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科學院院長廖兵:打造綜合產業技術創新中心

2021-01-12 羊城派

文、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鋼

2021年1月12日羊城晚報A7版報導

打造綜合產業技術創新中心」的願景和目標,進行了一系列的嘗試和探索,形成了自身的經驗和做法。正值「十四五」開新局之際,廣東省科學院黨委書記、院長廖兵接受羊城晚報記者專訪表示,省科學院將打造卓越的綜合產業技術創新中心,更好地服務廣東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廖兵

形成孵化載體,打造人才集聚高地

羊城晚報:自2015年重組以來,新的廣東省科學院圍繞省委省政府的目標定位,開展了哪些工作?

廖兵:省委省政府對省科學院的定位是聚焦產業發展的應用技術研究,兼顧重大技術應用的基礎研究,滿足廣東省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我們的目標是成為廣東高層次人才集聚高地,產學研合作與科研成果轉化應用的組織載體和創新驅動發展的樞紐型高端平臺。因此,我們提出了打造綜合產業技術創新中心的願景,要形成產業技術創新的高端平臺、產業技術孵化的組織載體、產業創新發展的支撐體系、產業創新人才的培養基地。

在提升綜合創新能力和科技競爭力方面,省科學院啟動了建設國內一流研究機構七大行動計劃,分別是省人才發展改革試驗區創建行動、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行動、支撐性戰略性研究能力提升行動、高端創新平臺建設行動、科技合作水平提升行動、科技成果轉化加速行動、科技服務能力提升行動。其目的是要打造產業技術創新的高端平臺,形成高端創新人才的集聚高地。

省科學院聚焦區域產業發展,布局產業技術研究院(公司),開展高端技術的孵化。與地方政府合作建立專注於技術育成與孵化的產業技術研究院(公司),採取市場化運作,由技術經紀人團隊專業運營,院屬科技資源提供支撐,推動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鍊和政策鏈的深度融合,探索建立利益捆綁、利益共享的成果轉化激勵機制,採用初創公司的模式,推動高新技術的前期育成孵化,加速成果轉化和產業化。

同時,省科學院還建設產業創新發展支撐服務體系。創新與企業科技合作的機制,打造產業創新發展的服務樞紐。此外,省科學院整合信息、情報、科技、專家資源,組建粵港澳大灣區戰略研究院,打造產業創新發展的高端智庫。

自重組以來,省科學院嚴格落實省委制定的組建方案,完成了21家獨立法人研究所的組建工作,建成了生物與健康、材料與化工、裝備與製造、智庫與服務、電子與信息、資源與環境六大創新板塊。目前,省科學院擁有國際專利菌種保藏中心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國家工程實驗室1個、國家科技合作基地1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2個、國家「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1個、國家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3個、國家專利菌種保藏中心1個、國家級星創天地2個,其他國家級服務平臺4個,部委級科技服務平臺16個;省重點實驗室14個、省公共實驗室8個、省工程中心47個、省工程實驗室4個、省國際科技合作基地5個。

對科學家賦權,推動科技供給側改革

羊城晚報:省科學院提出要將自身打造成為綜合產業技術創新中心,這個提法的背後有著什麼樣的思考?

廖兵: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高質量發展中的關鍵一環是要建立起現代化的產業體系。產業是推動經濟發展的主要基礎,其抓手是實現產業的創新發展,而創新發展的關鍵是科技創新支撐。

因此,省科學院著力構建能夠支撐產業創新發展的技術創新體系,這個體系包含了組織機構模式、管理的體制機制建設、考核激勵方式以及成果轉化與技術服務的高效機制等內容。只有這樣,技術創新體系才能為產業發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務。

省科學院作為地方科學院,主要的使命是要立足於廣東的區域經濟發展,聚焦產業實際需求。因此,省科學院提出,要成為綜合產業技術創新中心,就是要為產業的創新發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除了利用自身的科研實力為產業發展提供所需的技術支撐外,省科學院還要打造平臺、引進外力,對廣東經濟社會發展所需要的科技成果進行轉化。對於企業自身的技術需求,省科學院也要提供儘可能的技術支撐和服務。

省科學院正在打造技術創新生態系統,包括公益性的知識創造和轉移體系,市場化的、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育成孵化體系,以及能夠滿足產業和企業創新發展所需要的技術服務體系。

目前,科技供給側改革顯得迫在眉睫。科研成果如何真正與產業發展結合起來?這是我們一直在探索和思考的課題。科技供給側改革目的就是要促進四鏈融合,科技創新要以市場為導向,打通從技術創新、技術育成、技術服務,到最終技術成果轉化及商品化的整個過程。

科技部最近也在探索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的賦權改革,全國共有40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入選,省科學院為廣東省唯一一家入選的科研機構。這一改革,就是要探索如何就科研成果對科學家進行提前賦權,明確其享有的權利和收益。賦權改革本身,也是要打通科研成果到產業化的通道。

羊城晚報:目前的成效如何?

廖兵:根據科技部國家科技評估中心、中科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等第三方的評估,省科學院已經成為國內一流的省級科學院,走在全國地方科學院的前列,是廣東實施創新驅動發展不可替代的一支重要戰略科技力量。根據《在穗主要高校和科研院所支撐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評價報告(2019)》,省科學院在全部5項支撐指數排名上都位列第一;所有在穗科研院所中,省科學院對廣州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最大。

近五年,省科學院「四技」合同總金額超過27億元,年增長率達到30%。據最新出版的《中國科技成果轉化年度報告(高等院校與科研院所篇)》顯示,省科學院已連續蟬聯在粵研究機構榜首,在全國近兩千家研究機構中名列前茅。可以說,省科學院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成效顯著,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正逐步顯現。

省科學院研發的智能製造機器人效果卓越

牽手地方政府,個性化定製孵化體系

羊城晚報:如何來理解省科學院所提出的「一院兩制三體系四融合」的理念?

廖兵:「一院兩制三體系四融合」構成了省科學院的技術創新生態系統,對產業鏈的不同階段都可以提供強有力的支持。「一院」就是指省科學院,重組以來,省科學院整合了21個科研院所,首先要做的就是品牌的打造。

「兩制」是指不同的創新階段所需要的兩種不同的管理體制機制。在技術的原始創新或者研發階段,需要的是公益性的體制機制;而在技術育成孵化和技術服務階段,需要的是市場化的運作體系。

「三體系」分別是知識創造與轉移體系、技術育成孵化體系和產業創新發展服務體系。

「四融合」就是推動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鍊、政策鏈這四鏈融合。

羊城晚報:省科學院已經陸續在佛山、梅州、江門等地成立了產業技術研究院,這種做法意味著什麼?

廖兵:產業技術研究院是技術育成孵化體系的組成部分。省科學院通過與地方政府合作,組建產業技術研究院,對技術育成孵化體系進行布局,在布局的過程中,將根據區域產業發展的需求來進行個性化定製,區域不同,內容也不同。

建設產業技術研究院的目的是打造出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組織平臺,探索出最科學、最高效的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體制機制。這一體制機制必須是市場化的,所以產業技術研究院叫作產業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

能夠激發出那些從事推動技術育成孵化和科技成果轉化的人最大熱情的機制體制,最為有效。這必須有完善的考核激勵機制。省科學院探索的考核激勵機制首先要實現利益捆綁和利益共享,讓大家都認識到,高新技術成果的轉化不僅僅是科學家的事,而是所有從事技術成果轉化的人的事。

技術轉化到商品化是個複雜的過程,這不僅僅是技術的問題,牽涉到系列複雜的要素,譬如工程驗證、資本、智慧財產權、產品標準等等。技術的屬性是經濟性的,其轉化的過程是一個不斷投入的過程。技術育成的過程已經不只是技術創新的過程,而是多方面創新要素的集聚。

我也提出,要實現利益捆綁、利益共享,需要做到「制度在保障,流程來規範,讓組織來保駕護航」,一定要有明晰的制度。最重要的是讓組織來保駕護航,所有的制度和流程都要經過層層審批、形成規範,以此保障創新機制良性運作。

羊城晚報:省科學院提到了「技術經理人」的概念,能否請您介紹一下?

廖兵:在不同的科技創新過程中,協調和組織的方式是要隨之變化的。在創新階段,要以科學家為主,依靠他們的專業知識去探索自然規律,產生技術成果;而技術育成和孵化是一個商品化的過程,一項技術即使在某些指標上達到了世界領先,也並不意味著就必然能夠成為好的商品,需要考慮到用戶需求、產品質量、成本、穩定性等。協調各種市場化要素就是技術經理人的作用。

羊城晚報:省科學院成立了廣科控股(廣東省科學院控股有限公司),為什麼要成立這樣一家機構?

廖兵:省科學院本身是一個省屬事業單位,廣科控股是省科學院負責市場化運營的機構,同時又負責整個科學院系統市場化的技術創新育成體系和產業創新發展服務體系。對外,它是一個市場化的企業;對上,它是一個管理運營機構;對下,它是按照企業、市場化的理念打造的經營性國有資產的管理公司,承擔著整個體系的規劃、發展、管理和運營。

服務廣東產業,補區域創新能力短板

羊城晚報:「十四五」期間,省科學院將有何新作為?

廖兵:在未來的五年裡,省科學院將打造卓越的綜合產業技術創新中心,圍繞我省高質量加快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以及培育發展「雙十」產業集群行動計劃,圍繞著產業鏈來部署創新鏈,合理布局創新資源和力量。

廣東存在著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造成這種不平衡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一個關鍵因素就是區域創新能力的不平衡,使得很多地方產業發展的後勁不足,人才集聚不足,帶來系列問題。接下來,省科學院根據自身的使命和擔當,努力去彌補廣東區域創新能力不平衡的問題,這也是我們積極去梅州、江門、陽江等地進行布局的原因之一。

我們相信,區域創新能力的提升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外延效益,對於招商引資、創新氛圍的營造、技術人才的集聚等都有好處。省科學院會根據自身的職責和使命,更加積極主動地布局粵東、粵西、粵北地區,為當地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未來的產業集聚提供服務和支撐。

未來,省科學院還將著力解決產業高端人才的集聚和培養問題。要建立現代化的產業體系,需要擁有大批高技能技工人才。這不能僅僅依靠傳統的院所培養,要探索出符合科技快速發展的人才培養新方式。我們將根據區域產業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來定向培養產業高技術人才和產業技術研發人才。(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梁澤銘

審籤 | 梁澤銘

實習生 | 溫倩雯

相關焦點

  • 廣東省人民醫院(廣東省醫學科學院)餘學清院長一行到訪省科學院共...
    1月5日,廣東省人民醫院(廣東省醫學科學院)院長餘學清等一行到訪省科學院,就推進醫療和大健康領域的科技合作進行了深入座談交流。省科學院院長廖兵,副院長李定強、周舟宇等參加座談會。廖兵表示,省科學院院屬多家研究所從事相關領域的研發和創新,院領導班子高度重視醫學健康領域的科技創新,正著力打造生物醫學領域高水平實驗驗證平臺,希望與省人民醫院加強對接合作、協同創新。 餘學清介紹了省人民醫院在相關領域的進展和布局。他表示,省人民醫院希望加強與院外單位的合作,在發揮自身醫療服務水平和質量優勢的同時,挖掘內部科研教學工作的潛力。
  • 廣東省科學院助力科技成果轉化「落地」有聲—新聞—科學網
    廣東省科學院黨委書記、院長廖兵表示,廣東省科學院採用初創公司的模式育成孵化技術,通過建立利益捆綁、利益共享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將技術發明者、技術經理人、工程師、投資人、管理者等的利益以股權形式固化於初創技術公司,著力推動科技成果的育成孵化和產業化發展。 中科雲圖是一家致力於低空無人機遙感與地理空間智能產品研發與技術服務的高新技術企業。
  • 未/難培養微生物分離與培養技術研討會在穗舉行—新聞—科學網
    廣東省科學院黨委書記、院長廖兵出席開幕式並致辭。李誠斌/攝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微生物資源調查暨未/難培養微生物分離與培養技術研討會(2019)於12月11日至14日在廣州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微生物學會理事長鄧子新,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微生物種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理事長吳清平和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所長朱紅惠等28位專家學者應邀作大會專題報告。
  • 中科院山東綜合技術轉化中心煙臺、威海中心成立
    3月31日,由中科院瀋陽分院、山東省科學院和煙臺市人民政府共建的中科院山東綜合技術轉化中心煙臺中心在煙臺揭牌。中科院副院長施爾畏、副秘書長鄧麥村、院地合作局局長戚強、瀋陽分院院長王慶禮、山東省科學院院長王天義、山東省科技廳副廳長王家利、煙臺市常務副市長郝德軍、市人大副主任劉筱傑、副市長張廣波出席了揭牌儀式。
  • 省科學院所屬測試分析所舉行更名揭牌儀式
    1月4日,廣東省科學院所屬測試分析所(中國廣州分析測試中心)舉行更名揭牌儀式。省科學院黨委書記、院長廖兵,黨委副書記顏國榮,副院長劉敏,黨委委員、副院長李定強、周舟宇,測試分析所領導班子成員及職工代表出席活動。
  • 福建省農業科學院院長翁啟勇一行到我院調研
    12月25日下午,福建省農業科學院院長、黨委副書記翁啟勇等一行4人來佛山分院就院地合作建設等進行座談。副院長何秀古、佛山分院副院長、蔬菜所所長謝大森、佛山市農林技術管理辦公室副主任梁城堅、佛山市農科所副所長梁普興、佛山分院駐點人員及佛山市農科所相關人員接待了翁啟勇院長一行。
  • 廣東省科學院助力科技成果轉化
    央廣網廣州1月1日消息(記者鄭澍)「科學家不懂得經營,經營者不懂得技術」「中小企業創新缺乏技術支撐,科研單位科技成果轉化率低」……這些問題,一直是橫亙於企業與技術創新之間的痛點。如何打破信息不對稱,實現需求的有效對接,廣東省科學院多措並舉助力科技成果轉化初見成效。
  • 廣東省實驗室建設取得新進展
    去年,4家廣東省實驗室掛牌成立,之後就緊鑼密鼓地開啟了紅紅火火的建設模式,在建設過程中取得了不少進展。在這次廣東省實驗室建設工作座談會上, 馬興瑞指出, 各有關市和部門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樹立長遠戰略思維,抓住發展機遇,緊緊圍繞建設國家科技產業創新中心的要求,努力打造聚焦優勢領域、具備廣東特色、國際一流實驗室。
  • 行業大咖聚廣州推動打造國家幹細胞產業創新中心
    以「創新戰疫化危為機」為主題的2020國際(廣州)幹細胞與精準醫療產業化大會,8月8日在廣州國際生物島舉行,來自中國、美國、日本、新加坡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科學家、行業專家、企業家及科技科技工作者,圍繞推動幹細胞與精準醫療產業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的應用、推動打造國家幹細胞產業創新中心進行了交流與合作
  • 綜合 協調 經濟 創新 打造萬億綜合交通產業「浙江樣板」
    新空間 新動能 新支撐  綜合交通產業迎來「萬億」新機遇  培育綜合交通產業是浙江走在全國前列的創新之舉。  智能交通、網際網路、大數據……作為具有數字經濟「得天獨厚」優勢的浙江,交通前沿領域技術、產品的聚集擁有先天優勢,也更有利於全省加快打造創新高地、技術高地、產業高地。新一輪的科技革命,給綜合交通帶來產業升級,為發展提供了新機遇。以「大江東航空航天產業、台州通用航空產業、新昌萬豐航空小鎮」等為代表的一批「萬畝千億」新產業平臺和特色小鎮,為浙江綜合交通發展提供了新支撐。
  • 福建省精準醫學產業創新中心開園
    27日,省委常委、福州市委書記林寶金赴濱海新城調研福建省精準醫學產業創新中心建設,並與前來參加開園活動和第三屆福州精準醫學高峰論壇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常務副校長金力等座談交流。27日開園的福建省精準醫學產業創新中心,是以精準醫學基礎研究、成果轉化、技術運用等為主的專業特色產業園,將依託復旦大學打造精準醫學產業化生態鏈。林寶金來到這裡,聽取創新中心建設、與復旦大學合作情況匯報,了解精準醫學產業發展前景,希望創新中心嚴把準入關,引進技術領先、成長性好的優質企業和項目;要求福州新區、濱海新城做好服務保障,促進精準醫學產業化。
  • 綜合 協調 經濟 創新 打造萬億綜合交通產業「浙江樣板」_杭州網
    新空間 新動能 新支撐綜合交通產業迎來「萬億」新機遇培育綜合交通產業是浙江走在全國前列的創新之舉。早在2017年1月16日,省委、省政府就正式提出「培育綜合交通產業發展新優勢」。2020年4月17日,交通強省建設動員大會上進一步提出「做精做優萬億級綜合交通產業」的明確要求。
  • 深圳大鵬新區:打造產業融合發展創新高地
    深圳國際生物谷壩光核心啟動區作為大鵬新區科技發展格局的重中之重,目前已與周邊的深圳國家基因庫、生命科學產業園、海洋生物產業園、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生物家園、綠島綜合體等創新載體,形成「一庫兩園多平臺」的產城融合格局,通過人才、技術、設施設備的聯動,多個配套園區以及服務平臺的共享,打造產業生態圈,為未來生物谷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產業支撐。
  • 共建新型研發機構、產業創新中心……
    溫州網訊 共建集科技研發、成果轉化、產業孵化等六大功能為一體的新型研發機構,打造信息技術、生命健康、智能製造等六個產業創新中心,在杭溫兩地搭建前孵化器、科技企業孵化器、科創小鎮等系列創新創業載體……  昨日下午,溫州市人民政府、甌海區人民政府與浙江大學三方籤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建
  • 北京石墨烯技術研究院院長王旭東:推進區域高效協同 加速創新產業...
    11月28日,2020江蘇先進碳材料產業發展大會暨中國(常州)新材料院士專家報告會在常州市武進區舉行。北京石墨烯技術研究院院長王旭東在接受中國經濟信息社分析師專訪時表示,當前,我國石墨烯產業發展態勢良好,但是下一步仍需加大力度開展產業鏈與創新鏈的構建,堅持區域協同統籌,形成合力助推產業鏈與創新鏈雙向融合發展。
  • 北京石墨烯技術研究院院長王旭東:推進區域高效協同加速創新產業...
    北京石墨烯技術研究院院長王旭東在接受中國經濟信息社分析師專訪時表示,當前,我國石墨烯產業發展態勢良好,但是下一步仍需加大力度開展產業鏈與創新鏈的構建,堅持區域協同統籌,形成合力助推產業鏈與創新鏈雙向融合發展。王旭東認為,我國石墨烯產業發展迅速,但存在著「兩端強、中間弱」的問題。一方面,我國的石墨烯研究與專利積累強,創新技術發展迅速。
  • 賽萊拉幹細胞研究院院長陳海佳:打通新藥研發高速路
    生物醫藥產業作為廣州最有基礎、最有條件、最有潛力培育成為未來新興支柱產業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之一,近年來始終保持10%左右的高速增長。在生物醫藥產業方面,幹細胞是一項顛覆性創新技術。陳海佳說,他所聚焦的主業,始終都是中國幹細胞產業化發展。
  • 2020年國際歐亞科學院中國科學中心院士增選複選候選人名單
    根據《國際歐亞科學院中國科學中心章程》 和 《國際歐亞科學院中國科學中心推薦院士候選人的暫行辦法》的規定,國際歐亞科學院中國科學中心公布了55位投票產生的院士複選候選人名單。
  • 第二屆廣州海洋科學與產業技術國際高端論壇在南沙舉行
    從論壇上獲悉,近年來,廣州南沙緊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歷史性機遇,攜手中國科學院,發展海洋科技、海洋科研,共建南沙科學城、中科院明珠科學園,打造以海洋科技為特色的綜合性研究平臺,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供有力支撐。目前,南沙科學城已初步形成「1+2+3」海洋科技創新體系,正著力打造國家級海洋科學研究基地和「科技興海基地」。
  •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復明:將陽江海上風電實驗室打造成行業技術創新...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復明:將陽江海上風電實驗室打造成行業技術創新試驗高地 2020-06-20 20: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