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創新|促科研成果轉化,造環高校就業帶,這個區校合作的大學科技園...

2021-01-20 澎湃新聞

上海西北部,軌交11號線上海汽車城站附近,一條曹安公路兩側正在集聚一個「環同濟科技經濟圈」——路的東北面是同濟大學嘉定校區,西南面是嘉定同濟大學科技園,周邊集聚了上汽大眾、上汽乘用車、廣汽本田等整車企業以及上海眾發、上海飛眾等汽車配件廠,不遠處還有上海汽車會展中心、上海汽車博覽公園以及全市首批智能網聯汽車開放測試道路,創新創業氛圍濃鬱、資源豐富。在這片區域,大學畢業生跨出校門、穿過馬路,就能在如「娘家」一般的園區裡實現創業、就業。一起來看→

大學科技園一頭連著學界、一頭連著業界,最有條件集成各種科學技術、各方優秀人才、各類創新資源,最有優勢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科技企業孵化、科技人才培養。

2019年嘉定同濟大學科技園總產值達380億元,去年園區內新增雙創企業和團隊百餘個,逐漸形成了一個以汽車和智慧交通為主的產業「內循環」平臺。去年7月,嘉定區委中心組與同濟大學黨委中心組舉行聯組學習,雙方宣布要共建千億級嘉定同濟大學科技園。未來5年,園區將擁有20萬平方米核心區域、協同30平方公裡拓展區,集聚人工智慧、汽車、智慧交通、無人駕駛等前沿科技,促進高校科技成果轉化。

打造「同門經濟圈」

在嘉定同濟大學科技園9樓辦公區,入駐有近20家車載智能設備相關企業,其中八成以上企業的創始人都畢業於一路之隔的同濟大學。

上海欣盒汽車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曾路遙透露:「我們團隊只有4個人,去年7月組的局,9月就在科技園註冊了公司。我們與合作夥伴一同研發樣車,並參加了北京車展。」讓曾路遙沒想到的是,他和同伴獲得了德國一家知名企業的合同訂單。

公司發展迅速,但上下遊的供應、實驗設備的來源、資金壓力等問題也隨之而來。好在,這些問題大多都能在科技園裡得到解決。

「這一層樓面裡就有我們的地圖信息供應商和其他合作夥伴,熟悉起來很快,一來二去的就有了業務往來。」曾路遙說,公司所需的實驗設備也已在科技園的幫助下得到了妥善解決。

「在整個科技園的381家入駐企業中,同濟校友創辦的、或相關聯的企業產值佔80%以上。」作為嘉定同濟大學科技園的運營管理方,上海同濟嘉定科技創業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顧文潔說,園區將為有夢想的創業者提供一個良好的創業生態圈。

在顧文潔看來,隨著園區經濟體量的增加,帶來更多高質量的就業機會也成了必然會發生的事。在嘉定同濟大學科技園,目前以新能源汽車、人工智慧+汽車、人工智慧+交通為專業方向的產業集群都在逐步形成。依託同濟大學的技術支撐優勢,入駐企業的「朋友圈」也變得更加緊密,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一個「同門經濟圈」。

「校企合作」助力企業發展

與其漂泊在外「自然生長」,不如背靠大樹好乘涼。上海同陸雲交通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2020年才註冊的初創公司。公司聯合創始人吳荻非和蔣盛川是同濟校友,兩人一個負責完善公司產品,一個負責探索前沿科技。

兩人在學校開展研究學習時,都覺得市政道路巡檢和農村公路巡查的智能化是基礎設施數位化的關鍵,「這也是我們想要為之奮鬥的事業。」而這份事業,離不開同濟大學的技術支撐。

「產學研是密不可分的。目前我們公司已在科技園的牽線搭橋下,和同濟大學實現了資源對接,一同成立了聯合實驗室。」吳荻非介紹。目前,該公司已自主研發出輕量化檢測設備,今後將取代傳統人工巡檢,並預計在3個月內完成貴州8萬公裡農村公路的檢測任務。

「任何一家公司,其實都很難做到全產業鏈研發創新。」在顧文潔看來,通過建立校企合作、協同創新模式,可以迅速嫁接資源,最大化地把學校的科研資源轉化成生產力,推動技術進步和行業發展,達到政府、高校、企業多方共贏。

打造在校學生創業「試驗田」

在嘉定同濟大學科技園,除了「正規軍」,還有不少「野戰軍」。30餘個創業項目正在眾創空間進行孵化,這些項目的管理者絕大多數都是在校學生。

一臺筆記本、一個工位,視頻號「同濟子豪兄」又上線了。「我叫張子豪,是同濟大學的在讀碩士,我拍攝視頻的目的,是想讓大家通俗易懂地了解人工智慧……」憑藉幽默風趣的風格和通俗易懂的專業評述,由張子豪團隊選送的項目《人工智慧教育自媒體——同濟子豪兄》,在去年舉辦的第十二屆「挑戰杯」上海市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中榮獲金獎。

「我們的視頻教大家如何快速入門人工智慧大數據,讓觀看者跨過數學編程算法等層層學習門檻,迅速學以致用。」張子豪說。這個創業項目的背後,有著嘉定同濟大學科技園眾創空間提供的各類資源支撐。「我們希望通過眾創空間獲得更多資源支持,藉助短視頻的東風,做好我們的抖音快手和微信視頻號。」

據悉,去年,嘉定同濟大學科技園新引進了90家企業,孵化創業團隊近20家。「這些企業和團隊,都與同濟大學嘉定校區密不可分,主要涉及人工智慧、汽車軌道交通和智慧交通等領域,都是硬核科技,他們後期的可持續發展性和項目的技術含量都非常高。」顧文潔介紹,「未來,科技園還會與一些頭部企業成立產業基金,幫助這些創新創業的團隊成長,為在校學生創業打造一片『試驗田』。」

根據規劃,未來5年內,嘉定同濟大學科技園規上產值和營收將達到1000億元,區域內培育的創新創業企業估值將達到1000億元。依託嘉定的汽車產業基礎,將集聚企業5000家、行業領軍企業100家、獨角獸企業10家;發揮同濟大學和科研院所的學科優勢,引進科研平臺20個;藉助社會各方資本力量,助推10家優質企業掛牌上市;建成或改建智能工廠、商務樓宇、商業設施等新興產業載體達到150萬平方米。

在區校雙方看來,此次共同打造千億級科技產業園,既是落實國家和市委、市政府的重大任務,也是深化校地合作、加速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的重要載體。未來,嘉定同濟大學科技園將為嘉定新舊動能轉換和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勁的科創動力。

綜合自:上觀新聞、嘉定區

圖片:劉一劍

↓分享

↓點讚

原標題:《匯創新|促科研成果轉化,造環高校就業帶,這個區校合作的大學科技園這樣做→》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擴大高校「朋友圈」 市校合作進入新階段
    創新的浪潮在不斷奔湧,城市如何踏浪而行? 匯聚科技創新力,11月25日,成都市與上海交通大學在上海籤署系列合作協議,市校合作進入全新的發展階段。 跨越千裡,這不是成都第一次與上海合作。今年6月,成都市與上海交通大學籤署協議,將在科學研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戰略投資諮詢、人才培養交流等方面開展合作。
  • 中國最牛的大學科技園,擁有幾十所國內外知名高校研究院
    許多知名高校會選擇信息化和科技程度比較高的城市建立自己的研究院,以更好地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提高自身的科研實力,而深圳虛擬大學園就是最典型的例子,這裡聚集了包括清華、北大在內的幾十所國內外知名高校研究院。01.園區的建立和定位
  • 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青島科技大學:破除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機制障
    青島科技大學:破除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機制障礙激勵教師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多年來,青島科技大學始終堅持走「科研強校」之路,以突出的科技成果轉化支撐起了「政產學研」融合辦學特色,創造了社會各界高度評價的「青科大現象」,被社會讚譽為「中國橡膠工業的黃埔」。
  • 第五屆「智匯德州」人才創新創業周 深度融合放大人才溢出效應
    記者劉振興攝「這是我第二次參加『智匯德州』人才創新創業周活動,這個平臺能夠快速實現人才項目成果轉化,此次我帶來了公司新研發的10餘個信息化應用系統,相信雙方合作前景廣闊。 」10月24日,在第五屆「智匯德州」創新創業周活動現場,重慶忽米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投資發展北區總經理郝家琦說。
  • 天津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天津市科技創新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
    鼓勵企業、高校院所參與全球科技創新合作,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共建聯合實驗室,支持企業建立海外研發中心。4.支持推動科技創新標誌區、集聚區建設。著力打造「環天南大知識創新集聚區」、「天河產業園」、「研發產業集聚區」、「矽巷式」中央智力密集區等標誌區。
  • 開放辦學市場主導激勵導向科技成果轉化的青科大經驗
    青科大獲批山東省首家「高校科研體制改革試點」單位,連續兩次被評為「省產學研合作創新突出貢獻高校」,通過科研成果轉化或提供核心技術而上市的公司達到了7家。2020年,青科大獲批教育部第二批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是獲批的3所非部屬高校之一,也是山東省唯一入選高校。在《2020中國高校專利轉讓排行榜》中,青科大實現轉化244件,居全國第57位、省屬高校第1位。
  • 鬥魚攜手武漢理工大學 「校企合作」加速直播技術成果轉化
    中新網11月24日電 11月23日,武漢鬥魚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武漢東湖高新區國家大學科技園有限公司協辦,海聚科技投資有限公司承辦的「武漢市科技成果轉化系列活動·鬥魚專場」,在武漢東湖高新區大學科技園成功舉辦。
  • 《天津市科技創新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出臺 增強「硬核...
    打造「環天南大知識創新集聚區」「天河產業園」「研發產業集聚區」「矽巷式中央智力密集區」等標誌區。加快生物醫藥、新能源等產業生態區和「中國信創谷」「生物製造谷」「細胞谷」「北方聲谷」等集群建設。以中新天津生態城為核心,以自主算力引擎、智慧港口、車聯網應用三大示範為重點,打造國家級人工智慧發展標杆示範區。
  • (科技)科技加持,提升「逆商」——黑龍江高校科研成果轉化新觀察
    新華社哈爾濱1月14日電題:科技加持,提升「逆商」——黑龍江高校科研成果轉化新觀察 新華社記者 楊思琪 2020年研發投入4000多萬元,北鬥導航產品銷售量比去年翻了兩番,無人農場試點在黑龍江4個農場推進,即將推出新一代北鬥智能終端產品……新年伊始,黑龍江惠達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曬出一張亮眼成績單
  • 安泰MBA校友會受邀參訪上海交大國家大學科技園,探討合作交流
    2020年10月15日,上海交通大學安泰MBA校友會(以下簡稱「校友會」)受上海交通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以下簡稱「交大科技園」)盛情邀請,由校友會副會長周國來帶隊,秘書長蔣悅煒、副秘書長楊怡、常務理事孫崇理、高翔以及秘書處辦公室吳璟怡、羅湘一行前往科技園閔行園區—創想600座談交流。
  • 大學校園裡「養羊」,臨沂大學這位「羊教授」想幹啥?
    4月20日,臨沂大學鄉村振興學院籤約奠基儀式舉行,這是全省高校第一個實體建制的鄉村振興學院,是全省教育系統服務鄉村振興的又一項重大成果,也是深化校地融合、強化協同發展、實現共生共榮的多贏結合體,得到省教育廳、省派蒙陰鄉村振興服務隊的直接支持。
  • 前沿| 東南大學近期科研成果掃描
    張校長表示,在國家大力推進科技強國和人才強國戰略的背景下,東南大學與通信研究院立足國家發展、發揮各自優勢達成戰略合作,意義重大。張校長希望以聯合研究中心的成立為契機,切實落實軍民融合戰略,大力推進高校科研成果產業化,並在高層次人才培養、高水平科學研究和高質量服務國家需求等方面實現全方位強強合作,共同為國家發展與社會進步作出創新性和引領性的貢獻。
  • 煙臺高新區:創新開展院企互促 賦能高質量發展
    5月20日,煙臺高新區組織開展全區11家院企現場觀摩會,旨在通過一線調研、觀摩,強化高校院所與科技企業常態化交流機制,助力高校院所推介先進技術,加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實現產學研合作新碰撞,進一步釋放科技創新活力。
  • 浙江大學溫州研究院成立 國家大學科技園擴建開園「迎客」
    擴容提質後的科技園效果圖。溫州市國家大學科技園供圖  溫州網訊 昨天上午,浙江大學溫州研究院(簡稱「浙大溫研院」)正式掛牌成立。這意味著,溫州與浙江大學校地合作邁入了新的階段。
  • 浙江大學溫州研究院掛牌
    7月11日,浙江大學溫州研究院掛牌暨溫州市國家大學科技園擴建開園儀式在甌海經濟開發區舉行,市委副書記、市長姚高員,浙江大學副校長王立忠等共同為浙江大學溫州研究院掛牌,啟動溫州市國家大學科技園擴建開園。
  • ...再添合作成果 天津石墨烯工程創新中心落戶濱海—中關村科技園
    內容提要:日前,天津石墨烯工程創新中心落戶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協同創新示範基地,這是去年年底天津與英國大曼徹斯特郡籤署合作協議以來的首個合作成果。天津北方網訊:日前,天津石墨烯工程創新中心落戶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協同創新示範基地,這是去年年底天津與英國大曼徹斯特郡籤署合作協議以來的首個合作成果。
  • 至誠至堅,博學篤行,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安徽大學
    安徽大學辦學條件一流,擁有較為完整的學科門類,建成了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學校地處全國四大科教城市之一的安徽省會合肥,是首批「全國文明校園」,首批國家語言文字推廣基地,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是教育部實施「卓越法律人才培養計劃」首批高校之一,是外交部選拔錄用公務員定點高校。
  • 把科技「勢能」轉化為發展「動能」
    為了破解科技成果轉化率低這一難題,哈市先後建立了市校合作「契約」機制,制定實施了《科技創業三年行動計劃》、「科技政策39條」等,沿著「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企業成長路徑,布置服務鏈,配備資金鍊,打造產業鏈。僅以省工業技術研究院為例,目前已形成教師帶技術,技術變產品,產品成產業,進而做大做強的良性循環,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進入「黃金期」。
  • 廣州北大科技園正式開園運營
    聚焦科技成果轉化  廣州北大科技園落戶白雲  去年12月26日,區政府與北大科技園籤訂合作協議,正式啟動廣州北大科技園項目,將建設「一中心一基地」(數字創新中心、數字科技智慧產業基地),打造成為北京大學產學研用粵港澳大灣區協同創新基地、北大科技園及北大校友會的粵港澳大灣區總部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