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北京國家技術轉移中心成果掃描—新聞—科學網

2020-12-05 科學網
立足北京 服務全國
中國科學院北京國家技術轉移中心成果掃描

 

■本報記者 沈春蕾 鄭金武

挖掘重大項目、開展與中關村海澱園區等企業的對接、建立智慧財產權運營平臺、實現科技與金融的結合、打造國際技術轉移平臺……

近五年來,中國科學院北京國家技術轉移中心(以下簡稱北京中心)發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技術轉移工作模式,與北京市及地方政府、企業形成了全方位、多領域、深層次合作格局,建立了「立足北京,服務全國」的技術轉移工作網絡。

搭建平臺 聚集資源

「北京中心針對技術轉移創新價值鏈上的技術、產業、資本等環節,結合政府、企業、科研機構等不同主體,建設形成六大專業性技術轉移工作平臺:重大項目推進平臺、首都科技條件平臺、投融資平臺、國際技術轉移平臺、智慧財產權運營和管理平臺,以及京外院地合作平臺。」中國科學院北京國家技術轉移中心主任劉慶蓮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自成立以來,北京中心積極向京外分院拓展,一方面宣傳海澱園「1+4」政策,一方面徵集調研有前景的重大項目來海澱實施產業化。

北京中心在中科院北京分院和海澱園管委會的支持和指導下,共建中科海澱先進技術轉移轉化中心,圍繞中科院科技資源開放共享,更有效地服務於海澱發展需求。劉慶蓮介紹:「中心總結經驗,大膽創新,在技術轉移專業平臺建設,尤其是科技金融、眾創空間、雙創工程等不斷進行全新的探索和嘗試,完成了一系列服務企業的技術轉移創新機制,有效配置科技資源的技術轉移新模式。」

首先,通過參與首都科技條件平臺和中關村開放實驗室工程,北京中心擴大了中科院科技資源共享範圍,提升企業研發能力,推進產學研用創新體系建設。

北京中心還建立了「中科院科技成果轉化基金」及產業化前孵化基金,為中科院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作整合各種類型資金,疏通技術轉移的資金瓶頸。

隨著對中科院國際合作資源的整合,北京中心在國際技術轉移模式探索研究、渠道平臺搭建、對接活動組織、成果孵化落地等方面開展了深入探索。

圍繞雙創工程,北京中心以孵化、基金、培訓、諮詢為核心業務板塊,面向企業和研究機構需求,依託中心長期積累的專家庫、項目庫、人才庫,健全專業化技術轉移、轉化工作體系,打造全生態鏈創業創新服務體系。

同時,通過廣泛與市場各種機構深入溝通、交流,北京中心重點聚焦海澱區8大主導產業領域,及時把握產業技術需求,將市場信息及時反饋給科研機構,引導科研服務市場經濟。

落實專項獎勵 促進技術轉移

2011年,北京中心制定《關於推動中國科學院科技成果在京轉化的獎勵辦法(試行)》及實施細則(以下簡稱獎勵辦法),在中科院京區系統首次建立了主要面向技術轉移工作的獎勵、激勵政策,設立「科技成果轉化獎」「技術轉移工作組織獎」「技術轉移工作鼓勵獎」。

劉慶蓮表示,通過獎勵那些在京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卓有成效的科研團隊和技術轉移工作團隊,激發了中科院京區單位技術轉移工作的積極性,提升了中科院科技成果在北京的落地轉化率。

據悉,自獎勵辦法實施以來,北京中心共組織四屆獎勵,累計有30多支科研團隊和30多支技術轉移團隊獲得獎勵,獎金總計1133萬元。

「技術轉移獎勵政策的實施,是中科院京區系統首次成體系地對中科院系統技術轉移工作人員進行的激勵計劃,是對於中科院技術轉移工作體系的極大認可。」劉慶蓮說,「該政策獲得京區院所一致好評,有效地調動了中科院京區科研人員和技術轉移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並推動完善了北京中心以項目挖掘為核心的中科院京區技術轉移工作體系的建立。」

經過四年的激勵機制實施,中科院京區系統已形成40餘個以孵化器、技術轉移中心、產業策劃部門(科技處)為代表的多種形態的技術轉移機構,擁有超過200人的技術轉移專職工作隊伍,形成了完整的工作網,通過各種方式為園區企業提供服務。

統計顯示,通過獎勵辦法的實施,北京中心徵集最新科技成果400餘項,形成項目信息資源庫;挖掘出新一代移動通信晶片及協議棧軟體、第三代半導體SiC電力電子器件產業化、量子通信、雷射顯示、智能語義識別、分子影像手術導航系統、高溫深紫外MOCVD等具有高端技術水平,能夠引領產業發展方向的高技術成果。

劉慶蓮指出,技術轉移獎勵政策的實施,也為中科院科研機構技術轉移團隊,提供了一種有力的技術轉移工具,從整體上加強了技術轉移工作人員與科研人員的結合力度,對於更好地推動科技成果實施、轉化提供了有力支撐。

打造創業鏈 探索新模式

自2014年9月開始,北京中心藉助「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東風,圍繞雙創工程,以孵化、基金、培訓、諮詢為核心業務板塊,面向企業和研究機構需求,依託北京中心長期積累的專家庫、項目庫、人才庫,健全專業化技術轉移、轉化工作體系,打造全生態鏈創業創新服務體系。

在創業培訓方面,北京中心聯合中科院大學管理學院資深培訓導師,設立中科明理高新技術研究院,以「對接+培訓」的授課模式,面向全國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園區及高校院所等機構,開展企業創新、成果轉化、財務、法務、戰略發展業、智慧財產權等方面業務培訓。

在輔助創業、建設中心品牌方面,北京中心從2015年5月開始,面向創新、產業、資本等機構,選定特定行業定期舉辦「CAS投融界」系列科技產業沙龍等活動,目前已完成「水處理專場」「動力電池專場(上)」「動力電池專場(下)」「北鬥專場」等4期活動沙龍,並得到了科研機構、社會資本、行業龍頭、產業聯盟、地方政府等機構的重點關注。

在創業大賽方面,北京中心聯合中科院深圳育成中心於2015年5月~8月,舉辦首屆「中科創賽」,收到68支團隊參賽報名,有30支創業團隊通過初審。經過激烈角逐,共有7支團隊獲獎。投資機構與10支創業團隊當場籤訂投資意向書。

劉慶蓮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中科創賽』的舉辦代表了中科院與海澱區又一合作模式的創新和嘗試,通過創業大賽的形式豐富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渠道,整合各方資源。」

《中國科學報》 (2016-01-18 第6版 院所)

相關焦點

  • 中科院北京國家技術轉移中心科創大數據平臺正式上線
    在中科院北京分院的指導和支持下,由中科院北京國家技術轉移中心統籌,中科智匯工場運營的「中科院北京國家技術轉移中心科創大數據平臺」將千頭萬緒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作轉變為可線上開展的結構化工作,以此助力科技成果轉化落地工作持續有序開展,降低疫情對經濟的影響,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強大科技支撐。
  •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等單位的項目通過科技成果評價
    —中科合創(北京)科技成果評價中心依據科技部《科學技術評價辦法》的有關規定,按照科技成果評價的標準及程序,本著科學、獨立、客觀、公正的原則,組織專家對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新體制全球海面風場探測微波散射計」項目進行了科技成果評價。
  • 杭州中科國家技術轉移中心成立
    杭州中科國家技術轉移中心成立 2020-06-06 09:08:48
  • 中科院成果轉移轉化:十大典型模式—新聞—科學網
    1.蘇州納米技術產業平臺驅動模式 2006年以來,蘇州納米所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活動形成了以納米所公共服務平臺、蘇州育成中心和STS蘇州中心為支撐的三足鼎立格局,在功能發揮上實現了既能各司其職,又互為補充的一種嶄新格局。
  • 場發射槍掃描電子顯微鏡實現國產化—新聞—科學網
    日前,國家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場發射槍掃描電子顯微鏡開發和應用」項目在北京通過科技部驗收,這標誌著這一納米研究領域的高端科學儀器實現了國產化。
  • 北京高精尖論壇聚焦材料基因工程—新聞—科學網
    論壇上,專家學者們分享了新材料領域前沿研究成果,探討了材料基因工程新理論、新方法和新應用,共同致力推動新材料研發和產業發展。 北京科技大學校長楊仁樹表示,新材料是國家經濟建設的物質基礎。近年來,我國在新材料領域厚積薄發,部分領域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 國家技術轉移中部中心在光谷運行
    5月6日,國家11個技術轉移中心之一的「中部中心」兩大核心公益平臺——「科惠網」、技術轉移綜合服務市場在光谷正式運行。  2014年底,繼北京、鄭州、深圳、上海之後,科技部批覆湖北省以武漢為中心建設國家技術轉移中部中心,支持湖北發揮中部地區樞紐地位,打造國家級技術轉移機制完善和模式創新示範區。  正式運行的「科惠網」如同淘寶等網絡平臺,將高校科研院所等機構的科技成果放在網上,供有興趣的企業等機構購買。企業也可以將自己的技術需求放在平臺上,尋找合作夥伴。
  • 「十四五」擬建百家國家技術轉移中心
    新華社北京5月21日電(記者鍾源)《經濟參考報》5月21日刊發題為《「十四五」擬建百家國家技術轉移中心》的報導。文章稱,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即將迎來新一輪擴容。記者從中國政府網獲悉,科技部、教育部正式印發《關於進一步推進高等學校專業化技術轉移機構建設發展的實施意見》的通知。
  • 我國加速器超導高頻腔技術取得創新性成果—新聞—科學網
    12月17日,記者從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獲悉,該所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高品質因數9腔室(9-cell)超導腔的中溫退火工藝,且成功完成了小批量(6隻)超導腔的首次試製,這意味著我國相關技術跨入世界前列
  • 廣東省科學院助力科技成果轉化「落地」有聲—新聞—科學網
    經科技部國家科技評估中心、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等第三方評估表明:「省科學院已經成為國內一流的省級科學院,走在全國地方科學院的前列,是廣東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的一支重要戰略科技力量。」 推動技術與產業精準對接 2020年12月,廣東省科學院梅州產業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梅州產業技術研究院)在梅州經濟開發區落成啟用。
  • 期待科技成果更快轉化生產力—新聞—科學網
  • 走進中科院創新成果展:大國重器的「智造所」—新聞—科學網
    5月初,筆者來到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參觀了這一匯聚多項重大科技創新成果的展覽,並就相關問題採訪了相關負責人。   VR素材來自萬米海底畫面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進入大廳,迎面的大屏幕播放起介紹視頻。
  • 全國技術轉移公共服務平臺攜手中科院人才中心舉辦「科技成果轉化...
    會議活動由中國科學院人才交流開發中心、八月瓜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全國技術轉移公共服務平臺聯合主辦。會議於11月20日進行了「走進中科院—科技成果轉化」高級研修班「課程,組織了「科技成果轉化政策及實踐、科研項目智慧財產權全過程管理、中科院研究所科技成果轉化」專題研修,並參觀中國科學院創新成果展。21日舉辦的「科技與產業融合發展及科技成果轉化」對接會內容更加豐富,分為9個主題演講和成果對接交流。
  • 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揭牌—新聞—科學網
    遼寧省省委副書記、省長唐一軍,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李樹深,遼寧省副省長、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主任盧柯,瀋陽市市長姜有為出席儀式。唐一軍和李樹深共同為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揭牌。 據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依託單位——中科院金屬研究所所長左良介紹,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作為首批啟動的6個國家研究中心之一,也是材料領域以及東北地區的唯一一個國家研究中心,金屬所將為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建設提供全面支持和保障。
  • 概念驗證創新大賽中科院力學所專場路演舉行—新聞—科學網
    7月2日,由中科院北京國家技術轉移中心主辦,中科智匯工場聯合中科院力學所承辦的「概念驗證創新大賽中科院力學所專場路演」活動在中科智匯工場舉行。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王赤(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 希望《中國科學報》繼續支持空間科學先導專項二期、月球與深空探測工程、子午工程二期和國際子午圈大科學計劃等國家重大項目的科學傳播工作,與廣大科研工作者攜手,共同致力於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讓創新智慧充分釋放、讓科學精神深入人心。
  • 天津大學技術轉移中心獲評優秀國家技術轉移機構
    本站訊(通訊員 蘇波)6月17日,科學技術部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中心公布2018年度國家技術轉移機構考核評價結果,天津大學技術轉移中心(以下簡稱"中心")通過材料初審、專家評審、分類計算等評價流程,獲評「優秀」。本次考核結果是對我校技術轉移工作的充分肯定,也是對中心發展的激勵和鞭策。
  • 博士科技攜手國際歐亞科學院探索技術轉移新路徑—新聞—科學網
    由廣東省科技廳、國際歐亞科學院中國科學中心指導,博促會主辦,廣州博士信息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廣州科技金融集團有限公司承辦,創新領域群英聚首,探索科技創新生態體系建設新路徑。   張景安在主旨演講中表示,生態賦能需要平臺化、專業化、生態化發展,這樣才能加速新動能迭代式發展。另外,創新賦能,還要全球化,還要有融入全球的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
  • 西安交大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唐山空間視覺實驗室掛牌
    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記者劉禹彤 通訊員劉坤)近日,西安交通大學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唐山空間視覺實驗室在唐山高新區籤約並正式掛牌,這標誌著唐山高新區與西安交通大學的合作進入到一個新階段,是高新區在「四個一百」活動中取得的又一創新成果。
  • 中國科學院北京分院科技成果廣東對接會在穗舉行
    中國科學院北京分院科技成果廣東對接會現場。 何巖指出,中科院是我國最大的的國立科研機構,中科院北京分院是中科院規模最大、綜合實力最強的分院,現有46個研究機構及相關單位、70餘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和研究中心、100多個院級重點實驗室,科研項目、人才隊伍、成果產出等佔中科院總量的40%以上。他希望能進一步深化與廣東省科技廳等相關部門的合作,建立定期協商溝通機制,不斷提升合作的質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