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鵬新區:打造產業融合發展創新高地

2020-12-06 經濟日報

從兼具國家水平和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的公益性創新科研與產業基礎項目國家基因庫、致力於腫瘤免疫治療研發的深圳因諾免疫有限公司、到專注於智能飛行器的研發、設計、製造和銷售的深圳市高端無人機有限公司……

在第二十一屆高交會現場,來自深圳市大鵬新區科技展團的15家涵蓋生命健康、生物科技、生物醫療、海洋生物、電子與信息、新材料等領域的創新企業和科研機構集中亮相,全面展示新區近年來著力構建自主創新體系與實現高質量綠色發展的豐碩成果,彰顯出大鵬生態島、生物島、生命島的鮮明優勢及特點。

華大海洋致力於構建海洋經濟生態圈,引領國際海洋科技與經濟的共同發展。圖為在第二十一屆高交會一號館,華大海洋展區迎來大批市民圍觀活體海馬,並向工作人員詢問相關情況。本報記者楊陽騰攝

生物引領 營造一流創新環境

近年來,大鵬新區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產業轉型升級,推動國際交流合作,促進創新創業、加快產業、研發、市場、資本、人才等要素協同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生物產業是大鵬新區一直以來的發展亮點。深圳國際生物谷壩光核心啟動區作為大鵬新區科技發展格局的重中之重,目前已與周邊的深圳國家基因庫、生命科學產業園、海洋生物產業園、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生物家園、綠島綜合體等創新載體,形成「一庫兩園多平臺」的產城融合格局,通過人才、技術、設施設備的聯動,多個配套園區以及服務平臺的共享,打造產業生態圈,為未來生物谷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產業支撐。

本屆高交會隨大鵬新區科技展團來到現場的因諾免疫正是一家落戶於國際生物谷的創新型機構。據因諾免疫臨床部科研助理焦熙雪介紹,公司長期致力於腫瘤免疫治療研發、轉化和產業化。腫瘤免疫治療具有特異性強、副作用小、療效顯著等特點,是本世紀最有希望徹底治癒癌症的一種療法。目前,公司正在開展T細胞受體轉導T細胞療法(TCR-T 療法)、抗-CD19嵌合抗原受體轉導T細胞療法(CAR-T 療法)、腫瘤浸潤淋巴細胞療法(TIL 療法)等技術的研究與成果轉化。

像因諾免疫一樣的創新企業在大鵬新區還有很多。記者從高交會現場了解到,科技創新在大鵬新區蓬勃發展離不開兩個方面的推動。一方面,近年來大鵬新區通過不斷完善科技創新環境、為高新技術企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平臺。大鵬新區引導鼓勵企業在技術攻關、成果應用、人才引進、科研投入等方面加大力度,達標升級的同時,長期堅持為企業提供「一對一」專題輔導服務。2019年,大鵬新區更是結合實際對相關政策再次完善並修訂了《關於加強科技研發促進技術創新的若干措施》,明確了對企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應用、創新載體建設等扶持措施。

另一方面,大鵬新區全力推動創新載體搭建,為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目前,大鵬新區已擁有包括市級以上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工程實驗室、技術中心、孵化器、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創新載體共23個,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生物育種創新研究院和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2個重點科研機構也落戶新區。為加強海洋、生物領域企業孵化、培育,大鵬新區已建成大鵬海洋生物產業園企業孵化器、生命科學產業園孵化器和海洋生物產業園創客空間,並正在生命科學產業園和壩光片區推動建設創客空間,以期積極營造創新創業環境。

不僅如此,大鵬新區還積極推動香港合作,打造深港生物科技創新平臺,借勢高新區擴區深圳國際生物谷,探索實施先行先試的人才引進、科研設備進口、技術轉移等許可政策。同時,建立深港生物科技創新合作機制,進一步集聚深港生物科技創新資源以及國際上的創新團隊和人才,探索與香港產業間科研交流合作機制,爭取形成政策互認、科研設備共用等多方面的緊密合作,推動合作申請藥品審評體制機制改革試點等工作,並依託深港合作的政策優勢探索新藥審批平臺落戶,著力打造全球領先的生物科學創新合作新平臺。

海洋驅動 構建高端產業體系

得益於良好的創新環境,如今圍繞海洋產業、生命健康、生物科技等領域的特色企業已在大鵬新區發展壯大。深圳華大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正是在大鵬新區成長起來的海洋產業領域的特色企業。該公司市場經理李慧婷在參展現場告訴記者,成立於2012年的華大海洋是一家產學研用一體化綜合發展的科技型公司,主要開展水生生物物種資源保護與利用、水生生物的分子標記育種、生態養殖與新品種、工業化養殖和新技術的應用與推廣、水產品精深加工等工作。其中,立體循環水生態養殖是公司的特產項目之一,通過採用工程技術、生物技術、機械設備、控制儀表燈現代工業手段,可對魚類養殖過程進行全面管控,實現全年高密度、高效益的健康養殖模式。

一批獨具特色的產業集群已在大鵬新區初具規模。截至2018年底,在深圳國際生物谷生命科學產業園和海洋生物產業園兩個先導區,已聚集包括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生物育種創新研究院、廣東海洋大學深圳研究院在內的101家生物醫藥企業和研究機構,意向落戶項目47個。大鵬新區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也已從2011年底新區成立之初的8家,到2018年底躍升至33家,近6年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申報認定平均通過率深圳第一,其中2012年、2013年通過率達100%。2019年,大鵬新區共有28家企業申請認定,截至10月已有12家企業通過認定,繼續保持穩定增長態勢。

本屆高交會大鵬新區科技展團的深圳市高端無人機有限公司是新區高新技術企業的代表之一。據該公司外貿經理孫燕秋介紹,公司專注於智能飛行器的研發、設計、製造和銷售,包括產品造型、模具設計、軟硬體功能開發等。自2002年起,公司就已從事智能飛行器核心軟體的開發與應用,申請產品專利證書60餘件。以X240魚鷹無人機產品為例,集成了一鍵翻轉、USB充電、6軸陀螺儀、重力感應、一鍵返回、光流定位、GPS返航等多種特色智能功能。

記者從大鵬新區管委會了解到,在大鵬新區「十三五」規劃和產業導向目錄中,明確提出未來產業布局聚焦於生物產業、生命健康產業、新能源產業等在內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並大力發展海洋產業和現代農業。目標到2020年,將形成以綠色低碳為導向、以戰略性新興產業、清潔能源產業為支撐,以海洋產業為特色的現代產業布局體系。

未來,大鵬新區還將繼續以海洋、生物、生命健康產業、旅遊產業為重點,進一步推動生物產業提檔升級、進一步推進海洋產業升級,加快對接中國南方海洋科學城落戶新區事宜,進一步加強與海洋科研機構的合作,引進和培養素質優良、適應海洋經濟發展需要的人才隊伍;進一步拓寬招商引資渠道,面向海內外吸引重點項目和優秀人才團隊,逐步聚合優質創新資源和培育引進國際一流科研團隊、研發機構和創新平臺,打造以海洋、生物、生命健康產業、旅遊產業為主導的深圳產業發展新的增長極。

相關焦點

  • 藍色引擎提速大鵬新區,點亮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新名片
    與此同時,啟動新一輪的國土空間分區規劃,統籌打造"三城三灣一區"的發展格局,包括葵湧綜合服務新城、大鵬旅遊服務小城、新大旅遊服務小城、科技創新灣、海洋經濟灣、濱海文旅灣、大鵬半島主體旅遊景區。多點合力,推動大鵬新區建設世界級濱海生態旅遊度假區、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集中承載區和大灣區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樣板城區。
  • 破局當下 賦能未來:深圳大鵬新區創新 提出海洋兒童友好構想
    與會專家學者對大鵬新區提出的海洋兒童友好構想予以充分肯定,並從爭取政策支持、規劃建設布局、推動落地實施等方面提出建議:大鵬新區海洋兒童友好不應只面向新區兒童,而是面向全市乃至深圳周邊城市;為保證城區建設落地的資金支持,規劃中可將公益性與商業性相結合;城區建設可結合深圳「雙區」建設、健康中國等拔高定位……  據了解,大鵬新區海洋兒童友好型城區建設是新區群團工作部、新區婦工委對標市委
  • 「三灣一區」奏響大鵬新區高質量發展新樂章
    作為深圳市目前唯一的功能區,大鵬新區不辱使命,始終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始終堅持民生至上,始終堅持發展經濟,始終堅持規劃先行、高端引領,如今深圳這個美麗的「桃花源」日新月異,迎來了翻天覆地巨變。特別值得關注的是,日前大鵬新區首次向外界透露新區正在如火如荼建設世界級的「三灣一區」。
  • 壩光:深圳未來增長極|構建「極」具特色的生物產業發展「壩光模式」
    ▲2020年10月,海洋生物醫藥與功能製品產業發展論壇在壩光展示廳舉行新區是深圳海洋資源最豐富的區域,國家深海科考中心、深圳海洋大學等「科研重器」紛紛瞄準新區。今年新區首次提出打造「三灣一區」,確立了加快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集中承載區和世界級濱海生態旅遊度假區的宏偉藍圖。
  • 大鵬新目標定了:加快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集中承載區,打造世界級...
    大鵬新區: 加快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集中承載區 打造世界級濱海生態旅遊度假區 2020年12月25日,大鵬新區召開黨工委會議,傳達學習廣東省委十二屆十二次全會、深圳市委六屆十七次全會精神。
  • 大鵬新區深圳國際生物谷壩光展示廳2020年11月接待量首次突破1000...
    大鵬新區深圳國際生物谷壩光展示廳
  • 兩上海名企投資深圳大鵬「生物谷」「國際食品谷」
    大鵬新區將引入復星集團在生命健康產業領域的開發建設、運營管理方面的成功經驗,並藉助復星集團「健康、快樂、富足」三大產業鏈優勢,推動雙方在生命健康、文旅度假及科技研發與創新等領域的合作,實現互利共贏。近日,第三屆進博會正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舉辦。
  • 生物產業發展駛入快車道
    其中,深圳大鵬新區作為深圳生物醫藥產業重點發展區域之一,依託深圳國際生物谷壩光核心啟動區,加快打造精準醫療先鋒區和國際生命健康創新試驗區,已初步形成「一核一庫一院兩園多平臺」的產業格局,生物產業發展駛入「快車道」。據深圳市大鵬新區科技創新和經濟服務局副局長馮建軍介紹,壩光三面環山、一面向海,總佔地面積31.94平方公裡。
  • ...大鵬先行——大鵬新區多舉措保護海洋環境,加快構建海洋汙染...
    這也是大鵬新區建設「美麗海灣」行動計劃落實的第一步,在今後5年時間裡,大鵬新區將對針對海洋生態保護問題,精心布局、科學統籌、分步推進,實現大鵬半島陸海生態環境質量的持續改善、生態系統的保護修復、生態功能的持續提升,推動大鵬半島空間品質和發展質量不斷增強,使「美麗海灣」成為大鵬的靚麗名片,為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典範貢獻「大鵬方案」。
  • 2020大鵬新區國際生物谷(壩光)投資未來招商推介會成功舉辦
    他指出,大鵬新區地處粵港澳大灣區東部海陸中央核心,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生態環境資源稟賦優異,是一方充滿活力、擁有未來的投資熱土。大鵬新區將以誠摯的感情,最富潛力的環境、最具優勢的產業、最有效益的政策,熱忱歡迎各界企業家走進大鵬、感受大鵬,熱切希望與各屆企業家共享青山綠水,共贏合作發展,共創美好未來。
  • 深圳大鵬:國際生物谷(壩光)舉行投資未來招商推介會
    9月28日,2020大鵬新區國際生物谷(壩光)投資未來招商推介會在深圳國際生物谷壩光核心啟動區舉行。深圳大鵬新區黨工委書記楊軍,大鵬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劉廣陽,大鵬新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孫曉傑,大鵬新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劉峰出席活動。
  • 深圳大鵬這樣建設「海洋兒童友好型城區」
    據了解,大鵬新區海洋兒童友好型城區建設是新區群團工作部結合大鵬新區承擔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設責任和兒童友好型城區建設實踐,創新性打造兒童友好型城區的大鵬特色之路。目前已全面啟動海洋兒童友好型城區建設前期研究工作。
  • 深圳市體育中心海上運動基地正式掛牌 打造健康海洋體育產業新平臺
    ,共同打造了深圳首個健康海洋體育產業新平臺——「海上運動基地」。大鵬新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副局長梁向文高度肯定本次活動,歡迎各種體育賽事到大鵬新區安家落戶這也是深圳市體育中心遵循市國資委、市投控公司「走出去」戰略作出的又一次全新的創新和嘗試,通過海上運動這一融合了競技、娛樂
  • 生物海洋產業開啟「快進」模式
    11月11日,2020深圳國際生物醫藥產業創新發展大會和2020年深圳國際生物/生命健康產業展覽會新聞發布會舉行,深圳大鵬新區將首次以大會聯合主辦方的身份亮相。本次展會,大鵬將舉辦多項配套活動,並重點推介深圳國際生物谷壩光核心區。「壩光」這一深圳人記憶中的「桃花源」正以生態環境導向的模式進入發展建設「加速期」。
  • 守護「山海寶庫」,深圳大鵬勇當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先鋒
    作為深圳市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試驗區,大鵬新區自成立以來,堅持以生態立區,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依託山海資源優勢,積極構建生態文明建設體系,全力聚焦生物、海洋、旅遊等三大新興產業,探索綠色發展大鵬實踐路徑。
  • .| 深圳第「10+1」區:打好戰略主動仗 打造東深圳產業高地
    深圳市深汕特別合作區黨工委書記產耀東表示,當前,深汕合作區正重點建設鵝埠先進位造集聚區、深汕灣機器人小鎮、深汕海洋智慧港和深汕工業網際網路製造業創新基地(即「一區一鎮一港一網」),加快建立以先進位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為主導的現代產業體系,打好高質量發展戰略主動仗,為努力打造成為東深圳產業高地增添強大動力。
  • 大鵬邀專家把脈「十四五」規劃
    依託新區豐富的海岸線資源,發揮好深圳海洋博物館、新大旅遊項目、星級酒店、特色民宿等資源優勢,深入挖掘海洋文化,打造海洋文化小鎮,加快發展海上運動,探索建設沿海岸線軌道交通項目,全面彰顯新區開放、融合、面對未來的海洋特質。
  • 紹興濱海新區快速發展高端生物醫藥產業
    打造產業新高地 助推萬畝千億大平臺浙江日報11月29日,2020中國(紹興)首屆生命健康產業峰會順利召開。行業專家、企業精英齊聚紹興,共話生命健康產業發展新方向。這是紹興濱海新區蓄力發展生物醫藥產業的又一個重要節點。
  • 深圳青年發展規劃「半年考」
    「深圳共青團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和視察廣東、深圳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緊密圍繞全市中心工作,牢牢把握『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路線圖』『任務書』的既定目標,在新一輪發展機遇中對標先行示範區要求,打造青年高質量發展的『深圳樣板』,探索建設區域青年融合發展的『國際標杆』。」深圳團市委書記方琳說。
  • 大鵬新區與南方科技大學達成合作
    深圳晚報訊 (記者 餘海洪) 昨日,大鵬新區與南方科技大學科技合作戰略框架協議籤訂儀式暨南方科技大學大鵬先進電磁能量轉換實驗室揭牌儀式在大鵬新區舉行。 為提升大鵬新區在節能與新能源領域及海洋高端裝備領域的自主創新能力,促進南方科技大學電氣工程學科的良好快速發展,大鵬新區與南方科技大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