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青島科技大學:破除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機制障

2021-01-20 大眾日報

■編者按:高質量發展是時代最強音。山東省教育廳與大眾日報社聯合發起「高質量發展看山東·高校行」大型宣傳推介活動,同步徵集評選山東高校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展示亮點成果和創新探索,形成叫得響、可複製的發展經驗。目前,「山東高校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陸續在大眾日報全媒體矩陣全網發布,敬請關注!

青島科技大學:破除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機制障礙

激勵教師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

多年來,青島科技大學始終堅持走「科研強校」之路,以突出的科技成果轉化支撐起了「政產學研」融合辦學特色,創造了社會各界高度評價的「青科大現象」,被社會讚譽為「中國橡膠工業的黃埔」。學校獲批山東省首家「高校科研體制改革試點」單位,連續兩次被評為「省產學研合作創新突出貢獻高校」,通過科研成果轉化或提供核心技術而上市的公司達到了7家。2020年,青科大獲批教育部第二批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是獲批的3所非部屬高校之一,也是山東省唯一入選高校。在《2020中國高校專利轉讓排行榜》中,青科大實現轉化244件,居全國第57位、省屬高校第1位。

青島科技大學科技成果轉化的典型經驗,被國務院研究室《決策參考》、央視《新聞聯播》《焦點訪談》等專題報導。《中國教育報》曾以「一所地方高校緣何屢獲科研大獎——青島科技大學創新產學研融合模式帶來的啟示」為題,深入報導了學校科技成果轉化情況。這是學校多年來始終堅持開放辦學、堅持市場主導、堅持激勵導向,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生動寫實。

堅持開放辦學,構建有利於成果轉化的「生態大學」

「生態大學」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內涵,首先是開放意識,教師思想解放,將科研成果與市場緊密結合;二是開放環境,學校要探索更多科研成果落地的模式。學校堅持開放辦學,一方面立足校內「放水養魚」,最大限度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鼓勵教師聚焦產業需求推動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回答創新上「0-1」的問題,在大學內部夯實成果轉化的基礎條件;另一方面,面向校外,破除圍牆,聯合政府、企業、行業主動融入產業發展,回答創新上「1-N」的問題,也就是以大學為核心,形成產業鏈、資金鍊、人才鏈、技術鏈「四鏈合一」的成果轉化生態。

堅持市場主導,激發科研人員積極性、主動性

出臺有效政策,推動院校與行業企業形成命運共同體。「不找校長找市場」,就是學校教師樹立市場思維,主動與企業尋求合作共建命運共同體的生動寫照。

一是通過成果轉讓助推技術革新。例如,早在1998年,學校瞄準國家MDI卡脖子技術,利用「ECSS工程化學模擬系統」技術,與萬華化學集團共同開發了MDI製造核心技術,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四個擁有此項技術的國家。2018年,學校團隊「酮肟法鹽酸羥胺全水相合成工藝」突破傳統工藝瓶頸,獨家轉讓濰坊新綠化工獲轉讓經費2.2億元。

二是技術入股組建學科性公司。逐步形成了「推出成果—註冊學科性公司—公司上市—股權激勵—技術升級」的成果轉化路徑。例如學校三位專家以「密煉機上輔機項目」組建了軟控股份有限公司,現已發展成為全球橡膠機械行業的引領者。技術入股培育科大隆騰「環流式旋風分離器」工程技術成為行業典範,科大有志開發「移動醫療產品體系」成為「網際網路+智慧醫療」行業的領頭雁。

三是校企、校地共建研發中心。通過與企業聯合建設技術研發中心的方式,實現研發、中試到產業化的無縫銜接。先後建立了12個校企研發中心、6個駐外研究院,通過大學科技園、橡膠谷等3個國家級孵化器,孵化300餘家科技型企業。成立了科技成果集成熟化中心,建立了300人規模的科技特派員隊伍,長年開展科技項目推介和技術服務。

堅持激勵導向,激發成果轉化體制「效能釋放」

深化辦學體制和教育管理改革,充分激發教育事業發展生機活力。青科大通過科研體制改革構建科學高效的成果轉化體系,為學校高質量發展精準賦能。

一是加強制度保障。出臺《科技成果轉化管理辦法》《科技特派員管理辦法》等18項規章制度,為開展成果轉化提供政策保障。

二是加大收益激勵。橫向經費日常支配由牽頭教授全權負責。2017年學校從海爾科大納米公司股權中收益200餘萬元,根據政策規定,70%獎勵給課題組,30%劃歸完成人所在學院。

三是暢通晉升渠道。學校破除「四唯」,在職稱晉升方面設立成果轉化型教授,實施單列評審,近三年橫向到帳經費或收益達300萬(理工)或100萬(人文)可以直評教授,達100萬或30萬可參評副教授。

經過多年探索,青島科技大學總結出了多條經驗:教師是脊梁,教師的科研面向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將會獲得極大力量;學生是主體,學生參與到科研與成果轉化過程,將極大提高實踐能力,助力全面成才成長;學校是載體,成果的轉化,不僅可以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也讓學校獲得社會資金支持。「政產學研融合」在教師、學生、學校三個維度的立體統一,與國家戰略、經濟發展、社會需要的高度融合,是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建設「生態大學」助力「科技強國」「科技強省」,對接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和「八大發展戰略」的強力支撐。(李鯤鵬)

「高質量發展看山東·高校行」活動來了,典型案例持續徵集中!

徵集郵箱:dzrbxmt@126.com

相關焦點

  • 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山東中醫藥大學:科研管理體制改革助推高質
    ■編者按:高質量發展是時代最強音。山東省教育廳與大眾日報社聯合發起「高質量發展看山東·高校行」大型宣傳推介活動,同步徵集評選山東高校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展示亮點成果和創新探索,形成叫得響、可複製的發展經驗。目前,「山東高校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陸續在大眾日報全媒體矩陣全網發布,敬請關注!
  • 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青島大學:展知識之翼助創新飛翔,高質量推
    ■編者按:高質量發展是時代最強音。山東省教育廳與大眾日報社聯合發起「高質量發展看山東·高校行」大型宣傳推介活動,同步徵集評選山東高校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展示亮點成果和創新探索,形成叫得響、可複製的發展經驗。目前,「山東高校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陸續在大眾日報全媒體矩陣全網發布,敬請關注!
  • 開放辦學市場主導激勵導向科技成果轉化的青科大經驗
    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推進產學研協同創新,積極投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青島科技大學始終堅持走   開放辦學,   構建有利於成果轉化的生態大學   「生態大學」是根據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理構建起來的,具有社會生態特性的大學,它在校園環境、管理層面、校園文化、學術、教學等方面具有生態化的特點,它追求「和諧」與「發展」的價值取向,其目標是實現可持續發展,出發點與歸宿點是「以人為本」。
  • 科技才是第一生產力 青島農業大學成果轉化
    在青島農業大學近日召開的第三屆學科建設暨科技工作大會上,以1000萬元轉讓「青農105」生產經營權的趙延明副教授被授予「科技成果轉化先進個人」稱號,他個人及課題組獲得學校160萬元的重獎。與他們同時獲獎的還有其他10位「科研工作先進個人」和5個「科技工作先進集體」。在教育部公布的全國高校科技成果轉讓實際收入排名中,青島農業大學為全國高校第34位,列山東省首位。
  • 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濱州醫學院:深耕「五個融合」開啟高質量發
    ■編者按:高質量發展是時代最強音。山東省教育廳與大眾日報社聯合發起「高質量發展看山東·高校行」大型宣傳推介活動,同步徵集評選山東高校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展示亮點成果和創新探索,形成叫得響、可複製的發展經驗。目前,「山東高校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陸續在大眾日報全媒體矩陣全網發布,敬請關注!
  • 人民日報: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
    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按照「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戰略方向,破解科技領域改革難題,推動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向縱深發展,為建設科技強國提供有力制度保障,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重大任務。
  • 王陽元:科技成果轉化需要體制和觀念的更新
    從開始到現在他所從事的工作一直都沒有離開技術應用和成果的產業化,作為一個與科學技術打了一輩子交道的人,王陽元對科技成果的轉化有著自己的看法。他認為機制的更新是很重要的一點,但是比機制的更新更重要的是人的觀念的跟進。
  • 2020-2026年中國科技成果轉化市場調查研究及發展趨勢分析報告
    中國科技成果轉化的發展情況分析1    一、中國科技成果轉化率分析2    二、中國科技進步貢獻率分析8    三、中國主要科技成果轉化模式6      1、科技中介機構模式6      2、科技成果轉化的股份制模式8      3、高新科技開發區科技成果轉化模式中      4、產學研結合共促科技成果產業化模式國      5、建立風險投資機制保證科技成果轉化模式產      6、大學科技園區科技成果轉化模式業
  • 泉州打好「組合拳」 助推科技成果轉化
    作為民營經濟大市,這幾年來,泉州一直在探索高質量發展的模式,這時企業科技創新的「短板」就顯得特別明顯;而與之相對的,泉州不少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發成果卻經常「養在深閨人不識」,無法及時得到轉化。然而,從技術研發成功的3年以來,該項成果卻一直養在深閨人未識。 「泉州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環境的優化,打破了很多條條框框的束縛,而眾多激勵政策的出臺更是讓科研人員幹勁倍增。」泉州師範學院科研處處長戴聰傑表示,去年學校成立了技術轉移中心,同年就被評為省級技術轉移機構,大家幹勁十足。大膽地打破體制機制的攔路虎,科研成果的應用轉化通道就變得順暢、通達起來。
  • 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智慧財產權管理實踐探索
    摘要:近年來,國家陸續出臺了一系列鼓勵創新創業、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措施,有力破除了束縛科技成果轉化的機制體制障礙,為高校大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和社會氛圍。清華大學積極貫徹落實國家政策法律精神,不斷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轉化和智慧財產權管理機制,一方面,暢通渠道、完善流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高效運行;另一方面,加強規範管理,保障學校權益和教學科研環境,堅持兩手抓,共同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工作持續健康發展。
  • 把科技「勢能」轉化為發展「動能」
    為了破解科技成果轉化率低這一難題,哈市先後建立了市校合作「契約」機制,制定實施了《科技創業三年行動計劃》、「科技政策39條」等,沿著「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企業成長路徑,布置服務鏈,配備資金鍊,打造產業鏈。僅以省工業技術研究院為例,目前已形成教師帶技術,技術變產品,產品成產業,進而做大做強的良性循環,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進入「黃金期」。
  • 山東用改革的「衝擊鑽」破除體制機制障礙
    改革攻堅,風雨無阻勇向前  ——山東用改革的「衝擊鑽」破除體制機制障礙,經濟社會發展動力活力蓬勃湧動  從夯基壘臺、立柱架梁,到全面推進、厚積成勢,再到系統集成、協同高效——  制度創新率先突破,體制機制優勢加速塑造  9月20日,在肥城市政務服務中心「企業開辦專窗」,山東聚鑫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楠,一次性辦理完成企業營業執照、印章刻制、稅盤發票領取等6項業務,並申領了電子營業執照,全程僅用時
  • 推動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
    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中,他再次強調:「促進創新鏈和產業鏈精準對接,加快科研成果從樣品到產品再到商品的轉化,把科技成果充分應用到現代化事業中去。」把總書記的要求落到實處,推動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關鍵是要在動力機制變革、成果轉化機制創新和協同機制優化方面加強探索,強化經濟社會發展的科技支撐。
  • 《中國科技成果轉化2019年度報告》發布:科技成果越來越值錢了
    2019年,年報編寫組以全國3200家公立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2018年成果轉化數據為樣本,綜合採用數理統計、專家諮詢、電話訪談及實地調查等方法,綜合分析了填報單位科技成果轉化進展和成效、典型經驗、存在的主要問題等。報告顯示,我國科技成果轉化規模持續攀升。
  • 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三個痛點
    上海市教育委員會科技發展中心主任陸震提到:「其實,這不僅僅是科技發展和產業的問題,更是與我國政策體系與發展密切相關。」在上海科學技術交流中心成果轉化處處長、上海市技術轉移協會常務副會長、中國技術市場協會技術經理人工作委員會副秘書長成曉建看來,政策對規範和引導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效果還無法做出直接判斷。
  • 多地落實科技體制改革 這些前沿科技將影響生活
    朱志庚 攝  中新網北京8月5日電 (吳濤)2015年9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印發《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如今《方案》對外發布已近一年,各地實施情況如何?科技成果轉化的難題開了哪些「藥方」?哪些前沿科技未來將走入我們的生活?中新網對此進行了梳理。
  • 聚焦高校科技成果轉換
    ,2014年財政部、科技部、國家知識產權局頒布的關於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分配管理的文件,拉開了改革的序幕,隨後在2015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發布。
  • 科技創新開啟國家發展新徵程
    這就要求,要把科技創新作為我國發展的戰略支撐,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科技人才隊伍建設,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努力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率。 堅持創新的發展脈絡新中國成立之初,毛澤東同志就提出了「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的自主創新發展路線。
  • 中國科技成果轉化2019年度報告:我國科技成果轉化規模持續攀升
    在正在舉辦的2020中關村論壇上,國家科技評估中心副總評估師、中國科技評估與成果管理研究會秘書長韓軍對外發布了《中國科技成果轉化2019年度報告》。該報告以中國3200家公立高校院所2018年成果轉化數據為樣本,綜合分析了科技成果轉化進展成效、典型案例、存在問題等。
  • 關於「科技創新與高質量發展」研討會論文徵集的通知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實中央關於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重大部署,加快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中共安徽省委和求是雜誌社擬於5月底在合肥聯合舉辦「科技創新與高質量發展」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