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撤的論文,事後「風評」頗佳,咋整?—新聞—科學網

2021-01-13 科學網

 

近幾年,論文撤稿情況日益增多。隨之而來的另一個現象是:不少論文雖已被撤,但其引用量卻在增加,並且影響到由此產生的學術成果的可靠性。

最近,美國一位信息科學教授就發現,一篇2005年發表於CHEST期刊、題為Effects of Omega-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on Inflammatory Markers in COPD的醫學論文在被撤稿10餘年後,其直接引用次數達到近150次,「二手」引用量更是超過2500次。

一項研究分析了238篇被撤論文的引用情況。結果表明,儘管很多文章被撤回是由於道德不當、數據造假和虛假報告,但絕大多數(198篇,83%)對它們的引用都是正面的,只有12篇(5%)為負面性的引用。

「論文撤稿後仍在被引用的問題在學術界一直存在,從未得到有效地解決。」科學網博主、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教授時朋朋曾寫道。

撤稿變「殭屍」 引文中「復活」

近十多年來,因學術不端或研究錯誤而被撤回的論文不斷增多。據統計,自2012年以來,每1萬篇論文中就有約4篇被撤回。

「這些論文可能會繼續被其他科學家引用,傳播被撤文章中的錯誤信息。」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信息科學教授Jodi Schneider說。

近期,Schneider等人在發表於《科學計量學》的一項研究中,回顧了2005年呼吸醫學領域的一篇被撤論文。該論文發現歐米珈3脂肪酸有助降低慢阻肺患者的炎症標誌物。2008年,該論文因報告虛假的臨床試驗數據而被撤銷。

然而,這篇論文在撤稿十多年後引用次數仍在增加。Schneider的統計表明,該論文在2006~2019年被直接引用148次,間接引用2542次。其中,她所研究的112次直接引用中,多達96%的引用沒有提到該文章已被撤稿。

「這個案例說明了當前數字圖書館環境在如何傳達論文撤稿狀態方面存在問題。」Schneider寫道。

近年來,撤稿「殭屍復活」,引文數量不斷增加的情況並不罕見。其中包括《科學》《柳葉刀》《細胞》等公認的頂刊的撤稿。例如:

在2017年發表於《科學計量學》的一項研究中,以色列巴伊蘭大學信息科學院的Ramat Gan和美國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的Gali Halevi分析了238篇撤稿後被引文獻。

結果表明,儘管很多文章被撤回是由於道德不當、數據造假和虛假報告,但絕大多數(198篇,83%)對它們的引用都是正面的,只有12篇(5%)為負面性的引用。

撤稿頻被引,引用者不負責?

對於已撤銷的論文頻頻被引,研究者表示其背後原因是多方面的。具體如下:

1. 所有撤回文章的全文均可免費獲取

一方面,Ramat Gan表示,儘管很多被撤文章發表在付費牆後的期刊上,但論文一旦被撤稿就變成了免費下載。一些資源有限的機構,對免費內容具有很強的依賴性。

同時,在當前的傳播態勢下,有很多地方可以找到一篇科學論文的副本,但並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會標明它是否被撤回。

2. 許多資料庫並沒有關於撤稿的完整信息

「部分挑戰在於理解某篇文章被撤回的原因,這通常是非常模糊的。」Schneider寫道。撤稿可能有很多原因,如研究中的錯誤或不當行為。約有10%的撤稿通知沒有提及原因。

3. 期刊很少檢查參考書目

Schneider表示,對於大多數期刊來說,在一篇新論文發表時,並不會檢查研究論文的參考資料是否已經被撤稿。

4. 被撤稿論文可能存在某些價值

Schneider表示,上述呼吸醫學論文撤稿後仍大量引用的一個潛在因素是,它是針對某一研究問題的第一個所謂的隨機臨床試驗,之前的研究很少。

「撤回通知只能說明論文被撤回的原因,用戶還可以找到一些有價值的數據或者方法論。」時朋朋表示。

5. 一些機構的不作為

時朋朋表示,大學等機構讓校內教師的撤稿出現在科學文獻中,可能希望藉此提高自己的某些畸形學術指標。

6. 作者的不負責

有研究者指出,作者只引用,不廣泛查閱,缺乏批判性思維也會產生這一問題。

文獻參考,如何避免「撞屍」?

「儘管撤回有缺陷的文章有助於清除科學文獻中錯誤或不道德的研究,但撤回此類研究後對其引用,對科學努力的完整性構成了真正的挑戰。」Ramat Gan說。

那麼,文獻參考如何避免「撞屍」已撤論文?

對此,Ramat Gan建議,出版商應進行徹底的參考文獻檢查,除非編輯和同行審稿人確信引文是必要的,否則對被撤回文章的引用應該被刪除。

同時,為了方便在同行評審過程中識別被撤回文章的參考文獻,應該建立一個包含被撤回文章的資料庫,包括被撤回文章的原因。

他還建議,被撤回文章的全文不應在ScienceDirect等平臺免費提供,從而使作者難以下載、閱讀並因此引用被撤回的文章。

「令人相當困惑的是,為什麼撤回的文章可以免費獲得,而絕大多數商業出版商的文章都要付費。」Gan說。

「理論上,學術界和出版商可以組成一個聯合委員會處理這件事情。」時朋朋表示。對於機構的不作為,他認為,如果高校評比指標出現被撤稿論文等「減分項」,或許是個不錯的解決方案。同時,作者對自己所引用的論文應該進行撤稿核查。

Schneider正在就此牽頭舉辦學術出版研討會,討論如何更好地檢查被撤稿的引用。

目前參與者正在起草建議,如開發一套標準的撤稿元數據集。該數據集可被附在論文上,並進行狀態分類標記,如已撤稿或存在擔憂。

「期刊的最佳做法應該包括,確保每個撤稿通知都是公開的,並建立一個如何標記被撤稿件的公約。」Schneider說。

 

參考資料:

https://doi.org/10.1378/chest.128.6.3817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1192-020-03631-1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1192-017-2242-0

https://phys.org/news/2021-01-retracted-scientific-paper-persists-citations.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29608-1049415.html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追蹤Science論文被撤:為何另一通訊作者拒絕撤稿?—新聞—科學網
  • 追蹤Science論文被撤:為何另一通訊作者拒絕撤稿?
    作者 | 胡珉琦10月9日,科學網公號推送了《 》一文,引發廣泛關注。對於此次Science論文被撤,朱斌通過郵件向《中國科學報》表示,他本人與另一位共同第一作者,以及另外兩位參與作者(分別來自東南大學、湖北大學和英國拉夫堡大學),都不同意撤稿。
  • 南大教授論文被撤 涉及抄襲一稿多投等問題
    然而,日前發生的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教授梁瑩涉嫌學術不端、百餘篇之前發表的論文莫名被撤事件刷新了我們的認知。30多歲的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女教授梁瑩,在過去的學術生涯中發表近130篇論文,那些所謂的論文,卻早已經被刪掉或者查不到。而這些文章被撤掉緣於梁瑩自己要求,因為被發現抄襲、一稿多投等問題,那些文章已經不是她的榮耀,而是她的罪證,所以它們變成了「看不見的文字」。
  • 【法官說法】論文抄襲曝光 博士學位被撤
    【法官說法】論文抄襲曝光 博士學位被撤 2020-07-29 14: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107篇醫學論文被撤:治學術造假還得靠「國際醜聞」?
    107篇論文全部和中國研究機構有關,有125家之多,這創下了正規學術期刊單次撤稿數量之最。同行評議,是國際上保障論文質量和評估科研水準的通行手段,在期刊編輯與職稱評審中都有使用,並被認為是行之有效的方式,在國內也在被越來越多的期刊與機構使用。這次這麼多人用評審人的真實姓名但提供假冒的電郵地址,進行利於自身論文發表的行為,也是種學術造假。
  • 中國107篇醫學論文被撤調查:作者或未參與造假
    漫畫圖原標題:百餘篇國際論文被撤事件調查新華社北京4月26日電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傑文津、董瑞豐近日,曾隸屬著名國際出版商施普林格公司旗下的《腫瘤生物學》發聲,撤銷雜誌收錄的中國學者的107篇論文。為此,「新華視點」記者就公眾關心的焦點問題進行了調查。焦點一:為何107篇撤稿都集中在醫學界?
  • 中國學者Science論文首次被撤
    這距該論文發表僅3個月,並且是中國學者Science論文首次被撤。這篇撤稿文章的第一作者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材料與化學學院副教授吳豔,共同通訊作者分別是東南大學教授朱斌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副研究員宋懷兵。在撤稿聲明中,作者解釋這是一個「意外錯誤」,原因與實驗室搬遷以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數據交接不暢有關。
  • 美國「減肥雞湯」專家被撤13篇論文,辯稱「沒有主觀謊報」
    近日,《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宣布一次性撤回萬辛克的6篇論文,使其被撤文章總數上升至13篇。康奈爾大學隨即公布了調查結果:萬辛克教授存在學術不端,將於本學年結束後(即明年6月)辭職。萬辛克就此向《科學》雜誌等媒體表示「並沒有造假、主觀謊報、抄襲或濫用行為」。
  • 百餘篇國際論文被撤 有外國雜誌靠中國投稿費養活
    調查 「潤色」成幌子 花錢可發國際期刊  百餘篇中國論文遭撤稿,出版方給出的理由是「發現第三方機構有組織地為這些論文提供了虛假同行評審服務」。  同行評議是學術刊物普遍採取的論文評審制度。一般由出版方邀請論文所涉領域的專家評價論文質量,提出評審修改意見。它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文章是否刊發。
  • 107篇論文被撤 又是同行評議造假惹的禍
    原標題:107篇論文被撤,又是同行評議造假惹的禍  大規模撤稿、中國作者、同行評議過程造假、第三方機構操縱,由這些關鍵詞構成的施普林格出版集團4月20日的聲明,除了一次性撤銷發表在《腫瘤生物學》上的107篇論文這個創紀錄的數字,並無新意。
  • 已有30多篇COVID-19論文被撤,來看各論文撤稿原因
    表1 COVID-19臨床試驗總結已有30多篇COVID-19論文被撤稿截至2020年7月31日,已有19篇關於COVID-有三篇文章被撤的原因尚不清楚。有一篇來自美國的COVID-19抗體血清陽性率的預印本論文因未披露利益衝突而受到審查,但尚未發布任何官方結果。
  • 聚焦論文造假-新聞專題-科學網
    確立科學而明確的研究生培養定位,才能避免論文的「異化」。研究生培養階段,對學術論文的「一刀切」要求,日益成為一種普遍性趨勢。 研究生培養中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導師。對學生的表格式管理、數量指標管理,異化著導師與學生的關係。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需要導師對學生的培養方式、培養內容、培養質量真正負責。這也正是治理高校學術不端的必由之路。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祝願《中國科學報》及科學網與時俱進,成為科研人員流連忘返、賞心悅目的百花園。 ◆姬揚(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研究員) 《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讓我更好地獲取國內外科技新聞,同時還可以了解高層領導和先進人物對國內外科技現狀和發展趨勢的看法。
  • 論文被撤稿後仍被引用,文獻參考如何避免「撞屍」?
    近幾年,論文撤稿情況日益增多。隨之而來的另一個現象是:不少論文雖已被撤,但其引用量卻在增加,並且影響到由此產生的學術成果的可靠性。 一項研究分析了238篇被撤論文的引用情況。結果表明,儘管很多文章被撤回是由於道德不當、數據造假和虛假報告,但絕大多數(198篇,83%)對它們的引用都是正面的,只有12篇(5%)為負面性的引用。 「論文撤稿後仍在被引用的問題在學術界一直存在,從未得到有效地解決。」科學網博主、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教授時朋朋曾寫道。
  • 青島大學4篇學術論文被撤,校方:已做相關取證
    但論文署名作者均未給出個人回應。Life Sciences 官網截圖嚴重的學術不端,腫瘤研究學術論文被撤今年以來,青島大學已有4篇腫瘤研究學術論文陸續被撤回。高校應加大學術造假追責和處理力度健康時報記者通過查詢發現,青島大學四篇被撤稿件涉及的四個學術期刊均為SCI收錄期刊,發表的論文被SCI和SCIE以及其他資料庫收錄,且接收速度相當快,平均2-4周可接收。
  • 摒棄論文「SCI至上」正當時—新聞—科學網
    這是自2018年11月教育部印發《關於開展清理「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專項行動的通知》以來的又一項重大推進措施。 「五唯」中最基本和最具決定性的指標是論文,因為「帽子」、職稱、學歷、獎項幾乎都依賴於論文。而目前國內「稱霸」的論文主要是SCI論文,尤以高影響因子和高被引的SCI論文「為王」,這是我國教育科研評價與管理深受「SCI至上」負面影響卻難以根治的主要原因。
  • 論文查重何去何從—新聞—科學網
    2012年,教育部頒布了《學位論文作假行為處理辦法》,兩年後,又頒布了《博士碩士學位論文抽檢辦法》。今年年初,教育部再次發文要求進一步規範和加強研究生考試招生及培養管理工作,對學位論文作假行為露頭即查,實現「零容忍」。 針對教育部的通知,各高校紛紛要求對碩士生論文和博士生論文進行檢測,合格後才允許論文答辯,甚至對本科畢業生的論文也有此要求。
  • 107篇中國論文造假被撤 作者涉國內知名醫院醫學院
    107篇中國論文造假被撤 中科協稱出版社亦有責   該期刊出版社表示論文系假冒評審人電子郵件作假;作者涉及國內多個知名醫院和醫學院  107篇論文如何涉假?  同行評價  作者將稿件投給期刊後,會送交同行評審人進行評審。
  • 31篇文章被撤,中國學者被指學術不端,網友:該罰!
    學術腐敗始終是人們深惡痛絕的事情,然而近日,一則國內學者因涉嫌抄襲而導致文章被撤的新聞出現在大眾視野,一時間,群眾譁然。據了解,相關報刊、雜誌在2020年4月,撤回了中國學者31篇文章,涉及數十家高校、單位及公司。
  • 美國教授因數據造假撤銷《神經科學雜誌》論文—新聞—科學網
    Munger教授撤銷一篇《神經科學雜誌》論文。 該論文主要研究味蕾神經肽的分泌模式。《神經科學雜誌》發出通告稱應作者要求撤銷該論文,未給出撤稿理由。 通訊作者Steven D. Munger發出通告稱,馬裡蘭大學經調查研究後,認定該論文存在數據造假。同時Steven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