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科學院助力科技成果轉化「落地」有聲—新聞—科學網

2021-01-12 科學網

 

2020年12月,廣東省科學院梅州產業技術研究院落成啟用現場

周成虎院士接受記者採訪

「智臻-G900」無人機智能基站產品  章震供圖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周成虎團隊自主研發的「智臻—G900」無人機智能基站產品在廣州上市。該產品突破性地實現了電池熱替換,為全球首款全天候熱替換無人機智能基站。此前,該團隊自主研發的「雲巢+5G網聯無人機」已分別在廣東、湖南等地的變電站完成帶電巡檢,極大地提升了巡檢效率和安全性。

依託 2017 年「珠江人才計劃」創新創業團隊項目,周成虎院士加盟廣東省科學院廣州地理研究所,並於2017年6月創辦廣州中科雲圖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科雲圖」);2019年9月引入廣東省科學院佛山產業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佛山產業技術研究院)的戰略投資,並在佛山開設工廠。「成果的快速投產,與廣東省科學院的推動密不可分。」周成虎對《中國科學報》表示。

「技術孵化也要利益捆綁、利益共享」

院士帶頭創業,背後的體制機制是什麼?

「技術孵化也要利益捆綁、利益共享。」廣東省科學院黨委書記、院長廖兵表示,廣東省科學院採用初創公司的模式育成孵化技術,通過建立利益捆綁、利益共享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將技術發明者、技術經理人、工程師、投資人、管理者等的利益以股權形式固化於初創技術公司,著力推動科技成果的育成孵化和產業化發展。

中科雲圖是一家致力於低空無人機遙感與地理空間智能產品研發與技術服務的高新技術企業。周成虎作為創始人、董事長,主要精力仍集中在原創技術和基礎研究,技術經紀人負責成果育成孵化,公司運營則由專業管理團隊負責。「各方建立起利益共同體,形成推動創新發展的合力,才能讓科學家安心做科研。」廖兵說。

「研究機制和產業化機制的結合非常重要,必須有人懂得怎麼把科學的概念轉成產品的概念,再把產品的概念做成商品的概念。」周成虎表示,中科雲圖以「解決行業痛點、降低應用門檻」為目標,以無人機基站為載體,以人工智慧分析技術為核心,構建全空間GIS框架下的「空地一體、邊雲協同」系統解決方案。提及未來的目標,周成虎希望能實現全國低空無人機組網運營系統。

據了解,在2020年發現廣州「獨角獸」創新企業榜單上,中科雲圖成功入選「高精尖」類企業。2020年,中科雲圖預計實現營業收入6000萬元,利潤率達到30%;預計2021年營業收入將突破1億元。目前,中科雲圖已開展上市工作前期準備。

據2019年發布的《中國科技成果轉化報告(高等院校與科研院所篇)》顯示:廣東省科學院「四技」收入(技術轉讓、技術開發、技術諮詢、技術服務)在全國1957家公立研發機構中排名第7位,全國3200家高等學校和研究機構中排名27位,居在粵研究機構第1位,在粵高等學校和研究機構第2位。

經科技部國家科技評估中心、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等第三方評估表明:「省科學院已經成為國內一流的省級科學院,走在全國地方科學院的前列,是廣東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的一支重要戰略科技力量。」

推動技術與產業精準對接

2020年12月,廣東省科學院梅州產業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梅州產業技術研究院)在梅州經濟開發區落成啟用。該研究院還與6個入孵項目、10個產學研合作項目、8家戰略合作單位籤訂合作協議,助力梅州產業轉型升級和創新驅動發展。

據了解,梅州產業技術研究院是廣東省科學院繼佛山產業技術研究院後第2個與地方政府共建的產學研合作與成果轉化應用平臺。目前,梅州產業技術研究院已成功孵化2家科技型企業。

梅州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梁磊表示,研究院圍繞梅州市生態發展區建設與「5311」綠色產業體系建設需求,聚焦生物與健康、新材料與先進位造、電子與信息、資源與環境、檢測與服務等五大領域,遵循「建機制、搭平臺、聚人才、融創新、強服務、興產業、促發展」的思路,邊建設、邊發展、邊貢獻。

技術與產業的精準對接,是困擾科技成果轉化的一大難題。廖兵希望梅州產業技術研究院秉承「開放創新、互利共享」理念,推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鍊、政策鏈「四鏈」深度融合,積極探索科技成果轉化的體制機制與模式路徑創新、打通科技成果與產業的「最後一公裡」轉化通道。

而佛山產業技術研究院成立於2018年,肩負著省科學院科技成果轉化新模式探索的重任。該院圍繞智能製造、電子信息、新材料和生物健康四大領域開展產業技術孵化育成,不到兩年已引入中國科學院院士周成虎,中國工程院院士周克崧、吳清平、潘復生及烏克蘭國家科學院院士伊戈爾·克裡夫出等的科技成果落地佛山。

「佛山以工業立市,因產業而興。」佛山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肖仁俊表示,該院全力加速推進高新科技成果在佛山轉移轉化,已累計引進各類高水平人才85名,成功孵化培育出22家技術初創公司。該院目前對外投資11個項目,包括與白俄羅斯國家科學院以及省院7個所屬研究所形成項目合作,投資成立9個產業化公司。

近年來,廣東省科學院在粵東西北布局了產業技術研究院和產業技術服務中心,全力推動各地通過提升區域創新能力實現區域經濟平衡發展。目前,除了佛山產業技術研究院、梅州產業技術研究院、江門產業技術研究院外,該院還將在珠海等地市進行推廣,圍繞當地特色產業和戰略支柱產業,進行成果轉化布局。

在廖兵看來,廣東省科學院經過5年的發展,已形成對產業技術創新鏈的全方位支撐。目前該院直屬22個骨幹研究機構中已有21個研究機構完成了統一更名工作,進一步彰顯省科學院整體優勢和綜合競爭力,為院「十四五」規劃引領發展奠定基礎。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廣東省科學院助力科技成果轉化
    央廣網廣州1月1日消息(記者鄭澍)「科學家不懂得經營,經營者不懂得技術」「中小企業創新缺乏技術支撐,科研單位科技成果轉化率低」……這些問題,一直是橫亙於企業與技術創新之間的痛點。如何打破信息不對稱,實現需求的有效對接,廣東省科學院多措並舉助力科技成果轉化初見成效。
  • 期待科技成果更快轉化生產力—新聞—科學網
    第二屆醫藥產業創新與成果轉化博士後學術交流活動召開
  • 博士科技攜手國際歐亞科學院探索技術轉移新路徑—新聞—科學網
    以「科技創新生態體系建設」為主題的交流峰會,包含主旨演講、圓桌對話。由廣東省科技廳、國際歐亞科學院中國科學中心指導,博促會主辦,廣州博士信息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廣州科技金融集團有限公司承辦,創新領域群英聚首,探索科技創新生態體系建設新路徑。
  • 中國科協九大代表2019調研課題成果評審結果—新聞—科學網
    中國兵工學會 2 鄉村振興背景下科技社團助力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落地研究
  • 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助力脫貧攻堅 貴州科學院與水城縣通力構建山地...
    貴州科學院迅速響應省委號召,整合全院力量,同時間賽跑,與貧困較量,積極組建科技攻堅團隊,著眼水城特色農業產業開展科技攻關、成果轉化,組織科技隊伍重點推進、建立督促機制,以科技創新助力脫貧攻堅。靠前指揮 協同聯動 精準施策5月8日,貴州科學院黨委書記薛濤一行赴水城縣脫貧攻堅一線,現場協調指導工作,並與水城縣委、縣政府相關負責人就科技助力產業發展,紮實推進脫貧攻堅工作召開座談會,展開交流研討。
  • 新模式助力我市科技創新 蘭州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心即將建成運營
    新模式助力我市科技創新蘭州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心即將建成運營、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數量,提高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率,提升科技成果交易額,繼續提升科學技術對蘭州市經濟的貢獻率,我市積極籌建蘭州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心並即將投入運營。
  • 廣東省科學院院長廖兵:打造綜合產業技術創新中心
    在提升綜合創新能力和科技競爭力方面,省科學院啟動了建設國內一流研究機構七大行動計劃,分別是省人才發展改革試驗區創建行動、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行動、支撐性戰略性研究能力提升行動、高端創新平臺建設行動、科技合作水平提升行動、科技成果轉化加速行動、科技服務能力提升行動。其目的是要打造產業技術創新的高端平臺,形成高端創新人才的集聚高地。
  • 2019年中國創新創業成果交易會新聞發布會
    「成果對接來創交會」,創交會聚焦成果交易,解決成果轉化「最後一公裡」問題創交會以展覽展示為手段,為參展的企業和團隊提供全方位服務,推動創新科技成果轉化落地,致力於解決科技投入的產出效益不高,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實現產業化、創造市場價值的能力不足等問題。
  • 中國科學院北京分院科技成果廣東對接會在穗舉行
    朱漢斌/攝 今天(10月23日)上午,由廣東省科技廳、中科院北京分院、中科院廣州分院、廣東省科學院共同主辦的中國科學院北京分院科技成果廣東對接會在廣州舉行。會前,廣東省副省長黃寧生會見了前來參加對接會的中科院副秘書長、北京分院院長何巖一行。 對接會上,何巖、廣東省人民政府副秘書長李雅林、廣東省科技廳廳長王瑞軍出席會議並講話。會議由中科院廣州分院院長吳創之主持。
  • 浙報關注丨大膽探索科技成果轉化路徑 寧波這樣讓科創「落地開花」
    實際上,從一項原始技術到一件真正可以投入實戰的抗疫「黑科技」,需經歷漫長轉化流程。有人做過統計,在中國,只有10%左右的科技成果得到了順利轉化,這個比例遠低於發達國家。為何科技成果飄在「天上」容易,「落地開花」卻那麼難?
  • 曹雪濤當選德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 黃辛報導)日前,德國科學院院長致函上海第二軍醫大學醫學免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曹雪濤教授,祝賀其當選德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 中科院成果轉移轉化:十大典型模式—新聞—科學網
    2.西安光機所自創基金模式 西安光機所模式最大的特點是「自創基金」引領科技成果轉化。西安光機所通過發起成立「西科天使基金」,在項目發展初期就介入孵化過程,為科技創業領軍人才創辦企業提供第一筆資金支持,有效解決高科技成果產業化的「錢袋子」問題。
  • 首屆「未來之星」生物醫藥創新成果轉化項目大賽在京舉行
    同時,參賽項目將納入北京市醫藥科技成果轉化統籌協調與服務平臺項目資源庫,平臺提供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及全產業鏈資源對接。大賽閉幕式上,獲得一等獎的項目單位與主辦方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及北京泰德製藥股份有限公司現場籤約,成為主辦方合作共建的北京市醫藥科技成果轉化統籌協調與服務平臺中第一批優先落戶的種子項目。
  • 科技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貴州科學院2019工作亮點掃描
    科技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貴州科學院2019工作亮點掃描 發布時間:2020-01-14 15:01:03      來源:多彩貴州網   多彩貴州網訊(王一先 本網記者 賈過之)2019
  • 《中國科技成果轉化2019年度報告》發布:科技成果越來越值錢了
    報告還顯示出科技成果高價值轉化不斷湧現的趨勢。科技成果交易合同均價大幅提高,轉化合同平均金額為156.9萬元,同比增長42.6%。技術入股金額增長強勁,以作價投資方式轉化科技成果的合同金額高達79.2億元,同比增長56.2%。以作價投資平均合同金額達1559.3萬元。
  • 華醫再生攜手多方助力再生醫學成果轉化
    由中科院院士陳曄光領銜的廣州華醫再生科技有限公司分別與廣州生物島實驗室、廣東省人民醫院和廣州金域醫學檢驗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籤訂了一系列產學研戰略合作協議。此次籤約為建設世界一流的活體類器官大數據樣本庫,創新發展精準醫療、藥物研發和再生醫學奠定了合作基礎。
  • 創新成果在冷博會轉化落地
    創新難,如何創新更難,至於創新成果的轉化那更是難上加難。正是因為如此,很多積極創新的企業最終都倒在了徵途上----方向不對、方式不對、方法不對……  中國冷博會能夠受到企業的簇擁,並不是口號式的創新,而是讓創新能幫助行業獲得經濟優勢,讓創新成果能真正落地,這才具備真正的價值。
  • 中國科技成果轉化2019年度報告:我國科技成果轉化規模持續攀升
    在正在舉辦的2020中關村論壇上,國家科技評估中心副總評估師、中國科技評估與成果管理研究會秘書長韓軍對外發布了《中國科技成果轉化2019年度報告》。該報告以中國3200家公立高校院所2018年成果轉化數據為樣本,綜合分析了科技成果轉化進展成效、典型案例、存在問題等。
  • 中山大學智慧財產權轉化基金成立,助力廣州打造創新創業中心
    大洋網訊 7月9日,中山大學藥學院科技成果轉化專場對接會暨廣州高校院所成果轉移轉化常態化精準對接會第十一期活動舉辦。本次活動由廣州市科學技術局指導,中山大學藥學院、大灣區科技創新服務中心、廣州市科技金融綜合服務中心承辦。
  • 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青島科技大學:破除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機制障
    青島科技大學:破除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機制障礙激勵教師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多年來,青島科技大學始終堅持走「科研強校」之路,以突出的科技成果轉化支撐起了「政產學研」融合辦學特色,創造了社會各界高度評價的「青科大現象」,被社會讚譽為「中國橡膠工業的黃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