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類器官前沿技術戰略合作籤約儀式」在廣州國際生物島舉行。由中科院院士陳曄光領銜的廣州華醫再生科技有限公司分別與廣州生物島實驗室、廣東省人民醫院和廣州金域醫學檢驗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籤訂了一系列產學研戰略合作協議。此次籤約為建設世界一流的活體類器官大數據樣本庫,創新發展精準醫療、藥物研發和再生醫學奠定了合作基礎。
中科院院士陳曄光主持籤約儀式
廣州市科技局局長王桂林表示,籤約合作的項目將持續推動生物醫藥全產業鏈發展,提升生物醫藥原始創新能力、打通臨床資源通道、培育名企名品等。「此次合作讓類器官技術在廣州落地,將成為廣州在生物醫藥領域的優勢名片。」同濟大學裴鋼院士提到,國內類器官技術在幹細胞、再生生物學領域已經開展了大量的工作,研究水平在國際上位列第二。但是,在成果轉化市場應用方面,還落後於其他國家,中國需要補足這個短板,建立產學研結合的機制。
同濟大學裴鋼院士致辭
破解藥物研發難題
創新發展精準醫療
近年來,癌症發病率和死亡率不斷上升。2018年,全球新增癌症病例數達1810萬,死亡病例數達960萬,其中中國新增429萬。國家肝癌科學中心主任王紅陽院士分析道:「中國癌症患者五年生存率和發達國家相比,有較大的差距,抗癌形勢十分嚴峻。尤其是中國癌症譜還具有獨特性。」這需要瞄準當今國際醫學領域發展最新動態,研發腫瘤發生發展的預測、早診、治療新策略。」
類器官技術是近年發展起來的重要創新性前沿科學技術。類器官是一種在體外環境下培育而成的具備三維結構的微器官,它取自體內器官組織,在體外通過特殊的培養技術實現與真實組織器官的高度相似,並能部分模擬真實器官的生理功能,更能準確地模擬腫瘤內部環境以及對於藥物的真實反應,是體外研究腫瘤及試藥的最佳模型。
未來,其將在藥效試驗和藥物毒性篩查等臨床精準醫療、新藥研發以及再生醫學等領域有巨大的應用潛力。《科學》雜誌將類器官技術評為2013年「科技發展十大突破」;《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將該技術評為2019年「人類疾病臨床前模型」。
「華醫再生正是基於類器官技術開發其巨大生物醫學價值的高科技企業,將持續研究和開發擬人性更高的疾病模型和生物醫學研究模型,為生物醫藥產業鏈提供行業內最前沿的平臺服務。」陳曄光院士說。
目前,華醫再生公司已實現了從各類癌症活體組織或凍存的組織中培養出三維類器官,並且探索研發了相關關鍵核心技術,成功搭建了類器官高通量藥物篩選系統。
華醫再生總經理田軍與廣東省人民醫院副院長李欣教授籤訂產學研戰略合作協議
華醫再生總經理田軍與生物島實驗室籤約代表李中華籤訂產學研戰略合作協議
華醫再生總經理田軍與金域醫學輪值COO謝江濤籤訂產學研戰略合作協議
產學研合力推動成果轉化
共建活體類器官大數據樣本庫
此次產學研戰略合作協議的籤訂,將助推各方利用各自的優勢共同助力類器官生物樣本庫的創建。華醫再生將發揮自己在類器官技術研究方面的優勢,生物島實驗室將利用自身人才資源優勢,廣東省人民醫院發揮成果技術轉化的平臺優勢,而金域醫學則會在類器官庫建設、精準醫學、多組學檢測與大數據分析等領域開展深度合作,真正推進類器官行業研究發展,為國內乃至國際的生物醫藥發展作出貢獻。
金域醫學董事長梁耀銘發言
金域醫學董事長梁耀銘表示,近年來,金域醫學圍繞人類疾病譜網絡,除自主創新,也積極在各個疾病方向和診療領域,尋找有互補優勢的院士和臨床專家合作夥伴,通過產學研等多種方式,搭建協同、開放的醫學診斷科技創新生態體系。
未來,華醫再生公司將依託類器官生物樣本庫,開展大規模癌症治療藥物的高通量篩選以及藥物毒性的篩查服務,為癌症治療提供更精準的用藥指導,實現患者的個體化精準醫療;研究開發擬人化程度更高的類器官疾病模型和再生醫學服務平臺,為藥企研發藥物提效降本;形成類器官大數據中心,為科研機構和醫院提供相關臨床組學數據分析等科研服務。
【南方+記者】李鵬程
【作者】 李鵬程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