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細胞再生醫學:修復人體器官
再生醫學是指利用生物學及工程學的理論方法創造丟失或功能損害的組織和器官,使其具備正常組織和器官的機構和功能。通俗理解,就是讓人類的組織或器官再生。這種神奇的醫療技術,對於現代醫學的意義是顛覆性的,它的基本理念,從目前醫學的有限處理,變成「治癒」。理論上,所有疾病導致的組織和器官損壞,都可能通過再生醫學技術獲得治癒。
組織工程與再生醫學是利用現代生命科學及工程學原理,研製體外製造可供移植人體組織器官的新興學科,其核心就是建立細胞與生物材料的三維空間複合體,即具有生命力的活體組織,用以對病損組織進行形態、結構和功能的重建並實現永久性替代其基本原理和方法,是將體外培養擴增的正常組織細胞吸附於一種生物相容性良好並可被機體吸收的生物材料上以形成複合物,細胞在生物材料逐漸被機體降解吸收的過程中,形成新的在形態和功能方面與相應器官、組織一致的組織,從而達到修復創傷和重建功能的目的。
近年來,隨著再生醫學研究的進展,組織修復與再生醫學將在傳統治療技術方法不斷完善的基礎上,展現出分子、細胞、組織和器官不同層次生物高科技修復工程的劃時代醫療水準,將造福海量需要幫助的病人。
幹細胞:再生醫學的源泉
對於組織修復與再生醫學而言,幹細胞、組織工程與生物材料的發展,對再生醫學的發展起著至為重要的作用。隨著這三大技木的不斷實踐,人們已經看到組織修復和再生的創新理論、關鍵技術和方法開始應用於人類健康領域。而在著三種技術中,幹細胞最為關鍵。幹細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大規模擴增以及多向分化的潛能,是再生醫學的核心組成。正常人體組織出現損傷時,都是通過幹細胞不斷增殖,重構這個組織。
幹細胞有很多種。主要分為胚胎幹細胞(即全能幹細胞)、間充質幹細胞(即多能幹細胞)和iPS體外誘導多能幹細胞。間充質幹細胞憑藉其在臨床表現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成為幹細胞最終實現臨床轉化應用產業化的首選。而間充質幹細胞有來源與成體幹細胞包括來自骨髓、脂肪等組織來源的幹細胞,也包括圍產期組織如胎盤、臍帶組織和臍血來源的造血幹細胞等。
目前,臍帶組織(不是臍帶血、不是胎盤)來源的多能幹細胞由於其易獲得性及較高的安全性,在實現標準化及產業化上走在其他所有來源種類幹細胞的前面。國內外分析數據顯示,臍帶組織來源的幹細胞的應用將超過其他種類的成體幹細胞,成為再生醫學的主力軍。
然而,早在2014年,中國高新技術生物企業SCLnow聖釋就發布了全球首個臍帶多能幹細胞可溯源的質控標準,提出通過幹細胞轉換醫學與再生醫學技術,可以完美詮釋精準醫學的未來方向。讓人們的最佳健康狀態相對停留在今天。
第八屆再生醫學與幹細胞大會在韓國釜山舉行,會議的主題是「點燃不治之症的希望之火」。大會由國際組織工程與再生醫學協會,韓國首爾大學融合技術院聯合舉辦。來自中國的郭鐳教授作為此次大會的主席發表了致辭和演講,並提出精準醫學與幹細胞轉換醫學和再生醫學結合,由醫療廢棄物臍帶中提取多能幹細胞,是未來精準醫學和個性化治療不可替代的生命能源種子。這一成果的發布獲得了各國參會代表的共同關注。據了解,這項技術可以幫助人們在精準醫學和個性化疾病治療,亞健康改善(抗衰老)以及未來在組織工程,器官再造方面會有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