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雜誌作為當前生命科學領域最為知名的雜誌之一,自1974年創刊以來,已經發表了諸多諾獎級別的重要發現:1983年,保羅納斯發現細胞周期的關鍵調節因子,並因此斬獲200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1985年,伊莉莎白·布萊克本等學者發表了端粒酶的相關研究,並因此斬獲200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2006年,山中伸彌發表了誘導多能幹細胞研究的研究成果,並因此斬獲201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些卓越的研究成果使Cell在短短數十年內與Nature、Science齊名,成為世界自然科學研究領域又一舉足輕重的期刊,而Cell期刊的發文數也被視為評價科研機構生命科學領域頂尖學術產出的重要指標。
今年正值首輪「雙一流」建設的收官之年,那麼「雙一流」建設以來,哪些國內高校發表Cell論文(只包含類型為Aritcle的論文)最多呢?軟科整理了2012-2019年中國內地各大高校作為作者單位(包含第一完成單位和其他完成單位)在Cell上發表的研究論文信息,對各大高校在雙一流建設前後的表現進行了對比分析。
第一輪「雙一流」建設以來,中國內地高校發展勢頭迅猛,Cell發文總數從2012-2015年107篇增長至2016-2019年的275篇,增幅達到157%。而中國科學院大學增幅最為明顯,從「雙一流」建設前的4篇增至「雙一流」建設後發表35篇。
2012-2015年,僅有28所高校作為作者單位在Cell上發文。其中,有19所一流大學建設高校發表論文88篇,3所一流學科建設高校發表論文9篇,6所非「雙一流」高校發文10篇。而在2016-2019年的四年時間內,有72所高校在Cell上發文。其中27所一流大學建設高校發文154篇,14所一流學科建設高校發文56篇,31所非「雙一流」高校發表論文65篇。
兩相對比,不僅發表的論文數量呈井噴式增長,覆蓋的學校也明顯增多。除了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強勢增長,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和非「雙一流」高校也持續發力,各高校在頂尖論文產出方面均有亮眼成績。
四所上海高校表現優異
在2016-2019年發文數TOP10中,有4所上海高校上榜:上海科技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在「雙一流」建設前後發文總榜上,他們也同時榜上有名,體現了上海高校在生命科學領域卓越的學術地位。
作為一所小規模、高水平的研究型、創新型大學,上海科技大學在2016-2019年的發文數與北大並列全國第三,僅次於中國科學院大學和清華大學,遙遙領先於其它非「雙一流」高校。
復旦大學在2016-2019年的發文數位居全國第5,「雙一流」建設前後在Cell發文都超過了10篇,在生命科學研究領域延續強勁勢頭。在2019年10月3日,Cell在線發表了樊嘉院士課題組參與合作的中國科學家團隊的研究成果:繪製出目前全球最大規模的全景式肝癌隊列的基因蛋白組學圖譜,多維度地揭示從基因突變到轉錄以及蛋白質翻譯的整個過程,為肝癌精準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策略。
2020年9月21日,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樊嘉院士獲得第三屆「世界傑出華人醫師霍英東獎」,這是世界華人醫師唯一最高獎項。
Cell網站截圖
「雙一流」建設開展以來,上海交通大學在Cell新增了9篇發表論文,無論是2016-2019發文數還是Cell發文總數,都排名全國第6。頂尖雜誌論文發表漸成常態。
2017年12月29日,雷鳴課題組在《Cell》雜誌上發文,首次揭示了端粒酶被招募到端粒上這一過程的分子機制及其結構基礎,為研製端粒酶作用通路上的抑制劑從而用於抑制腫瘤細胞的增殖奠定了基礎。
2018年10月26日,雷鳴課題組又在《Cell》雜誌上發表研究論文,揭示了人源關鍵核酶RNase P催化tRNA前體加工成熟的分子機制。這是第一個高解析度的人源RNase P 結構——這一原創性的工作大大推動了核酶催化這一領域的發展,解決了困擾該領域科學家近幾十年來的難題。雷鳴也因該項目獲得2019年上海交通大學「科研成果獎」一等獎。
雷鳴,圖源:上海交通大學新聞學術網
在生命科學領域,上海交通大學設立了四大院系:生命科學技術學院、農業與生物學院、醫學院、藥學院,充分發揮學科齊全、研究力量雄厚的優勢,在多個研究領域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走出了一條具有「交大」特色的生命學科跨越式發展之路。
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圖源:學校官網)
一向以工科見長的同濟大學近4年也在Cell上發表論文8篇,躋身前十。近5年,同濟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獲批科研經費超一億元,學科建設得到了迅速發展,並已在生命科學多個方面做出了有特色的工作。2019年10月10日,同濟團隊與麻薩諸塞州大學醫學院在《Cell》上聯合發表論文,首次發現並證實了生殖細胞應對病毒入侵的免疫應答機制。該論文的第一共同作者之一是來自同濟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的「90後」直博生餘天雄,科研「後浪」實力不容小覷。
2017年,上海推動建設生命科學創新中心;2018年,中國科學院與上海市政府共建張江藥物實驗室、G60腦智科創基地、傳染病免疫診療技術協同創新平臺3個生命科學領域研究平臺,進一步充實上海生命科學高端創新力量;在上海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中,越來越多的導師鼓勵年輕學子放下對前途的顧慮,挑戰世界級難題,在原始創新上發力。上海作為我國生命科學研究重鎮,始終站在世界前沿,有望未來「領跑」國際相關生命科學研究。
多所醫科大學完成突破
既然是在生命科學領域的研究,醫學類高校的成績自然是最為突出的,內地有16所醫藥類大學成功在Cell上發文,其中11所是在「雙一流」建設以來完成的。
首都醫科大學作為非「雙一流」高校是其中的佼佼者。2016-2019年,首醫大發文6篇,不僅實現了零的突破,位列全國第10,還是榜單中僅次於上海科技大學的非「雙一流」高校。在2020軟科中國醫藥類大學排名中,首都醫科大學高居第二;學科排名方面,該校的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和護理學都在中國醫藥類大學中名列前茅。
首都醫科大學(圖源:學校官網)
在「雙一流」建設以來發文數前20的高校中,非」雙一流」高校上榜的的還有廣州醫科大學,該校在「雙一流」建設期內完成了發文數從0到4的跨越。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廣州醫科大學的展現出了強有力的科研水平。
疫情早期,雖然我國毒株已分離,但由於國際和國內hACE2轉基因小鼠保有量有限,繁育耗時長,臨床症狀不典型,診療方案、藥物、疫苗和致病機制體內驗證嚴重滯後。在鍾南山院士指導下,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團隊探索利用腺病毒載體,在小鼠肺臟轉導表達hACE2,建立國際首個新冠肺炎非轉基因小鼠動物模型,可應用於新冠肺炎治療藥物效果評價、疫苗效果測試及致病機制等多方面研究——這一研究成果已經於2020年6月10日在Cell雜誌在線發表。目前,該模型已共享給我國多家單位。
Cell網站截圖
「雙一流」建設以來,醫學類高校在Cell的發文數從5所學校9篇增長為16所32篇,不管是高校還是學科都進步明顯。
9月20日,溫州醫科大學發起成立了海西醫學聯盟,攜手廈門大學、福建醫科大學等8所高等院校,將從加強學科建設、提升區域特色,強化人才培養、促進交叉發展,促進隊伍建設、加強合作交流,增強科研合作、彰顯國際影響等方面,推進醫學領域的合作交流。
中國有著龐大的醫療需求市場,如果能一手抓臨床、一手抓科研,通過更多高質量學術成果的發聲,促進中國醫學學科的發展,提升其在國際上的影響力,醫學類高校將邁上新的臺階。
施一公領航西湖大學
2018年,西湖大學獲教育部批准正式成立。短短兩年時間內,西湖大學已經作為通訊作者單位發表Cell論文3篇,在非「雙一流」高校中的發文數與南通大學並列第4。值得注意的是,以西湖大學名義發表的三篇通訊作者都是校長施一公。
其中,施一公團隊在2019年3月15日就剪接體的機理與結構研究,發表了《催化激活狀態的酵母剪接體結構揭示RNA剪接分支反應的機理》一文,成為世界上首個、也是唯一一個成功捕獲並解析了RNA剪接過程中所有完全組裝剪接體高解析度三維結構系列成果的團隊。
Cell網站截圖
而這三篇論文的作者中,施一公的兩大女弟子也都榜上有名:萬蕊雪,2016年入選了中國科協評選的「未來女科學家計劃」 全國5人名單;2018年因在剪接體三維結構及RNA剪接方面的研究成果,當選年度青年科學家獎細胞及分子生物學類別的勝出者;2019年,入選2019福布斯中國30歲以下精英榜。白蕊,2018年入選 「未來女科學家計劃」,;2020年3月12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獲得「世界最具潛力女科學家獎」。這兩人都是從清華大學畢業以後,放棄了其它機會,赴西湖大學跟隨施一公導師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
2020年疫情之下,西湖大學實力依舊「在線」。5月28日,Cell雜誌在線發表了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蛋白質組大數據實驗室同合作團隊的新冠肺炎研究論文,揭示了重症患者的血清中存在多種獨特的分子變化,並找出了重症患者一系列特徵性的重要生物標誌物,將有望為預測輕症患者向重症發展提供導向。
圖源:西湖大學官網
西湖大學立足於「高起點、小而精、研究型」的辦學定位,有科研精神,更有家國情懷。相信未來西湖大學在基礎科學研究、技術原始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方面能繼續作出具有重大影響力的貢獻,為中國高等教育,尤其是科研方面的發展帶來新的生機。
生命科學已被實踐證明是諸多疑難疾病的有效切入點。近年來,生命科學學科發展迅猛,我國生命科學領域研究也不斷取得進步,科技創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各項新理論、新技術、新應用成果不斷湧現。在「雙一流」建設中,高校在生命科學領域的頂尖科研成果,不僅可以支持學術長足發展,還或將成為未來醫學發展的重要一環。
來源:軟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