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鋼
打造綜合產業技術創新中心」的願景和目標,進行了一系列的嘗試和探索,形成了自身的經驗和做法。正值「十四五」開新局之際,廣東省科學院黨委書記、院長廖兵接受羊城晚報記者專訪表示,省科學院將打造卓越的綜合產業技術創新中心,更好地服務廣東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形成孵化載體,打造人才集聚高地
羊城晚報:自2015年重組以來,新的廣東省科學院圍繞省委省政府的目標定位,開展了哪些工作?
廖兵:省委省政府對省科學院的定位是聚焦產業發展的應用技術研究,兼顧重大技術應用的基礎研究,滿足廣東省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我們的目標是成為廣東高層次人才集聚高地,產學研合作與科研成果轉化應用的組織載體和創新驅動發展的樞紐型高端平臺。因此,我們提出了打造綜合產業技術創新中心的願景,要形成產業技術創新的高端平臺、產業技術孵化的組織載體、產業創新發展的支撐體系、產業創新人才的培養基地。
在提升綜合創新能力和科技競爭力方面,省科學院啟動了建設國內一流研究機構七大行動計劃,分別是省人才發展改革試驗區創建行動、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行動、支撐性戰略性研究能力提升行動、高端創新平臺建設行動、科技合作水平提升行動、科技成果轉化加速行動、科技服務能力提升行動。其目的是要打造產業技術創新的高端平臺,形成高端創新人才的集聚高地。
省科學院聚焦區域產業發展,布局產業技術研究院(公司),開展高端技術的孵化。與地方政府合作建立專注於技術育成與孵化的產業技術研究院(公司),採取市場化運作,由技術經紀人團隊專業運營,院屬科技資源提供支撐,推動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鍊和政策鏈的深度融合,探索建立利益捆綁、利益共享的成果轉化激勵機制,採用初創公司的模式,推動高新技術的前期育成孵化,加速成果轉化和產業化。
同時,省科學院還建設產業創新發展支撐服務體系。創新與企業科技合作的機制,打造產業創新發展的服務樞紐。此外,省科學院整合信息、情報、科技、專家資源,組建粵港澳大灣區戰略研究院,打造產業創新發展的高端智庫。
自重組以來,省科學院嚴格落實省委制定的組建方案,完成了21家獨立法人研究所的組建工作,建成了生物與健康、材料與化工、裝備與製造、智庫與服務、電子與信息、資源與環境六大創新板塊。目前,省科學院擁有國際專利菌種保藏中心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國家工程實驗室1個、國家科技合作基地1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2個、國家「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1個、國家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3個、國家專利菌種保藏中心1個、國家級星創天地2個,其他國家級服務平臺4個,部委級科技服務平臺16個;省重點實驗室14個、省公共實驗室8個、省工程中心47個、省工程實驗室4個、省國際科技合作基地5個。
對科學家賦權,推動科技供給側改革
羊城晚報:省科學院提出要將自身打造成為綜合產業技術創新中心,這個提法的背後有著什麼樣的思考?
廖兵: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高質量發展中的關鍵一環是要建立起現代化的產業體系。產業是推動經濟發展的主要基礎,其抓手是實現產業的創新發展,而創新發展的關鍵是科技創新支撐。
因此,省科學院著力構建能夠支撐產業創新發展的技術創新體系,這個體系包含了組織機構模式、管理的體制機制建設、考核激勵方式以及成果轉化與技術服務的高效機制等內容。只有這樣,技術創新體系才能為產業發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務。
省科學院作為地方科學院,主要的使命是要立足於廣東的區域經濟發展,聚焦產業實際需求。因此,省科學院提出,要成為綜合產業技術創新中心,就是要為產業的創新發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除了利用自身的科研實力為產業發展提供所需的技術支撐外,省科學院還要打造平臺、引進外力,對廣東經濟社會發展所需要的科技成果進行轉化。對於企業自身的技術需求,省科學院也要提供儘可能的技術支撐和服務。
省科學院正在打造技術創新生態系統,包括公益性的知識創造和轉移體系,市場化的、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育成孵化體系,以及能夠滿足產業和企業創新發展所需要的技術服務體系。
目前,科技供給側改革顯得迫在眉睫。科研成果如何真正與產業發展結合起來?這是我們一直在探索和思考的課題。科技供給側改革目的就是要促進四鏈融合,科技創新要以市場為導向,打通從技術創新、技術育成、技術服務,到最終技術成果轉化及商品化的整個過程。
科技部最近也在探索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的賦權改革,全國共有40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入選,省科學院為廣東省唯一一家入選的科研機構。這一改革,就是要探索如何就科研成果對科學家進行提前賦權,明確其享有的權利和收益。賦權改革本身,也是要打通科研成果到產業化的通道。
羊城晚報:目前的成效如何?
廖兵:根據科技部國家科技評估中心、中科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等第三方的評估,省科學院已經成為國內一流的省級科學院,走在全國地方科學院的前列,是廣東實施創新驅動發展不可替代的一支重要戰略科技力量。根據《在穗主要高校和科研院所支撐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評價報告(2019)》,省科學院在全部5項支撐指數排名上都位列第一;所有在穗科研院所中,省科學院對廣州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最大。
近五年,省科學院「四技」合同總金額超過27億元,年增長率達到30%。據最新出版的《中國科技成果轉化年度報告(高等院校與科研院所篇)》顯示,省科學院已連續蟬聯在粵研究機構榜首,在全國近兩千家研究機構中名列前茅。可以說,省科學院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成效顯著,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正逐步顯現。
牽手地方政府,個性化定製孵化體系
羊城晚報:如何來理解省科學院所提出的「一院兩制三體系四融合」的理念?
廖兵:「一院兩制三體系四融合」構成了省科學院的技術創新生態系統,對產業鏈的不同階段都可以提供強有力的支持。「一院」就是指省科學院,重組以來,省科學院整合了21個科研院所,首先要做的就是品牌的打造。
「兩制」是指不同的創新階段所需要的兩種不同的管理體制機制。在技術的原始創新或者研發階段,需要的是公益性的體制機制;而在技術育成孵化和技術服務階段,需要的是市場化的運作體系。
「三體系」分別是知識創造與轉移體系、技術育成孵化體系和產業創新發展服務體系。
「四融合」就是推動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鍊、政策鏈這四鏈融合。
羊城晚報:省科學院已經陸續在佛山、梅州、江門等地成立了產業技術研究院,這種做法意味著什麼?
廖兵:產業技術研究院是技術育成孵化體系的組成部分。省科學院通過與地方政府合作,組建產業技術研究院,對技術育成孵化體系進行布局,在布局的過程中,將根據區域產業發展的需求來進行個性化定製,區域不同,內容也不同。
建設產業技術研究院的目的是打造出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組織平臺,探索出最科學、最高效的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體制機制。這一體制機制必須是市場化的,所以產業技術研究院叫作產業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
能夠激發出那些從事推動技術育成孵化和科技成果轉化的人最大熱情的機制體制,最為有效。這必須有完善的考核激勵機制。省科學院探索的考核激勵機制首先要實現利益捆綁和利益共享,讓大家都認識到,高新技術成果的轉化不僅僅是科學家的事,而是所有從事技術成果轉化的人的事。
技術轉化到商品化是個複雜的過程,這不僅僅是技術的問題,牽涉到系列複雜的要素,譬如工程驗證、資本、智慧財產權、產品標準等等。技術的屬性是經濟性的,其轉化的過程是一個不斷投入的過程。技術育成的過程已經不只是技術創新的過程,而是多方面創新要素的集聚。
我也提出,要實現利益捆綁、利益共享,需要做到「制度在保障,流程來規範,讓組織來保駕護航」,一定要有明晰的制度。最重要的是讓組織來保駕護航,所有的制度和流程都要經過層層審批、形成規範,以此保障創新機制良性運作。
羊城晚報:省科學院提到了「技術經理人」的概念,能否請您介紹一下?
廖兵:在不同的科技創新過程中,協調和組織的方式是要隨之變化的。在創新階段,要以科學家為主,依靠他們的專業知識去探索自然規律,產生技術成果;而技術育成和孵化是一個商品化的過程,一項技術即使在某些指標上達到了世界領先,也並不意味著就必然能夠成為好的商品,需要考慮到用戶需求、產品質量、成本、穩定性等。協調各種市場化要素就是技術經理人的作用。
羊城晚報:省科學院成立了廣科控股(廣東省科學院控股有限公司),為什麼要成立這樣一家機構?
廖兵:省科學院本身是一個省屬事業單位,廣科控股是省科學院負責市場化運營的機構,同時又負責整個科學院系統市場化的技術創新育成體系和產業創新發展服務體系。對外,它是一個市場化的企業;對上,它是一個管理運營機構;對下,它是按照企業、市場化的理念打造的經營性國有資產的管理公司,承擔著整個體系的規劃、發展、管理和運營。
服務廣東產業,補區域創新能力短板
羊城晚報:「十四五」期間,省科學院將有何新作為?
廖兵:在未來的五年裡,省科學院將打造卓越的綜合產業技術創新中心,圍繞我省高質量加快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以及培育發展「雙十」產業集群行動計劃,圍繞著產業鏈來部署創新鏈,合理布局創新資源和力量。
廣東存在著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造成這種不平衡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一個關鍵因素就是區域創新能力的不平衡,使得很多地方產業發展的後勁不足,人才集聚不足,帶來系列問題。接下來,省科學院根據自身的使命和擔當,努力去彌補廣東區域創新能力不平衡的問題,這也是我們積極去梅州、江門、陽江等地進行布局的原因之一。
我們相信,區域創新能力的提升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外延效益,對於招商引資、創新氛圍的營造、技術人才的集聚等都有好處。省科學院會根據自身的職責和使命,更加積極主動地布局粵東、粵西、粵北地區,為當地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未來的產業集聚提供服務和支撐。
未來,省科學院還將著力解決產業高端人才的集聚和培養問題。要建立現代化的產業體系,需要擁有大批高技能技工人才。這不能僅僅依靠傳統的院所培養,要探索出符合科技快速發展的人才培養新方式。我們將根據區域產業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來定向培養產業高技術人才和產業技術研發人才。(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梁澤銘
審籤 | 梁澤銘
實習生 | 溫倩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