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等單位的項目通過科技成果評價

2020-10-21 科技成果評價平臺


  2020年10月20日,第三方專業科技成果評價機構——中科合創(北京)科技成果評價中心依據科技部《科學技術評價辦法》的有關規定,按照科技成果評價的標準及程序,本著科學、獨立、客觀、公正的原則,組織專家對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新體制全球海面風場探測微波散射計」項目進行了科技成果評價。

  此次成果評價專家委員會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吳一戎,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究員董慶,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研究員陸風,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魏恩伯,國防科技大學教授嚴衛,清華大學教授楊健,國家海洋技術中心研究員朱建華等專家組成。

  經過專家評審,認為該項目面向高解析度、高精度海面風場衛星遙感重大需求,設計研發了新體制全球海面風場探測微波散射計以及地面的處理及反演算法,突破多入射角海面後向散射係數觀測、可動態配置星上距離門重組處理技術、扇形波束旋轉掃描後向散射測量空間響應函數分析、扇形波束旋轉掃描散射計海面風場反演等關鍵技術。2018年作為中法海洋衛星的主載荷之一發射成功,在軌運行獲取了大量海洋觀測數據,已在海洋災害監測、海氣相互作用研究、數值天氣預報等領域廣泛應用,並進入法國氣象局業務預報系統。主要創新點如下:提出了星載扇形波束旋轉掃描體制微波散射計新體制系統方案,克服傳統衛星散射計星下點附近存在盲區或觀測視角和樣本數少的缺點,具有多入射角和多方位角的觀測幾何,可實現對同一風場單元進行多次(4-16次)觀測。新的系統有利於提高海面風場的空間解析度和反演精度,提高降雨識別準確性,改善極端大風的監測能力;扇形波束旋轉掃描散射計的天線數量少,天線掃描轉速低,減小了天線的重量以及天線旋轉對平臺的影響,實現了載荷和平臺的小型化並降低了衛星重量;提出一種使用正負調頻斜率的脈衝發射機制,一方面解決了扇形波束大的都卜勒頻率帶寬引起的距離模糊問題,另一方面使雷達後向散射信號的總帶寬具有良好的對稱性,為信號的濾波、分析、以及分辨單元劃分提供了便利;提出了一種可動態配置的星上距離門組合查找表方法,實現了距離向解析度為5–10km的後向散射係數測量,是目前後向散射測量原始空間解析度最高的衛星散射計;針對扇形波束掃描散射計新的觀測幾何特性,提出了一系列海面風場數據處理方法,包括:原始分辨單元快速組合、寬波束後向散射測量定標、風場模糊解去除的動態二維變分分析方法等,實現了海面風場高精度反演。新體制全球海面風場探測微波散射計研製歷時10年,技術先進,難度大,在國際上首次實現扇形波束旋轉掃描體制,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是星載微波散射計海面風場探測技術的重大創新,在中法海洋衛星中成功應用,社會效益顯著,應用前景廣闊。新體制微波散射計數據產品在國際上獲得廣泛應用,得到高度評價,提升了我國衛星海洋微波遙感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成果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依託中法海洋衛星工程研製項目,通過設計仿真、初樣生產、正樣生產、空間環境適應性試驗,對扇形波束旋轉掃描散射計系統參數設計優化、正負調頻脈衝發射處理技術、可動態配置星上距離門重組處理技術、扇形波束旋轉掃描後向散射測量空間響應函數分析、扇形波束旋轉掃描散射計海面風場反演等重大技術難題進行了全面系統研究,技術路線正確,研究方法先進,成果可信。經專家組全面審核,與會專家一致同意,「新體制全球海面風場探測微波散射計」項目通過科技成果評價。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院2020年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全國優秀大學生夏令營招募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以下簡稱空間中心)夏令營擬於2020年7-8月舉行 ,通過聆聽專家學術報告,與一線科研人員深度交流,向營員展示空間中心的科研成果、優勢學科與平臺,幫助營員們走近空間科學,了解空間科學領域前沿動態,開闊視野,培養科學素養,明晰人生規劃,同時也為我國空間科學與技術事業的未來發展選拔優秀的後備人才。
  • 內蒙古潤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項目通過科技成果評價
    2020年12月25日,第三方專業科技成果評價機構——中科合創(北京)科技成果評價中心在北京依據科技部《科學技術評價辦法》的有關規定,按照科技成果評價的標準及程序,本著科學、獨立、客觀、公正的原則,組織專家對內蒙古潤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完成的「太陽能跨季節儲能零碳設施農業技術及應用」項目進行了科技成果評價
  • 80個空間科學任務「種子」通過遴選 「悟空號」「墨子號」的新兄弟...
    中國經濟網北京3月17日訊 (記者 佘惠敏) 中國科學院今天召開新聞發布會透露,日前,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已完成我國空間科學任務概念徵集工作,80個應徵項目通過了遴選。  此前,我國空間科學任務首批衛星中的暗物質探測衛星「悟空號」和量子衛星「墨子號」等,已經發射升空並順利開展科研工作。本次通過遴選的80個「種子」項目,亦將通過進一步研究,從中挑選產生新一批空間科學衛星項目。  本次徵集活動2016年12月1日啟動。
  • 「竹材微生物降解製漿及全竹的綜合利用」項目通過國家科技成果評價
    國家微生物農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自主研發的「竹材微生物降解製漿及全竹的綜合利用」項目順利通過國家科技成果評價。 2月3日,科技部中國民營科技促進會在科技部專家公寓主持召開了國家微生物農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理事長單位北京亮宇奇才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聯盟副理事長單位江西鼎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竹材微生物降解製漿及全竹的綜合利用」項目科技成果評價會。中國民營科技促進會副秘書長孫小林主持了評價會。
  • 焦磷酸一氫三鈉一水化合物關鍵生產技術項目通過科技成果評價
    評價會現場央廣網北京1月7日消息(記者 於聞)2017年1月5日,中科合創(北京)科技成果評價中心根據科技部《科學技術評價辦法》有關規定,按照第三方成果評價標準及程序,本著科學、客觀、獨立、公正的原則,在雲南省昆明市組織專家,對雲南萊德福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食品添加劑焦磷酸一氫三鈉一水化合物關鍵生產技術
  • 西南科技大學與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等單位科研成果通過科技成果評價
    2020年8月19日,第三方專業科技成果評價機構——北京中聯浩科技成果評價中心依據科技部《科學技術評價辦法》的有關規定,按照科技成果評價的標準及程序,本著科學、獨立、客觀、公正的原則,在北京召開了由西南科技大學、四川冠慕思楊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雷射聚變研究中心、青島科技大學和四川一諾高分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可循環芳雜環高性能聚合物製備技術創新及應用」項目科技成果評價會。
  • 雲南省有色地質局三一七隊等單位的項目通過科技成果評價
    2020年9月2日,第三方專業科技成果評價機構——中科合創(北京)科技成果評價中心在昆明依據科技部《科學技術評價辦法》的有關規定,按照科技成果評價的標準及程序,本著科學、獨立、客觀、公正的原則,組織專家對雲南省有色地質局三一七隊和雲南省有色地質局地質地球物理化學勘查院完成的「雲南省馬關縣都龍礦區外圍鋅錫銅多金屬礦整裝勘查區礦產調查與找礦預測」項目進行了科技成果評價。
  • 海澱區旅遊委活動走進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8月19日,「與院士專家面對面科技交流互動體驗」活動在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舉行。此次活動由海澱區旅遊發展委員會主辦,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協辦,圍繞「導師點燃科學夢想——認知、體驗中國空間科技事業」主題,開展科普活動。來自中關村中學等學校的師生、家長及公眾200餘人參加了此次活動,海澱電視臺等媒體進行了現場採訪。
  • 辰安天澤參與的科研項目通過科技成果評價
    「超大規模遠程火災監測預警系統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通過科技成果評價,整體項目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9 月 14 日上午,在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由安徽省科學家企業家協會科技成果評價中心組織專家對「超大規模遠程火災監測預警系統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科技成果進行評價。
  • 中國科學院北京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2008年碩士招生目錄說明         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簡稱空間中心)是中國科學院在空間科學與應用研   究方面的核心科研機構。
  • 「綜合利用赤泥生產巖棉工藝技術」項目順利通過科學技術成果評價
    2020年10月25日, 由中國科技產業化促進會組織,北京金亞潤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綜合利用赤泥生產巖棉工藝技術」科學技術成果評價會在京召開。該項技術成功通過科學技術成果評價。由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城市汙染控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戴曉虎,中國電子節能技術協會理事長、高級工程師黃建忠,北京科技大學冶金與生態工程學院副院長、教授劉曉明,中國科學院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陳揚,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高級工程師田書磊,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鐵道建築研究所研究院易忠來,北京工業大學材料學院教授韋奇擔任專家委員。
  • 趙九章先生女兒向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捐贈「兩彈一星...
    新華網北京10月15日電(魏承瑤)15日,我國人造衛星事業的倡導者和奠基人之一趙九章先生「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捐贈儀式在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舉行       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在書面致辭中表示,「東方紅一號」衛星的成功發射,揭開了中華民族探索宇宙奧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類社會的序幕。追溯半個世紀前的激情歲月,正是以趙九章為代表的老一代科學家對空間科學的求真執著和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才使得「東方紅」樂曲響徹太空。
  • 三峽大學與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合作籤約暨「天文與空間科學研究中心」揭牌儀式舉行
    5月11日上午,三峽大學與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框架合作協議籤訂暨「天文與空間科學研究中心」(以下簡稱研究中心)揭牌儀式隆重舉行。
  • 無甲醛膠合板規模化生產關鍵 技術在京通過科技成果評價
    (記者徐建華)日前,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組織有關專家在京對徐州基石無醛人造板有限公司,東營市盛基環保工程有限公司聯合完成的「無甲醛膠合板規模化生產關鍵技術研究」項目的技術進行了科技成果評價,對產品進行了鑑定,認為該產品無甲醛膠黏劑、產品力學性能及甲醛釋放量達到同類產品的國際先進水平。
  • 地面遙感多光譜掃描火災預警系統項目通過科技成果評價
    2016年12月29日,中科合創(北京)科技成果評價中心根據科技部《科學技術評價辦法》有關規定,按照第三方成果評價標準及程序,本著科學、客觀、獨立、公正的原則,在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組織專家,對北京中航天基空間信息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研發的「地面遙感多光譜掃描火災預警系統」項目進行了科技成果評價。
  • 中國科學院改革開放四十年標誌性重大科技成果 |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
    點擊 「 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 可以訂閱哦!   本文轉載自微信號:中國科學院院刊。該成果獲2017年度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     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號」示意圖  自2011年開始,空間中心牽頭、院內外眾多單位協同參與實施中科院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通過自主和國際合作科學衛星計劃,在相關科學前沿領域實現一系列重大突破
  • 第5658期 山東格瑞德集團有限公司的項目通過科技成果評價
    2020年9月17日,第三方專業科技成果評價機構——中科合創(北京)科技成果評價中心在濟南依據科技部《科學技術評價辦法》的有關規定,按照科技成果評價的標準及程序,本著科學、獨立、客觀、公正的原則,組織專家對山東格瑞德集團有限公司完成的「連續玻纖PP熱塑性預浸料研發」項目進行了科技成果評價。
  • 萱嘉生物項目通過科技成果評價,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為貫徹落實《廣東省自主創新促進條例》,規範廣東省科技成果登記與信息公開工作,有效地利用科技成果信息資源,及時、準確和完整地統計科技成果信息,加速科技成果技術轉移和產業化,廣東省科技局特出臺《廣東省科學技術廳關於科技成果登記與信息公開的實施辦法》。
  • 中國科學院北京國家技術轉移中心成果掃描—新聞—科學網
  • 我國空間科學衛星任務是怎樣開展國際合作的丨以中科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為例
    ——以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為例》王 赤* 李 超 孫麗琳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國際合作是空間科學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我國走近世界空間科學舞臺中央的必由之路。作為空間科學先導專項及其科學衛星系列任務的總體依託單位(以下簡稱「專項總體」),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以下簡稱「空間中心」)在重大任務國際合作方面積累了寶貴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