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類器官樣本庫!華醫再生攜手多方助力再生醫學成果轉化

2020-11-30 騰訊網

11月16日,「類器官前沿技術戰略合作籤約儀式」在廣州國際生物島舉行。由中科院院士陳曄光領銜的廣州華醫再生科技有限公司分別與廣州生物島實驗室、廣東省人民醫院和廣州金域醫學檢驗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籤訂了一系列產學研戰略合作協議。此次籤約為建設世界一流的活體類器官大數據樣本庫,創新發展精準醫療、藥物研發和再生醫學奠定了合作基礎。

中科院院士陳曄光主持籤約儀式

廣州市科技局局長王桂林表示,籤約合作的項目將持續推動生物醫藥全產業鏈發展,提升生物醫藥原始創新能力、打通臨床資源通道、培育名企名品等。「此次合作讓類器官技術在廣州落地,將成為廣州在生物醫藥領域的優勢名片。」同濟大學裴鋼院士提到,國內類器官技術在幹細胞、再生生物學領域已經開展了大量的工作,研究水平在國際上位列第二。但是,在成果轉化市場應用方面,還落後於其他國家,中國需要補足這個短板,建立產學研結合的機制。

同濟大學裴鋼院士致辭

破解藥物研發難題

創新發展精準醫療

近年來,癌症發病率和死亡率不斷上升。2018年,全球新增癌症病例數達1810萬,死亡病例數達960萬,其中中國新增429萬。國家肝癌科學中心主任王紅陽院士分析道:「中國癌症患者五年生存率和發達國家相比,有較大的差距,抗癌形勢十分嚴峻。尤其是中國癌症譜還具有獨特性。」這需要瞄準當今國際醫學領域發展最新動態,研發腫瘤發生發展的預測、早診、治療新策略。」

類器官技術是近年發展起來的重要創新性前沿科學技術。類器官是一種在體外環境下培育而成的具備三維結構的微器官,它取自體內器官組織,在體外通過特殊的培養技術實現與真實組織器官的高度相似,並能部分模擬真實器官的生理功能,更能準確地模擬腫瘤內部環境以及對於藥物的真實反應,是體外研究腫瘤及試藥的最佳模型。

未來,其將在藥效試驗和藥物毒性篩查等臨床精準醫療、新藥研發以及再生醫學等領域有巨大的應用潛力。《科學》雜誌將類器官技術評為2013年「科技發展十大突破」;《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將該技術評為2019年「人類疾病臨床前模型」。

「華醫再生正是基於類器官技術開發其巨大生物醫學價值的高科技企業,將持續研究和開發擬人性更高的疾病模型和生物醫學研究模型,為生物醫藥產業鏈提供行業內最前沿的平臺服務。」陳曄光院士說。

目前,華醫再生公司已實現了從各類癌症活體組織或凍存的組織中培養出三維類器官,並且探索研發了相關關鍵核心技術,成功搭建了類器官高通量藥物篩選系統。

華醫再生總經理田軍與廣東省人民醫院副院長李欣教授籤訂產學研戰略合作協議

華醫再生總經理田軍與生物島實驗室籤約代表李中華籤訂產學研戰略合作協議

華醫再生總經理田軍與金域醫學輪值COO謝江濤籤訂產學研戰略合作協議

產學研合力推動成果轉化

共建活體類器官大數據樣本庫

此次產學研戰略合作協議的籤訂,將助推各方利用各自的優勢共同助力類器官生物樣本庫的創建。華醫再生將發揮自己在類器官技術研究方面的優勢,生物島實驗室將利用自身人才資源優勢,廣東省人民醫院發揮成果技術轉化的平臺優勢,而金域醫學則會在類器官庫建設、精準醫學、多組學檢測與大數據分析等領域開展深度合作,真正推進類器官行業研究發展,為國內乃至國際的生物醫藥發展作出貢獻。

金域醫學董事長梁耀銘發言

金域醫學董事長梁耀銘表示,近年來,金域醫學圍繞人類疾病譜網絡,除自主創新,也積極在各個疾病方向和診療領域,尋找有互補優勢的院士和臨床專家合作夥伴,通過產學研等多種方式,搭建協同、開放的醫學診斷科技創新生態體系。

未來,華醫再生公司將依託類器官生物樣本庫,開展大規模癌症治療藥物的高通量篩選以及藥物毒性的篩查服務,為癌症治療提供更精準的用藥指導,實現患者的個體化精準醫療;研究開發擬人化程度更高的類器官疾病模型和再生醫學服務平臺,為藥企研發藥物提效降本;形成類器官大數據中心,為科研機構和醫院提供相關臨床組學數據分析等科研服務。

【南方+記者】李鵬程

【作者】 李鵬程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相關焦點

  • 廣州生物醫藥添「新名片」:產學研合作共建類器官樣本庫
    會上,由中國科學院院士陳曄光領銜的廣州華醫再生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醫再生)分別與廣州生物島實驗室、廣東省人民醫院和廣州金域醫學檢驗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域醫學)籤訂了一系列產學研戰略合作協議,為建設世界一流的活體類器官大數據樣本庫,創新發展精準醫療、藥物研發和再生醫學奠定了合作基礎。
  • 全球「科技發展十大突破」——類器官技術落戶生物島
    02 破藥物研發難題發展精準醫療 「華醫再生正是基於類器官技術開發其巨大生物醫學價值的高科技企業,將持續研究和開發擬人性更高的疾病模型和生物醫學研究模型
  • 活體類器官大數據樣本庫已落地廣州
    11月16日,「類器官前沿技術戰略合作籤約儀式」在廣州國際生物島舉行。廣州華醫再生科技有限公司、廣州生物島實驗室、廣東省人民醫院和廣州金域醫學檢驗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籤訂系列產學研戰略合作協議,建設世界一流的活體類器官大數據樣本庫,加速推進生物醫藥領域前沿技術在中國的轉化應用。
  • 正本清源,打造真正的再生醫學
    我們項目是通過肺幹細胞,也就是人自體支氣管基底層細胞,實現肺的再生修復。這種肺幹細胞是從患者自體的肺支氣管提取的幹細胞,進行擴增後,通過支氣管鏡把肺幹細胞移植到患者肺部,實現肺泡和支氣管結構的再生。這是全世界第一次利用肺幹細胞實現大型實體器官——肺臟的再生。
  • Cell Regeneration徵集論文:模型生物中的器官再生
    Cell Regeneration徵集論文:模型生物中的器官再生 2020-06-03 03: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再生醫學研究如何領跑世界?
    自從2005年召開第184次「再生醫學」香山會議以來,我國的再生醫學基礎研究、產品研發、臨床轉化以及再生醫學轉化基地的建設等,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 未來醫學的發展熱點:幹細胞與再生醫學
    在國內,再生醫學的重要性已引起相關決策部門和科技人員的高度重視,已初步建立起一支老中青相結合的再生醫學研究隊伍,且初步取得一些再生醫學領域的研究成果。王正國院士為大會作了題為「再生醫學——機遇與挑戰」主題評述報告,王正國院士談到再生醫學含有基因治療、組織工程治療、組織器官移植、組織器官缺損的再生與生理性修復以及活體組織器官的再造與功能重建。組織工程是再生醫學的外延,拓寬了再生醫學的廣度和深度。組織工程已成為Regenerative Medicine(RM)研究和發展的主要方向。
  • 再生醫學科技,引領女性生殖健康
    為了讓更多的女性擺脫婦科疾病的困擾,安禹再生醫學專注女性生殖健康宣傳科普,致力於再生醫學科研成果轉化,幫助更多女性解決生殖健康問題。 2020年11月底,安禹再生醫學關愛女性生殖健康中國行活動來到貴州遵義,數百位行業精英共同見證再生醫學外泌體科技成果發布,再生醫學科技,引領女性生殖健康。
  • 山西白求恩醫院 同濟山西醫院舉行人體細胞組織再生醫學轉化中心合作籤約儀式
    2月18日,山西白求恩醫院 同濟山西醫院與山西沃森克裡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籤署人體細胞組織器官再生醫學轉化中心合作協議,山西白求恩醫院黨委書記、院長吳華出席並主持籤約儀式。吳華書記對所有參會嘉賓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衷心的感謝,詳細的介紹了山西白求恩醫院 同濟山西醫院建設國家區域醫療衷心一年來所取得的成績,他表示,幾百年來世界科技的大爆發大進步,都是因為科技成果轉化。當前,山西省正在創新、轉型、蹚新路,我們建設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就是在轉型創新。
  • 類器官新突破,利用人類幹細胞可從胎兒前腸中再生多個器官
    原創 轉網 轉化醫學網本文為轉化醫學網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作者:Lauren導言:類器官可以說是神奇的「多面手」,它能夠讓人類更好地理解生物發育,同時幫助人類治癒疾病。
  • 河南幹細胞_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發展目標_鄭大中科博生
    將從國家層面整體提升幹細胞相關領域及其轉化醫學的實力,加快科研成果的應用。凝聚優勢力量,重點針對幹細胞發生、發育和形成功能細胞過程中的重要科學問題,深入開展幹細胞、生物材料、組織工程、生物人工器官,以及幹細胞與疾病發生等方面的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轉化開發。
  • 徐州醫科大學與中科院蘇州醫工所攜手共建轉化醫學研究院
    徐州醫科大學高度重視科技創新與應用轉化,目前正與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攜手共建徐州市東湖醫藥創新港,積極推進新校區建設和腫瘤細胞治療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和麻醉鎮痛與精神類藥物研究與評價重點實驗室兩大國家級項目建設,努力打造國家級大學科技園
  • (中)幹細胞第三類醫療技術 I 轉換醫學、再生醫學及精準醫療
    幹細胞再生醫學:修復人體器官 再生醫學是指利用生物學及工程學的理論方法創造丟失或功能損害的組織和器官,使其具備正常組織和器官的機構和功能。通俗理解,就是讓人類的組織或器官再生。
  • 科學家成功繪製出腸道類器官再生的表型藍圖!
    源自腸道(哺乳動物更新速度最快的組織)的類器官不僅能夠展示腸道上皮組織的結構,還能表現出腸道組織損傷後的再生能力,腸道類器官能從單個細胞發育而來,其會受到細胞內在能力的驅動並經歷一種再生過程,從而通過自組裝方式構建複雜的層次結構,然而,目前研究人員並不清楚驅動和調節這一過程的因素和機制。
  • 科學家解開渦蟲再生之謎 人體器官再生有望實現
    北京時間4月26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英國科學家宣布,他們已經發現了渦蟲的身體某些部位在被截掉後能夠再生的基因。 英國諾丁漢大學的科學家對渦蟲身體部位的再生能力進行了研究,這些部位包括頭部和大腦,有一天這項研究有可能會使老化或受損的人體器官和組織再生成為可能。
  • 研究揭示腸道類器官再生的表型特點
    研究揭示腸道類器官再生的表型特點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10 13:59:04 瑞士巴塞爾大學Prisca Liberali及其研究組揭示了腸道類器官再生的表型特點。
  • 鄧宏魁/徐君/李程合作建立具備再生能力的新型類器官培養方法
    類器官技術能夠在體外模擬體內器官組織的三維結構和生理功能,已被廣泛應用於疾病模型建立、藥物篩選、功能組織誘導等多種研究中,顯示出廣泛的應用前景【1】。類器官技術在2013年被Science雜誌評選為十大科學進展,成為過去十年再生醫學領域最重要的生物技術之一。
  • 深圳先進院召開再生醫學及三維生物製造研討會
    再生醫學融合了生物學原理、工程方法和轉化醫學,是用來研究功能障礙或缺失組織器官修復以及組織器官再生與功能重建的學科;三維生物製造技術則是體外構造再生組織及器官的重要手段之一。三維生物列印技術是3D列印技術與醫療技術的深度結合。
  • 中國再生醫學技術創新與轉化高峰論壇 暨生命科學健康驛站啟動儀式盛大舉行
    論壇聚焦中國再生醫學創新與轉化發展趨勢 論壇由中國首家專業從事再生醫學產品研發、生產和銷售的中國再生醫學國際有限公司主辦。全國政協委員、絲路規劃研究中心常務副理事長李小琳女士特別錄製視頻參與本次論壇。
  • 中國再生醫學國際有限公司成功舉行香港國際再生醫學中心與中國幹細胞臨床應用中心開業儀式,幹細胞品牌「生命藍卡」同步啟動
    17年來,一直將核心業務高度聚焦於組織工程及再生醫學領域,在我國以及世界各國都在搶先研發、轉化應用幹細胞技術的背景下,中國再生醫學集團緊緊抓住歷史機遇,在國內率先開啟了細胞業務的布局,現已在天津、蘇州、常州等地建立了細胞中心,並在北京、上海、福建、大連、西安、長春等地啟動了相關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