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稿恐難免!中國燃料電池研究「造假」?Science:發函重點關注

2020-09-05 靜心科技

導語:今年7月10日,東南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團隊在學術頂級期刊Science上刊登了一篇題為《電場誘導異質界面金屬態構建超質子傳輸》(Proton transport enabled by a field-induced metallic state in a semiconductor heterostructure)的文章。當時地大新聞報導宣稱,這是我國科技工作者在能源領域取得的又一項重要原創性研究成果。東南大學同樣也表示,此項研究成果標誌著東南大學在燃料電池領域取得了重大進展

「重大突破」都撐不過1個月?Pubpeer:「造假」

剛剛刊登一個月,這項研究就在Pubpeer上遭到網友的嚴重質疑。質疑的理由是,研究論文多處圖片和本研究論文作者2017年、2018年發表的兩篇論文中的圖片高度相似。而且,網友將其中兩篇論文中實驗曲線圖進行X軸重疊和Y軸重疊,結果居然「完美重合」。

一名學者表示,」這三篇論文雖然是同一個主題,但是分別對應著三種不同的物質材料。可是,最終的實驗曲線居然能重合,的確讓人很是懷疑。「

對此,昨天Science一則「Editorial expression of concern」,表示將重點關注此篇論文,並等待作者機構的調查澄清。到目前為止,東南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都沒有對此作出回應。

不過,「Editorial expression of concern」在學術界並不是小事。據iNature公眾號表示,按照過往的經驗來看,Science發布這種聲明之後,撤稿率為100%。換句話說,此研究論文恐難逃「撤稿」的厄運。如果被撤稿,這將是中國有史以來首次被撤稿的Science文章。

這些年,中國研究工作者在國際期刊上發表的論文被撤銷已經不是新鮮事。2017年,《Tumor Biology》撤稿中國論文107篇,涉事作者521人。2020年,《Multimedia Tools and Applications》撤稿39篇主要中國作者的論文,《Future Generation Computer Systems》撤稿13篇中國作者的論文。

不僅如此,2020年7月22日,中國地質大學邢立達等人更是主動撤回Nature文章,創建國以來首次從Nature撤稿的記錄。

刻板印象:「學術論文抄襲」嚴重

一直以來,網上不斷聲討學術造假、評審造假等學術不端的問題,但依然屢禁不止。一些人認為,這種論文「造假」的行為把中國人的「臉」都丟到國外了。儘管,存在一些撤稿責任主體不明確的問題,但網上輿論大部分還是相信,是中國科研工作者主觀「造假」的問題。

特別是因同行評審而造成的撤稿問題,並不能直接說論文本身存在問題。但輿論場中,大部分人卻認為這是中國科研工作者的主觀造假。而且,撤稿的問題在全球都存在,矛頭直指中國也存在一定的「偏見」。

但是,中國論文「造假」的問題的確比較嚴重,特別是流水線式的論文代工廠已經成為一種產業,在黑暗裡野蠻生長。

《人民日報》也曾表示,學術不端往往是「民不告官不究」的直接結果,處罰沒有能夠達到震懾心懷僥倖的作用。

「學術論文抄襲」嚴重已經成為網上輿論場的刻板印象。如何整治學術造假?如何防止學術不端「前赴後繼」?都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但是,這不能只是網上輿論場談論和思考的問題。

結束語

為何「造假」,其實無非就是兩個原因,一個是「真」的機會成本太大,另一個就是「假」已經成為風氣。搞「真「的學術成果可能需要數年、甚至數十年,但學生畢業只能短短幾年。而且在學術界中,大家都有一兩篇拿得出手的論文,自己沒有也很難在科研領域立足。你怎麼看?

關注靜心科技,一個靜心看待世界的人!

相關焦點

  • 《Science》主編回應中國燃料電池研究「造假」:發函重點關注,之前撤稿率100%
    而「Editorial expression of concern」,編輯重點關注,不是小事。學術公眾號iNature說:根據以往的經驗,「撤稿率幾乎達到了100%,幾乎不會有任何意外」!而一旦撤稿,就是中國首次被撤稿的Science文章。
  • 中國燃料電池研究「造假」被Science抓住
    中國學術造假,又又又上頭條了。和以往的「生化環材」造假重災區不同的是,這一次,是燃料電池的研究。今天,Science用一則「Editorial expression of concern」,再次震動了中國學術圈。
  • 未來科學大獎,Science或出現首篇被撤稿中國論文|紅黑榜
    中國燃料電池研究被舉報造假,《科學》雜誌發函重點關注(Editorial expression of concern),文中指出:接到針對《科學》雜誌近日發表的來自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東南大學團隊的一篇關於燃料電池的論文中學術不端的投訴,投訴指出,文中多處圖片與先前發表的文章高度相似。
  • 《自然》發函「重點關注」被指造假中國論文:之前撤稿率100%
    而一旦撤稿,就是中國首次被撤稿的Science文章。iNature當時就說,這是中國建國以來,中國學者(中國單位為通訊單位的文章)首次從Nature撤稿文章。論文的研究課題屬於燃料電池領域,按照論文摘要和地大(武漢),以及東南大學官網相關報導來看,這項研究提出了提高電解質離子電導率的方法,並完成了一種高離子電導率的電解質開發。
  • 中國學者Science論文被質疑「造假」,期刊發函重點關注
    而「Editorial expression of concern」,編輯重點關注,不是小事。學術公眾號iNature說:根據以往的經驗,「撤稿率幾乎達到了100%,幾乎不會有任何意外」!而一旦撤稿,就是中國首次被撤稿的Science文章。
  • 編輯部發函關切中國學者,或成我國首篇被撤稿Science論文
    而「Editorial expression of concern」,編輯重點關注,不是小事。據公眾號iNature稱:根據以往的經驗,「撤稿率幾乎達到了100%,幾乎不會有任何意外」!而一旦撤稿,就是中國首次被撤稿的Science文章。
  • Nature「餘波未盡」,中國地質大學又遭Science撤稿!新冠竟成「罪魁...
    根據以往經驗,收到「編輯重點關注」的論文,撤稿率幾乎達到100%。 此外,還有讀者(Sylvain Bernes)提出,雖然這三篇論文都是圍繞「用於燃料電池的新型固體電解質」(new solid electrolytes for fuel cells),但三項研究所使用的電解質是不同的。因此他對這三種不同材料的實驗曲線重合表示質疑。
  • 我國學者Science論文或被首次撤稿
    而「Editorial expression of concern」,編輯重點關注,不是小事。據公眾號iNature稱:根據以往的經驗,「撤稿率幾乎達到了100%,幾乎不會有任何意外」!而一旦撤稿,就是中國首次被撤稿的Science文章。
  • Science昨日首次撤稿中國學界論文
    該論文來自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與東南大學的研究團隊。這是中國學術界首次被《Science》撤稿,距離2020年7月22日中國學界第一次被《Nature》撤稿(文章出自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時間不到三個月。
  • 真要成為中國首篇被Science撤稿論文?NS要集齊了!
    而「Editorial expression of concern」,編輯重點關注,不是小事。學術公眾號iNature說:根據以往的經驗,「撤稿率幾乎達到了100%,幾乎不會有任何意外」!而一旦撤稿,就是中國首次被撤稿的Science文章。
  • 追蹤Science論文被撤:為何另一通訊作者拒絕撤稿?
    在諸多留言中,關注的焦點還包括:對於附件圖片的「意外錯誤」,為何論文作者選擇撤稿而非勘誤?頂刊撤稿無小事,上述研究的機理和結論是否存在重大問題?,系該校太陽能技術研究中心和儲能聯合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朱斌還表示,「幾個大學的獨立研究小組已證明文章中所報導的電池性能具有好的重複性,重複了甚至取得更好的結果」。
  • 追蹤Science論文被撤:為何另一通訊作者拒絕撤稿?—新聞—科學網
  • 中國學界首次被Science撤稿,團隊稱疫情溝通不暢導致錯誤
    這也是中國科研團隊第一次被Science撤稿。來龍去脈三個月前,朱斌、宋懷兵團隊在Science上發表了一篇關於燃料電池固態電解質的論文。我們堅持低溫質子陶瓷燃料電池的實驗設計、理論計算、主要數據和分析。但是,鑑於補充材料中的錯誤,我們決定撤回該報告。
  • 被 Science 撤稿,團隊稱因疫情溝通不暢導致數據誤用
    這也是中國科研團隊第一次被 Science 撤稿。來龍去脈三個月前,朱斌、宋懷兵團隊在 Science 上發表了一篇關於燃料電池固態電解質的論文我們堅持低溫質子陶瓷燃料電池的實驗設計、理論計算、主要數據和分析。但是,鑑於補充材料中的錯誤,我們決定撤回該報告。除朱斌、M.Huang、M.Akbar 和 JS Kim 以外的所有作者均同意撤稿。
  • 中國地大Science撤稿理由為疫情隔離導致數據混亂
    據悉,該問題首先被方舟子發布在個人博客上,而後引起了「學術打假」學者 Elisabeth Bik 的關注。Bik 認為,從論文數據在 PubPeer 上被質疑到《科學》撤稿僅用時 57 天,這是一個非常迅速的處理。論文作者因疫情隔離而導致的數據混亂的理由雖然合理,但這個錯誤使人對研究的有效性產生懷疑,因此撤稿是一個合理的決定。
  • 首篇中國被撤稿的Science論文後續:另一通訊作者拒絕撤稿
    據悉,這是第一篇中國被撤稿的Science論文。>同意撤稿的8位作者在「撤稿聲明」中指出,研究報告中的兩處「圖片錯誤」和當時的地域位置與人員變動相關。朱斌還表示,「幾個大學的獨立研究小組已證明文章中所報導的電池性能具有好的重複性,重複了甚至取得更好的結果」。朱斌說,他們8月27日答覆Science編輯部的信也附去了這些結果。
  • 中國學者《科學》論文首被撤稿 舉報者:可以重做研究再提交
    這篇撤稿文章的第一作者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材料與化學學院副教授吳豔,共同通訊作者分別是東南大學能源與環境學院聯合儲能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朱斌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材料與化學學院副教授宋懷兵。圖片來源於Science同意撤稿的8位作者在「撤稿聲明」中指出,研究報告中的兩處「圖片錯誤」和當時的地域位置與人員變動相關。
  • Science發函質詢中方學者存在學術不端,或成首篇被撤文章!
    研究團隊利用半導體異質界面場誘導金屬態,助推超質子實現又快又好地「跑起來」,從而獲得優異的電導率。這與傳統電解質材料電導率相比,提升了 3 個數量級,並且實現了先進質子陶瓷燃料電池的示範。      為什麼被舉報?依據是什麼?
  • 神操作丨這篇Science撤稿後被狂引1000多次,撤稿原因至今是個謎
    一方面名譽受損,另一方面所有研究都會受到質疑。然而,有這麼一篇神論文,在被Science撤稿後,卻發生了神反轉。撤稿原因,至今是個謎根據引用可知,這篇論文在同行中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力。那麼,這篇論文為何會撤稿呢?數據造假?圖片重複?實驗無法重複?不得而知!
  • 中國發布了全球最多的論文,也貢獻了最多的撤稿
    但一鳴驚人的他很快陷入「學術造假」的爭議——對於講求實證精神的現代科學,實驗數據無法重複必將面對質疑。次年8月,韓春雨等作者主動刊發撤稿聲明,但科研項目並未就此停止,而是在同行專家支持下繼續開展。兩年時間過去,沸騰一時的「韓春雨事件」隨著撤稿暫告一段落,而中國學術界的撤稿風波依然沒有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