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科技成果更快轉化生產力—新聞—科學網

2020-12-06 科學網
第二屆醫藥產業創新與成果轉化博士後學術交流活動召開
期待科技成果更快轉化生產力

 

鄒穎(左一)、陳新河(左二)、陳顯揚(左三)、安竹林共同為中關村生物醫學大數據中心揭牌。

11月19日,第二屆醫藥產業創新與成果轉化博士後學術交流活動在北京召開。作為此次活動的主持人、北京中關村醫學工程健康產業化基地主任鄒穎表示,活動旨在支持博士後專業人才培養、加速科技成果轉化、促進產學研結合、充分發揮北京科研人才集聚的優勢,助力科創中心建設。

北京市順義區人力社保局四級調研員林進良表示,立足全民抗疫時代大背景下,醫療健康行業更應該思考如何迎接5G時代,抓住新技術革命帶來的發展機遇,從而為全民健康做出貢獻。

北京市人力社保局副局長都陽希望中關村醫學工程健康產業化基地積極地打造產學研聯合創新、科研課題研究和人才培養三位一體的服務平臺,全力支持臨床機構、科研機構和創新企業在5G醫療領域加速科研創新和轉化。

隨後,與會專家分別為國家老年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和寶楓生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共建的神經遺傳代謝病轉化研究博士後培養基地、中關村生物醫學大數據中心揭牌。

在學術報告環節上,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教授王朝東從博士後工作站未來工作計劃入手,談到了未來園區的博士後培養,將以北京市西城區新街口社區為示範點,利用5G技術,將腦白質的篩查、診斷、幹預進行技術集成落地,未來進行複製和推廣。同時,他在題為《數據驅動的神經疾病分子會診》的學術報告中指出,國家老年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和寶楓生物聯合開發的神經酸系列試劑盒和幹預產品,初步解決了目前針對腦白質病臨床無血檢篩查手段以及無法幹預的問題。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教授林松以《運動區膠質瘤手術與功能保護》為題進行了學術分享。他特別提到了5G智慧醫療在未來腦膠質瘤手術中的前景,同時指出了神經酸能修復腦手術後或放化療後患者的腦白質,恢復患者術後的行為、語言及認知障礙,進而提升患者生活質量。

中關村大數據產業聯盟副秘書長陳新河、寶楓生物CTO陳顯揚博士共同分享了《大數據產業生態以及醫學大數據的價值實現》,並對新成立的中關村生物醫學大數據中心定位,職能,發展進行了闡述。醫翼雲(北京)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心臟康復技術合伙人魏昊在題為《5G時代的醫療大數據採集和應用》的報告中,介紹了國內第一個全流程智能心血管疾病康復管理平臺以及服務國內多家三甲醫院的模式。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教授陳韻岱分享了《基於5G+網際網路技術的冠心病合併高血壓智慧管理進展》,她詳細介紹了冠心病合併高血壓在智慧管理方面取得的諸多進展。

此外,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工程師安竹林、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蔣海輝博士、國家衛生健康委職業安全衛生研究中心主任丁春光以及陳顯揚還分別以《深度學習及其在醫學圖像領域的應用》《大數據時代下腦膠質瘤精準診療體系》《代謝組學平臺展示》《基於代謝組學平臺的神經酸開發與應用》為題進行了學術報告。

據悉,此次活動由北京市人力社保局主辦、中關村醫學工程健康產業化基地承辦。來自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的博士後流動站代表,擬進站博士後、科研團隊成員,以及基地相關創新企業代表等八十餘人參加了會議。會前,與會專家參觀了園區的5G智慧醫療示範展區。鄒穎詳細介紹了示範展區的不同場景應用,包括針對社區醫療的心腦血管重大疾病防控項目以及針對二級以上醫院的遺傳代謝遠程診療項目等。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廣東省科學院助力科技成果轉化「落地」有聲—新聞—科學網
    廣東省科學院黨委書記、院長廖兵表示,廣東省科學院採用初創公司的模式育成孵化技術,通過建立利益捆綁、利益共享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將技術發明者、技術經理人、工程師、投資人、管理者等的利益以股權形式固化於初創技術公司,著力推動科技成果的育成孵化和產業化發展。 中科雲圖是一家致力於低空無人機遙感與地理空間智能產品研發與技術服務的高新技術企業。
  • 科技才是第一生產力 青島農業大學成果轉化
    推進科技成果產業化這是一條被全國各類媒體競相報導的新聞:青島農業大學以1520萬元的價格一次性轉讓了四個玉米新品種的生產經營權。其中,「青農105」玉米新品種更是以1000萬元的高價,拔得全國單個作物品種轉讓價格的頭籌。
  • "德清模式"再升華 建首個科技成果轉化實驗區
    "德清模式"再升華 建首個科技成果轉化實驗區 2012-09-07 09:24:20來源:浙江科技報作者:記者 喻文杰 通訊員 諸敏豔編輯:李原昭   浙江省科技廳日前批覆同意德清縣建立省科技成果轉化實驗區,這是省科技廳在全省第一家批准建立的科技成果轉化實驗區
  • 科學家揭示植物功能性狀與生產力模擬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華東師範大學生態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夏建陽團隊在植物功能性狀與生產力模擬方向的研究中又獲新進展,進一步揭示了植物葉片功能性狀的權衡關係對全球環境變化的響應規律及其對生態系統生產力預測的重要意義
  • 中科院成果轉移轉化:十大典型模式—新聞—科學網
    2.西安光機所自創基金模式 西安光機所模式最大的特點是「自創基金」引領科技成果轉化。西安光機所通過發起成立「西科天使基金」,在項目發展初期就介入孵化過程,為科技創業領軍人才創辦企業提供第一筆資金支持,有效解決高科技成果產業化的「錢袋子」問題。
  • 「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並不是科學研究的唯一價值
    近些年來,「科技成果轉化」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詞,對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的批評之聲也不絕於耳。本來,科學和技術並非是一回事,兩者有聯繫也有區別。由此可見,不應把科學和技術混為一談;強調儘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主要是指「技術成果」,而非「科學成果」。也許有人會問:既然科學研究的「實際用處」不大,那我們幹嗎還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去做?中國有句古話:無用之用乃為大用。
  • 周傳忠:德國科研機構成果轉化的啟示—新聞—科學網
    為此,德國聯邦政府2000年提出「知識造就市場」計劃,幫助中小企業獲得科研成果,調動科研機構實現其科技成果轉化的積極性。2002年,修訂了《僱員發明法》(The Employee Invention Act),規定科研機構擁有職務發明所有權,從法律上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了保障。
  • 2020-2026年中國科技成果轉化市場調查研究及發展趨勢分析報告
    科技成果轉化,是指為提高生產力水平而對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所產生的具有實用價值的科技成果所進行的後續試驗、開發、應用、推廣直至形成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發展新產業等活動。科技成果轉化的概念可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科技成果轉化應當包括各類成果的應用,勞動者素質的提高,技能的加強,效率的增加等等。因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生產力包括人、生產工具和勞動對象。
  • 在遼寧大連建設高水平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新聞—科學網
  • 宇航食品航天應用科技成果推廣新聞發布會在濟南圓滿舉辦
    2018年6月8日,由山東萃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辦、中國生產力促進中心協會宇航食品產業聯盟指導、北京神飛航天應用技術研究院支持、中國縣域電商專家指導委員會及217家媒體聯合支持的《宇航食品航天應用科技成果推廣新聞發布會》在濟南隆重召開。
  • 科學家發文探討碳一分子溫和條件下催化轉化—新聞—科學網
    甲烷、一氧化碳、甲醇等碳一分子的催化轉化在碳基能源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 先進機器人學與機構學國際學術論壇舉行—新聞—科學網
    與會專家圍繞後疫情時代先進機器人學與機構學研發工作展開學術交流,以促進在相關領域的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8位海內外專家學者作了主題報告,論壇除主會場外還同期開展了線上直播,線上線下共有近3000人參加了此次論壇。
  • 鄧子新院士解讀習近平科技創新思想—新聞—科學網
    多年來,我國一直存在著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不力、不順、不暢的痼疾,其中一個重要癥結就在於科技創新鏈條上存在著諸多體制機制關卡,創新和轉化各個環節銜接不夠緊密
  • 2020年武漢市科技成果轉化光電專場籤約4990萬元
    7月31日下午,由武漢市科學技術局、武漢市科技成果轉化局主辦,武漢技術市場協會、武漢融智技術成果轉移有限公司承辦的「科技之光·閃動未來」——光電專場(線上)籤約活動在武漢未來科技城舉行,8個合作項目完成線上簽約,籤約金額4990萬元,6個具有較好產業化前景的項目進行了路演。
  • 中國科技成果轉化2019年度報告:我國科技成果轉化規模持續攀升
    在正在舉辦的2020中關村論壇上,國家科技評估中心副總評估師、中國科技評估與成果管理研究會秘書長韓軍對外發布了《中國科技成果轉化2019年度報告》。該報告以中國3200家公立高校院所2018年成果轉化數據為樣本,綜合分析了科技成果轉化進展成效、典型案例、存在問題等。
  • 昌發展「未來奇點」科技成果轉化系列活動即將啟幕
    科技成果轉化基地 加強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據了解,奇點中心是昌平區國有企業北京昌平科技園發展有限公司(簡稱:昌發展)貫徹落實北京市「校城融合」發展戰略,重拳打造的科研資源共享集聚地、成果產業化前沿陣地。同時,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央財經大學等高校已達成戰略合作,加快推進北航智能研究院、中財成果孵化平臺落位,為高校成果轉化提供金融、保險、績效管理、評估等服務。據了解,為促進科研成果轉化落地,昌平區利用昌平中小微企業雙創發展基金、昌平區中小企業成長投資基金等政府引導基金和30餘支合作子基金資源,為相關高校的科技成果轉化項目提供孵化、資本等資源,起到「助推器」作用。
  • 2019中國科學年度新聞人物揭曉 杜江峰院士等十人上榜
    今天,記者從主辦方了解到,「中國科學年度新聞人物」評選活動至今已舉辦9屆,由《中國科學報》、科學網和《科學新聞》雜誌共同主辦,旨在通過公眾廣泛參與,評出人們心目中的「科學明星」。本屆評委會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志珍擔任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履謙和陳冀勝,中國科學院院士匡廷雲、歐陽自遠、劉嘉麒、嚴加安、歐陽鍾燦、劉雲圻、周忠和等多位院士擔任評委。
  • 方大炭素聯合蘭州大學拜永孝教授課題組:正在將石墨烯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而蘭州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拜永孝教授課題組自2009年便開始以應用為導向的石墨烯製備及其延伸應用領域的研究工作,截至目前已開發出低成本、高效率及規模化製備高電導率石墨烯的核心技術,並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有了科研成果,如何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後一公裡」,使其成為產品和商品,實現從書架到貨架的知識轉化?
  • 林業關鍵領域將形成一批高水平標誌性成果—新聞—科學網
    中國林科院院長劉世榮在會上指出,2020年,林業關鍵領域將形成一批高水平標誌性成果,為「十四五」重點研發任務布局打好基礎。 今年是「十三五」重點研發計劃的收官之年。劉世榮說,中國林科院主持了26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要精心組織和全面推進項目研發工作,確保項目按期高質量完成。
  • 走進中科院創新成果展:大國重器的「智造所」—新聞—科學網
    要想讓科技創新成果真正惠及全體人民,轉化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動力,需要讓「高大上」的科研成果走出科技圈,走進百姓視野。近一年來,中科院推出的「率先行動 砥礪奮進——十八大以來中國科學院創新成果展」,截至5月15日,共吸引約5.6萬人次參觀,線上訪問量達5.9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