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1 07:40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翁雲騫 通訊員 高曉靜 卓松磊 劉健
人工智慧輔助篩查、5分鐘就能出結果的病毒檢測試劑盒、AI測溫……新冠肺炎疫情,讓人們又一次見識到了科技的力量。
實際上,從一項原始技術到一件真正可以投入實戰的抗疫「黑科技」,需經歷漫長轉化流程。有人做過統計,在中國,只有10%左右的科技成果得到了順利轉化,這個比例遠低於發達國家。為何科技成果飄在「天上」容易,「落地開花」卻那麼難?
中科院寧波材料所科研人員開展石墨烯研究。圖片由中科院寧波材料所提供
2016年秋天,寧波是唯一一個以城市的身份,被科技部選為全國首批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成果轉化「最後一公裡」怎麼打通?如何通過科技成果轉化推動先進產業培育?怎樣實現科創平臺建設與地方產業發展的同頻共振?3年多來,這座製造業之城從頂層設計入手,依託民營經濟活力強這個先天優勢,不斷破題,持續探索,形成了不少富有寧波特色的新經驗和新做法,為創新資源較為薄弱的城市開展科技成果轉化提供了啟發和借鑑。
作為衡量科技成果轉化實效的重要指標,今年1~4月,寧波全市達成技術交易781筆,總額83.23億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長逾3倍,技術交易總額佔全省的1/3強。2019年,寧波共計完成技術交易額216.4億元,增速超過57%。
成果如何轉化
從課題啟動那一刻開始
會「說話」的空調、可在手機端即時呈現濾網工作狀況的吸塵器、提供24小時終端運行監測的飲水機……走進寧波人工智慧產業研究院展示廳,一系列即將走向量產的家電「黑科技」吸引眼球。該院聯手本土家電龍頭企業加快產學研攻關,參與寧波科技創新重大專項實施課題,已取得一系列進展,多款新產品即將推向市場。
「我感覺這條路走對了!」寧波人工智慧產業研究院院長、信息技術專家黃晁欣喜地說。清華大學畢業後,黃晁長期從事智能信息、大數據等領域的研究開發和產業化工作。如何藉助技術的力量賦能傳統製造?黃晁在寧波找到了答案。
作為擁有諸多產業門類的工業城市,寧波科技創新的主線一直沒有偏離過製造業。不過,仍有一些難題需要破解,比如,怎麼才能讓科技成果供給更好地與產業發展需求結合起來?創新周期不斷縮短的當下,如何優化成果轉化生態鏈,讓傳統產業更好更快突圍?
寧波這座製造之城啟動創新發展路徑的新一輪探索。2018年5月,寧波精心布局的科技創新重大專項啟動實施。作為一項創新舉措,重大專項的目標是攻克一系列「卡脖子」技術。
瑞凌輻射製冷技術產業園
依照傳統路徑,一項原創成果從研發到「賣出去」「用起來」,中間需要經歷漫長轉化流程,並且容錯率很低。有別以往,寧波科技創新重大專項從方案編制開始,就有了體系完整的協同攻關方案,通過申報課題的精心設計,確保基礎研究和產業創新一脈相承,不偏離方向,從而降低成果轉化失敗概率。
更重要的是,創新路線圖是提前劃定好的,哪些產業需要解決共性關鍵技術,專項就布局在這些細分領域。從某種意義上說,寧波科技創新重大專項解答的是「科技成果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的問題。
「科技創新的方向,首先是要有市場潛力,其次是有基礎也有能力去做。」黃晁解釋道。經過專家組廣泛調研、走訪論證,頗具寧波特色的智能器件/先進半導體晶片及應用軟體等10個專項被梳理出來,制定方案、組織申報……專項推進緊鑼密鼓。黃晁團隊選擇了物端智能方向的幾個子課題,分別涉及晶片、模組以及終端系統和平臺研發。
作為傳統塊狀經濟,寧波家電製造業量大面廣。黃晁團隊要通過全流程技術專利布局,為其量身打造人工智慧應用方案。「從一開始申報的時候,我們就決定和卓力、奧克斯等家電企業一起來做。可以說,成果轉化從課題啟動的那一刻就開始了。」
軟硬體開發、系統安裝、測試修改……經過院企協作攻關,如今,黃晁團隊成功搭建起一套具有本土產業特色的物聯網家電雲平臺,服務家電企業近300家,人工智慧、邊緣計算領域數十項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專利技術順利轉化。「越來越多家電終端連上了網,對傳統家電製造企業來說,未來的市場空間會更大,開發新產品也會更加容易。」黃晁說。
新型納米碳材料及應用、智能混合動力整車域控制器平臺開發、大規模集成電路用超高純銅材製備技術研究……以科技創新重大專項為突破口,一批立足前沿又緊扣本土產業實際的高質量科技成果在甬落地,一條立足產業發展實際,技術供需兩端協同發力、精準攻關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路徑日漸清晰。
搭建孵化器
技術和市場兩條腿走路
一條全自動口罩生產線從研發設計到製造安裝再到實際投入使用需要多久?20多天就夠了。今年,寧波智研院(智能製造技術研究院)啟動孵化項目公司化改革,通過全新的股權分配和分階段績效評估制度設計,幫助優質團隊重組資源、對接市場。以此為激勵,多位資深研發人員搖身一變成為創業子公司負責人,自動化領域的多項專利技術迅速落地轉化。
「自己當老闆,項目進展和績效獎勵直接掛鈎,大家的積極性一下子就來了。經過20多天緊張研發,我們的口罩機已成為市場上的搶手貨。」項目負責人樊鵬程說。
一項成果的順利轉化,需解決團隊搭建、中試驗證、上下遊供應鏈體系對接乃至社會資本引入等多個實際問題,而這些問題的解決,離不開在技術和市場兩端都擅長的新型孵化載體。
寧波智能製造技術研究院
在寧波,一批像智研院這樣的產業技術研究院正成為科技成果轉化的試驗田、「加速器」。有別於傳統院所或一般意義上的孵化器、眾創空間,產業技術研究院依託高等院校或高層次人才團隊建立並直接面向市場開展研發,成果轉化不僅是職責所在,更是其實現自我造血的關鍵一環。
「從來到寧波的那一刻起,我們就承擔了技術研發、人才集聚、公司孵化、產業發展的多重任務。」寧波工業網際網路研究院一位負責人表示。作為專攻工業網際網路、工控安全、智能製造等前沿領域的研發機構,該院大膽創新成果篩選、產出、育成機制,落地兩年來,藍卓、國利網安、中控微電子、指靜脈等企業嶄露頭角,一批掌握原創技術的「種子選手」整裝待發。
寧波產業家底厚,科創卻是短板。為了克服這個短板,寧波提前規劃、統籌布局,產業技術研究院引進建設這個「栽樹工程」持續提速。平臺引進來以後怎麼建設?怎樣實現產業技術研究院與地方產業發展同頻共振,最大化研究院群的科技創新「疊加」「放大」效應?
專項資金扶持、重大項目傾斜、院企技術需求對接平臺搭建……圍繞成果轉化這條主線,各類針對產業技術研究院的激勵、幫扶舉措在寧波各區縣(市)頻密推出。《寧波市產業技術研究院績效管理辦法》明確將考核結果作為支持研究院建設發展的重要依據,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正是其中一項關鍵性指標。
「考核非常細、非常嚴,一些指標甚至精確到了個位數。這意味著我們必須時刻繃緊技術成果轉化這條弦,充分施展特長把市場做起來。」寧波智研院副院長肖勇說。
釋放創新優勢,加快融入市場。據統計,寧波現有69家高能級產業技術研究院已實現「246」萬千億級產業集群全覆蓋,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超100項,目前,進入孵化的科技成果轉化項目超過了500個。
立足地方產業需求開展成果轉化布局,也成為院所高校的改革著力點。中科院寧波材料所突破在職創業模式,大幅提高成果轉化給予團隊的現金收益和股權獎勵,越來越多人才帶著原創技術成果走出了實驗室。截至目前,該所已與全國700多家企業開展合作,產生了45項重大成果轉化項目。入選全國「雙一流」的寧波大學,改革成果轉化收益分配等頂層設計,專利成果轉化數額逐年上升,去年,以該校首次召開的地方服務大會為契機,科技創新「觸角」源源不斷地向地方和產業一線延展。
技術也有經紀人
彌補專業化科技服務短板
線上成果推介會、企業智慧財產權戰略規劃講座、全球創新月活動……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鎮海區技術經紀人協會會長王煒朋友圈發得最多的,是各種線上互動信息。他的背後,是200多名活躍在一線的技術經紀人。2016年,鎮海成為全省首個實現高新技術企業、市級以上工程中心技術經紀人全覆蓋的縣(市、區)。
「我們這批經紀人大多擁有理工科知識背景,甚至本身就是企業技術負責人,經過專業培訓,已經成為提升區域技術轉移服務能力的主力軍。」王煒說。
科技成果轉化難,難在信息不對稱,缺少專業化的「中介服務」。作為民營經濟大市,近年來,寧波充分發揮市場這隻「無形之手」的力量,通過縣(區)級科技大市場專業化運作以及出臺精準激勵政策,在成果供需兩端布局專業化科技服務隊伍,一批既懂技術又懂市場的「技術紅娘」快速成長。
在鎮海,促成科技成果向區內企業轉化的按不超過技術合同交易額的1.5%給予獎勵,單個項目獎勵最高30萬元。在北侖,科技部門工作人員本身就需承擔「科技經紀人」的職責,挖掘需求、評估技術、撮合項目……接下來,該區還準備將區域內科創平臺服務也納入到經紀人範疇進行管理考核,「充分發揮這些平臺的成果引薦和項目對接效應。」
寧波市科技大市場組織專家型技術經紀人入企服務,梳理技術難題。
來自一線,服務一線。「每年我們都會組織專家型技術經紀人進企服務,深度挖掘企業需求。」寧波市科技大市場相關負責人介紹,這些專家來自在甬高校院所,總數超過230人。需求徵集上來後,再通過中國創新挑戰賽這個平臺,與來自全國的專利成果精準匹配。「去年的比賽,一天對接下來就有40多個項目達成意向合作,眾多優質成果在寧波找到了『婆家』。」
不僅僅是技術經紀人,在寧波,一個個以市場為導向,有著濃鬱「實操」色彩的科技服務「生態圈」正在搭建,助力該市補上專業科技服務這塊短板。
搞科研出身的馬驥,3年前選擇「下海」,如今他正在培育一支成果轉化「特種部隊」,手下雲集多位從一二線城市「挖」來的研發工程師。
「項目評價、產品架構、產線設計……這些是技術成果轉化必不可少的環節,卻也是很多『老闆』做不來的。」在馬驥團隊服務下,一項曾應用在青藏鐵路上的複合防腐技術,在緊固件企業順利完成轉化,「訂單已經排到6個月以後,相關技術工藝改進了200多處。」
專業化科技服務也成為不少高端孵化平臺的秘密武器。
瞄準瓣膜介入等細分市場,寧波杭州灣新區麟灃醫療科技產業園通過「醫工合作」「產學研模塊化合作」等新機制打造創新技術產品,為團隊提供從技術到市場的一條龍服務,專利每年以30項以上的速度遞增,去年上繳利稅超千萬元,項目總估值超30億元。為將科技成果轉化和創業風險降到最低,寧波新材料初創園從資源配置到區域環評再到化學品堆放等,全程點對點指導。「以專業服務幫助初創項目走過『規模化驗證』和『商業化驗證』兩大考驗。」園區負責人介紹。
159183244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