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全球範圍內以
幹細胞治療為核心的
再生醫學飛速發展,各國家密集發布支持性政策,多種成熟產品陸續走向市場,2017年3月,同濟大學醫學院左為教授團隊和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呼吸科共同主導的「人自體支氣管基底層細胞(肺
幹細胞)移植治療間質性肺病臨床研究」項目,獲批成為國家衛計委和食藥監局首批備案的
幹細胞臨床研究項目。這些國內臨床轉化產品的不斷問世,標誌著
幹細胞產業翻開了新的篇章。
正值
生物谷開展細胞治療大會10周年大慶,為了迎接2019年第十屆細胞治療國際研討會(2019-05-16至2019-05-19,上海)的來臨,近日生物谷有幸採訪了左為教授,左為教授為大家分享了對於當前
幹細胞與
再生醫學領域熱門問題的看法:
圖:左為
生物谷:左教授您好,您目前的主要研究項目是什麼?進度如何?
左為:
目前我們正在與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合作開展「人自體支氣管基底層細胞(肺幹細胞)移植治療間質性肺病臨床研究」。本項研究最初是與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呼吸科任濤教授合作,現在主要是與李強教授和郭忠良教授合作。並且我自己也加入到東方醫院,成為東方醫院
幹細胞製備和質檢平臺的負責人。
我們這項研究當時是作為國家衛健委首批備案的臨床項目得以開展,主要是針對間質性肺病的治療。間質性肺病是一種非常嚴重的肺部疾病,以肺纖維化為主要特徵,進展非常迅速,特別是特發性肺纖維化,生存期比很多
腫瘤還要短。更嚴重的是目前尚沒有有效的藥物治療方法,唯一的手段就是肺移植。而肺移植風險很高,排異反應很嚴重。
我們項目是通過肺幹細胞,也就是人自體支氣管基底層細胞,實現肺的再生修復。這種肺幹細胞是從患者自體的肺支氣管提取的幹細胞,進行擴增後,通過支氣管鏡把肺幹細胞移植到患者肺部,實現肺泡和支氣管結構的再生。這是全世界第一次利用肺
幹細胞實現大型實體器官——肺臟的再生。
除了在東方醫院,我們也與全國很多其他醫院合作開展一系列的研究,目前的成果都非常不錯。患者在幾個不同的適應症中的整體有效率達到88%以上,特別是在改善肺臟的彌散功能方面(肺的換氣指標),具有非常顯著的效果。目前該項目還在進展中。IND申報我們已經向國家藥監局上交,目前的反饋交流都很順利,近期很可能會有進一步的突破。
生物谷:除了針對肺臟進行再生研究之外,是否有其他器官的研究在進行中?
左為:
我們同濟大學器官再生實驗室並不局限於肺臟研究,除了肺臟器官再生研究之外,還有其他器官的再生研究,比如腎臟再生。通過從患者/健康人自體內分離獲取腎臟
幹細胞,再生出腎小管和腎小球結構,幫助恢復腎臟的過濾功能,治療急性和慢性腎臟疾病,比如急性腎衰竭和終末期腎病(尿毒症)。
終末期腎病(尿毒症)
腎臟疾病和肺臟疾病一樣,都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法,最終只能進行終生透析或腎移植,風險極高。我們現在通過這個技術在臨床前的動物實驗中已經看到了非常好的前景,希望近期可以進入臨床研究。
為了更便捷的進行
幹細胞新藥研發和相關技術的轉化,我在2015年回國以後和幾個合伙人創立了吉美瑞生
再生醫學集團這個平臺。吉美瑞生從2015年成立到現在已經有了4年多的時間,建立起了比較完善的平臺和團隊來進行
幹細胞新藥研發和轉化。
目前我們有幾個大的板塊。新藥研發方面有4個幹細胞相關的pipeline,共涉及6-7個適應症。相應的生產和質控方面目前已經與江西南昌做了大量的共建,和政府共同投資1個多億建設了高標準的GMP生產和質控平臺。產業應用方面,比如
幹細胞庫的建設在商業上也做了很多積極的探索。
國內幹細胞和再生醫學領域目前存在哪些發展瓶頸?
幹細胞與
再生醫學領域目前發展的主要瓶頸是行業內存在魚龍混雜的現象。其實這個行業的技術壁壘很高,對研發、生產和質量控制等都有一定的規範和要求。但是由於目前有些只關注短期效益而進入這個行業的人,就對這個領域的規範發展造成了一些阻礙。
特別是最近半年來,進入這個行業的人越來越多,即使很多人以前不是研究
幹細胞的。這樣魚龍混雜的現象就會對整個領域的聲譽造成不良影響,包括普通民眾、投資方和政府決策機構等對這個行業的看法都會受到影響。因為大家看這個領域只會看主流,就會覺得這個行業不太對勁。
所以我們一直在呼籲建立細胞治療和
再生醫學行業的規範和標準,對這個領域能夠正本清源,配合國家監管部門設立準入制度。在這些準入制度的基礎之上,為真正有技術含量和科學理論支持的研究和轉化應用,清理出一條更加通暢的發展路徑。這真的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左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