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民營經濟大市,這幾年來,泉州一直在探索高質量發展的模式,這時企業科技創新的「短板」就顯得特別明顯;而與之相對的,泉州不少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發成果卻經常「養在深閨人不識」,無法及時得到轉化。今年以來,泉州市科技部門連出「組合拳」,打破政策壁壘,調動當地高校、科研機構的熱情,讓更多的技術成果落地市場。
打破政策「攔路虎」 科研團隊籤下「大單」
不久前,泉州師範學院科研團隊研發的「太陽能組件背板材料回收與再利用相關技術」,與泉州某公司確定合作意向,很快將在市場上推廣應用。該項技術可從廢棄的太陽能光板中提取聚偏氟乙烯、滌綸樹脂等化學原料,從而再利用於生產薄膜材料,實現「變廢為寶」。
據了解,雙方交易金額預計達500萬元,將是泉州師範學院有史以來最大的一筆技術交易。然而,從技術研發成功的3年以來,該項成果卻一直養在深閨人未識。 「泉州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環境的優化,打破了很多條條框框的束縛,而眾多激勵政策的出臺更是讓科研人員幹勁倍增。」泉州師範學院科研處處長戴聰傑表示,去年學校成立了技術轉移中心,同年就被評為省級技術轉移機構,大家幹勁十足。
大膽地打破體制機制的攔路虎,科研成果的應用轉化通道就變得順暢、通達起來。相比往三三兩兩的技術交易,戴聰傑表示,今年來,泉州師院已經和企業完成3筆技術交易,還有涉及3D列印、反光膜、傳感器等多項技術正在洽談落地合作。近日,在泉州市科技局的支持下,師院還舉辦了一場線上科技成果推介會,5個科研團隊輪番推介各自的研發成果,它們都是泉州人才"港灣計劃"引進的高層次人才團隊項目。
出臺政策 完善科研成果轉化體系
今年1月份,《泉州市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若干意見》出臺,這是泉州第一份專門為構建完善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體系而出臺的政策文件。文件主要針對泉州高校、科研機構較少,民營企業眾多且研發實力不強的現狀,提出有針對性、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和實施路徑。
這份文件在促進成果轉化方面出了不少「重拳」,給科研人員開出了政策「大禮包」,大大激發了科研人員的創新積極性:如深化了在泉高校、科研機構等事業單位科技成果的使用權、處置權和收益權管理改革,如上述單位對其持有的科技成果,可以自主決定轉讓、許可或者以作價投資等方式實施轉化;其轉移轉化科技成果所獲得的收入全部留歸單位,納入單位預算,不上繳財政。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後,可提取不低於70%的比例用於獎勵科研人員。科技成果在我市就地轉化,並經技術合同認定登記機構認定登記的,按交易金額給予不同比例的獎勵。
文件實施後,泉州市技術交易市場更活躍了,前來備案的合同數量出現爆發式增長。今年二季度,全市技術合同認定登記額突破 1.7億元,同比增長超100%。
發力「六個一」 打通成果轉化「最後一公裡」
今年以來,泉州市科技局通過打好「六個一」這套「組合拳」,致力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後一公裡」:出臺一項政策《泉州市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若干意見》,建設一個科技大市場、設立一筆成果轉化基金、實施一批科技合作項目、培育一批科技服務機構和一支專業化的技術經理人隊伍,著力構建具有泉州特色的技術轉移和科技成果轉化體系。
栽好梧桐樹,引得鳳凰來。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環境的優化,吸引了不少有實力的企業與政府一起合作。 目前,泉州科技部門已引進浙江伍一公司合作共建泉州科技大市場,走訪調研高校、科研機構、企業152家,收集技術需求108項,發布高校技術成果848項,解決技企業技術難題5項,並通過科技大市場的牽線搭橋,認定登記技術合同228項,技術合同成交金額累計達3.4億元,同比增長188.14%,成交金額近三年來首次突破3億元。設立我省第一隻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子基金「福建省科技成果轉化創業投資基金」,基金總規模3.75個億。
此外,泉州市科技局還著重加強對科研人員的服務,今年6月起,舉辦「研發項目管理」專題系列培訓,內容圍繞科研團隊績效提升、研發流程管控、項目計劃制定、質量控制、法務及風險管理等主要環節的操作及容易出現的誤區和問題,通過實際案例進行講解。其中還涉及科研項目路演、項目推介等相關技巧的輔導。
值得一提的是,泉州市還培育了一批專業化的服務機構和人才隊伍,包含國家級、省級、市級各類科技服務機構25家。今年,泉州市科技局聯合豐澤區政府與西安交通大學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合作共建「西安交通大學國家技術轉移泉州中心」和「陝西高校技術轉移聯盟泉州產學研辦公室」。這些科技服務機構已成為泉州促進科技轉移轉化的生力軍,僅省級技術轉移機構"福建省新竹科技諮詢有限公司"一家,去年就完成技術合同交易27項,合同成交金額2000多萬元。
【來源:福建省科技廳】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