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落實科技體制改革 這些前沿科技將影響生活

2020-11-23 中國新聞網

資料圖。朱志庚 攝

  中新網北京8月5日電 (吳濤)2015年9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印發《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如今《方案》對外發布已近一年,各地實施情況如何?科技成果轉化的難題開了哪些「藥方」?哪些前沿科技未來將走入我們的生活?中新網對此進行了梳理。

  多地落實科技體制改革「施工圖」

  《方案》提出了10個方面、32項改革舉措以及143項政策措施,突出內容的涵蓋性、制度的可持續性、措施的針對性,被認為是一張脈絡清晰、操作有序的「施工圖」。

  中新網梳理發現,自《方案》印發後,多地對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進行了部署、實施。河北、雲南等地出臺了實施方案或意見;北京、內蒙古、山西、山東、貴州,四川、江蘇、湖北、浙江、青海、黑龍江等地以學習、調研、座談會、培訓班等不同形式深入推進《方案》實施。

  在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實施中,不少地方還提出一些具體領域的目標及時間表。河北提出,2017年逐漸實現與京津創新券相互銜接、統籌使用,將在2017年前落實科研事業單位在編制管理、人員聘用、職稱評定、績效工資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權。

2月1日15時29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丙運載火箭(及遠徵一號上面級)成功發射第21顆北鬥導航衛星。

中新社

發 宿東 攝

  浙江提出,建立健全的科技創新融資模式,力爭到2020年集聚10萬人才創業,形成1萬家新創企業;2016年教育培訓等人力資本投資要超過2100億元,科技型中小企業獲得的創業風險等投資要超過1000億元。

  黑龍江提出,到2020年,全社會研發經費佔國內生產總值比例達到2.2%,政府科技經費增長幅度持續高於地方公共財政收入增速,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5%,創新型省份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

  破除科技成果轉化難題 國家將建100個示範性機構

  中新網還注意到,在多地部署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時,不少省份強調要「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貴州表示,以前科研機構只關心研發,不關心市場,致使很多研究成果無法有效轉化,成為一紙空文,浪費了國家科研經費,浪費了人力資源。現在貴州省「兩院」開展深化科研體制改革試點,出臺「科八條措施」來解決這個問題。

  雲南表示,完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制,在政策上有所突破。一是在國家規定的允許從科技成果轉讓淨收入中提取不低於50%比例的標準上適當提高比例至60%,從而激勵高校和科研院所實施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使科技人員得到合理收益;二是規定「對科研人員通過科技成果轉化取得股權獎勵收入時,原則上在5年內分期繳納個人所得稅。」

無人駕駛汽車資料圖。周衡義 攝

  《方案》指出,要健全技術創新的市場導向機制和政府引導機制,加強產學研協同創新,引導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促進企業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的主體,使創新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產業活動,培育新的增長點,促進經濟轉型升級提質增效。

  5月9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方案》指出,「十三五」期間,要建設100個示範性國家技術轉移機構,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建設10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

  前沿科技數一數 中國「芯」登上世界榜首

  《方案》提出,到2020年,在科技體制改革的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突破性成果,基本建立適應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求、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和科技創新發展規律的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

  目前,中國一些高科技已經佔領世界前沿。如在超級計算機領域,最近,「神威•太湖之光」取代「天河二號」登上世界最快計算機榜首,核心處理器全部國產,中國「芯」大放異彩。

羅文向國家超級計算機無錫中心主任楊廣文頒發金氏世界紀錄認證書。徐穎潔 攝

  中國新一代高速鐵路技術世界領先,高鐵裡程佔世界總量60%以上,還在進軍海外市場。在移動通信領域,5G技術中國也走在世界前列,中國移動、華為、中興、大唐電信等都在致力於5G技術標準的研發。據工信部總工程師張峰介紹,今年年初中國已正式啟動了5G研發技術試驗,搭建開放的研發試驗平臺,2020年啟動商用。

  同時,中國的載人航天、探月工程、載人深潛、量子通訊、鐵基超導、誘導多功能幹細胞等一系列重大基礎性前沿取得成就;中國還建成了上海同步輻射光源、貴州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企業方面,百度度擁有了吳恩達這樣的頂級科學家,還研發出了無人駕駛汽車;華為的移動通信技術已走進世界前列,其2015年申請了3898項專利,較上年增加了456項,連續第二年居全球企業之首。

  和你沒關係? 這些科技已潛移默化走進人們生活

  航天、衛星等這些前沿科技成果和普通老百姓有啥關係?在今年2月26日,國新辦舉行的發布會上,科技部部長萬鋼說道,很多科技都關係百姓生活,比如中國風雲衛星服務於全世界氣候預報。

  「高分系列衛星成功發射,在國土普查、環境監測等18個行業1100多家單位得到應用,比如發生水災了,我們就用高分判斷水的流勢對作物的影響。」萬鋼說道,「北鬥導航廣泛應用,已經有200多個不同產品,應用在漁船、汽車,甚至應用於快遞送貨的自行車上,形成產值已達1000多億元。」

  一些高科技企業產品也在潛移默化滲入人們生活當中。中國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4G(TD-LTE)技術,目前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4G網絡,加上LBS(基於位置服務)百花齊放,阿里、騰訊、百度、滴滴、美團等企業對科技的應用,生產出的產品已滲透人們的出行和就餐等日常生活。

  值得關注的是,在科技體制改革中,創新創業生態系統形成,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年輕創業創新者。在7月22日國新辦的發布會上,科技部副部長李萌說道,目前全國有2300多個眾創空間,政府還通過投入的方式,降低創業者水電費、房租費來降低社會創業的成本,激發年輕人的創業熱情。(完)

相關焦點

  • 人民日報: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
    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按照「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戰略方向,破解科技領域改革難題,推動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向縱深發展,為建設科技強國提供有力制度保障,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重大任務。
  • 委員講堂之方精雲:以體制創新推動科技創新
    [15:01] [主持人]:去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對科技體制改革作了全面部署,具體措施達100多條。您比較關注哪方面的改革?而不是一味地鼓勵大家去發文章。[15:10] [主持人]:這也是您多次呼籲改革我國科技評估體系唯論文的現象。[15:10] [方靜雲]:第五部分是關於成果轉化的機制問題。這是我自己有親身感觸的,也特別希望做的。這個方案也都有充分的體現。但是,問題可能是需要我們如何落實這些提法或者方案,行動上怎麼去落實。
  • 王作躍教授推薦:《前沿科技評論——全球視野下的創新發展與選擇》
    在眾多的前沿科技領域中,這本書選擇的五大「熱門」類別——信息技術、生物醫學技術、交通、材料和能源,都是與我們的現代生活密切相關的。本書的前七章是關於各種信息技術在近現代的發展歷史以及對現狀的考察,從電子管、半導體到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從電報、電話到手機、5G,從大數據、人工智慧到機器人、區塊鏈,佔了全書將近一半的篇幅,足見其重要性。
  • 科技創新支撐引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一、提高源頭創新能力,催生發展新動能 進入21世紀以來,新一輪科技革命加速發展,並以前所未有之勢帶動產業變革,影響並改變著社會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其發展和變化速度之快超乎想像。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綜合運用創業投資子資金、貸款風險補償、績效獎勵等方式,引導社會資金投入創新創業,9支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總規模達173億元,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和高新區設立的科技創業投資基金550多家,資本規模超過2300億元。在10家銀行開展投貸聯動試點,促進科技與金融結合。
  • 上海科技獎勵大會上,李強為這些科技功臣頒獎
    市委書記李強在會上強調,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以時不我待、奮發有為、善作善成的精神抓創新、謀未來,與時俱進推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不斷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充分激發人才創造力,著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大力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把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為強化「四大功能」、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提供強大支撐。
  • 落實創新發展理念 推動科技強國建設
    美國庫恩基金會主席羅伯特·庫恩認為,中國創新產業迅速發展,得益於國家政策的鼓勵和引導、社會形成支持創新的文化氛圍以及科技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在正確政策引導下,中國社會形成大膽創新、勇於創新、包容創新的良好氛圍。」  「中國通過改革創新站在了世界前列。」
  • 薛瀾談新型舉國體制:真正卡住我們脖子的是什麼?| 科技與政策
    所以,今天在中國科技領域裡討論得最多的就是應該怎樣突破封鎖、怎麼解決 「卡脖子」 問題。社會各界也給出了各種各樣的建議。比如有人建議採取對等報復行動,也有人建議通過談判解決問題。目前來看,這些方案都不樂觀,因為美國在科技領域對中國的封鎖和卡壓將是長期的。
  • 中國科技發力,舉國體制還是靈丹妙藥嗎?
    簡單地說,「九章」在一分鐘時間裡完成了超級計算機一億年才能完成的任務。「九章」研發團隊的核心、中國科技大學教授潘建偉說,「九章」的出現牢固確立了中國在國際量子計算研究中的第一方陣地位。基於「九章」的「高斯玻色取樣」算法,未來將在圖論、機器學習、量子化學等領域具有重要的潛在應用價值。
  • 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極深地下極低輻射本底前沿物理實驗設施...
    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極深地下極低輻射本底前沿物理實驗設施」工程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在清華大學舉行清華新聞網1月8日電(記者 曲田 攝影 李派)1月7日上午,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極深地下極低輻射本底前沿物理實驗設施」(以下簡稱「錦屏大設施」)工程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在主樓接待廳舉行
  • 河南省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專題
    制定出臺《關於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的意見》,明確以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為核心,以開發運營去行政化和主責主業去社會化為切入點,著力突破制約開發區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進一步激發開發區改革創新活力和內生動力,努力將開發區打造成為產業發展集聚區、改革開放試驗區、科技創新示範區。
  • 王志剛《黨建》撰文:擔當科技自立自強使命 加快建設科技強國步伐
    第一,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基礎研究領域實現多點突破。強化頂層設計和系統布局,印發實施《關於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加強「從0到1」基礎研究工作方案》《新形勢下加強基礎研究若干重點舉措》。加快組建國家實驗室,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建設一批國家應用數學中心。
  • 中國科技工作者:科創體制改革力度之大、密度之大前所未有
    中國科技工作者:科創體制改革力度之大、密度之大前所未有 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月24日舉行中外記者見面會,5位科技工作者圍繞科技創新與媒體記者見面交流,談及創新環境、基礎研究、成果轉化等方面。
  • 【國策說】讓創新馬達轉起來,咱們體制機制的改革怎麼破?
    可見,科技成果的轉化,仍然在各個層面面臨著體制機制的不順暢。縱觀近幾年國家推出的鼓勵創新、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力度實屬空前。2015年3月,《關於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發布,意見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適應創新驅動發展要求的制度環境和政策法律體系,為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提供有力保障。
  • 突出四個創新 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山東省科學技術廳)
    近年來,山東省科技廳堅持「自我革命」,以全面提升創新能力和科技綜合競爭力為目標,以信息技術應用為手段,以轉變政府職能為突破口,突出管理理念、體制機制、管理手段、監督制約四個創新,科技計劃、科技獎勵管理體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 學習《關於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筆談
    教育系統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和綜合性,著力把握改革的時機、力度、節奏,蹄疾步穩地推進教育領域綜合改革,一批標誌性、引領性改革舉措梯次接續、前後銜接,有力促進了教育公平,提高了教育質量,增強了人民群眾的教育獲得感、幸福感。
  • 李建國:制定監察法是貫徹落實黨中央關於深化國家監察體制改革決策...
    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13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第四次全體會議,聽取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監察法草案的說明,聽取國務院關於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說明,表決大會關於設立十三屆全國人大專門委員會的決定草案,表決大會關於十三屆全國人大專門委員會主任委員、副主任委員、委員人選的表決辦法草案,表決十三屆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財政經濟委員會主任委員
  • 深化教育督導體制機制改革 推進政府更好地履行教育發展職責
    ,必將對加快推進教育改革發展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隨著教育事業的加快發展、改革的不斷深入,人民群眾對公平而優質的教育的期待更加強烈,教育督導必須與時俱進,深化改革,才能更好地適應新時代的新要求。(一)深化教育督導體制機制改革是落實新時代黨和國家教育方針政策的迫切需求。進入新時代,黨中央、國務院對教育督導工作的重視程度是空前的。
  • 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青島科技大學:破除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機制障
    學校獲批山東省首家「高校科研體制改革試點」單位,連續兩次被評為「省產學研合作創新突出貢獻高校」,通過科研成果轉化或提供核心技術而上市的公司達到了7家。2020年,青科大獲批教育部第二批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是獲批的3所非部屬高校之一,也是山東省唯一入選高校。在《2020中國高校專利轉讓排行榜》中,青科大實現轉化244件,居全國第57位、省屬高校第1位。
  • 科技創新開啟國家發展新徵程
    這就要求,要把科技創新作為我國發展的戰略支撐,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科技人才隊伍建設,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努力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率。 堅持創新的發展脈絡新中國成立之初,毛澤東同志就提出了「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的自主創新發展路線。
  • 溫家寶《求是》文章:關於科技工作的幾個問題
    這些創新成果和關鍵技術突破,必將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產生重大積極影響。    對於我國科技發展的這些突出成就,應當充分肯定,這其中凝聚著廣大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心血和奉獻。這也說明,我國科技具備了較強的實力,為加快科技發展奠定了更加堅實的基礎。但是綜觀我國科技發展面臨的形勢,我們還必須進一步增強緊迫感、危機感和憂患意識,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