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1 18: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11月10日,湖北省委常委、武漢市委書記王忠林來到華中科技大學,調研高校科研及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堅持「四個面向」,以更大力度推進科技創新,打通基礎研究原始創新的「最先一公裡」和科技成果轉化及產業市場化應用的「最後一公裡」,加快建設全國科創中心城市。校黨委書記邵新宇、校長李元元和副校長解孝林陪同調研。
在先進電工材料與器件研究中心,程時傑院士介紹了「電氣化+」學科發展戰略和創新研發思路,闡述了電化學儲能材料與器件、半導體脈衝功率器件、電磁超材料等電磁能產業技術設備的理論與應用。
在材料成形與模具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李德群院士介紹了高分子形成材料在航空航天等領域的應用,以及鋰離子電池雙面擠壓塗布機、模擬仿真成形工藝智能設置等新材料的應用和產業化情況。
在先進位造綜合實驗中心,王忠林聽取了邵新宇院士、丁漢院士等團隊負責人的介紹,了解了汽車車身大功率雷射加工工藝與裝備、基於超導回旋加速器的質子放療設備、數字PET、新型顯示製造技術與裝備等高端裝備成果轉化及產業化推進情況。
「今天是來討教學習、聽取意見建議的。」聽取院士們的介紹後,王忠林說,武漢科教資源豐富、科研實力雄厚,決不能「抱著金飯碗討飯吃」。各級各部門要及時動態掌握高校院所最新科研成果,搭建平臺、加強對接、做好服務,確保科研成果留得下、接得住。
調研中,王忠林與青年科研工作者們親切交談:「你們都是各自戰線的優秀人才和主力軍,來到大江大湖大武漢,我們非常歡迎。」他指出,近年來,武漢不斷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從住房、落戶、子女教育等各方面給予人才支持,希望大家安心在漢創新創業,「凡是別的城市能做到的,武漢都要做到,還要做得更好」。
王忠林與邵新宇、李元元,以及各開發區、有關部門負責人圍繞解決「最先一公裡」和「最後一公裡」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
邵新宇表示,華中大一直堅持「以服務求支持,在貢獻中發展」的傳統,與國家發展同頻共振,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積極發揮創新引領支撐作用。學校將以「四個面向」為指向,在未來著力打造對外開放的窗口,進一步服務大科研平臺建設,力爭搶佔科技發展制高點,解決高精尖缺等「卡脖子」問題,為武漢的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創新作出更大貢獻。
李元元表示,當前武漢匯聚了各項創新要素,擁有巨大的創新發展潛力,將形成強大的發展引領力和推動力。華中大與武漢經濟社會發展同命運共進步,並始終與武漢共建共享共榮。學校將進一步推動創新研發與科技成果在漢轉化,力促校地聯動再上臺階。為更好服務地方高質量發展、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學校希望在國際教育科技創新園區建設等方面得到武漢市的更多指導和支持。
王忠林指出,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面向「十四五」,武漢市要加強與華中大等在漢高校院所合作,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加快「卡脖子」等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進一步夯實武漢科教、先進位造業等基礎優勢,更好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要釋放高校基礎研究、科技創新潛力,加快科技成果在漢轉化,促進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努力在高質量發展上走在前列,帶動輻射城市圈、城市群發展;要完善創新體制機制,樹立「大人才觀」,全力支持華中大國際校區建設,解決好在漢高校院所辦學中的實際困難,實現共贏發展。
市領導胡亞波、汪祥旺、龍良文、陳紅輝,臨空港經開區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東西湖區委書記楊澤發,以及我校相關職能部門和院系負責人參加調研。
華中科技大學(ihuster)
文字 / 記者 範千 長江日報記者 鄭汝可
圖片 / 辛國勝
原標題:《王忠林在華中科技大學調研科技創新:解決「最先一公裡」和「最後一公裡」,加快成果轉化》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