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個空間科學任務「種子」通過遴選 「悟空號」「墨子號」的新兄弟...

2020-12-02 中國經濟網

  中國經濟網北京3月17日訊 (記者 佘惠敏) 中國科學院今天召開新聞發布會透露,日前,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已完成我國空間科學任務概念徵集工作,80個應徵項目通過了遴選。

  此前,我國空間科學任務首批衛星中的暗物質探測衛星「悟空號」和量子衛星「墨子號」等,已經發射升空並順利開展科研工作。本次通過遴選的80個「種子」項目,亦將通過進一步研究,從中挑選產生新一批空間科學衛星項目。

  本次徵集活動2016年12月1日啟動。來自國家衛生計生委、航天科技集團、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香港大學、中國科學院等54家單位的科技工作者提交了應徵建議136份,涵蓋了空間科學全部學科領域。

  2017年1月,國家空間科學中心邀請了30位院士和專家對形式審查合格的120份建議書進行為期3周的函評。2月27日,組織召開了評審會,評審專家15人。經過嚴謹、客觀、公正的遴選,39家單位的80份科學任務建議脫穎而出,其中51份來自中國科學院,25份來自高等院校,4份來自行業部門。入選任務概念建議瞄準未來在太空中開展探索和實驗,普遍具有創新思想,其中有一些已經具有比較完善的任務設計。

  本次徵集會議評審專家組組長、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歐陽自遠院士稱「這是一件有重大意義的事件」「非常支持這樣的徵集成為常態化的工作」。與會評審專家也對徵集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此次徵集全面調動了科研工作者的積極性,為釋放我國空間科技工作者的創新活力和潛能開闢了新通道。

  下一步,中國科學院將在空間科學先導專項(二期)中,對入選建議進行為期6個月的概念研究資助。研究結束後,通過遴選的建議將有機會進一步獲得空間科學先導專項(二期)預先研究項目和背景型號研究項目的支持,為新的空間科學任務部署及在基礎科學前沿取得重大原創突破奠定基礎。

(責任編輯:李婧)

相關焦點

  • 「悟空」之後 中國未來5年將再研製發射5顆空間科學衛星
    【觀察者網綜合】據中青在線12月1日報導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消息,繼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後,我國還將在未來5年研製發射5顆空間科學衛星。
  • 科學網—實驗衛星:空間科學「群星」閃耀
    ■本報見習記者 高雅麗 從「悟空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到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從「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到
  • 【2020遴選公基知識】每日一練(59)
    【2020遴選公基知識】每日一練(59)由北京公遴選考試網提供:更多關於中央遴選,北京遴選,備考技巧,時政熱點的內容請關注北京公遴選考試網/中央公遴選考試網!或關注北京華圖微信公眾號(bjhuatu),公遴選培訓諮詢電話:400-010-1568。
  • 科學實驗衛星:空間科學研究「群星」閃耀—新聞—科學網
    從「悟空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慧眼號」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到「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五年來,我國已成功發射四顆科學實驗衛星
  • 中科院院長:科學院已發射包括「悟空號」在內的6顆科學衛星
    中科院院長白春禮在發布會上介紹,「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中國科學院已發射包括「悟空號」在內的6顆科學衛星。(封面新聞記者代睿攝影) 據介紹,6顆科學衛星包括墨子號、量子通信實驗衛星,「悟空」號暗物質粒子實驗衛星是做暗物質探測的全世界第一個。中科院還發射了「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衛星、「慧眼」硬X射線望遠鏡衛星。白春禮表示,6顆科學實驗衛星基本形成了中科院空間科學衛星體系化的能力,也在國際空間科學領域佔據了有力地位。
  • 慧眼發射:四顆中國星,圓滿完成空間戰略先導專項十二五任務
    但空間科學領域,由於缺乏自主的科學衛星,長期使用國外數據,科學家們的研究受到很大限制。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專項正在打破這一僵局。HXMT衛星的成功發射,和暗物質衛星、實踐十號衛星、量子通信衛星一起,為空間戰略先導專項十二五期間的任務畫上了完美句號。
  • 國家空間科學中心舉行「白樺林的星空」活動
    孩子和村民們先後參觀了「東方紅一號」1:1模型、空間科學衛星系列展、空間科學任務大廳,並通過一場題為《走進空間科學》的生動報告,了解到國務院將每年的4月24日設立為「中國航天日」正是為了紀念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的成功發射;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作為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搖籃,從1958年6月8日晚,中科院黨組決定成立中科院「581」組,到「581任務」正式上馬,從我國第一顆探空火箭
  • 我國空間科學衛星任務是怎樣開展國際合作的丨以中科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為例
    空間科學先導專項通過建立雙邊戰略研討機制,共建國際研究機構,促進國際交流與實質性合作,深化任務的國際論證,確保任務科學目標的原創性和重大性。對於載荷層和研究層合作,通過載荷研製團隊定期協調機制推進工程研製,通過科學團隊「載荷科學家」模式促進成果產出;對於任務層深度合作,通過工程團隊推進工程研製,通過科學團隊「項目雙首席科學家」模式促進產出最大化。
  • 2020年前後將發射多顆科學衛星 向全國遴選空間科學任務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相裡斌介紹,中科院「十三五」空間科學衛星任務部署包括繼續實施空間科學衛星系列任務,確保暗物質衛星、量子衛星、實踐十號、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衛星產出重大科學成果。還將遴選兩批背景型號和預先研究項目,為「十四五」做好準備。搭建面向全國的空間科學創新平臺此外,中國科學院決定由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牽頭,瞄準未來10至15年我國空間科學發展需求,搭建面向全國的空間科學創新平臺,面向全國空間科學相關研究院所、高等院校及工業部門,徵集空間科學任務概念建議。
  • ​詳解墨子號、悟空號 南京市第十二屆青年學術年會將於本月18號...
    開幕式暨特邀報告會上,將邀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研究員任繼剛作題為《「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的報告,任繼剛副研究員曾獲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傑出研究校長獎等獎項,在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項目中擔任科學應用系統主任設計師,帶領團隊完成了世界首次地星量子隱形傳態實驗。
  • 「墨子號」提前實現三大科學目標 中國領跑量子通信
    一個多月前,潘建偉團隊在國際上率先實現「千公裡級」的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並將成果發表在6月16日的《科學》雜誌上,完成了「墨子號」一項科學任務即「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如今則將另外兩項任務一併完成:高速星地量子密鑰分發和地星量子隱形傳態,相關成果已在線發表在8月10日的《自然》雜誌上。  至此,屬於中國的「墨子號」量子衛星,已提前完成預先設定的三大科學目標。
  • 「悟空」號發布最新成果!「追蹤」2000萬個高能質子,精準繪製宇宙...
    9月28日,「悟空」號國際合作組在國際期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上發布有關宇宙線的最新成果——通過對高能段宇宙線質子的精準測量,在約14TeV(TeV為能量單位,即萬億電子伏特)處發現一明顯的能譜「拐折」。  「在此之前,天文界一直認為宇宙線模型更趨於一條平滑的『直線』。」
  • 「天宮號」「墨子號」「悟空號」齊齊亮相北京科技周
    本屆科技周主場的展覽面積約11500平方米,分室內、室外兩個部分,通過展板展品、圖片視頻、動畫漫畫、互動體驗等方式推出460餘個展項。在入口東側,十多米長的巨型屏幕上,卡通版「天宮號」空間站與「墨子號」、「悟空號」、「龍芯」等不斷閃現,這些都是源自北京的重大科技創新成果,西側牆則用動畫形式展示當前本市正大力推進的「三城一區」的規劃、標誌性建築及重點突破方向。
  • 中科院A類先導專項「空間科學(二期)」啟動
    在「悟空」、「墨子」、「慧眼」和實踐十號等科學衛星相繼取得重大科學成果和社會影響後,專項瞄準宇宙和生命起源與演化、太陽系與人類的關係兩大科學前沿,在時域天文學、太陽磁場與爆發的關係、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規律、引力波電磁對應體等方向部署一批新的空間科學任務,力爭取得重大科學成果。此外,專項還部署了概念研究、預先研究、背景型號、科學衛星任務規劃與數據分析等項目。
  • 國際立方星平臺的科研現狀及對中國空間科學的啟示
    美歐航天強國十分重視發展立方星空間科學任務,中國空間科學界也應進一步關注立方星的發展,利用立方星平臺開展研究,與傳統大中型空間科學衛星形成互補,推進多點探測,獲取多樣化數據;補充探測手段,提高探測解析度;開展概念驗證,培育重大空間科學任務。
  • 「悟空」已捕捉47億個高能宇宙線粒子 攜帶天際秘密
    在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首席科學家常進在通過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的觀測數據完成的一張伽馬射線天圖前。新華社記者金立旺攝暗物質衛星首席科學家常進:為揭開隱藏宇宙貢獻中國智慧新華社北京7月25日電(記者喻菲)中國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的首席科學家常進有個特點:吃飯很快。
  • 總書記點讚的科技亮點 你知道幾個?
    天宮:開創多項第一的空間實驗室  天宮家族有兩位成員——天宮一號和天宮二號。一號大哥是我國第一個目標飛行器和空間實驗室,於2011年進入太空。2016年3月,它正式終止了數據服務。  6個月後,天宮二號接棒。
  • 暗物質研究的最新進展 中國「悟空號」或能揭開一部分謎團
    但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在最新一期《皇家天文學會月報》上撰文指出,他們的新研究表明,該星系所含暗物質僅為普通物質的300倍,與同類相差不大,現有模型就可以闡述其形成,顛覆了此前的觀點。天文學家在對擁有數千個星系的后髮座星團(Coma Cluster)進行深入研究時發現了「蜻蜓44」,距離地球約3億光年,其所含暗物質數量與銀河系所含暗物質數量相當,為10億個太陽質量。