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尚希:科研事業單位的改革有助於激發人才積極性和創造性

2020-12-05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網北京3月11日電(雲賽俠)11日,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做客新華網2018全國兩會特別訪談。劉尚希建議,要加快科研事業單位的改革,把人才的積極性、創造性充分地釋放出來。

圖為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做客新華網2018全國兩會特別訪談。新華網 郭小天攝

  以下為主要訪談內容:

  新華網:您作為全國政協委員,今年比較關注哪些領域的問題呢?能不能跟我們分享一下。

  劉尚希:關注的問題是很多的。

  首先關於科研事業單位加快改革的問題。現在科研事業單位的改革進程比較緩慢,科研事業單位的體制,還是隸屬於政府的某個部門,是有行政級別、有編制的,這對人才的發展、對創新是一種束縛。如何與當前科教興國、創新驅動的發展戰略相適應?那就是要加快科研事業單位的改革,把人才的積極性、創造性充分地釋放出來。

  其次是就業方面的問題。除此之外,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我們應該抓住哪些關鍵核心問題?我認為是就業,如何充分就業,如何穩定就業,如何公平就業?就業的問題實際上就是人的問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落實到具體問題上就是實現充分就業、穩定就業、公平就業,這三個維度的就業就是高質量的就業。有了高質量的就業,高質量的發展才會有基礎。因為事情都是人幹出來的,就業質量高了,發展質量就有了基礎。

  還有教育、醫改方面的問題。我本人是國務院醫改諮詢委員會委員、國務院教育改革執行委員會委員。我在教育和醫改領域參與了大量的調查研究,教育改革和醫療衛生體制改革跟老百姓的期待還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如何解決體制機制的問題?這就涉及到怎樣搞好頂層設計,讓頂層設計更好落地的問題。這些單位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事業單位。這就是為什麼我剛剛提到科研事業單位的體制改革,教育機構、醫院也是事業單位。事業單位跨的領域很多,有的事業單位是做行政性的,有行政權力的。有的事業單位是搞經營的,像政策性銀行。事業單位類型特別多、特別複雜。現在事業單位面臨的共性問題就是體制內的待遇比較低,沒有工資增長機制。現在搞績效工資政策,政策怎麼落地,也得拭目以待。

相關焦點

  • 「三去」能否破解科研事業單位體制難題?
    這些政策對我國人才發展和科教事業的興旺無疑是利好,但是在劉尚希看來,由於目前事業單位的定位及其宏觀管理體制未進行全面深化改革,這些利好政策在落地過程中依舊存在一定困難。我國科研事業單位改革自1985年啟動,至今已33年,最近的一次改革是2011年推進的事業單位分類改革。
  • NPC代表建議進一步改革職稱評定條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予以回復
    針對全國人大代表提出的關於進一步改革我國職稱評審管理規定的建議,人社部表示,針對各地在組織職稱評審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將在職稱評審過程中實行分類評價、完善同行評價、加強評審監督,指導各地貫徹落實職稱制度改革,進一步激發各類專業技術人才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人社部表示,職稱是專業技術人才學術技術水平和專業能力的主要標誌。職稱制度是專業技術人才評價和管理的基本制度。
  • 西安交大人才培養系列報導:改革研究生培養機制 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
    西安交通大學作為我國為數不多的具有八十餘年研究生教育歷史的名校,始終將培養具有堅實基礎理論和系統專業知識,具有創新精神及較高學術和科研水平的人才作為研究生教育的目標。作為國內首批博士、碩士點授權單位的高校,西安交大的研究生教育在近年來有了長足的發展,已形成了與本科生教育規模旗鼓相當的態勢。
  • ...機制改革不斷向縱深推進——激發人才活力動力 匯聚發展勢能動能
    雲南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由傳統的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而創新驅動實質就是人才驅動。  近年來,雲南省深入實施人才強省戰略,不斷推動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向縱深推進,破除制度藩籬,在培養、引進、使用、評價、激勵人才各方面創新模式、放權鬆綁,激發了人才創新創造的活力,營造了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人才發展生態,為雲南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持。
  • 科技部財政部有關負責人就《關於改進和加強中央財政科研項目和...
    改革的總體目標,就是通過深化改革,加快建立適應科技創新規律、統籌協調、職責清晰、科學規範、公開透明、監管有力的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機制,使科研項目和資金配置更加聚焦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重大需求,基礎前沿研究、戰略高技術研究、社會公益研究和重大共性關鍵技術研究顯著加強,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大幅提升,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充分發揮,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不斷增強,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有力保障
  • 關於機關和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工資制度改革改革問題的通知
    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在總結和吸收前兩次工資制度改革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機構改革和公務員制度的推行,對機關現行工資制度相應進行改革,建立符合其自身特點的職務級別工資制度(以下簡稱職級工資制),以利於進一步調動機關工作人員的積極性,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為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服務。一、改革的原則(一)貫徹按勞分配原則,克服平均主義,建立符合機關特點的工資制度。
  • 激發人才活力動力 匯聚發展勢能動能
    近年來,雲南省深入實施人才強省戰略,不斷推動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向縱深推進,破除制度藩籬,在培養、引進、使用、評價、激勵人才各方面創新模式、放權鬆綁,激發了人才創新創造的活力,營造了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人才發展生態,為雲南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持。
  • 國務院關於激發重點群體活力帶動城鄉居民增收的實施意見
    圍繞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培育發展新動能、改造提升傳統動能,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進一步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強化收入分配政策激勵導向,分群體施策,不斷激發全體勞動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實現經濟增長與居民增收互促共進,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
  • 全國事業單位改革拿出時間表 強化公益屬性
    國家行政學院宋世明教授說,改革後的事業單位,即從事公益服務的事業單位,應成為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重要組織支撐,成為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主力軍,以實現政府公共服務的核心職能。  據了解,此次改革部署又根據職責任務、服務對象和資源配置等情況,將從事公益服務的事業單位劃分為兩類。  承擔義務教育、基礎性科研、公共文化、公共衛生及基層的基本醫療服務等基本公益服務,不能或不宜由市場配置資源的,劃入公益一類。承擔高等教育、非營利性醫療等公益服務,可部分由市場配置資源的,劃入公益二類。
  • 突出區域特色 改革人才培養模式
    做好頂層設計,準確定位人才培養目標  根據黨代會精神,學校出臺《廣西大學關於以協同創新為引領進一步推進全程互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意見》,明確以協同創新的方式,積極推進「全程互動」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確定了與政府部門、科研院所、行業企業的協同確立專業建設方案、制訂專業培養目標和培養標準,協同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協同建設教師隊伍,協同研究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
  • 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工作六個...
    通知指出,充分認識人才分類評價的重要意義。人才評價是人才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才資源開發管理和使用的前提。建立科學的人才分類評價機制,對於樹立正確用人導向、激勵引導人才職業發展、調動人才創新創業積極性、加快建設人才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 著眼地方和企業發展 打造人才工作新格局
    建立完善人才培養機制,一是探索並推行創新型教育方式方法。要尊重人才培養的個體差異和發展規律,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突出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通過學校教育和實踐鍛鍊相結合的有針對性的培養,更好激發人才潛能。二是做好機制上的創新保障。
  • 教師積極性和創造性將成慕課發展核心因素
    南京大學教師教學發展中心主任王守仁也認為,雖然慕課的發展需要經費的投入、技術的呈現、機制政策的配套以實現其多種功能和效果,但這些都是外部因素,最核心的還是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有了慕課並不代表教師就沒事可做了,恰恰相反,教師在慕課建設過程中發揮著非常大的作用。」王守仁說。
  • 不斷強化人才隊伍建設
    人才是社會發展的「新生血液」,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助燃器」,是最活躍的「生產力」,人才匯聚才能給黨和國家的各項事業發展注入無限的生機和活力。擴大人才隊伍規模,壯大人才隊伍。可以探索建立相關機制,調動幹部積極性、創造性,激勵現有人才奮發進取,最大限度地發揮聰明才智。可以用事業留人、待遇留人和感情留人,給發展潛力大的人才壓擔子,進行多崗鍛鍊,增加閱歷,積累經驗,促其儘快成才。
  • 人民e財經專訪劉尚希 :2021,經濟工作這麼幹!
    近日,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做客由人民日報麻辣財經工作室和全國黨媒信息平臺共同打造的融媒體訪談欄目「人民e財經」,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除了力度比往年更大以外,還有一點和往年不同的地方,就是今年稅和費的關係上發生了一個變化。今年降費更是唱主角,降費的規模大概是佔2/3;降稅大概佔1/3。所以,到明年肯定還會延續這麼一個基調,是更加強調完善減稅降費。這 「完善」二字,更多的是以改革的方式、改革的辦法去完善,通過改革社保體制、改革稅收制度,從這些方面來實現減稅降費。
  • 【上海國資雜誌】上海儀電:人才管理機制創新
    明確未來五年人才發展總體思路、發展目標、理念要求、主要任務和重點舉措。圍繞打造「六型」智慧人才(即職業型經營管理人才、專家型行業領軍人才、創新型專業人才、拓展型項目人才、智造型高技能人才、複合型黨群人才),拓展人才引進的多元化渠道,建立健全人才開發培養創新管理體系,探索創新釋放動力活力的激勵機制,打造智慧人才發展平臺,完善人才配套服務保障體系。
  • 工作會丨中國鈾業:開創改革發展新局面 推動中國鈾業高質量發展
    戰略引領作用顯著、成效明顯,匯聚了全系統改革發展共識,堅定發展信心和決心,激發了廣大幹部職工幹事創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系統性改革成果顯著積極開展機關本部改革,本部機關由原來的21個部門精簡為13個,通過做表率,各項工作實現平穩過渡。
  • 設置數量和比例大幅提高!青島發布《青島市事業單位特設崗位設置...
    》,為促進全市高層次人才引進,暢通人才成長渠道,激發人才隊伍活力,進一步健全青島市事業單位崗位設置管理制度提供了又一新的政策保障。  青島市現行事業單位特設崗位設置管理辦法是2015年制定的,實施以來對促進高層次人才引進,打通專業技術人才發展通道起到了積極作用。近年來,隨著青島市加快實施人才強市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事業單位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隊伍進一步壯大,人才集聚程度不斷提高,對優化崗位結構、提升崗位層次的需求不斷加大,廣大專業技術人員對暢通職業晉升通道的期盼更加強烈。
  • 職稱制度30年來重大改革 評職稱不再要求發論文
    「幹什麼評什麼」 不同人才不同評價標準  為避免職稱評審時「一把尺子量到底」,本次職稱制度改革系統地將職稱評價標準歸結為品德、能力和業績三個方面,科學分類評價專業技術人才能力素質,對不同領域、不同行業、不同層次的專業技術人才,制定不同的評價標準和業績權重,實現「幹什麼、評什麼」,激發各類人才創新動力和積極性,使「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
    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才發展需求,充分發揮人才評價正向激勵作用,推動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最大限度激發和釋放人才創新創業活力,促進人才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堅持科學公正。遵循人才成長規律,突出品德、能力和業績評價導向,分類建立體現不同職業、不同崗位、不同層次人才特點的評價機制,科學客觀公正評價人才,讓各類人才價值得到充分尊重和體現。——堅持改革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