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醫學部副主任、醫學「雙一流」建設聯盟理事會常務副理事長段麗萍:新冠肺炎疫情給全球政治、經濟、大眾健康等方面帶來巨大影響。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戰略機遇尤為重要。
在國家科技創新驅動和健康中國戰略實施的重要時期,醫學創新是醫學發展的重要引擎。加強衛生健康領域科技創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也是國內醫學院校、科研機構、企業的共同使命。
就「雙一流」建設人才培養而言,科技創新及服務社會是高校的重要使命,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是高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途徑。
近年來,北大醫學不僅在醫學研究方面不斷有理論創新和突破,也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碩果纍纍。我們希望通過搭建醫學科研及成果轉化的交流平臺,加快高校、醫院的科技成果孵育轉化,共同推動健康中國和科技強國戰略的實現,最終惠及百姓健康。
北京大學醫學部副主任肖淵:一直以來,北大醫學成果轉化工作緊緊圍繞「四個面向」開展,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重視基礎研究與原始創新;面向經濟主戰場,大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面向國家重大需求,不忘立德樹人初心,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科技創新引領醫學發展。
近兩年,北京大學醫學部連續出臺技術轉讓、技術入股、職務科技成果轉化現金獎勵、科技成果評估備案等多個管理辦法或實施細則,覆蓋成果轉化的洽談、評價、評估、公示、審批、合同、分配、保護等全流程。
優秀的團隊是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力量。北大醫學不僅擁有專業化人才的主力部隊,各學院、臨床醫院的成果轉化支持部隊,還擁有北大醫學科創中心的市場化運作團隊,以及北京大學科技開發部提供的政策指導與專業支持。目前,北京大學醫學部共有29人持技術經紀人證書。
團隊建設中,人員激勵機制是重要一環。北大醫學採用醫學部佔15%、科技成果發明人所屬學院(系、所、中心)佔15%,科技成果發明人團隊佔70%的模式進行分配,同時按照國家規定,給予科技人員一定比例的免稅激勵。此外,技術完成人員還將獲得70%技術股權。
醫學院校要肩負起科技創新和建設健康中國的使命。北大醫學始終堅持開放合作為核心的開源體系構建思路,打通國內外多元化轉化渠道,打破學部、學科間壁壘,協同創新,全力做大、做強醫學科技成果轉化工作。
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成果轉化部項目主管宋馳:數據顯示,2019年~2020年,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科技成果作價近10億元,投資成立8家科技公司。年籤訂橫向課題科技合同1500餘份,年合同金額約5.5億元,年申請專利400餘項,授權專利300餘項,轉讓許可約50項。
其中,橫向合作的醫學人工智慧領域,消化內鏡影像實時輔助診斷系統於2017年3月籤訂橫向合作開發協議,2020年4月獲得醫療器械註冊認證,並上市銷售。
在3D列印領域,2015年10月,華西成功實施全球首例「3D列印金屬生物脛骨假體置換保肢手術」,2020年8月,成功完成全球首例3D列印定製化次全骶骨支撐體植入手術。目前已經申請專利15項,研發5種3D列印修復體用於臨床。
此外,在專利許可和專利權轉讓、作價投資入股等方面,華西醫院近些年也碩果纍纍。
上述成績的背後是華西在醫藥科技成果轉化工作中,以「政、醫、產、學、研、資、用」協同創新,打造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生態圈,從而有效推動了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
目前,華西已經逐步完成了技術轉化機構、轉化平臺、科技公司、成果轉化基金、專業孵化器、創新聯盟、品牌會議培訓等的搭建與創辦。同時,藉助政策制度保障和專業化團隊,形成了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生態圈。
中山大學科研院橫向處處長、中山大學技術轉移中心主任範瑞泉:2016年~2019年,國家相關部門出臺的與成果轉化相關的政策達69項,涉及健全成果轉化隊伍建設、完善成果轉化激勵機制、規範成果轉化程序規則、落實成果轉化權責、保障成果轉化人權益、免除成果轉化決策責任等六大領域。
科技成果轉化需要政策制度保障,也需要加強風險防控。有數據顯示,校園95%以上的成果轉化與專利相關。在進行專利申請過程中,務必要注意以下幾個風險點:
一是職務發明是否署名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第六條規定,執行本單位的任務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所完成的發明創造為職務發明創造。職務發明創造申請專利的權利屬於該單位;申請被批准後,該單位為專利權人。因此,職務專利發明人或設計人只享有獲得獎勵、報酬的權利和署名權利,卻沒有獨自使用、佔有、處分專利的權利。
二是關聯關係是否主動披露 有關聯關係需公開披露,否則屬於弄虛作假。確有關聯關係者,為確保轉讓公開、公允,不能採用協議定價,要進行掛牌交易或拍賣。
三是關於共同申請專利是否合理 需要強調的是「發明人」是對發明創造的實質性特點做出創造性貢獻的人,協助做實驗、測序等僅是技術服務,不能作為發明人共同署名。
四是是否按制度和流程執行 尤其是某些激勵措施是否「依法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