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元:科技成果轉化需要體制和觀念的更新

2020-12-06 中國科學院

    王陽元院士,20世紀70年代主持研製成功我國第一塊3種類型1024位MOS動態隨機存儲器,是我國矽柵N溝道MOS技術開拓者之一。在1986 ~ 1993年任全國ICCAD專家委員會主任和ICCAT專家委員會主任期間,領導研製成功了我國第一個大型集成化的ICCAD系統;為推動我國微電子產業的發展,作為發起人之一,創建了中芯國際集成電路製造(上海)有限公司(SMIC-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從開始到現在他所從事的工作一直都沒有離開技術應用和成果的產業化,作為一個與科學技術打了一輩子交道的人,王陽元對科技成果的轉化有著自己的看法。他認為機制的更新是很重要的一點,但是比機制的更新更重要的是人的觀念的跟進。

    技術轉化也是機制的轉化

    一個技術轉化的過程可能是十年二十年,甚至是更長的時間,在這個過程中會遇到技術或者是人的問題,任何一個小的問題都可能使這個技術在轉化的過程中夭折,隨之一個正在成長中的小企業也就跟著消亡了。科技成果的轉化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國的科研院所和高校。

    在王陽元看來技術的轉化裡面最難的可能就是機制問題。他說:「因為我們原來沒有這樣的概念,但是在美國這件事情已經變得很平常也已經發展得很成熟了。」一個新事物的誕生總不是那麼順利,人們要接受這樣一個新的思想也不是很容易,也就是說突破機制最難的就是觀念的更新,也可稱之為計劃經濟習慣性的延伸,在舊觀念轉變的同時還要去摸索新的管理方法和新的運作機制。

    「這20年來我們的科技成果轉化的觀念和機制並沒有像經濟那樣快速地發展起來,科技成果的轉化雖不可同這20年來的經濟的成長相比較,但科技成果轉化卻是經濟發展的原動力和驅動器。」王陽元認為,經濟飛速發展的過程也是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局部被認可的過程。

    過去在企業中技術的研發是不太被重視的,甚至只是一個空有名字的虛位,這種情況一直持續了很久。但是真正的技術力量並不是說一個簡簡單單的名字就可以支撐得起來的,它還是要扎紮實實的技術支持。王陽元認為最雄厚的研發力量還是在科研院所和大學裡面的,如何將這兩塊巨大的潛力發揮出來,這個問題的解決大家都還需要一個探索的過程。

    最近王陽元也一直在作這方面的探索。他在一篇報告裡面提出了「產前研發聯盟」新的概念。「價格競爭」一直被稱為「最低端的競爭」,而王陽元認為最高端的競爭是「新組織類型的競爭」。他在報告中提到,由於一直以來我國幾乎僅圍繞「政府資助系統」的單一模式進行,由於企業資金和人力資源的匱乏,始終未能有效地進行大生產技術研發,而研究院所開發的單項工藝或器件模型等科研成果也始終不能很好地實現產業化。而產業發展的經驗是:當一個產業出現「集體危機」的時候,要採取「集體行動」的方式解決,美國的SEMATECH、日本的VLSI、歐洲的IMEC都是在這種情況下組建的「產前研發聯盟」,實踐證明「產前研發聯盟」是一種能夠使技術外溢,能夠為「乘員」提供智慧財產權保護的、有效的「新型組織」。

    王陽元用一句話來概括這件事情:「靠自主智慧財產權而不是靠價格這個低價競爭,所以現在的競爭,產前一定要聯盟。」

    成果轉化「一個好漢三個幫」

    「一個好漢三個幫」,一旦有成果以後科研人員想要憑一己之力單槍匹馬很難成功,還需要有敏銳的市場眼光的人和有雄厚資金的投資者來幫助才有成功的希望。「既要懂得管理,還要懂得資本運作,還要能做技術,這樣的人太難找了。」王陽元認為分工合作會更有利於一個公司的成長,這樣一來科研人員可以再回科研院所做新的技術研究,也有利於自身的發展。

    談到企業成長過程中的資金問題,王陽元認為國內的風險投資這一塊還相當的不成熟,而風險投資的成熟與否和體系有很大的關係。

    他還認為不應該是完全由政府來投資,他說:「完全由政府來投資我覺得也不一定就好,也不應該眼睛只盯著政府的錢。」他舉了美國風險投資的例子,在美國一個好的成果出來,技術人員就會向風險投資公司推薦技術的市場前景和技術的優勢,風險投資公司如果對這個技術有興趣就會投資將這個產品開發出來。如果這個公司做成功上市了,那麼就會帶來10倍或20倍甚至更多的回報。

    「當然,如果首先由政府作一些引導性投入然後引進風險投資的資金,這樣投資人也會感覺比較踏實。」王陽元認為政府在其中的作用雖不可誇大但是也不可小視。他認為錢不是最重要的,有好的機制,真正掌握技術的人才才能夠進來,加上國家適當的扶持政策,這樣一個產業才能做大做好。

    科學研究應該允許失敗

    「科技成果的轉化不是說什麼成果都可以轉化,而是說以科技成果為載體,這個載體要適應市場需求。」王陽元說。但是適應市場產品的需求還只是第一步,然後還要去開拓市場,有了市場才可以實現轉化,「你的技術有人看中來給你投資,他願意冒這個風險,一個風險投資公司投10個成長中的公司,即使有70%失敗也不可怕,有30%成功,投資風險基金就可以掙回來了。」這樣的觀念不是每個人都能想得到的,王陽元認為就是要靠這種敢於冒風險的精神才能做得成事情。

    就像計劃經濟最容易一刀切一樣,我們也不能要求所有的科研人員都作科研成果轉化,「基礎研究人員你就應該讓他安心地做自己的本職工作,而且應該容許他失敗」。他笑了笑又補充了一句:「當然成功了更好。」王陽元認為成功和失敗都是科研成果。

    所以做基礎研究的人就不要跟他強調要什麼成果,而做應用研究的人則要看到這個技術的市場需求的,知道什麼東西可以轉化。最好的例子就是電晶體的例子,或者說是集成電路的例子,說到自己的本行,王陽元的高興之情溢於言表。

    人才隊伍高舉產業大旗

    王陽元院士一直主張要自主發展我國的集成電路產業,要擺脫受制於人的落後局面。他曾寫過一篇關於大學在發展微電子生產中的作用的論文,經國務院科技領導小組負責同志的批示後,成為規劃中關村產業技術開發區的理論之一。曾由他組織領導了ICCAD科技攻關,研製成功了具有自主版權的我國第一個集成化VLSI  ICCAD系統(三級系統),是我國繼美國、歐洲、日本之後進入能自行開發大型ICCAD系統的先進國家行列,為我國的集成電路設計業的發展打下了重要的技術基礎。

    除去這些輝煌的成績後,王陽元還是一名大學教育工作者,十分重視人才的培養。他努力為年輕人創造良好的教育、科研和生活環境。在工作中,他特別重視啟用年輕有為的博士、碩士,努力為他們創造機會,讓他們在教學和科研中擔負重任。

    在他看來人才是一切競爭的核心,是創新活動的重要載體,科學技術的創新過程和產業的發展也是人才成長的過程。社會和國家要為優秀的人才開創一個更加寬容的體制,增強鼓勵創新的理念,允許進行探索試驗,允許失敗。對於優秀的技術人才和具有技術、市場和管理能力的綜合人才應給予鼓勵,積極幫助和組織支持科學技術人員申報國家各類基金項目、國家和地方的自主創業項目和享受投資的補貼優惠政策項目。

    他認為想要儘快縮短我國集成電路產業在技術、市場、管理等方面的差距,就必須充分發揮高校與企業培養人才的作用。

    2001年6月初,78歲的傑克·基爾比先生應邀來北大作演講,並與王陽元、楊芙清兩位院士就集成電路和微電子產業的發展及其在中國的前景進行了交流。在會上王陽元說:「集成電路將人類的智慧與創造固化在矽晶片上,它無處不在,改變著社會的生產方式和人們的生活方式,成為現代產業和科學技術的基礎。」微電子技術是21世紀信息社會發展的技術基礎,如何才能讓這個基礎更加地強大將是我們要共同關注的問題。

相關焦點

  • 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青島科技大學:破除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機制障
    青島科技大學:破除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機制障礙激勵教師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多年來,青島科技大學始終堅持走「科研強校」之路,以突出的科技成果轉化支撐起了「政產學研」融合辦學特色,創造了社會各界高度評價的「青科大現象」,被社會讚譽為「中國橡膠工業的黃埔」。
  • 王陽元:奮鬥永不言止
    時任國家電子工業部部長的李鐵映專門致函時任北大黨委書記的王學珍和校長丁石孫,想請剛從美國回國不久、擔任北大微電子研究所所長的王陽元擔起這個重任。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在祖國需要自己的時刻,王陽元毫不猶豫地出任全國集成電路計算機輔助設計專家委員會主任。在有關部門和領導的支持下,他將全國優勢力量組織起來,並引進國外優秀人才,帶領科研人員發誓要攻克這一技術難關。
  • 中國科學院院士王陽元:用自己的一生見證中國集成電路事業的發展
    在中芯國際任董事長的十年期間,王陽元以其高瞻遠矚的戰略思維為該企業設計了全新的融資和運作體制,使之既能成為國際市場接受的上市公司、能夠集聚世界精英的國際化企業,又能融入國內體制的、能夠促進中國集成電路產業迅速崛起的國家可控公司。中芯國際的創立是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中新的裡程碑,推動我國集成電路產業迅速進入了12英寸矽片、納米尺度集成電路的時代。
  • 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智慧財產權管理實踐探索
    摘要:近年來,國家陸續出臺了一系列鼓勵創新創業、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措施,有力破除了束縛科技成果轉化的機制體制障礙,為高校大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和社會氛圍。清華大學積極貫徹落實國家政策法律精神,不斷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轉化和智慧財產權管理機制,一方面,暢通渠道、完善流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高效運行;另一方面,加強規範管理,保障學校權益和教學科研環境,堅持兩手抓,共同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工作持續健康發展。
  • 開放辦學市場主導激勵導向科技成果轉化的青科大經驗
    這是學校多年來始終堅持開放辦學、堅持市場主導、堅持激勵導向,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生動寫實。2020年,青科大獲批教育部第二批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是獲批的3所非部屬高校之一,也是山東省唯一入選高校。在《2020中國高校專利轉讓排行榜》中,青科大實現轉化244件,居全國第57位、省屬高校第1位。
  • 泉州打好「組合拳」 助推科技成果轉化
    然而,從技術研發成功的3年以來,該項成果卻一直養在深閨人未識。 「泉州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環境的優化,打破了很多條條框框的束縛,而眾多激勵政策的出臺更是讓科研人員幹勁倍增。」泉州師範學院科研處處長戴聰傑表示,去年學校成立了技術轉移中心,同年就被評為省級技術轉移機構,大家幹勁十足。大膽地打破體制機制的攔路虎,科研成果的應用轉化通道就變得順暢、通達起來。
  • 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三個痛點
    事實上,《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出臺後,對原有事項進行了規範化,但實際落實效果尚有待觀察。陸震說:「2015年至今,我國的科技成果轉化政策體系已經進入攻堅階段,確立了科技成果轉化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的重要地位。從成果轉化的實際情況來看,未取得突破性成效的主要原因是體制機制仍存在制約因素。」
  • "德清模式"再升華 建首個科技成果轉化實驗區
    "德清模式"再升華 建首個科技成果轉化實驗區 2012-09-07 09:24:20來源:浙江科技報作者:記者 喻文杰 通訊員 諸敏豔編輯:李原昭   浙江省科技廳日前批覆同意德清縣建立省科技成果轉化實驗區,這是省科技廳在全省第一家批准建立的科技成果轉化實驗區
  • 這才是「科技成果轉化」的正確打開方式
    如何把優勢轉化為勝勢?不斷創新、全面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的數量和質量,不僅符合中央在十四五規劃中強調的「不斷提高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能力和水平」的指導原則,也是實現我國在2035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遠景目標的重要舉措。
  • 人民日報: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
    實現科技自立自強需要有力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保障   科技創新是一個國家走向繁榮富強的立身之本,是在國際競爭中縱橫捭闔的制勝之道。科技自立自強是我們主動識變應變、因時因勢而動的戰略選擇,完善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將為加快實現這一戰略選擇提供堅強制度保障。   應對國內外環境變化和風險挑戰倒逼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
  • 廣東省科學院助力科技成果轉化「落地」有聲—新聞—科學網
    廣東省科學院黨委書記、院長廖兵表示,廣東省科學院採用初創公司的模式育成孵化技術,通過建立利益捆綁、利益共享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將技術發明者、技術經理人、工程師、投資人、管理者等的利益以股權形式固化於初創技術公司,著力推動科技成果的育成孵化和產業化發展。 中科雲圖是一家致力於低空無人機遙感與地理空間智能產品研發與技術服務的高新技術企業。
  • 見圳40 | Horst Vogel:積極轉化科技成果,以新技術縮減新藥研發進程
    也正因此,深圳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和青年科技人員。2積極轉化科技成果,以新技術縮減新藥研發進程細胞療法、基因療法、微生物組學……一次次顛覆性創新浪潮的衝擊,讓人類發現了多種對抗疾病的可能性。但科技成果的轉化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斷更新觀念、深化探索。
  • 前沿科技成果轉化呼喚「耐心資本」
    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是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尤其像量子科技等一些前沿科技成果,由於尚處於探索研究期,需要進行深入的概念驗證,技術成熟度不高,往往得不到資本的認可,轉移轉化存在諸多困難。而在10月19日,中關村科學城舉行「科學家基金」集體籤約儀式,總規模27.85億元的五隻科學家基金宣布成立,旨在打造全鏈條、全周期「耐心資本」服務體系,通過優秀科技成果與資本市場對接,加速實現前沿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
  • 《中國科技成果轉化2019年度報告》發布:科技成果越來越值錢了
    2020年5月13日,《中國科技成果轉化2019年度報告(高等院校與科研院所篇)》在北京發布。此報告由中國科技評估與成果管理研究會、國家科技評估中心和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共同編寫,並在全國出版發行。這是該報告的第二次發布,去年曾發布2018年度報告。
  • 堅定不移地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實現規模產業化
    計劃經濟體制下,研究所一般按領域方向設立若干研究室,研究室根據需要設立若干課題組。研究室一般具有科研管理與行政管理職能,課題組僅是科研活動單元。實行課題核算制後,課題組不僅是科研活動單元,而且演變成為行政管理單元。作為科研活動單元,一個不足10人的課題組的科研活動可能要覆蓋前述的科技創新成果形成的全過程。
  • 中國科技成果轉化2019年度報告:我國科技成果轉化規模持續攀升
    在正在舉辦的2020中關村論壇上,國家科技評估中心副總評估師、中國科技評估與成果管理研究會秘書長韓軍對外發布了《中國科技成果轉化2019年度報告》。該報告以中國3200家公立高校院所2018年成果轉化數據為樣本,綜合分析了科技成果轉化進展成效、典型案例、存在問題等。
  • 多地落實科技體制改革 這些前沿科技將影響生活
    朱志庚 攝  中新網北京8月5日電 (吳濤)2015年9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印發《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如今《方案》對外發布已近一年,各地實施情況如何?科技成果轉化的難題開了哪些「藥方」?哪些前沿科技未來將走入我們的生活?中新網對此進行了梳理。
  • 國企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方法模型詳解
    在實施特定激勵政策時需要關注哪些關鍵要點?這兩個問題涉及國有企業科技成果轉化激勵的核心決策,是一個必須明確解答的事情,我們今天就來略做探討。影響科技成果轉化激勵的五大變量選擇採取什麼樣的激勵工具,有些關鍵節點和變量有必要考慮。
  • 聚焦高校科技成果轉換
    ,2014年財政部、科技部、國家知識產權局頒布的關於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分配管理的文件,拉開了改革的序幕,隨後在2015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發布。
  • 新模式助力我市科技創新 蘭州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心即將建成運營
    該中心旨在以信息化平臺為手段、以金融服務為槓桿,從解決供需雙方信息不對稱、責權利關係不明確、追責機制不健全三個方面入手,可將我市高校、科研院所等主體擁有的科技成果挖掘並顯示出來,利用平臺定向推送服務,通過平臺現有用戶信息、金融服務等,讓有需求的企業或個人及時獲得各類技術及項目信息,使科技成果能夠儘快的與有需要的人對接,以實現科技成果在轉化過程中的價值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