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發展環境
科技創新成果更多地是在高技術產業領域中實現規模產業化。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高技術產業得以快速發展。1998年,我國高技術產業產品銷售收入為6580億元,工業增加值1785億元,2004年分別增加至27846億元和6341億元,增長了323.2%和255.2%。1998年,高技術產業增加值佔製造業增加值及GDP的比重分別為8.1%和2.1%,2004年,分別達到10.9%和8.1%。2004年,在高技術產業增加值中,醫藥製造業佔18.5%,航空太空飛行器製造業佔2.3%,電子及通訊設備製造業佔53.1%,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製造業佔19.3%,醫療儀器及儀器儀表製造業佔6.8%。
1.1 我國高技術企業現狀
目前我國高技術企業大致可分為5類:
(1)向高技術產業領域轉移的國內企業。指原在其它產業領域從事生產經營活動,通過產品結構調整與技術升級改造,高技術產品銷售收入佔全部銷售收入的比重超過50%的企業。包括具有相當技術基礎的大型國有企業,由工業技術研究機構轉制而成的企業,由上述企業投資創立的高技術企業,近年來進入高技術產業領域的混合所有制企業與民營企業等。
(2)三資企業。各地通過創立經濟技術開發區、出口加工區、保稅區等方式,投入土地及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從境外引進資本、技術、產品與市場,形成了一大批以高技術產品製造為主的三資企業。2004年,在我國全部高技術產業工業增加值中,三資企業創造的佔61.3%;在電子及通訊設備製造業領域,三資企業創造的工業增加值佔71.0%;在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製造業領域,三資企業創造的工業增加值佔87.1%。這些企業以其母公司強大的研發、品牌、市場營銷為後盾,具有完整嚴密的技術與生產組織管理體系。
(3)從研究所或大學衍生的企業。它們有的是研究所或大學以技術作為投資,企業以資本等作為投資,共同創建的高技術企業。有的是科技人員或團隊帶著技術,離開原在的研究所或大學,以自籌資金加政府補助、銀行信貸或風險投資創建的企業。這些企業易得到政府的扶持,但一般規模較小,技術、產品、市場、經營管理等方面還存在較大風險,還有許多「青少年期的成長煩惱」。
(4)跨國公司在華設立的研發組織。目前,這些研發組織主要是了解中國市場需求,為本公司進行相關技術研發與產品開發,成為與中國進行技術交流的橋梁等。但應該高度關注這些研發組織的演變發展,例如,它們將按商業規則接受行業內許多企業的委託進行研發,向企業出售不具有特定物理形態的知識類產品(如配方與設計、技術標準與工藝文件、工業規模生產組織管理規範等),進行IP運營,獲取高額利潤。如向此方向發展,這些研發組織將成為研究所最有力的競爭對手。
(5)海外歸國留學人員創辦的企業。這類企業規模一般都較小,大部分尚處在起步階段。它們主要集中在軟體開發、生物醫藥及醫療儀器、現代服務業等技術門檻較高、投資門檻又較低的領域,資本金一般是合夥人投資、政府支持補助及銀行信貸。若干年後,或許會有少數具有綜合競爭實力的企業將從這些企業中脫穎而出。
1.2 高技術產業領域特點
按產品類型,高技術產業可分為醫藥製造業、航空太空飛行器製造業、電子及通訊設備製造業、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製造業、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製造業5類。
(1)投資門檻高、技術門檻高的產業領域。典型的例子是半導體晶片製造業。目前,建立一條60萬片/年8英寸晶片生產線的一次性投資接近20億USD。顯示器製造業也已表現出類似的發展趨勢。建立一條第七代TFT生產線的一次性投資已接近10億USD。它已成為少數一些實力雄厚企業的「專營」領地。
(2)已形成「統治效應」的產業領域。如果在中國PC用戶中做一個隨機調查,可能得到的結果是:絕大部分用戶都使用微軟的windows系列操作軟體與offices系列辦公軟體。2006年第2季度在中國國內市場銷售的PC中,「聯想(含ThinkPad))」佔35.1%, 「方正」佔13 %, 「Dell」佔9.8 %,「HP」佔7.4 %, 「同方」佔6.3%,其它品牌佔28.9%。2006年第2季度在中國國內銷售的手機中,「Nokia」佔28.5%,「Motorola」 20.9%,「Samsung」佔9.76%,「聯想」佔6.84 %,「波導」佔5.43 %,其它品牌佔28.57%。儘管這類產品製造業的投資門檻與技術門檻不像半導體製造業那樣高,但經過多年激烈競爭,已形成少數企業的統治效應,市場、技術、資本與利潤還將向這些企業富集。
(3)新興產業領域。在生物醫藥、生物技術應用、基於信息技術的現代服務業、以內容為主的電子信息產品、現代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與資源綜合利用、新能源等產業領域,新思想新概念新技術層出不窮,新的企業與新的商業模式不斷湧現,市場似乎還處在一個「混沌」狀態,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情景。這些新興的高技術產業領域具有更多的機會,也具有更多的風險,更是世界各國政府重點扶持、企業重點投入的戰略必爭領域。
1.3 面臨的競爭
(1)來自國內其它研究機構、大學與企業的競爭。指在中間試驗與示範階段或工業規模生產試驗階段,研究所+企業研發團隊面臨的來自國內其它科研機構、大學與企業相同技術相同產品開發的競爭。這是市場經濟的必然現象。如果我們在研發進度、資源投入、項目組織管理等諸多環節中的任何一個環節落後於競爭對手,都有可能使實驗室研發階段取得的結果付之東流,淹沒在技術、產品及市場快速發展的滾滾洪流之中。
例如,碳纖維是複合材料的基礎材料。多年來,我國碳纖維主要產自日本東麗(toray)公司、臺塑碳素公司等海外企業。在國家有關科技項目部署支持下,某研究所開展了碳纖維的實驗室研發,綜合技術在國內處領先地位。2004年,該所與江蘇揚州匯通集團合作開展碳纖維工業規模生產試驗,其中該所投入技術,匯通集團投入資金與場地。現總投資約0.8億元(其中江蘇省政府支持近0.2億元)的100T/年碳纖維聚合、紡絲生產線已基本建成。同期,山東光威集團(2005年銷售額約11億元,其中約63%是碳纖維相關產品的銷售所得),以原吉化公司碳纖維研究所技術人員為骨幹,並與化學研究所建立合作關係,投資近億元建立了100T/年聚合、紡絲、氧化碳化生產線。2005年,江蘇省政府又支持連雲港一企業投資建立碳纖維生產線。吉化與北京化工大學合作,正投資改造碳纖維生產線。預計2—3年後,國內將擁有超過500T/年的碳纖維生產能力。
(2)來自國外企業的競爭。當我們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實驗室研發成果基礎上,完成中間試驗與示範,即將進入工業規模生產試驗時,國外企業(特別是技術資本實力雄厚的跨國公司)迅速將產品推入我國市場,建立起其在產品、技術、市場上的壟斷地位。與國外跨國公司相比較,我們在規模生產技術開發集成與綜合配套能力、產品設計與市場經營等方面還存在很大差距。這使得我們處於一個進退維谷的境地。參與競爭,實感力不從心,就此放棄,又深感惋惜。
例如,燃料電池是一種高效清潔動力系統。自上世紀80年代起,某研究所即部署了燃料電池系統實驗室研發與示範。「十五」期間,在院重大項目支持下,在關鍵技術研發、技術集成等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實現了燃料電池動力示範車上路試驗。但據2006年11月4日上海東方網報導:通用汽車將首次在中國展示最新的三款環保汽車:雪佛來Sequel氫燃料電池車、Saab生態動能車和通用汽車Vue混合動力車。這三款車都代表了各自汽車領域的當今最高技術。其中Sequel的氫能源是一種潔淨並可再生的新型能源,車內燃燒後排放出零汙染的水,加滿氫燃料後,車輛續駛裡程可達480公裡,從靜止加速到100公裡/小時只需10秒。
2 遇到的若干障礙
2.1 歷史傳統積澱的影響
在古希臘文明中,自然哲學與實用技藝被認為是由兩個階層的人從事的不同範疇的活動。在中國數千年封建農業經濟社會中,推崇「學而優則仕」,在社會各階層中,自由探索精神層面未知的哲人被視為是高貴的,以應用為目的技術工匠被視為是貧賤的。現代中國科學技術研究體系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後才真正建立起來的。雖然我們系統接受了現代知識體系與教育體系,接受了科技研究的思想、方法與組織管理模式,實現了歷史性跨越發展,但是,是否某些不符合唯物史觀的歷史文化積澱仍影響著我們的思維與行為方式?是否我們本質地認為從事實驗室研發是第一等的活動,與企業緊密結合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實現規模產業化則是次一等的活動?
2.2 近現代西方對科學技術認識的影響
二戰接近尾聲時,美國總統科學技術顧問,第一代模擬計算機發明人之一V.布希向羅斯福總統提交了關於構建戰後美國科學研究體系的著名報告,即現通常所提及的《科學——沒有止境的前沿》的報告[1]。它對戰後美國乃至世界科技活動的組織管理產生了重要的影響。V.布希把科學技術活動分為純基礎研究、背景研究、應用研究與發展等三類。他實質上提出了一個一維線性模型,即科學技術發展是從基礎研究到應用研究,從應用研究到開發,再從開發到生產經營。每個後續階段都要依賴前一個階段的結果。V.布希關於基礎研究目標與動力的論述至今仍被許多科技工作者和管理者奉為金科玉律,他提出的一維線性模型至今仍是我們劃分科研組織功能、確定政府對科技活動支持方式、評價科技活動的理論依據。
上世紀90年代起,美國布魯金斯基金委前主席D·司託克斯對V.布希的觀點及一維線性模型提出了挑戰[2]。他提出了科學技術活動的象限模型,它摒棄了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開發、生產經營構成的鏈條中每個後續階段都要依賴前一個階段的觀點,通過應用引起的基礎研究象限(巴斯德象限),將基礎研究象限(玻爾象限)與應用研究象限(愛迪生象限)連接起來。D·司託克斯提出了構建新的美國聯邦政府科技投資體系的設想,即一個更加綜合的以巴斯德象限為中心的投資體系。提出這樣的質疑,標誌著社會對科技活動本質與基本運動規律認識的重大進步。
當美國科技界對V·布希的觀點與一維線性模式提出質疑的時候,我們還不斷引用V·布希的格言作為遠離應用目標進行「十年磨一劍」式孤行者求索的依據,還在為誰應是V·布希的「基礎研究中心」與「政府內研究工作」承擔者而爭論不休,還在通過各種途徑與手段自覺不自覺地強化基礎研究與應用的分離,強化分段切區、分兵把守的科技活動資助體系。
如果我們堅守V.布希的信條與一維線性模型,那末我們就會把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與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對立起來,就會把國家戰略需求與企業具體科技需求、市場需求對立起來,就會把實驗室研發與中間試驗示範及工業規模生產試驗對立起來,就會把科技創新與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對立起來,就會把科學技術的生產力屬性與社會文化屬性對立起來。
假設有朝一日,發達國家隨著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對現行機構、制度安排及資源配置等科技生產關係做出重大變革,即發生一場像新軍事變革那樣的新科技變革時,我們又將再一次驚嘆:「我們落伍了!」。
2.3 課題核算制的影響
自1985年起,我國開始了以減撥事業費為核心的科技體制改革。在計劃體制下從未感受過經費短缺的研究所,一夜之間面臨事業費絕對值逐年下降、運行成本逐年快速上揚、科研項目立項申請自由競爭的三重壓力。獲得更多的經費,成為研究所頭等重要的事情。為了生存與發展,研究所借鑑當時我國農村改革中實行土地承包製的成功做法,劃小所內經濟核算單元,實行嚴格的課題核算制度。應當充分肯定在當時環境下,它調動發揮了廣大科技人員爭任務、爭經費的積極性,增強了研究所的活力。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也應理性地剖析它帶來的負面影響。
計劃經濟體制下,研究所一般按領域方向設立若干研究室,研究室根據需要設立若干課題組。研究室一般具有科研管理與行政管理職能,課題組僅是科研活動單元。實行課題核算制後,課題組不僅是科研活動單元,而且演變成為行政管理單元。作為科研活動單元,一個不足10人的課題組的科研活動可能要覆蓋前述的科技創新成果形成的全過程。在行政管理方面,課題組要承擔經費收入與支出管理、隊伍組織與管理、對外聯絡與合作等相關工作。面對如此繁雜的大跨度的活動,課題組長縱然能力再強,也會感到應接不暇,不堪重負。在所有活動中,最核心的是經費。沒有足夠的經費,課題組成員的收入就要下降,課題組就可能被解體。因此,策劃項目、爭取經費是課題組長乃至課題組成員所有活動的中心。例如,當暫無爭取政府公共財政支持的科研項目機會、經費又相對匱乏時,課題組就會關注與企業合作,轉移轉化實驗室研髮結果,目的是從企業及市場獲取一定的經費。當上述機會又出現時,它的關注重點會迅速發生轉移,因為政府財政支持的科技項目一般不需要明確的回報。
課題核算制使得科技活動分散化和小型化。由於課題組人員與經費體量有限,因此它只能承擔那些單項投入不高、所需人力資源量較小、有獨立產出目標、與其它課題組無或少有技術關聯、對公共技術依賴度較低的小型科研項目。課題核算制促使課題組科研活動內涵固態化。單個課題組一般不具有主動根據領域方向變化大幅度調整研發重點的能力,更適合做那些簡單外延拓展的工作,前提是有經費收入或有足夠的經費結餘。但是,面對那些系統性強、綜合集成度高的大型科研項目,面對那些需要集中各方力量推進的中間實驗與示範及工業規模生產試驗的項目,一個課題組就顯力不從心,捉襟見肘。在課題核算制下,即便將項目分解成若干有強關聯的子項目並由不同課題組承擔,常因經費、產出、收益分配等產生的分歧衝突,使得「同在一條船」上的各課題組貌合神離,甚至同室操戈。
在課題核算制度下,研究所是由數十個自我循環、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課題組組成的聯合體。研究所內的知識流、信息流、資金流、人才流都是在各個課題組「管道」中獨立地流動,「管道」之間一般沒有或少有物質與能量的交換。研究所的功能似乎僅是這些「管道」存在的平臺。就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作而言,當各「管道」內資金流充分時,可轉移轉化的實驗室研髮結果卻常是涓涓細流。研究所的管理層並不清楚有多少成果可以轉移轉化,什麼時候可以轉移轉化,與誰合作進行轉移轉化,多有號召少有組織,多有吆喝少有管理。
3 發展策略
3.1 鞏固完善院地合作網絡
我們以原有工作為基礎,用了3年左右的時間,基本構建起院地合作網絡。從工作機制看,它是由院機關為主推進、分院為主推進、研究所為主推進等3個層級構成。從合作形式看,它是由院地共建的研究所(煙臺海岸帶可持續發展研究所,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城市環境研究所,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院地共建的科技園、院地共建的平臺型技術轉移中心、院設立的中介型技術轉移中心(濟南技術轉移中心,合肥循環經濟研究院,泰州技術轉移中心,揚州技術轉移中心,常州技術轉移中心,湖州技術轉移中心,嘉興技術轉移中心,台州技術轉移中心(籌),廣州工業研究院等)、面向區域的科技專項行動計劃(工程)(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科技行動計劃,科技援疆工程(籌),科技支青工程,科技支甘工程,科技援藏工程,科技支黔工程,支持濱海新區開發,科技行動計劃,西部行動計劃二期工程,支持中部崛起科技行動計劃(籌)等)、形式多樣的研究所與企業聯合合作6個層級構成。各層級定位職能任務不同,管理體制運行機制不同,但又互為依託,密切關聯。各層級中不同「格點」的運行質量與效益,都將對整個網絡的運行質量與效益產生影響。如果一定數量的「格點」因各種原因而消亡了,整個網絡就將崩潰。
當前乃至今後一個時期,我院一項重要的工作是,化大力氣去鞏固、完善並發展院地合作網絡,使得我們能夠從快速發展的社會中獲取更多更豐富的營養,能夠把更多更好的科技成果向社會轉移,使得中國科學院能夠真正紮根於祖國大地之中。
3.2 形成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燎原之勢
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要樹立全院一盤棋思想。環渤海地區、長江三角洲地區、珠江三角洲地區及各中心城市是我國高技術產業發展的重點區域。一定時期內,我院科技活動形成的知識技術、成果項目仍將向這些區域富集。只要有利於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實現規模產業化的事情,我們就要努力去推進,而不應受區域及工作分工的局限。也許西部中部的文章先要從東部做起,關外的文章要從關內做起。
假定一個研究所設有50個課題組,每個課題組承擔2個科研項目,則該所在研科研項目數約為100餘個。如果項目平均執行周期為3年,則每年有30多項科研項目結題。如果在這些結題的科研項目的實驗室研髮結果中,有50%的具有轉移轉化價值與可能,以全院60個研究所計,那末每年全院有900餘項、5年內有4500餘項科技成果可進行轉移轉化。這些科技成果進入與企業合作的「市場」,其中部分與企業合作進入中間試驗與示範乃至工業規模生產試驗階段,這將是一個多麼令人鼓舞的局面。我們暫不圖「大」,暫不圖「高」,暫不圖「全」,積小勝為大勝,就能夠形成科技成果不斷轉移轉化、實現規模產業化的「燎原之勢」。某省科技廳同志曾說,目前他們已很難統計我院有多少科技成果在該省實施轉移轉化。若干年後,我們希望有更多省份的政府部門告訴我們這樣的消息,這就是我們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做出科技創新貢獻的表現!
在研究所考核指標體系中,也應考慮增加一項定量考核指標,即每年有多少項實驗室研髮結果進入與企業合作的「市場」。
3.3 改革研究所管理
是到了對存續20多年的課題核算製做些調整改革的時候了!研究所應在繼續調動發揮科技人員的積極性與能動性的同時,根據自身具體情況,加快構建內部創新價值鏈,真正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理性的科技活動主體,理性的創新價值追求者,理性的利益追求者,並與大學、研究機構與企業一起,共同構成中國的科技創新體系。
1985年,M·波特提出了價值鏈[3],作為比較企業競爭優勢差異的工具。價值活動是企業所從事的物質上和技術上界限分明的各項活動。利潤是總價值與從事各種價值活動的總成本之差。價值活動可以分為基本活動(Primary Activities)和支撐活動(Support Activities)兩類;價值鏈是指每個企業是各種(價值)活動的集合,所有這些活動都可以用價值鏈來表示出來;價值活動是競爭優勢的各種相互分離活動的組成。每一種價值活動與經濟效果結合是如何進行的,將決定一個企業在成本方面相對競爭能力的高低。每一種價值活動的進行也將決定它對買方需要以及差異化的貢獻。與競爭對手的價值鏈的比較揭示了決定競爭優勢的差異所在。
在波特提出的企業價值鏈模型中,基本活動包括:內部物流(inbound logistics)、生產( operations or manufacturing)、外部物流(outbound logistics)、市場銷售(marking and sales)、售後服務(after sale service)5個部分,支撐活動分為基礎設施(firm infrastructure)、人力資源管理(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技術發展(technology development)、外部資源獲取(procurement)4個部分。每個部分又可分為若干項活動。
從知識創新到形成社會財富,經歷了自由探索、定向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高新技術研發、產品研發、生產工藝創製、市場營銷和資本運營等諸多環節。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環節之間通過交換實現價值,從自由探索到資本運營,政府主導作用逐漸減弱直至退出,市場基礎作用逐漸加強直至成為主體。在上述環節中,大學、科學院、部門研究機構、企業研發組織、產業集團和投資機構等具有不同的功能,從而形成全社會完整和有機聯繫的科技創新價值鏈。我院必須在定向基礎研究和某些自由探索方面加強與大學的聯合合作,必須在應用基礎研究和戰略高技術研發方面加強與政府部門和其它研究機構的合作,必須在主要由市場需求驅動的高新技術研發方面加強與企業、地方的聯合合作。要主動積極延長科技創新價值鏈,實現科技創新價值最大化,特別在產品研發、生產工藝創製、市場營銷和資本運營等環節,一定要與社會優良生產要素結合,通過社會化,在市場環境中實現科技創新的真正價值
研究所內部創新價值鏈亦由基本活動與支撐活動組成。在基礎活動中,分為科技項目策劃、實驗室研發、智慧財產權管理經營3類活動。這3類活動互為依託,相互聯繫,緊密銜接,前一類活動通過後一類活動實現價值的增加。當前特別要加強科技項目策劃與智慧財產權管理運營活動的組織管理,把它們從課題組活動中解放出來,集成起來,成為研究所基本活動的重要環節。在支撐活動中,分為基礎設施、人力資源管理、技術支撐、物質供應4部分活動。當前應改革這些活動的管理與運行方式,把它們從計劃體制殘餘束縛中解放出來,消除行政管理色彩,成為研究所創新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
科技活動的根本目的是通過人的智力勞動過程,不斷創造與應用新的知識與技術,不斷發展人類徵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屬於這一範疇的人的智力勞動過程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科技活動。人類不斷發展社會生產力的動力永不枯竭,對科技創新的追求永無止境,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實現規模產業化永無終點。
主要參考文獻
1 V. 布希等.科學——沒有止境的前沿.北京:商物
印書館,2004.
2 D. 司託克斯. 基礎科學與技術創新.北京:科學出
版社,1999.
3 M. 波特. 競爭優勢. 北京: 華夏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