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在山東,不有三,不考研(研究生)、不考編(事業單位)、不考公(公務員)。大多數父母都極其想讓孩子吃上「國家飯」,但孩子卻又特想逃離體制內,認為「外面」的待遇更好,發展更高。
老一代的人認為,穩定是工作最重要的因素,但放到年輕人的眼裡,就變成了安於現狀,不思進取。那麼,體制內外的工作究竟有什麼區別呢?除了待遇,還有別的因素嗎?今天這篇文章就來具體說一說。
1.體制是個啥?
我不說什麼官方概念了,就教一招讓大家快速區分:如果單位領導恨你恨的壓根就不想看見你,那也找不到辦法開除你,就叫體制內,其他叫做體制外。
所以,穩定是體制內工作最大的代名詞,只要你不犯什麼原則性錯誤,這份工作就是鐵飯碗,你想餓死都不成。
這種穩定在什麼時候好處最明顯呢?就是生病,工傷的時候,即使你喪失了很大一部分勞動力,不能再好好上班了,單位也會照樣給你發工資,沒準還要時常慰問你。大不了把你調到一個清閒的職位,也絕對不會開除你。
2.福利待遇比較
穩定是優點,同時也是缺點,因為穩定,單位的工資漲幅可能會很慢,而且升職也很難。但體制外靈活性就很大,如果幹得好的話,小几年沒準工資就能翻一番。所以如果單拿工資收入、升職加薪這一塊來說,體制外的工作是相當吸引人的。
但是,這裡還想說的一點是,我們偶爾會忽略掉工資以外的福利,事實上,這些也是很大的一部分。舉個例子來說,我有一個同學小N,她是某二線城市x局公務員,她們單位有單人宿舍,每個月象徵性交100塊錢住宿費,單位食堂三餐免費。
要是有一份體制外的工作,不供吃供住,要自己解決租房問題,吃飯問題。那麼,如果要比較這兩份工作的待遇,這一部分也應該折算成工資。
除此以外,事業單位的五險一金基本是按最高比例繳納的,但私人企業就不一定了,他們有可能會按最低限額去繳納。大家年輕的時候覺得五險一金沒啥用,但等你歲數大了,這些都是錢啊。
所以大家看出問題了嗎,如果體制外單位「工資收入」只比體制內高一點點的話,那就不叫有吸引力,除非它能高出足夠的金額,還有預期的職業發展,那才叫有競爭力。不然,多個一兩千塊錢可就只是拿去租房吃飯了。
3.究竟怎麼選,認清自己的能力
很多人覺得,自己發展都是被單位限制住了,如果有好機會,一定能夠飛黃騰達。有人羨慕自由職業,羨慕創業,可殊不知,大多數人並不是你想像的那樣光鮮亮麗。5%的人被你看到了,因為他們活下來了,但剩下那95%是看到的,失敗的才是大多數。
合理評估自己的能力,是最大的負責。厲害的人,在哪裡都能生存得下去,怕就怕,有的人過高的估計自身實力,沒有做好風險分析,提前預案,盲目地就做了選擇,到時候後悔都來不及。畢竟,工作是個大事,在這一點上,消極一些看待沒有錯。想想5年之後,10年之後會如何,眼光放長遠些總是對的。
看完這篇,你覺得自己的工作怎麼樣呢?
理性分析,放平心態,就是最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