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大學發布「十大最具轉化潛力科技成果」 將全力推進優秀科研...

2021-01-20 和訊網

可應用於軌道交通上蓋建築、減緩地鐵振動的三維震振雙控裝置,用於預製裝配式建築大型鋼管柱梁節點的高強單邊連接技術與裝備,對路面進行多維高頻檢測與智能養護的裝備與技術,實現無人值守的工業過程在線監測和智能控制的邊緣計算平臺,對工業廢酸進行資源化處置的水處理劑,助力汙水處理廠提標擴容的高濃度複合粉末載體生物流化床技術,防止水體富營養化的水體微生物活化原位修復技術,檢測血液自身抗體的肺癌早期診斷試劑盒,治療難治性皮膚病療效顯著的新型實時可控無痛光動力治療智能系統,對癌症進行高效、靈敏檢測的新型循環腫瘤細胞檢測納米技術……12月22日下午,同濟大學「2020年度十大最具轉化潛力科技成果」發布。十大科技成果涵蓋了工程製造、綠色環保和生物醫藥等多個領域。

上海市教委科技處處長許開宇,上海市科委創新服務處副處長梁冰,同濟大學副校長吳志強、顧祥林等出席發布會。

作為同濟大學加速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促進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又一實際行動,今年7月,同濟大學2020年度「十大最具轉化潛力的科技成果」評選活動正式啟動,面向各學院、附屬醫院及學校控股所屬公司的科研團隊或人員開展。11月,來自政府、行業、投資、專業技術等領域的40餘位專家和學者,對科技成果進行了初次評選,25項成果脫穎而出。近日,學校組織現場專家評審會,對初評入圍的這25項成果項目進行項目答辯,「十大最具轉化潛力科技成果」由此誕生,另15項科技成果獲入圍獎。

十大科技成果中,4項成果屬於工程製造領域,它們分別是土木工程學院周穎教授團隊研發的「帶剛度自適應特性的三維震振雙控裝置」,機械與土木交叉學科團隊簡小剛、王偉團隊研發的「封閉截面構件高強單邊連接技術及裝備」,交通運輸工程學院杜豫川教授團隊研發的「路面多維高頻檢測裝備和智能養護技術及應用」,以及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康琦教授團隊研發的「面向工業系統智能優化與決策的邊緣計算平臺」。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3項綠色環保領域的科技成果入選,分別是戴曉虎教授團隊研發的「高濃度複合粉末載體生物流化床技術」,李風亭教授團隊研發的「工業廢酸資源處置與在水處理中的應用」, 以及柴曉利教授團隊研發的「基於微生物調控的水體原位生態修復技術」。

還有3項科技成果屬於生物醫藥類成果,它們分別是醫學院光醫學研究所、附屬上海市皮膚病醫院王秀麗教授團隊研發的「新型無痛光動力治療皮膚病關鍵技術及轉化——新型實時可控無痛光動力治療智能系統」,醫學院、附屬東方醫院陳炳地副教授聯合劉中民教授和崔徵教授團隊研發的「新型循環腫瘤細胞檢測納米技術」,以及附屬上海市肺科醫院粟波研究員團隊研發的「新型血液自身抗體的肺癌早期診斷試劑盒及應用」。

同濟中車創新研究中心主任何翠微、長江三峽集團上海分公司總經理石小強、基石藥業(蘇州)有限公司大中華區總經理趙萍,作為行業專家,分別對入選的這三類科技成果作了現場點評。他們表示,這些科技成果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和非常好的應用前景,希望通過校企等多方共同努力,早日推動它們轉化落地。

發布會上,吳志強作了題為《從acatech2020到精準聚焦前沿》的主旨演講,展望了4D材料、採水膜技術、基於模型的建築工程系統、智慧空間、真菌生物技術、身體預警系統、協作和類人型機器人等一系列前沿科技圖景。

顧祥林在致辭中表示,每年,在同濟大學實驗室裡,都有一大批優秀的待轉化的科學研究成果誕生。學校開展「十大最具轉化潛力科技成果」評選活動,就是希望發現這些成果,並聯合專業機構、企業等多方共同推動這些科技成果儘快轉化落地,更好地服務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此次評選活動由同濟大學科研管理部、同濟創新創業控股有限公司主辦,上海同濟技術轉移服務公司、上海同濟科技(600846,股吧)園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承辦。

同濟大學主動對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充分發揮優勢學科和科研特色,為一批國家重大建設工程提供直接技術支持,也實現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學校積極貫徹落實國家各項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政策文件精神,從政策制定、全生命周期科技成果服務體系建設、提升科技成果轉化能力等多方面地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工作。2017年5月,學校出臺《同濟大學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實施細則》,明晰轉化實施流程,規定給予成果完成團隊不低於70%的轉化收益獎勵。

同時,學校不斷完善全生命周期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從成果創造、申請保護、評估運營、轉化實施、評價激勵全過程開展引導和推動高質量科技成果轉化。為科技成果提供項目孵化、投融資、智慧財產權等系列服務和資源支持。著力打造覆蓋到學院、科研基地平臺及科研團隊的科技成果轉化主動服務團隊,開展成果研究創造的前期服務,提高科技成果質量;提升成果評估運營工作,篩選出高質量科技成果,積極推介;加強轉化規劃和轉化孵化,催生產生產業化級別的成果轉化項目。

今年9月,同濟大學獲批教育部第二批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10月,獲批國家智慧財產權示範高校。學校後期將以這兩個基地的建設為核心工作,進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轉化工作體系,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作。

封閉截面構件高強單邊連接技術及裝備

該成果研究團隊以同濟大學機械與能源工程學院簡小剛副教授和土木工程學院王偉教授為核心,依託於同濟大學兩個國家重點學科即土木工程學科和機械工程學科交叉平臺——國家土建結構預製裝配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瞄準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需求,針對我國預製裝配式建築產業化過程中存在的大型鋼管結構件裝配困難、難以單邊鎖緊安裝、單邊連接設備嚴重匱乏等關鍵問題,通過學科交叉與融合,成功研製開發出一種能夠應用於預製裝配式建築領域鋼管柱梁結構件摩擦型高強螺栓單邊連接產品與安裝設備,為我國綠色建築及建築工業化實現規模化、高效益和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保障與產品支撐。該產品單側安裝、單側擰緊,避免了現場焊接。

經同濟大學國家土建結構預製裝配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實際對比測試,該成果開發的新產品及其設備已填補國內空白,在主要性能指標上全面領先國際同類產品,有望顛覆國際市場格局,為預製裝配式建築產業化提供可靠支撐。由於此類產品在預製裝配式建築、橋梁等封閉式截面高強度單邊連接中消耗量大,其產業化前景十分廣闊。

該成果已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23項,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圍繞所創造的新型安裝方法與裝備,已形成了全套解決方案及相應的專利保護體系,並以此為基礎,基於該產品的裝配式建築大型鋼構件單邊連接技術已通過專家評審並被列入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標準。所研製的產品已成功應用於四川成都市新型鋼結構川東民居示範工程項目、中建鋼構的美國關島項目等10多項國內外工程中。

新型血液自身抗體的肺癌早期診斷試劑盒及應用

肺癌是我國及全球發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首位的惡性腫瘤,早期診斷對於降低肺癌死亡率具有關鍵意義。目前美國的肺癌低劑量螺旋CT早期篩查醫保項目因陽性率過低,成本效益比存爭議,歐洲則擬採取血清學篩查陽性人群再行CT的路線。隨著我國居民消費升級和健康意識提升,體檢市場呈現井噴發展趨勢。作為肺癌高發國家,我國肺癌早期篩查勢在必行。

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肺科醫院在肺癌診斷和治療方面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肺科醫院粟波研究員項目組採用人類全蛋白質晶片,以健康人群和多種肺部良性疾病患者為對照,對肺癌患者進行了血清自身抗體的篩選,獲得一組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全新肺癌診斷自身抗體。項目組採用基因重組技術表達了相關自身抗原,作為檢測自身抗體的配偶體,利用反向酶聯免疫吸附測定原理,建立了酶標法檢測血清自身抗體用於肺癌早期診斷的ELISA試劑盒,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通過臨床前的回顧性驗證和評估,表明此項目構建的自身抗體檢測和聯合檢測肺癌(含早期)具有較好的敏感性和特異性,聯合檢測的總體特異性為96%,敏感性為77%,診斷性能已超過了目前已報導過的自身抗體類型組合。此項目主要關注體檢篩查和醫學檢驗市場,用於肺癌的早期血清學篩查診斷,或肺部CT小結節的良惡性的輔助預測,及肺癌的復發監控和伴隨診斷,具有較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責任編輯:張洋 HN080)

相關焦點

  • 同濟大學:推進科學研究高質量發展,讓學術之光照亮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新徵程
    站在「十三五」收官和「十四五」開局的新起點,同濟大學將於12月25日至26日召開科研工作大會,共同謀劃推進學校「十四五」科研高質量發展。作為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落實「十四五」科學研究與社會服務發展規劃、全面提升同濟大學科技創新質量、加快推進「雙一流」建設的具體行動,同濟大學將推出 《關於全面提升科技創新質量的若干意見》30條,還將對學校科研管理政策、支撐激勵政策進行系統性修訂和制訂,助推「十四五」學校科研高質量發展再上新臺階。
  • 匯創新|促科研成果轉化,造環高校就業帶,這個區校合作的大學科技園...
    大學科技園一頭連著學界、一頭連著業界,最有條件集成各種科學技術、各方優秀人才、各類創新資源,最有優勢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科技企業孵化、科技人才培養。未來5年,園區將擁有20萬平方米核心區域、協同30平方公裡拓展區,集聚人工智慧、汽車、智慧交通、無人駕駛等前沿科技,促進高校科技成果轉化。
  • 同濟大學國家幹細胞轉化資源庫揭牌
    同濟大學幹細胞轉化資源庫等同於國家重點實驗室,其對科研、新藥、新技術的研發作用至關重要,必須加強整體布局,要在上海、長三角乃至全國範圍內協調行動、統一謀劃;該庫對同濟學科發展,尤其是生命科學、臨床醫學、材料科學等學科的發展促進作用巨大。
  • 《中國科技成果轉化2019年度報告》發布:科技成果越來越值錢了
    2020年5月13日,《中國科技成果轉化2019年度報告(高等院校與科研院所篇)》在北京發布。此報告由中國科技評估與成果管理研究會、國家科技評估中心和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共同編寫,並在全國出版發行。這是該報告的第二次發布,去年曾發布2018年度報告。
  • 《自然》發表同濟大學結核菌感染致病重要研究成果
    同濟大學醫學院、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肺科醫院戈寶學教授研究團隊,聯合上海科技大學免疫化學研究所饒子和院士研究團隊發現,結核菌中有一種分泌出的蛋白非常「聰明」,它能利用人體的蛋白分子攻擊其自身的免疫功能,從而產生毒力,導致結核病的發生。  該成果將為新型抗結核藥物的開發提供更精準的靶點。北京時間1月16日凌晨2時,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了這一重要醫學研究成果。
  • 她是施一公的得意門生,西湖大學女博士後,當選最具潛力女科學家
    她是施一公的得意門生,西湖大學女博士後,當選最具潛力女科學家施一公是清華大學知名的教授,也是我國傑出的科學家,現任西湖大學首任校長,施一公教授治學嚴謹,科研成果顯著,他曾留學於海外,最終毅然選擇回國發展,到清華大學從教,他想影響一批清華學子,
  • 華醫再生攜手多方助力再生醫學成果轉化
    「此次合作讓類器官技術在廣州落地,將成為廣州在生物醫藥領域的優勢名片。」同濟大學裴鋼院士提到,國內類器官技術在幹細胞、再生生物學領域已經開展了大量的工作,研究水平在國際上位列第二。但是,在成果轉化市場應用方面,還落後於其他國家,中國需要補足這個短板,建立產學研結合的機制。
  • 黔南州聚焦「五項措施」推動科研成果轉化
    黔南州聚焦「五項措施」推動科研成果轉化 發布時間:2021-01-10 18:46:11      來源:黔南州政府辦公室   近年來,黔南州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州部署要求,聚焦脫貧攻堅
  • 王忠林在華中科技大學調研科技創新:解決「最先一公裡」和「最後一...
    11月10日,湖北省委常委、武漢市委書記王忠林來到華中科技大學,調研高校科研及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 盤點未來十大最具潛力新材料:石墨烯顛覆世界(附股)
    未來十大最具潛力新材料  2012年,工信部發布的《新材料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將石墨烯作為前沿新材料之一。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973計劃也圍繞石墨烯部署了一批重大項目。業內人士估計,石墨烯規模未來能達到萬億元以上。  另一個火熱的新材料,是碳纖維及其複合材料。
  • 華為發布2021年奧林帕斯懸紅,加速科研成果產業轉化
    實現存儲產品跨越式發展急需產學研界通力合作,加強理論研究和產業實踐創新,加速科研成果產業化。  在2020全球數據存儲教授論壇上,華為發布2021年奧林帕斯懸紅,旨在獎勵全球數據存儲領域取得突破性貢獻的科研工作者,發揮高校燈塔的作用,照亮數據存儲產業的發展。會上,來自中國工程院、國內外頂尖高校、科研機構以及華為的上百位數據存儲領域專家出席本次論壇,共同探討數據存儲未來發展。
  • 堅定不移地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實現規模產業化
    雖然我們系統接受了現代知識體系與教育體系,接受了科技研究的思想、方法與組織管理模式,實現了歷史性跨越發展,但是,是否某些不符合唯物史觀的歷史文化積澱仍影響著我們的思維與行為方式?是否我們本質地認為從事實驗室研發是第一等的活動,與企業緊密結合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實現規模產業化則是次一等的活動?
  • 中科院成果轉移轉化:十大典型模式—新聞—科學網
    、成效顯著的成果轉移轉化和資產管理之路,形成了與所在地區產業相匹配的十大典型模式。目前中心在科研成果轉移轉化中,充分利用已建成應用基礎研究、高值化利用研究和凹凸棒石及其產品標準化和分析測試技術研究三個平臺,形成從應用基礎突破、關鍵技術發明到高值產品開發,形成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技術成果創新與轉移轉化的完整鏈條。
  • 科技才是第一生產力 青島農業大學成果轉化
    在青島農業大學近日召開的第三屆學科建設暨科技工作大會上,以1000萬元轉讓「青農105」生產經營權的趙延明副教授被授予「科技成果轉化先進個人」稱號,他個人及課題組獲得學校160萬元的重獎。與他們同時獲獎的還有其他10位「科研工作先進個人」和5個「科技工作先進集體」。在教育部公布的全國高校科技成果轉讓實際收入排名中,青島農業大學為全國高校第34位,列山東省首位。
  • (科技)科技加持,提升「逆商」——黑龍江高校科研成果轉化新觀察
    新華社哈爾濱1月14日電題:科技加持,提升「逆商」——黑龍江高校科研成果轉化新觀察 新華社記者 楊思琪 2020年研發投入4000多萬元,北鬥導航產品銷售量比去年翻了兩番,無人農場試點在黑龍江4個農場推進,即將推出新一代北鬥智能終端產品……新年伊始,黑龍江惠達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曬出一張亮眼成績單
  • 西安航空基地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推進科技成果就地轉移轉化
    為了進一步推動技術轉移體系建設,加快技術轉移專業人才培養,打造一支優秀的技術經理人隊伍,推進科技成果就地轉移轉化,9月10日上午,西安航空基地聯合西安科技大市場組織開展技術轉移與技術經理人專題培訓活動,為轄區內高校科研院所、專業科技服務機構等單位的50餘名學員搭建起學習交流平臺。
  • 全球「科技發展十大突破」——類器官技術落戶生物島
    、清華大學饒子和院士、中國科技大學施蘊渝院士、國家肝癌科學中心主任王紅陽院士、清華大學孟安明院士、廣州醫科大學黨委書記冉丕鑫教授、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健康院院長陳新文教授、廣東省人民醫院院長餘學清教授、廣州市科技局局長王桂林、金域醫學董事長梁耀銘教授等出席本次籤約儀式,共同見證合作的開啟。
  • 五年來,我校科研工作取得喜人成績
    2012年以來,我校先後修訂、制定了包括《同濟大學科技項目經費管理辦法》《同濟大學科研合同管理辦法》在內的多個科研管理文件,著力保持規模和質量,提高層次和水平。2015年,學校專門圍繞「主動適應科技工作新常態,全力推進科學研究質量提升」的主題,尋找對策,形成共識:我校的科研應該更加自覺地聚焦國家需求,建設更多更優質的國際化高水平團隊,應把「代表性成果制」引入到所有成果的評價中去。
  • 植物外泌體科研成果在西安發布
    植物外泌體科研成果發布會在西安舉行細胞囊泡與外泌體研究與轉化協會成立西部網訊(記者 肖陽熠)9月22日,植物外泌體科研成果發布會在西安舉行,國內30餘位再生醫學領域權威專家,以及近200位再生醫學健康與美容產業精英,共同見證佰鴻集團植物外泌體科研成果的眾多科技產品
  • 昌發展「未來奇點」科技成果轉化系列活動即將啟幕
    科技成果轉化基地 加強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據了解,奇點中心是昌平區國有企業北京昌平科技園發展有限公司(簡稱:昌發展)貫徹落實北京市「校城融合」發展戰略,重拳打造的科研資源共享集聚地、成果產業化前沿陣地。同時,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央財經大學等高校已達成戰略合作,加快推進北航智能研究院、中財成果孵化平臺落位,為高校成果轉化提供金融、保險、績效管理、評估等服務。據了解,為促進科研成果轉化落地,昌平區利用昌平中小微企業雙創發展基金、昌平區中小企業成長投資基金等政府引導基金和30餘支合作子基金資源,為相關高校的科技成果轉化項目提供孵化、資本等資源,起到「助推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