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西北部,軌交11號線上海汽車城站附近,一條曹安公路兩側正在集聚一個「環同濟科技經濟圈」——路的東北面是同濟大學嘉定校區,西南面是嘉定同濟大學科技園,周邊集聚了上汽大眾、上汽乘用車、廣汽本田等整車企業以及上海眾發、上海飛眾等汽車配件廠,不遠處還有上海汽車會展中心、上海汽車博覽公園以及全市首批智能網聯汽車開放測試道路,創新創業氛圍濃鬱、資源豐富。在這片區域,大學畢業生跨出校門、穿過馬路,就能在如「娘家」一般的園區裡實現創業、就業。一起來看→
大學科技園一頭連著學界、一頭連著業界,最有條件集成各種科學技術、各方優秀人才、各類創新資源,最有優勢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科技企業孵化、科技人才培養。
2019年嘉定同濟大學科技園總產值達380億元,去年園區內新增雙創企業和團隊百餘個,逐漸形成了一個以汽車和智慧交通為主的產業「內循環」平臺。去年7月,嘉定區委中心組與同濟大學黨委中心組舉行聯組學習,雙方宣布要共建千億級嘉定同濟大學科技園。未來5年,園區將擁有20萬平方米核心區域、協同30平方公裡拓展區,集聚人工智慧、汽車、智慧交通、無人駕駛等前沿科技,促進高校科技成果轉化。
打造「同門經濟圈」
在嘉定同濟大學科技園9樓辦公區,入駐有近20家車載智能設備相關企業,其中八成以上企業的創始人都畢業於一路之隔的同濟大學。
上海欣盒汽車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曾路遙透露:「我們團隊只有4個人,去年7月組的局,9月就在科技園註冊了公司。我們與合作夥伴一同研發樣車,並參加了北京車展。」讓曾路遙沒想到的是,他和同伴獲得了德國一家知名企業的合同訂單。
公司發展迅速,但上下遊的供應、實驗設備的來源、資金壓力等問題也隨之而來。好在,這些問題大多都能在科技園裡得到解決。
「這一層樓面裡就有我們的地圖信息供應商和其他合作夥伴,熟悉起來很快,一來二去的就有了業務往來。」曾路遙說,公司所需的實驗設備也已在科技園的幫助下得到了妥善解決。
「在整個科技園的381家入駐企業中,同濟校友創辦的、或相關聯的企業產值佔80%以上。」作為嘉定同濟大學科技園的運營管理方,上海同濟嘉定科技創業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顧文潔說,園區將為有夢想的創業者提供一個良好的創業生態圈。
在顧文潔看來,隨著園區經濟體量的增加,帶來更多高質量的就業機會也成了必然會發生的事。在嘉定同濟大學科技園,目前以新能源汽車、人工智慧+汽車、人工智慧+交通為專業方向的產業集群都在逐步形成。依託同濟大學的技術支撐優勢,入駐企業的「朋友圈」也變得更加緊密,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一個「同門經濟圈」。
「校企合作」助力企業發展
與其漂泊在外「自然生長」,不如背靠大樹好乘涼。上海同陸雲交通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2020年才註冊的初創公司。公司聯合創始人吳荻非和蔣盛川是同濟校友,兩人一個負責完善公司產品,一個負責探索前沿科技。
兩人在學校開展研究學習時,都覺得市政道路巡檢和農村公路巡查的智能化是基礎設施數位化的關鍵,「這也是我們想要為之奮鬥的事業。」而這份事業,離不開同濟大學的技術支撐。
「產學研是密不可分的。目前我們公司已在科技園的牽線搭橋下,和同濟大學實現了資源對接,一同成立了聯合實驗室。」吳荻非介紹。目前,該公司已自主研發出輕量化檢測設備,今後將取代傳統人工巡檢,並預計在3個月內完成貴州8萬公裡農村公路的檢測任務。
「任何一家公司,其實都很難做到全產業鏈研發創新。」在顧文潔看來,通過建立校企合作、協同創新模式,可以迅速嫁接資源,最大化地把學校的科研資源轉化成生產力,推動技術進步和行業發展,達到政府、高校、企業多方共贏。
打造在校學生創業「試驗田」
在嘉定同濟大學科技園,除了「正規軍」,還有不少「野戰軍」。30餘個創業項目正在眾創空間進行孵化,這些項目的管理者絕大多數都是在校學生。
一臺筆記本、一個工位,視頻號「同濟子豪兄」又上線了。「我叫張子豪,是同濟大學的在讀碩士,我拍攝視頻的目的,是想讓大家通俗易懂地了解人工智慧……」憑藉幽默風趣的風格和通俗易懂的專業評述,由張子豪團隊選送的項目《人工智慧教育自媒體——同濟子豪兄》,在去年舉辦的第十二屆「挑戰杯」上海市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中榮獲金獎。
「我們的視頻教大家如何快速入門人工智慧大數據,讓觀看者跨過數學編程算法等層層學習門檻,迅速學以致用。」張子豪說。這個創業項目的背後,有著嘉定同濟大學科技園眾創空間提供的各類資源支撐。「我們希望通過眾創空間獲得更多資源支持,藉助短視頻的東風,做好我們的抖音快手和微信視頻號。」
據悉,去年,嘉定同濟大學科技園新引進了90家企業,孵化創業團隊近20家。「這些企業和團隊,都與同濟大學嘉定校區密不可分,主要涉及人工智慧、汽車軌道交通和智慧交通等領域,都是硬核科技,他們後期的可持續發展性和項目的技術含量都非常高。」顧文潔介紹,「未來,科技園還會與一些頭部企業成立產業基金,幫助這些創新創業的團隊成長,為在校學生創業打造一片『試驗田』。」
根據規劃,未來5年內,嘉定同濟大學科技園規上產值和營收將達到1000億元,區域內培育的創新創業企業估值將達到1000億元。依託嘉定的汽車產業基礎,將集聚企業5000家、行業領軍企業100家、獨角獸企業10家;發揮同濟大學和科研院所的學科優勢,引進科研平臺20個;藉助社會各方資本力量,助推10家優質企業掛牌上市;建成或改建智能工廠、商務樓宇、商業設施等新興產業載體達到150萬平方米。
在區校雙方看來,此次共同打造千億級科技產業園,既是落實國家和市委、市政府的重大任務,也是深化校地合作、加速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的重要載體。未來,嘉定同濟大學科技園將為嘉定新舊動能轉換和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勁的科創動力。
綜合自:上觀新聞、嘉定區
圖片:劉一劍
↓分享
↓點讚
原標題:《匯創新|促科研成果轉化,造環高校就業帶,這個區校合作的大學科技園這樣做→》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