行為把中國人的「臉」都丟到國外了。儘管,存在一些撤稿責任主體不明確的問題,但網上輿論大部分還是相信,是中國科研工作者主觀「造假」的問題。
特別是因同行評審而造成的撤稿問題,並不能直接說論文本身存在問題。但輿論場中,大部分人卻認為這是中國科研工作者的主觀造假。而且,撤稿的問題在全球都存在,矛頭直指中國也存在一定的「偏見」。
但是,中國論文「造假」的問題的確比較嚴重,特別是流水線式的論文代工廠已經成為一種產業,在黑暗裡野蠻生長。
《人民日報》也曾表示,學術不端往往是「民不告官不究」的直接結果,處罰沒有能夠達到震懾心懷僥倖的作用。
「學術論文抄襲」嚴重已經成為網上輿論場的刻板印象。如何整治學術造假?如何防止學術不端「前赴後繼」?都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但是,這不能只是網上輿論場談論和思考的問題。
為何「造假」,其實無非就是兩個原因,一個是「真」的機會成本太大,另一個就是「假」已經成為風氣。搞「真「的學術成果可能需要數年、甚至數十年,但學生畢業只能短短幾年。而且在學術界中,大家都有一兩篇拿得出手的論文,自己沒有也很難在科研領域立足。你怎麼看?
關注靜心科技,一個靜心看待世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